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克罗恩病
文章数:248篇
克罗恩病
Nature子刊:肠道和食物中“无害”的酵母,如何为克罗恩病火上浇油
CD4+ T细胞对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反应,可驱动炎症性肠病中的黏膜炎症。然而,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相应的致病性T细胞表型仍待揭示。Nature Medicine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对某些肠内共生真菌和食源性酵母的保守抗原的反复接触,可能驱动了具有致病作用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的选择性扩增和活化,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
克罗恩病
真菌
CD4+T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真菌组
爬行脂肪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克罗恩病爬行脂肪形成的新机制
爬行脂肪(CF)是一种克罗恩病(CD)患者炎症/纤维化肠段周围肥大的肠系膜脂肪组织。目前,CF对CD的作用褒贬不一,且CF形成过程中营养不良性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脂质代谢特征异常的原因尚不清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岚和谢芳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解析了人肠系膜脂肪组织中脂肪形成生态位的细胞组成和表型,确定了间充质干细胞的CCL2+ DPP4+亚群(MSC1-S1s)具有促脂肪和促纤维化的特征,预防或消除CF扩增可能是改善克罗恩病的新策略。
爬行脂肪
间充质干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克罗恩病
TMIGD1
中山大学:TMIGD1通过BANF1-NF-κB通路或可加重克罗恩病?
肠上皮屏障破坏是克罗恩病(CD)的主要原因之一。 肠上皮屏障的新分子靶点对于CD的治疗至关重要。 含跨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蛋白1 (TMIGD1) 是一种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和肠上皮细胞分化的粘附分子。 然而,TMIGD1在CD和肠上皮屏障中的功能和机制却鲜有研究。 近日,中山大学陈旻湖及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和基因敲除等试验,发现TMIGD1在克罗恩病中起到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抑制炎症的作用,可能成为克罗恩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值得关注。
TMIGD1
肠屏障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多组学整合
炎症性肠病
与克罗恩病炎症相关的肠道Th17亚群
产干扰素-γ的Th17细胞(“Th1/17”)在实验性结肠炎中起着关键的病理作用,并且在肠道中含量丰富。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近期发表的文章,在克罗恩病(CD)患者的肠道中鉴定出一群高度促炎性Th17(pTh17),可被IL-23诱导产生。pTh17高表达IL-17和IFN-γ,且共表达CCR5,与CD病人的肠道炎症选择性相关,对CD相关的AIEC响应。
炎症性肠病
Th17
粘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
克罗恩病
原钙粘蛋白20
中山大学:改善肠屏障和肠炎的新靶点
肠屏障功能障碍在克罗恩病的病理发生中起着核心作用。近日,中山大学陈旻湖、张胜东及团队在Genome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系统的描述了PCDH20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动物实验,发现PCDH20丧失通过靶向ATF6/CHOP/β-连环蛋白/p120-连环蛋白轴,解聚了患有结肠炎小鼠中的黏附连接,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值得关注。
原钙粘蛋白20
肠屏障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肠炎
免疫球蛋白包被
抗体包被逃逸菌是克罗恩病发病潜在机制
克罗恩病(CD)是炎症性肠病中一大类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在临床上主要通过监测肠粘膜的动态从而针对性抑制疾病的发作期。从免疫病理学机制来看,CD通常认为是I型和17/3型免疫反应不受控制,尽管已经对引起免疫的细胞因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免疫反应效应因子免疫球蛋白在CD中的作用和特异性目前尚没有相关深入的报道。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论文,通过对荷兰30个正常人群队列和60例CD患者,包括发作期和静息期患者中被免疫球蛋白包被菌群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类,发现重度CD患者以及CD活动期与IgG2包被细菌显著相关。同时发现伴随IgG2包被细菌存在的还有两种未包被的病原菌,提示这些逃逸包被的病原菌是CD发作的重要原因。
免疫球蛋白包被
IgG2
弯曲杆菌
曼海姆菌
克罗恩病
肥胖
脂肪负担可能会影响IBD患者药物剂量的选择?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IBD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达到缓解。研究表明,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初始治疗无应答,多达一半初始临床获益的患者可能继发性失应答。近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Cedars-Sinai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脂肪负担可能影响IBD患者药物剂量的选择,值得关注。
肥胖
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英夫利西单抗
IBD治疗
对于克罗恩病的长期结局改善,回盲肠切除优于抗TNF治疗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1279名克罗恩病患者中,在确诊后一年内,相比于抗TNF治疗,接受回盲肠切除可显著降低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暴露及克罗恩病相关手术的风险。
IBD治疗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队列研究
回盲肠切除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组成或与克罗恩病的未来发病有关
克罗恩病(C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的假设是微生物或环境因素在遗传易感个体中诱导肠道炎症,导致慢性肠道炎症。乳糜泻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已经记录了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改变;然而,这些研究未能区分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是否与乳糜泻的发生有关,还是炎症或药物治疗的结果。近日,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文章表明,机器学习的微生物组风险评分(MRS)模型可根据肠道菌群组成特征预测未来发展CD的风险,有益于制定高风险人群疾病预防的新策略和改善已确诊CD患者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
NEJM:乌帕替尼可用于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病,以胃肠道内的跨壁炎症为特征,造成腹痛、腹泻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沉重身体和心理负担。T细胞中Janus激酶(JAK)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STATs的激活是CD的重要致病因素。乌帕替尼(Upadacitinib)是一种口服的可逆JAK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并已在2期临床试验中展示出良好的CD治疗效果。近日,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乌帕替尼用于克罗恩病诱导和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两项诱导试验(U-EXCEL和U-EXCEED)和一项维持试验(U-ENDURE)的结果表明,乌帕替尼诱导和维持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临床和内镜下缓解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3期临床试验
乌帕替尼
多组学
刘占举+郭天南+朱瑞新Cell子刊:多组学破译克罗恩病中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空间特征
宿主-菌群互作失调在克罗恩病 (CD) 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朱瑞新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宿主蛋白和肠道菌群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CD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蛋白和微生物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见解。
多组学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蛋白质组学
克罗恩病
西式饮食
智发朝团队:母鼠西式饮食促进脱氧胆酸产生,从而促进后代小鼠的结肠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智发朝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西式饮食喂食的母鼠中,后代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且脱氧胆酸水平增加,从而恶化TNBS诱导的后代小鼠结肠炎。机制上,脱氧胆酸可促进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及巨噬细胞产生IL-1β。
西式饮食
母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炎症性肠病
低纤维纯化饮食可预防小鼠肠道分节丝状菌的扩张和回肠结肠炎
克罗恩病(CD)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有关,CD样回肠结肠炎小鼠模型依赖于微生物触发物的存在。近期发表于Microbiome的一项研究发现,分节丝状菌(SFB)在驱动严重的CD样回肠结肠炎中发挥了重要致病作用,其特征是Tnf ΔARE小鼠的Paneth和杯状细胞功能丧失。此外,与含膳食纤维的饮食相比,在Tnf ΔARE小鼠中,低纤维纯化饮食(类似临床使用的全肠内营养)可以拮抗SFB定殖并防止疾病发展,这清楚地证明了饮食在调节与IBD相关的新型病原体方面的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
饮食-菌群互作
分节丝状菌
饮食干预
克罗恩病
肠纤维化
镓68标记的PET/MR或可用于肠纤维化检测
慢性或严重炎症中间充质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成分修复组织损伤可导致肠纤维化。克罗恩病患者中,肠纤维化并形成肠道狭窄是常见的并发症,区分肠道炎症和纤维化对克罗恩病的治疗是有益的。目前的超声或MRI等成像手段还不能准确区分炎症和纤维化组织,血清学、遗传标志物或肠道活检也不能满足临床检测需求。镓68标记的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FAPI)PET/MR肠道造影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可靶向肠肌成纤维细胞。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Radiology发表文章,证实中,镓68-FAPI PET/MR肠道造影可用于量化和诊断克罗恩病患者的肠纤维化,有助于区分炎症或肠纤维化的克罗恩病患者从而辅助治疗决策。
肠纤维化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IBD)
影像学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如何影响克罗恩病患者的菌群
食品添加剂与克罗恩病相关的促炎症性菌群失调相关。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多种食品添加剂对克罗恩病患者的关键有益菌(普氏栖粪杆菌)、促炎细菌及黏膜相关菌群的生长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饮食-菌群互作
基础研究
结肠炎
兰平+何真:肠系膜脂肪中的一种克雷伯菌可促结肠炎
克罗恩病(CD)活动部位的肠系膜脂肪组织(MAT)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扩大肠系膜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复发,改善远期疗效,提示MAT在C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道称CD患者的MAT中存在细菌易位,但这一现象对CD病情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何真团队近日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文章,在CD患者MAT中发现了能够加重肠道炎症的肠杆菌科细菌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Kv),并揭示该菌破坏肠道屏障促进疾病进展的机制,指出靶向该菌相关途径或有助于CD的治疗。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肠系膜脂肪组织
栖异地克雷伯氏菌
克罗恩病
与克罗恩病高发病风险相关的血清蛋白特征
Gut上发表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克罗恩病高危人群中,对比了随后确诊者及未确诊者的血清蛋白谱,鉴定出了与随后的克罗恩病风险相关的25种血清蛋白,其中CXCL9及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分别有最高的正相关性及负相关性。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IBD治疗
Lancet子刊:克罗恩病患者降级治疗时,应谨慎停用英夫利昔单抗
英夫利昔单抗与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是克罗恩病的标准治疗方案。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207名接受联合治疗并临床缓解的克罗恩病患者中发现,相比于继续联合治疗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可导致复发率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克罗恩病患者进行降级治疗时,应谨慎停用英夫利昔单抗。
IBD治疗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克罗恩病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
克罗恩病患者中独特的CD4+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亚群
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黏膜中,鉴定出了一个独特的CD4+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Trm)亚群,表达CD161、CCR5及CD103,同时具有先天性免疫细胞及效应性免疫细胞的表型,并可通过TCR非依赖性方式分泌IFN-γ,从而直接损伤邻近的肠道上皮屏障。
组织驻留性记忆T细胞
CD4+ 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克罗恩病
BCR
利用BCR特征可准确鉴别克罗恩病
Genome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B细胞受体(BCR)序列的机器学习算法,可鉴别出克罗恩病(CD)特异性的体细胞超突变模式,并可较准确地区分CD患者与对照。
BCR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体细胞超突变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
坚持健康饮食模式可降低老年人克罗恩病风险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及进展有关。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的营养素或食物组合,但营养素与食物组合并不是孤立地摄入的,应认识到不同饮食成分对IBD风险的综合与累积效应,即饮食模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食物消费情况。美国和瑞典的研究者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文章,分析瑞典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参与者的食物消费情况,发现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替代健康饮食评分等4种饮食模式)与较低的老年性克罗恩病风险相关,但不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风险,为未来在大规模饮食干预预防或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中灵活调整饮食模式提供了参考。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饮食模式
饮食质量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非侵入性评估
结肠镜是评估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患者的耐受较差。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60名接受过术后复发的内镜评估的克罗恩病患者中,结合肠壁厚度、肠系膜淋巴结及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可较准确地预测内镜复发。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非侵入性诊断
肠道超声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症状对患者的影响
克罗恩病患者经历多种可影响生活的症状。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结果,在403名克罗恩病患者中,分析了常见症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横断面队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关联
本研究通过全国性妊娠队列的观察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炎症性肠病女性发生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并不一致。本研究为指导炎症性肠病女性孕期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早产
克罗恩病
组织学炎症
初级胆汁酸
回结肠切除术导致的初级胆汁酸增加与回肠炎相关
大多数克罗恩病(CD)患者需手术,但回结肠切除术后的回肠炎复发可影响治疗结局。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初级胆汁酸的增加与回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普氏栖粪杆菌丰度降低、MetY(普氏栖粪杆菌表达的乙酸盐及L-甲硫氨酸产生酶)丰度降低相关,且与回结肠切除术后的回肠炎相关。
初级胆汁酸
回结肠切除术
IBD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IBD治疗药物
Lancet子刊:Etrolizumab可用于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维持治疗
Etrolizumab是一种β7单抗。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在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中,相比于安慰剂,Etrolizumab在维持期(而非诱导期)可显著增加临床缓解率和内镜改善率。
IBD治疗药物
Etrolizumab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3期临床试验
克罗恩病
Nature:一种上皮内淋巴细胞分泌的效应因子,或为克罗恩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自噬基因Atg16l1的T300A突变可引起肠上皮中的潘氏细胞缺陷,与克罗恩病(CD)相关;然而,很多健康人也携带该基因突变,提示CD发病还有其他的关键因素。诺如病毒可感染肠道,被认为是引起克罗恩病患者发病的一个潜在微生物诱因,然而其背后的原因并不清楚。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表达γδ T细胞受体的肠上皮内淋巴细胞(γδ IEL)及其分泌的效应因子API5,对Atg16l1缺陷的潘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从而能够“屏蔽”由Atg16l1突变带来的潘氏细胞死亡的遗传易感性,而诺如病毒感染可削弱这种保护作用。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模型,即对携带CD易感基因(T300A突变)的人而言,γδ IEL分泌的API5通过促进潘氏细胞生存,为抑制CD发病提供一道“防火墙”,而诺如病毒感染可作为触发因素打破这层保护,从而促进遗传易感者发生CD。API5或能为CD治疗带来新希望。
克罗恩病
γδ上皮内淋巴细胞
潘氏细胞
遗传易感性
炎症性肠病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如何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已知PTPN22(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能保护患者免受克罗恩病的影响,但影响PTPN22的环境因素并不清楚。近期Gut 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急性结肠炎模型中利用TiO2纳米颗粒(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处理表达PTPN22变体的小鼠可加重结肠炎的易感性。该工作阐明了PTPN22变异和环境因素TiO2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互作,提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IBD的进展。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PTPN22
遗传易感性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致病共生菌
HDAC1及HDAC5调控致病共生菌的回肠粘膜定殖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在克罗恩病患者的回肠粘膜中异常定殖。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组蛋白H3的乙酰化水平在AIEC定殖的克罗恩病患者中显著上调。在细胞系中、小鼠体内及克罗恩病患者中,抑制HDAC1可促进AIEC定殖,而抑制HDAC5可抑制AIEC定殖。
致病共生菌
表观遗传
HDAC1
HDAC5
克罗恩病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克罗恩病患者的CD4+ T细胞对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失调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预测HLA-II特异性菌群表位的算法,并鉴定出一种拟杆菌目中的T细胞表位,发现在克罗恩病患者中,针对这一表位的特异性T细胞应答从IL-10为主的免疫耐受状态转变为IL-17A上调的炎症状态。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
CD4+ T细胞
免疫耐受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