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菌群-免疫互作
文章数:415篇
菌群-免疫互作
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CVID患者的肠道菌群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的粪便菌群及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其中粪便IgA及IgM的变化与粪便菌群失调相关。
菌群-免疫互作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研究论文
IgA
IgG
妊娠期脓毒症
龚神海等Cell子刊:妊娠期脓毒症——肠道菌群如何推波助澜?
在妊娠期女性中,脓毒症是患者入院产科ICU的主要病因,常常导致新生儿发育畸形、早产、以及流产等严重后果。南方医科大学龚神海、姜勇、肖炜与团队在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妊娠可诱导小鼠及女性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的丰度降低,及其代谢产物刺芒柄花素的减少,并促进巨噬细胞焦亡,从而恶化脓毒症结局。机制上,刺芒柄花素可通过与异质核糖核蛋白UL2互作,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焦亡。该研究揭示了孕产妇体内的菌群-免疫互作在脓毒症期间的重要生物学意义,为开发妊娠期脓毒症所致的免疫紊乱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策略。
妊娠期脓毒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脓毒症
菌群-免疫互作
华西医院: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脂肪酸代谢,恶化小鼠银屑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炯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改变脂肪酸代谢,增加油酸及硬脂酸的丰度,以促进Th17细胞浸润,从而恶化银屑病样症状。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银屑病
皮肤菌群
Cell:皮肤菌通过诱导宿主免疫,促进感觉神经元再生
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皮肤共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组织驻留T细胞,可通过IL-17A/IL-17RA轴,加速受伤后的外周感觉神经元再生。这些发现首次表明,对共生菌群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直接促进感觉神经元的损伤修复,且IL-17A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机制性作用。
皮肤菌群
神经再生
菌群-免疫互作
Th17
IL-17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如何抑制免疫细胞恶化口腔癌?
树突细胞(DC)表达的PD-L1对于肿瘤免疫治疗十分关键。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定殖可恶化上消化道癌症的进展。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Pg感染可通过增强Akt-STAT3信号通路,上调DC的PD-L1表达,以抑制CD8+ T细胞的活性,从而加剧小鼠的口腔癌进展。
牙龈卟啉单胞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口腔癌
菌群-免疫互作
靶向Treg或可减少肠菌移位,治疗急性胰腺炎
在急性胰腺炎(AP)中,细菌易位及胰腺坏死区感染是重症及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AP小鼠模型中,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可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抑制十二指肠的兼性致病菌过度生长,并减少兼性致病菌向胰腺的易位。该研究结果提示,靶向Treg或可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
菌群-免疫互作
急性胰腺炎
调节性T细胞
细菌易位
研究论文
新冠疫苗
免疫抑制IBD患者对新冠疫苗的抗体应答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相关
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43名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患者中发现,接种2剂新冠疫苗后的抗体应答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代谢产物相关。
新冠疫苗
疫苗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TLR5与鞭毛蛋白的“沉默”互作
细菌的鞭毛蛋白可激活Toll样受体5(TLR5),或逃逸TLR5的识别,但无法解释共生细菌的鞭毛蛋白对TLR5的弱激活作用。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鉴定出一种“沉默”鞭毛蛋白,因缺失FliC D0结构域,导致其与TLR5二聚体的结合能力减弱,仅能高亲和力地结合TLR5单体,因此对TLR5的激活作用较弱。这类“沉默”鞭毛蛋白可由毛螺菌科产生,在小鼠及人的肠道共生细菌中均存在,且在非西方人群中富集。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鞭毛蛋白
TLR5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的吻合口愈合
吻合口瘘(AL)是导致结直肠癌死亡及复发的主要并发症。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将结直肠癌术后发生AL的患者的术前粪菌移植给AL小鼠模型后,可导致吻合口愈合较差,并鉴定出了可调节吻合口愈合的特定肠道细菌。另外,AL患者术前的特定黏膜促炎因子表达上调。
菌群-免疫互作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菌群暴露仅能短暂抑制小鼠肺部ILC2对过敏原的应答
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将实验室小鼠与宠物小鼠同窝饲养,接受生理条件下的菌群暴露,可短暂诱导干扰素受体信号活化,从而抑制实验室小鼠的肺部ILC2对过敏原的应答,但无法诱导对过敏原的长期脱敏。
菌群-免疫互作
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
过敏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特定肠道细菌菌株促进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从类风湿关节炎(RA)风险个体及早期RA患者(确诊1年以内)体内分离出IgA/IgG双克隆型浆母细胞产生的单克隆抗体(PB-mAb),后者可靶向RA相关自身抗原(瓜氨酸化抗原)及特定的菌群抗原。特别的,PB-mAb可靶向瘤胃球菌科中的Subdoligranulum菌株,其中Subdoligranulum分离株7可激活RA患者的CD4+ T细胞,并促进小鼠的IgA应答、Th17细胞扩增及RA相关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诱导小鼠的关节肿胀。该研究结果提示,特定的肠道细菌菌株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自身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耐受
Nature:肠道中无害菌群为何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观点)
免疫系统对危险的致病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的同时,也需要能忽略宿主自己的细胞和任何良性的细菌。Nature最新发表的新闻观点文章,围绕近期发表的3项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5254913)(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0382257)(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97290917),讨论了调节性T细胞在抑制针对无害菌群的免疫反应中的重要角色,揭示宿主与无害菌群如何共存。
免疫耐受
其他
ROR-γt
FOXP3
TGF-beta
菌群-免疫互作
Prevotella copri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Prevotella copri(Pc)是一种肠道共生菌,表达免疫原性蛋白Pc-p27,与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Arthritis and Rheu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CCP抗体阳性的RA高危者的血清抗Pc-p27 IgG水平有升高趋势。另外,相比于对照,RA患者的血清抗Pc-p27 IgA及IgG显著升高或有升高趋势。该研究结果提示,Pc在R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潜在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抗菌群抗原抗体
研究论文
类风湿关节炎
队列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巨细胞病毒感染影响宿主免疫?可能涉及两种肠道菌群相关机制
肠道菌群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对宿主免疫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巨细胞病毒(CMV)是否影响肠道菌群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文章,利用恒河猴模型研究巨细胞病毒对肠道微生物-宿主关系的影响,并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直接影响肠道中某些细菌菌群的丰度,且可改变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
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
恒河猴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鞭毛蛋白抗体应答异常
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是一种衰竭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明确。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ME/CFS患者的针对菌群鞭毛蛋白的血清抗体应答过度表达。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鞭毛蛋白
抗菌群抗原抗体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克罗恩病患者的CD4+ T细胞对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失调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预测HLA-II特异性菌群表位的算法,并鉴定出一种拟杆菌目中的T细胞表位,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中,针对这一表位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IL-10为主的免疫耐受状态转变为IL-17A上调的炎症状态。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
CD4+ T细胞
免疫耐受
研究论文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慢性疾病中的菌群分子与免疫通路的互作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微生物衍生的分子与许多涉及炎症的慢性疾病有关。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这篇Snapshot,总结了免疫原性的菌群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将其命名为“暴露生物组”(expobiome)。作者认为,暴露生物组与人类免疫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多种慢性疾病提供新的机制假说。通过整合现有数据,作者构建了一个在线工具——暴露生物组图谱Expobiome Map(https://expobiome.lcsb.uni.lu/),可供专业人士探索菌群-免疫互作在慢性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代谢物与衍生物
慢性疾病
分析工具
肠道菌群分子复合物
Cell子刊:肠道菌群分子复合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观点)
人体肠道菌群可产生功能性生物分子复合物,并以多种方式影响人类病生理进程。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一项Forum总结了肠道菌群分子复合物的功能与作用,加深宿主-菌群相互作用的理解,有益于人类疾病的新诊断、预后、预防和治疗途径开发。
肠道菌群分子复合物
菌群-免疫互作
其他
基础研究
HLA-B27
菌群在HLA-B27相关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作用(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HLA-B27相关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潜在发病机制,包括HLA-B27依赖性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受损、分子模拟、HLA-B27依赖性的免疫应答失调等,并讨论了潜在的菌群靶向治疗手段。
HLA-B27
综述
急性前葡萄膜炎
菌群-免疫互作
多发性硬化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5-羟色胺的产生,并与肠道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与B细胞)互作,从而调控免疫系统功能,最终影响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概述了肠道菌群参与调节多发性硬化发展的小鼠及人体的证据;最后讨论了靶向肠道菌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策略及前景。
多发性硬化
综述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一种来自拟杆菌的抗原可诱导有抗炎作用的肠道T细胞
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和表达CD8αα的上皮内淋巴细胞(CD4IEL)是肠道中的两个重要的CD4 T细胞亚群,在抑制肠道异常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CD4IEL主要位于小肠上皮,并从CD4 T细胞或Treg细胞前体发育而来,其发育和维持依赖于肠道菌群的存在。然而,诱导CD4IEL分化的微生物抗原尚不清楚。Science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ngelina Bilate团队和波士顿儿童医院Hidde Ploegh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门细菌表达的β-氨基己糖苷酶可以驱动CD4IEL的分化。这些β-hex激发的CD4IEL与pTreg一同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上皮内淋巴细胞
肠道菌群
CD4+ T细胞
拟杆菌
毒力因子
屎肠球菌SF68通过精氨酸脱亚胺酶抑制先天性免疫应答
在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屎肠球菌SF68可缓解肠道炎症。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屎肠球菌SF68可通过产生精氨酸脱亚胺酶,抑制肠道上皮细胞的NF-κB及JNK信号通路活化。
毒力因子
屎肠球菌SF68
精氨酸脱亚胺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高原反应
浙大一院:肠道菌群如何调节高原反应导致的胃肠道损伤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常见症状之一,而肠道菌群与γδ T细胞在肠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刁宏燕团队与李兰娟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AMS小鼠模型中发现,利用抗生素去除肠道菌群可缓解肠道损伤。机制上,低氧可通过促进抗菌肽分泌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而特定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磷脂代谢产物可被肠道上皮细胞的CD1d呈递给γδ T细胞,以促进γδ T细胞增殖并产生IL-17A,从而导致肠道损伤。
高原反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γδ T细胞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膳食蛋白如何增加肠道sIgA
分泌型IgA(sIgA)是介导宿主-菌群互作的关键组分。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蛋白饮食促进小鼠的sIgA产生的机制:高蛋白饮食可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琥珀酸盐,后者可促进肠道细菌产生活性氧及胞外囊泡,而细菌胞外囊泡通过激活TLR4,以上调APRIL的表达,从而促进IgA的产生。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膳食蛋白
sIgA
分子模拟
肠道菌群产生的特定多肽可能驱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先前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T1D)中,自身抗体及T细胞可识别胰岛素B链上的insB:9–23表位。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鉴定出17个肠道菌群多肽与insB:9–23有>50%的一致性,其中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P. distasonis)表达的hprt4–18与insB:9–23具有免疫交叉反应,且P. distasonis的定殖可加速NOD小鼠的T1D发展。在T1D患者的血清中可发现P. distasonis的反应性抗体,且肠道菌群可产生hprt4–18的儿童的血清转化率(发展出2个以上胰岛自身抗体)更高。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产生的insB:9–23模拟多肽在T1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子模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1型糖尿病
菌群-免疫互作
sIgA
Cell子刊:水解胞外ATP可增加SIgA的多样化,从而促进肠道稳态
分泌型IgA(SIgA)与共生细菌的互作可影响菌群的组成及功能。细菌产生的ATP可通过P2X7受体(P2X7R)抑制派尔集合淋巴结(PP)中的Tfh细胞,并减少SIgA产生。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可通过水解细菌产生的胞外ATP,扩增小鼠的SIgA谱,并影响细菌在肠道中的区域分布,以调节肠道上皮细胞的代谢、免疫及吸收功能,从而改善肠道稳态。
sIg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Apyrase
IL-37
深圳大学:IL-37以肠道菌群依赖性方式影响小鼠结肠炎
深圳大学的黄钟团队与叶亮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饲养的小鼠中,IL-37可恶化DSS诱导的结肠炎,而在SPF小鼠中,IL-37则可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机制上,IL-37可通过诱导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上皮屏障,并促进中性粒细胞及NK细胞的招募,诱导促炎因子表达,从而恶化常规饲养小鼠的结肠炎。
IL-37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IBD患者的IgA功能及IgA相关菌群的变化
人分泌型IgA(SIgA)包括SIgA1及SIgA2,通过逆向转胞吞(通过肠道派尔集合淋巴结的M细胞将IgA2免疫复合物从顶端运输到基底)调节粘膜免疫应答。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比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克罗恩病患者与非IBD对照的IgA1及IgA2在逆向转胞吞、糖基化修饰、菌群识别等方面的差异。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IBD
IgA
宿主-菌群互作
杨仕明+唐波+赵晓晏:TLR4与Akk菌互作,调节肠道免疫以抑制结肠炎
Toll样受体4(TLR4)在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的互作中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仕明、唐波、赵晓晏与团队,近期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发现TLR4通过促进Akk菌在肠道中的定植,进而上调RORγt+ 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小鼠中对结肠炎起保护性作用。
宿主-菌群互作
RORγ+ Treg
AKK菌
菌群-免疫互作
TLR4
儿童1型糖尿病
Nature子刊:与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血清转换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
某些遗传易感儿童的免疫系统可由某些环境因素触发,产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胰岛自身抗体(IA),这大大增加了他们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统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可能触发IA的一个环境因素。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887名具有风险的儿童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鉴定出一组与IA血清转化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并揭示了这些IA相关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特征。
儿童1型糖尿病
菌群-免疫互作
1型糖尿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