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位热心肠智库专家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分属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领域
2023-03-29
房静远等:中国胃肠道癌症负担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仁济医院的房静远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的陈天辉在Cancer Lett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2020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的发病及死亡数据,并总结了1990-2019年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展望了未来10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负担的变化。
2023-03-27
石汉平团队:营养相关症状或可作为肺癌的预后指标
营养相关症状(NIS)是肿瘤及治疗导致的进食减少的相关症状。世纪坛医院的石汉平团队在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3600多名肺癌患者进行近2年的随访,42%的患者患有不同类型的NIS,NIS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且NIS可作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因子。
2023-03-27
农大王军军:低聚半乳糖富集的乳酸杆菌特定菌株可抑制肠道炎症并保护肠道屏障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军军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补充低聚半乳糖(GOS)可在仔猪及小鼠中富集3种乳杆菌:德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其中,德氏乳杆菌及约氏乳杆菌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缓解小鼠的沙门氏菌感染,而罗伊氏乳杆菌对沙门氏菌感染无保护作用。
2023-03-26
房静远+洪洁+陈豪燕Cell子刊:菌群失调相关的尿素积累或促大肠癌
Cell Metabolism发表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房静远、洪洁、陈豪燕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宿主的尿素循环在结直肠肿瘤发生过程中被显著激活,伴随以缺乏尿素分解能力为特征的肠道菌群变化。尿素的积累可使巨噬细胞偏向以多胺积累为特征的促肿瘤表型。在小鼠模型中,使用尿素循环抑制剂或基于双歧杆菌的补充剂治疗,可以缓解尿素介导的肿瘤发生。总之,这项研究强调了尿素循环抑制剂或使用益生菌调节微生物组成以预防结肠直肠癌的潜在作用。
2023-03-25
李孟鸿团队:丁酸梭菌或可用于辅助治疗结肠癌
丁酸梭菌(C.B)的益生菌作用参与调节疾病和癌症,但这些调节作用的机制基础尚不清楚。中山大学的李孟鸿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文章,发现C.B通过调控MYC等关键信号因子,重新编程结直肠癌(CRC)中增殖、迁移、干性和肿瘤生长,增加CRC细胞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响应,为C.B用于肿瘤治疗提供参考。
2023-03-25
“热心肠奖学金”评审专家名单揭晓!
截至4月10日,欢迎踊跃申报!
2023-03-24
刘克玄等Cell子刊:肠菌来源的米那普仑或可增强对肠I/R损伤的耐受性?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小鼠模型和人群队列,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的易感性,肠道菌群来源的米那普仑在AHR/ILC3/IL-22信号依赖的肠I/R耐受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防治肠I/R损伤及肠源性脓毒症的潜在药物,值得关注。
2023-03-24
陈廷涛+方鑫:工程丁酸梭菌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缓解小鼠帕金森病
南昌大学陈廷涛团队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鑫团队在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构建了一种持续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丁酸梭菌-GLP-1工程菌株,其分泌的GLP-1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作用于GLP-1R激活线粒体自噬途径,发挥其对PD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以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失调来增强肠道粘膜屏障。
2023-03-23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陈烨教授课题组诚聘英才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陈烨教授团队期望与有志之士共同发展,特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专职PI、博士后、研究助理若干名。
2023-03-23
戴磊等Nature子刊:新型成像技术助力解析微生物组空间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磊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解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该方法可识别复杂群落中的不同微生物物种,在单细胞尺度上原位解析微生物物种间以及微生物-宿主间的互作。总之,该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生态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值得关注。
2023-03-22
张和平+张文羿: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对肠道菌群和免疫的影响
益生菌在全球市场正在爆炸性增长,但目前关于食用益生菌是否对非患者有益仍存在争议。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联合张文羿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文章,发现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可以收紧免疫与肠道菌群间的联系,并稳定肠道菌群的遗传变异。本研究揭示益生菌消费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为全面了解和评估益生菌的疗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3-03-21
郭非凡+刘占举:CISH蛋白或促进衰老相关结肠炎
近年来,老年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蛋白(CISH)参与调节代谢、肠簇细胞和2型先天淋巴细胞的扩增以及衰老相关的气道炎症,那么CISH是否参与老年人IBD的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复旦大学的郭非凡和同济大学的刘占举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文章,发现CISH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促炎调节因子。因此,针对CISH的靶向治疗可能为治疗与衰老相关的IBD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2023-03-21
刘尽尧团队Science子刊:细菌外膜囊泡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多重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尽尧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文章,揭示出细菌外膜囊泡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多功能性,展示了肠道菌群来源的OMV在肠道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为疾病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替代靶点。
2023-03-17
刘洋彧团队:母亲产前肠道菌群或对婴儿神经发育很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神经发育的关键时间窗口发生在生命早期,宿主的肠道微生物组在神经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有证据表明,在小鼠模型中,母体产前肠道微生物组会影响后代的大脑发育。哈佛大学刘洋彧团队近期在EBioMedicine发表文章,对肠道微生物组与神经发育之间联系的关键时间窗口是人类的产前还是产后,进行了探索。
2023-03-17
孔祥峰团队:饲粮纤维对猪的免疫和肠屏障功能有何影响?
中科院的孔祥峰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文章,研究膳食纤维(DF)对不同品种猪(桃源黑猪(TB)、湘村黑猪(XB)和杜洛克猪(DR))的影响。结果显示,DF调节TB和DR猪的血浆免疫细胞,XB猪表现出增强的屏障功能,而DR猪的回肠炎症增加,这表明中国本土猪比DR猪更耐DF。
2023-03-17
谢鹏+郑鹏:肠道菌群影响小胶质细胞亚型的转化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谢鹏和郑鹏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文章,发现肠道菌群显著影响小胶质细胞及其亚型单细胞水平的转录变化,并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带来新的见解。
2023-03-16
杨仕明等Nature子刊:肠道菌群改变宿主胆汁酸代谢,促进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陆军军医大学的杨仕明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Xia Chen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ICP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富含脆弱拟杆菌,其通过抑制FXR信号通路,诱导过量胆汁酸合成,抑制肝脏胆汁酸排泄从而促进ICP。调控肠道菌群-胆汁酸-FXR轴或有助于ICP治疗。
2023-03-13
iMeta:谢黎炜+马颖等发现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网络结构变化规律
南方医科大学谢黎炜、马颖团队在iMeta发表研究,结合图论与网络算法系统探索了中国婴儿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变化,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民族的健康婴儿在生命初期的肠道菌群网络形态发展规律相似;并且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网络形态比患有湿疹的婴儿更稳定和复杂。此外,健康的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在生命早期逐步增高,而母亲在孕晚期血清甘油三酯的高水平可能是出现新生儿湿疹的危险因素。
2023-03-11
王硕等Cell子刊:肠道组织内的2种共生菌可促进肿瘤免疫监视,抑制大肠癌
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王硕、北京大学夏朋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亿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大肠癌患者中,某些毛螺菌科的共生菌——活泼瘤胃球菌(Rg)和Blautia producta(Bp)在正常和癌旁的结肠组织中富集,它们能通过降解肿瘤中的代谢物溶血甘油磷脂,促进CD8+ T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这些发现为结肠组织内共生菌群如何调控肿瘤免疫监视功能提供了新见解,具有临床转化潜力,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2023-03-09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