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
文章数:2765篇
菌群代谢
刘瑞欣等Cell子刊:锁定肠菌产丙酸促进肠道稳态的关键酶
丙酸是一种短链脂肪酸,由菌群发酵纤维产生。丙酸可调节免疫和代谢,发挥有益健康的作用。多形拟杆菌等关键肠道细菌会产生丙酸,但其生化途径和具体功能仍待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王计秋、王卫庆、宁光与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鉴定出拟杆菌中参与丙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并证明该途径可促进肠道杯状细胞分化和粘液完整性,从而帮助抵抗结肠炎,维持肠道稳态。
菌群代谢
肠道菌群
多形拟杆菌
短链脂肪酸
丙酸
药物性肝损伤
陈鹏等Cell子刊:口服镁调节肠菌代谢,预防对乙酰氨基酚的肝脏损伤
过度使用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急性肝衰竭(ALF)的常见原因。在ALF中,APAP被CYP2E1等酶代谢并转化为活性物质,从而导致氧化损伤和肝衰竭。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了来自南方医科大学陈鹏、马强、姜勇与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口服镁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尤其双歧杆菌)代谢,生成特定代谢物,从而预防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ALF。
药物性肝损伤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物
镁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或可独立诱导体重增加与炎症,不依赖于饮食、遗传与免疫背景
虽然肠道菌群已被证明是肥胖和炎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目前的模型一直无法确定在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中肠道菌群能否独立于饮食干预即可诱导肥胖和炎症。Gut Microbes最新研究性文章表明肠道菌群可以不依赖于遗传、饮食和免疫发育环境,仅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就足以导致体重增加、低级别系统性炎症以及炎症T细胞浸润脂肪组织和肠道。
肠道菌群
肥胖
炎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衰老
衰老促进小鼠结肠肿瘤和炎症
衰老是结直肠癌(CR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尽管肠道菌群的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更加促炎,并且可以在肠道和包括大脑在内的远端引发生理紊乱,但尚不清楚菌群的这种变化是否也会促进结肠的致瘤性。近期刊登于Gut Microbes上的文章,将来自年轻或年老供体小鼠的粪菌移植到年轻的受体小鼠中,随后用化学致癌物氧化偶氮甲烷处理小鼠。结果表明,衰老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确实会增加CRC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可以在个体之间传播。
衰老
炎症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腹足动物
中山大学:不同腹足动物的核心肠菌可持续多代传播?
对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身上,哺乳动物肠道共生菌传播方式已经得到很好的研究。然而,在腹足类动物中,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间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近日,中山大学Xi Sun、吴忠道、丁涛、林达涛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收集244份淡水腹足动物微生物样本,发现不同腹足动物物种相关的核心肠道微生物可持续多代传播,且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被发现与腹足类动物从野生环境到养殖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有关,值得关注。
腹足动物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垂直遗传
吻合口瘘
调肠菌或可减少大肠癌术后吻合口漏
吻合口瘘(AL)是结直肠癌手术的主要并发症,由肠内容物通过愈合不良的结肠伤口漏出组成,手术后结直肠癌复发是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近日,蒙特利尔大学研究人员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构建吻合口愈合不良小鼠模型,评估了癌细胞局部植入和播散过程及AL与CRC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通过膳食补充调节肠道菌群可防止吻合口瘘,减少结直肠癌术后局部植入和播散,值得关注。
吻合口瘘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癌术后
免疫
Cell子刊:STING进核激活AHR,促进共生菌和肠道稳态
STING1(也称为STING)蛋白作为信号中枢,调控细胞对胞质内的异位DNA的免疫反应和自噬反应。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STING1可定位到细胞核中,来驱动转录因子AHR的激活。STING1-AHR互作可保护小鼠抵抗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
免疫
肠道菌群
固有免疫
炎症性肠病
人源化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广西大学:调节食源性血脂异常时,肠FXR或比肝FXR更重要
饮食引起的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有关,但肠道菌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脂质代谢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广西大学高洁团队使用血脂异常供体的粪菌移植成功建立了人源化血脂异常小鼠模型,以研究肠道菌群在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中的因果作用,相关成果最新发表在Microbiome上。工作表明基于该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在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中的因果作用是可行的,并且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串扰通过肠道FXR而非肝脏FXR介导调节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下的脂质代谢。
人源化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肠道FXR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
狄氏副拟杆菌
聂少平团队Nature子刊:狄氏副拟杆菌通过激活肠GPR109a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胰岛素靶器官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机体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的一种症状。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近日,南昌大学聂少平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动物和人群试验,发现肠道共生狄氏副拟杆菌会通过烟酸-肠道GPR109a轴改善IR,最后通过独立的验证队列和公共数据库数据重分析再次验证了狄氏副拟杆菌、烟酸和胰岛素抵抗间的关系,值得关注。
狄氏副拟杆菌
胰岛素抵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色氨酸代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肠菌代谢物与症状性手骨关节炎间有何关联?
骨关节炎是常见关节病,会引起患者的关节软骨受到损害,甚至引起患者的整个关节受累、蜕变和纤维化溃疡等。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影响宿主代谢引起炎症性疾病。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曾超及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两个独立队列探究肠菌代谢物与症状性手骨关节炎(SHOA)间的关联,发现色氨酸生物合成和色氨酸代谢物微生物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吲哚-3-乳酸水平的降低,与SHOA相关,值得关注。
色氨酸代谢
手骨关节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药物研发
瑞金医院:靶向肠道的爆炸水凝胶微球,促进尿酸排泄
嘌呤可在肠道微环境中转化为尿酸,引发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痛风,同时尿酸排泄受损。然而,增加尿酸排泄仍然是一个挑战。近日,瑞金医院Wenguo Cui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构建出一种含尿酸酶的肠道靶向爆炸性水凝胶微球,可将尿酸从肠上皮细胞排泄到肠道中。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微球降尿酸的效果显著,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维持肠道稳态,可用于痛风治疗,值得关注。
药物研发
痛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材料
自闭症
杨云生+郑浩:移植自闭症儿童肠菌影响蜜蜂肠道代谢和大脑功能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如今发病率越来越高。胃肠道症状是ASD常见的合并症,先前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不同于正常发育儿童,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微生物-肠道-脑轴对宿主产生影响。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中国农业大学郑浩及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粪菌移植试验,发现移植自闭症儿童的粪便微生物群会影响蜜蜂肠道代谢、学习和记忆能力,值得关注。
自闭症
粪菌移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大脑功能
结肠手术
饮食引起的肠菌变化会影响小鼠术后吻合口愈合?
宿主饮食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可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AL)。近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构建结肠吻合术小鼠手术模型,系统评估了饮食和FMT对肠菌及吻合口愈合影响。结果发现饮食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会影响小鼠结肠手术模型的吻合口愈合,值得关注。
结肠手术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模式
抑酸药
陈卫华+赵兴明:抑酸药PPI促口腔菌入肠,破坏肠道菌群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卫华和复旦大学的赵兴明合作在Gut发表文章,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PI)比组胺-2受体拮抗剂(H2RA)对肠道微生物组和口-肠传播的影响更大,从而揭示了与长期使用PPI相关的某些疾病风险更高的机制。
抑酸药
菌群移位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质子泵抑制剂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如何减缓酒精性肝病?
肝脏富含先天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的Kupffer细胞。喝酒会导致这些免疫细胞功能失调。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文章,对酒精性肝病(ALD)中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
NK细胞
肠道菌群
北大医院:肠道微生物组和虚弱间有何关联?
观察性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虚弱有关。然而,这些关联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尚不清楚。近日,北大医院张学智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连锁不平衡评分回归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了基因预测的肠道微生物组与虚弱间的遗传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结果发现有12种属水平的肠道物种对虚弱有提示性因果影响,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虚弱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孟德尔随机化
多发性硬化症
国内团队Cell子刊:多发性硬化两性差异背后的肠道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在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倾向,其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但目前已有的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选择品种有限且价格昂贵,无法得到根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周嘉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及团队在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值得关注。
多发性硬化症
两性差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益生菌
翟齐啸+张家超+黄适Cell子刊:益生菌如何改善便秘?锁定菌株特异性背后的关键遗传因子
胃肠道蠕动受损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益生菌(如长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这种肠道疾病,但其疗效具有菌株特异性。江南大学陈卫院士翟齐啸教授团队、海南大学张家超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黄适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重要研究,鉴定出影响长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的关键细菌遗传因子——abfA基因簇,并结合体外实验、多种小鼠模型、队列分析和临床试验等多种方法,对相关发现进行了系统性验证,揭示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表明益生菌和菌群中的特定遗传因子可在决定菌群功能和宿主表型上发挥关键作用。总之,这项研究为揭示益生菌功能的菌株特异性机制带来了重要启示,对益生菌的转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益生菌
长双歧杆菌
功能性便秘
肠道菌群
菌株特异性
益生菌
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肠道FXR信号限制肥胖和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
补充益生菌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工具来管理代谢疾病。近日,里昂第一大学研究人员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乳双歧杆菌LA804和格氏乳杆菌LA806混合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疾病的影响,当对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进行预防性给予益生菌混合物时,发现可能通过抑制肠道中的FXR信号来限制肥胖和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值得关注。
益生菌
脂代谢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何彦+尹恝:肠菌通过介导胆汁酸代谢或可缓解中风后的炎症反应
缺血性中风已被证明会导致肠菌失衡,但其介导的胆汁酸代谢变化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尹恝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结果,肠道菌群会介导胆汁酸代谢,发现恢复熊去氧胆酸可减少梗塞面积,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与通过TGR5/PKA途径抑制NLRP3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有关,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中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胆汁酸代谢
丁酸梭菌
丁酸梭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可改善肥胖相关认知障碍?
肥胖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在肥胖中发生改变,并与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近日,徐州医科大学于英华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样本和动物实验结合粪菌移植,发现丁酸梭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肥胖相关认知障碍和神经变性起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关注。
丁酸梭菌
认知障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肠菌与肠上皮线粒体间的互作在回肠炎中的作用
肠上皮细胞(IEC)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参与炎症性肠病 (IBD),包括影响小肠的克罗恩病。作为自身和肠道微生物群间的接口,IEC是宿主和管腔微生物群间双向串扰的枢纽。然而,线粒体-微生物群互作在回肠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探索。抑制素 1 (PHB1)是线粒体内膜的一种伴侣蛋白近日,在IBD中降低。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上皮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互作用是小鼠自发性肠道炎症发生的必要条件,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上皮
口腔致病菌
上海交大:口腔病原促Th1细胞浸润,加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致残风险高且无法治愈。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支撑组织中的感染性细菌疾病,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牙周炎与PD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缺乏牙周炎对PD影响的直接证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朱亚琴、段胜仲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腔病原体小韦荣球菌和变形链球菌需要牙周炎的存在,进而加剧MPTP诱导的P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其潜在的机制包括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以及大脑和外周区域的免疫激活,值得关注。
口腔致病菌
帕金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母乳低聚糖
Nature子刊:婴儿肠菌合作代谢母乳低聚糖
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组的发育具有长期的健康影响,并且可能受到婴儿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母乳低聚糖是母乳的重要成分,由一些有益的肠道微生物代谢,可确保适当的肠道微生物组建立和婴儿发育。然而,肠道微生物组如何代谢母乳低聚糖还尚未完全阐明。 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借助微生物共培养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发现婴儿肠道物种活泼瘤胃球菌通过启动2'-岩藻糖基乳糖可释放乳糖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值得关注。
母乳低聚糖
双歧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葛根
国内团队:葛根衍生的外泌体囊泡可缓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P)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然而,许多OP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葛根有促进骨再生成骨细胞生长的报道,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林颢、Peng Li及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发现葛根衍生的外泌体囊泡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增强自噬缓解骨质疏松症,值得关注。
葛根
骨质疏松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中医药
细菌适应性
Science:“饥饿”下的生存策略——有益肠菌的适应之道(观点)
肠道细菌的生长、定植和适应性,受饮食和宿主的因素影响,包括缺乏营养的禁食期。研究有益肠道细菌在肠道中的适应性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具有理想特性的工程益生菌。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篇观点文章,以多形拟杆菌为例,探讨了有益肠菌如何在宿主禁食时,应对缺乏营养的肠道环境。这些可为开发对肠道适应性更好的益生菌提供线索,也为禁食的健康益处提供了潜在的解释视角。
细菌适应性
肠道菌群
禁食
特应性皮炎
何兴祥等:洗涤菌群移植或可改善特应性皮炎(案例报告)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具有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特点,且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的多数患者由婴儿湿疹反复发作迁延而成。近日,广东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何兴祥及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最新案例报告,纳入1例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患者通过洗涤菌群移植干预,结果显示移植成功后可改善青少年男孩特应性皮炎皮肤损伤和肠道菌群稳态,值得关注。
特应性皮炎
菌群移植
其他
基础研究
案例报告
生信工具
Taxa4Meta可识别临床菌群失调特征
靶向宏基因组测序用于调查疾病特异性微生物标志物,是临床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方法,但分析结果准确性受序列偏倚等因素影响。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最新研究,设计并验证了Taxa4Meta系统,用于对不同测序策略获得的16S扩增子数据进行准确分类分析,发现Taxa4Meta可识别临床菌群失调特征并对腹泻进行分类,准确度较好,值得关注。
生信工具
菌群失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胞外囊泡(EVs)
肠道菌群外囊泡或是母胎沟通新机制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母亲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妊娠结局,但是胎儿在宫内是否暴露于有菌环境一直存在争议,因此肠道菌群对胎儿的作用机制也存疑。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一个新的潜在的母胎沟通机制:微生物外囊泡,这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体内,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胞外囊泡(EVs)
胎儿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Cell子刊:无纤维饮食如何抑制结肠炎?
无纤维饮食的纯肠内营养(EEN)可诱导克罗恩病(CD)儿童的临床缓解,但EEN有益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在在克罗恩病样结肠炎模型中,无纤维饮食可以预防和抑制疾病。无纤维降低了Mucispirillum schaedleri的丰度,而该菌是引发疾病所需的一种寄居在粘液的致病菌。
炎症性肠病
饮食干预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