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
文章数:2372篇
肠道菌群
李景虹院士等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时空解析工具(综述)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外延性器官在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目前对于肠道菌群的主要研究手段为分离、体外培养、宏基因组测序以及质谱相关的蛋白组代谢组等。然而,从肠道菌群对机体的作用而言,肠道菌的时空分布以及动态变化则更为关键,而上述主要手段在这些问题上不能给予很好的解析。近期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和四川大学邓锐杰团队联合在Cell子刊Chem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肠道菌群时空特征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了综述和讨论,深入探讨了这些方法对饮食和临床肠道菌群管理的积极意义。
肠道菌群
时空特征
研究工具
综述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房静远+洪洁+陈豪燕Cell子刊:菌群失调相关的尿素积累或促大肠癌
宿主-微生物群代谢相互作用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房静远、洪洁、陈豪燕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宿主的尿素循环在结直肠肿瘤发生过程中被显著激活,伴随以缺乏尿素分解能力为特征的肠道菌群变化。尿素的积累可使巨噬细胞偏向以多胺积累为特征的促肿瘤表型。在小鼠模型中,使用尿素循环抑制剂或基于双歧杆菌的补充剂治疗,可以缓解尿素介导的肿瘤发生。总之,这项研究强调了尿素循环抑制剂或使用益生菌调节微生物组成以预防结肠直肠癌的潜在作用。
结直肠癌
多胺
巨噬细胞
肠道菌群
尿素循环
肠道菌群
谢鹏团队:抑郁症中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从机制到治疗(综述)
重度抑郁症是全世界致残能力最强的精神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肠-脑轴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鹏教授团队EBioMedicine上发表最新综述,描述了菌群失调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抗抑郁治疗中的药物-菌群的相互作用以及抑郁症中微生物靶向治疗的潜在益处,为今后抑郁症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指明了新的方向。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物
综述
重症抑郁症
医学研究
肠道菌群
Nature子刊:宿主如何塑造肠道菌群的组成?
肠道不断受到饮食和环境中各种细菌的入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哺乳动物到昆虫等宿主物种的微生物组组成相对稳定,这表明宿主具有特异性因子选择性地维持关键的细菌物种。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成年果蝇前肠内有一个物理生态位,该生态位被乳酸杆菌和醋杆菌特异性定植。且细菌的初级定植会影响后续细菌的次级定植。
肠道菌群
黑腹果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西安交大一附院: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宿主的ADHD样行为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影响儿童甚至持续到成年的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短期镇静剂,可选择性激活α2-肾上腺素受体。ADHD患者使用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的治疗越来越普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燕团队在Psychiatry 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DEX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减少肠道和大脑的炎症来治疗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右美托咪定
肠道菌群
腹痛
肠道菌群通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产生调节内脏敏感性
腹痛在胃肠道疾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其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部分原因是对内脏敏感性的基本机制了解不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内脏敏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临床和基础研究也表明,性别在疼痛感知中发挥作用,但其中机制尚未阐明。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肠道菌群的缺失增加了雄性和雌性小鼠对结肠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部分是由于DRG神经元增加了CGRP的产生,尤其是在雌性小鼠中很明显。
腹痛
肠道菌群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工程丁酸梭菌
陈廷涛+方鑫:工程丁酸梭菌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缓解小鼠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的一线药物无法阻止或逆转疾病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D在遗传和病理上有关,此外,P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丁酸梭菌通过肠道菌群-GLP-1途径改善PD小鼠运动缺陷。南昌大学陈廷涛团队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鑫团队在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构建了一种持续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丁酸梭菌-GLP-1工程菌株,其分泌的GLP-1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作用于GLP-1R激活线粒体自噬途径,发挥其对PD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以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失调来增强肠道粘膜屏障。
工程丁酸梭菌
线粒体自噬
帕金森病(P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心脏代谢疾病
Nature子刊:肠道菌、饮食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元组学研究
心脏代谢性疾病(CMD)包括有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心脏病、中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较重,CMD已经成为全球引发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吸烟、喝酒等已经明确的与CMD关联的诱因外,肠道菌群异常与CMD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心脏代谢表型与个人饮食以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表现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理解其潜在互作并进行整合利用仍是巨大的挑战。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上的综述回顾了非靶向的高通量基因组以及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的分子方法(元组学方法),并讨论了其在解决CMD中微生物群落、宿主代谢和饮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的潜力。
心脏代谢疾病
饮食
肠道菌群
元组学
综述
临床前类风湿性关节炎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管理预防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前RA阶段是RA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时期。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在诱导全身炎症,因此肠道菌群紊乱是RA进展的重要因素。而临床前RA的肠道菌群管理在改变持续炎症,成功治疗甚至预防RA具有很好的前景。近期华西医院牛倩课题组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总结了RA进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前RA的管理和预防关节炎进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临床前类风湿性关节炎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管理
综述
医学研究
周围神经病变
肥胖周围神经病变小鼠的肠道菌群与神经脂质组、转录组的关联
周围神经病变 (PN) 是肥胖、前驱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高脂饮食(HFD)肥胖小鼠模型中饮食由HFD到低脂标准饮食 (SD) 的饮食逆转 (HFD-R) 可以挽救PN表型,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尚未研究。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这篇文章,通过研究SD、HFD和HFD-R小鼠的肠道菌群,并分析膳食脂肪含量、肠道菌群群落结构、血浆和坐骨神经脂质组、神经转录组和PN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PN中肠道-菌群-外周神经系统特征。
周围神经病变
肠道菌群
肥胖
脂质
转录组
铁稳态
谢黎炜+印遇龙+万丹等:肠道菌群是铁稳态和宿主健康的桥梁(综述)
铁是人体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不仅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而且广泛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所有具有功能的细胞均含铁。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万丹、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及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最新综述,系统的阐述了宿主铁代谢与肠道菌群间的紧密关联和互作情况,梳理了肠道菌群、铁平衡在预防和治疗多种代谢性及慢性疾病中的重要性,值得关注。
铁稳态
肠道菌群
综述
基础研究
肠-X轴
粘膜免疫
如何衡量肠道菌群中单个菌株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人类肠道菌群中的细菌如何共同塑造肠道T细胞稳态,目前尚不清楚。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综合利用厌氧培养、体外T细胞测定、无生物小鼠模型和离体T细胞再刺激等方法,探索物种和菌株多样性对黏膜T细胞特异性的影响。此方法有效地预测了复杂群落中单个菌株的相对影响,并可用于将微生物群依赖性表型解析为多个菌株的集体影响。
粘膜免疫
T细胞
肠道菌群
癌症免疫疗法
Nature子刊:揭开肠道菌群与CAR-T免疫治疗效果间的神秘关系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以调节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前沿免疫疗法,为难治性和复发性B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最多只有40%的患者能获得完全和长期缓解,疗效的异质性阻碍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由Eran Elinav团队领衔的多团队合作研究,对德国和美国的5个中心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队列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为肠道菌群对CAR-T疗法效果的潜在调节作用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表明,在开始CAR-T治疗前,患者的基线肠道菌群特征可以预测之后对治疗的应答情况,但前提是这些患者没有预先使用广谱抗生素,因为这会破坏菌群与治疗反应间的关联。总之,这些发现对开发基于肠道菌群的CAR-T疗效预测方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癌症免疫疗法
CAR-T细胞治疗
肠道菌群
预后预测
肠-脑轴
谢鹏+郑鹏:肠道菌群影响小胶质细胞亚型的转化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以通过菌群-肠道-脑轴影响神经的功能和行为,并与多种脑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肠道菌群如何调节神经系统活动尚不清楚。近日,重庆医科大学谢鹏和郑鹏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文章,发现肠道菌群显著影响小胶质细胞及其亚型单细胞水平的转录变化,并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带来新的见解。
肠-脑轴
肠道菌群
小胶质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
重度抑郁症
肠道菌群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以年龄和性别依赖的方式改变小鼠代谢组
肠道共生菌群对于哺乳动物新陈代谢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会对免疫功能、神经调节和疾病进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肠道菌群的代谢物渗透到全身宿主组织,是菌群影响宿主生理的一种机制。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学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文章,使用LC-MS研究无菌、共生菌定植、SPF小鼠不同发育阶段整个胃肠道的代谢特征,同时评估了年龄和性别对代谢物谱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与关键生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
代谢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食源性碳点
哈工大顾宁 :一种食品纳米污染物可伤肠道菌群和黏液层,促胰岛素抵抗
食源性碳点(CD)是一种新兴的食品纳米污染物,并导致哺乳动物代谢毒性增加。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顾宁团队在ACS Nano发表文章,发现CD暴露可通过肠道菌群失调及损伤肠黏液层从而诱导胰岛素抵抗,本研究突出了评估与食源性CD相关危害的重要性。
食源性碳点
胰岛素抵抗
肠-肝轴
肠道黏液层
肠道菌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杨仕明等Nature子刊:肠道菌群改变宿主胆汁酸代谢,促进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女性妊娠特异性疾病,其特征是血清胆汁酸升高和胎儿不良结局。ICP的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现有的疗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陆军军医大学的杨仕明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Xia Chen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ICP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富含脆弱拟杆菌,其通过抑制FXR信号通路,诱导过量胆汁酸合成,抑制肝脏胆汁酸排泄从而促进ICP。调控肠道菌群-胆汁酸-FXR轴或有助于ICP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肠道菌群
胆汁酸代谢
阿尔茨海默病
病理异常前的肠道菌群组成或可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Microbiology spectrum近期发表的文章,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进行纵向分析,发现在病理学前期时间点的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可以预测AD病理的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
肠-脑轴
肠道免疫
中国海洋大学:维生素D如何增强肠道免疫力?
有证据表明维生素D(VD)影响肠道内稳态,但VD如何调节肠道免疫抵抗细菌感染尚不清楚。中国海洋大学的万敏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文章,发现VD调节斑马鱼肠道菌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调节抗菌肽的产生,从而增强免疫力。
肠道免疫
维生素D
乙酸盐
肠道菌群
肠-肝-脑轴
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脑轴影响肝硬化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综述)
肝硬化不仅是肝衰竭和肝移植的最常见原因,也是几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诱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肝性脑病,其特征是认知和共济失调,由代谢毒素积聚和肝衰竭引起。同时,肝硬化患者患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风险也显著增加。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团队在Hepatology上发表最新综述,总结了肝硬化相关的病理生理和认知效应与肠道菌群受损之间的联系,以及目前临床上调节肠道菌群作为肝硬化和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
肠-肝-脑轴
综述
医学研究
肝硬化
肝性脑病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物影响饱腹感和能量摄入(综述)
肠道菌群与饱腹感和能量摄入调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然而,这种联系主要建立在动物和体外研究中,对于菌群代谢产物在人群实验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团队在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最新综述,聚焦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神经活性代谢物和细菌化合物,探讨了饱腹感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外源补充益生元增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研究肠道菌群改变和饱腹感信号之间的联系。
肠道菌群
饱腹感
综述
基础研究
短链脂肪酸(SCFA)
癌症免疫治疗
Science子刊:揭示肠道菌群促进肠外抗肿瘤免疫的关键机制
肠道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细菌,对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ICT)癌症的效果至关重要。然而,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增强肠外抗癌免疫反应,尚不清楚。Scienc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ICT诱导特定的内源性肠道细菌易位至次级淋巴器官,激活DC并诱导抗肿瘤效应T细胞的反应,增强肠道外抗肿瘤免疫反应。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群促进肠外抗癌免疫的关键机制。
癌症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奶牛
浙江大学:脂肪过度分解的围产期奶牛免疫功能受损,或与肠道菌群有关
围产期(分娩前后3周)是奶牛饲养管理的重要阶段,此时奶牛进食减少、支持泌乳的能量需求增加,导致脂肪组织的脂肪过度分解,容易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而增加感染或疾病风险。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但其在奶牛过度脂肪分解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还不甚清楚。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孙会增团队近日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过度脂肪分解的围产期奶牛肠道菌群、胆汁酸生物合成功能和单核细胞功能抑制之间的潜在联系,为改善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奶牛
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
免疫抑制
围产期奶牛
镍暴露
兰州大学:镍暴露或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和血清尿酸升高?
长期接触镍的职业人员存在血清尿酸升高的现象,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兰州大学的李祥锴及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和动物实验,发现镍暴露引起的血清尿酸升高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嘌呤分解代谢紊乱有关。总之,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其他重金属及重金属组合与尿酸的相关性提供了新参考,值得关注。
镍暴露
高尿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有害物质
肠道菌群
人乳制品或不通过肠道菌群影响早产儿健康
与使用牛乳制品喂养的早产儿相比,使用纯母乳喂养的健康效益尚不确定,但一些研究表明其新生儿部分疾病的发病率较低,这其中一个潜在的调节途径是肠道菌群。然而,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没有观察到这种关联。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配母乳喂养
早产儿
糖尿病
国内团队:糖尿病女性孕期肠道菌群变化规律
本研究通过对孕前患有糖尿病的女性进行孕期连续随访,探索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将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为进一步揭示糖尿病与妊娠期并发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思路。
糖尿病
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
孕期血糖水平
抗性淀粉
赵洁+蔡铮团队: 葛根抗性淀粉驱动菌源性褪黑素改善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可诱发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功能失调。益生元可调控肠道菌群,被认为是干预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策略。南方医科大学赵洁和蔡铮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发表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葛根抗性淀粉可驱动卒中大鼠的肠道菌群产生褪黑素,而褪黑素在肠道中构建了积极的肠道菌群共存模式(co-occurrence pattern),进而保护缺血性脑卒中。该研究提出葛根抗性淀粉或可作为新型益生元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抗性淀粉
葛根抗性淀粉
肠道菌群
卒中
褪黑素
生物钟
国内团队Cell子刊:BMAL1敲除对食蟹猴肠道菌群节律性波动有何影响?
昼夜节律紊乱可引发心血管、消化道、神经退行性和肿瘤等多种疾病,肠道菌群在调节昼夜节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针对灵长类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在昼夜节律层面的互作机制鲜有报道,这限制了节律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杨云鹏及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生物节律核心调控蛋白BMAL1依赖的NOX1激活,使肠腔中H2O2含量呈现节律性波动,最终引发肠道微生物丰度和代谢物含量的节律性改变,并且该调控机制在食蟹猴和人中较为保守,值得关注。
生物钟
食蟹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内分泌细胞(EECS)
肠内分泌细胞影响小鼠肠道菌群和脂质吸收
肠内分泌细胞(EECs)及其激素是全身能量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EECs感知腔内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代谢物,随后分泌各种局部或远距离作用的激素。然而,EECs在成年小鼠中的生理重要性以及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还未知。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最新文章,旨在确定健康成年个体中EECs完全丧失对能量代谢、肠道转录组和菌群的长期影响,发现EECs的缺失会损害肠道脂质吸收,导致转录组和代谢适应以及肠道菌群的重塑。
肠内分泌细胞(EECS)
脂质吸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脆性X综合征
国内团队:鱼油通或能改善脆性X综合征的自闭症行为和肠道稳态
脆性X综合征(FX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智力残疾,由缺乏FMRP蛋白引起。患有神经发育障碍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胃肠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炎症和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PUFA)或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北京科技大学的潘皎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Li Yue合作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文章,ω-3 PUFA通过抑制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改善了FMRP缺陷小鼠的自闭症行为和肠道稳态,从而为青少年FXS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脆性X综合征
鱼油干预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