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涛+兰平:新冠感染前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感染后的症状有关
中山大学左涛、兰平与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一项探索性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稳态时的巨大异质性可能会对个体的基础免疫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在遇到病毒感染(如新冠)时介导不同的免疫反应和症状。
2023-09-16
刘洋彧等Nature子刊:限制性内切酶或可助力解决宏基因组假阳性鉴定问题
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刘洋彧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物种特异性IIB型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作参考,不采用通用标记或整个微生物基因组,构建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位点的宏基因组分析器MAP2B,MAP2B可以有效的消除微生物组数据鉴定时存在的假阳性,并生成更高精度、更准确的物种分类结果,值得关注。
2023-09-14
刘克玄+李偲等Nature子刊: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调控新机制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李偲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血浆外泌体circEZH2_005有望作为肠I/R肠损伤敏感及特异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还阐明了circEZH2_005/hnRNPA 1/Gprc5a信号调节肠I/R肠损伤的新机制,为临床上防治肠损伤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值得关注。
2023-09-13
李后开/盛丽莉/胡义扬/谢岑Nature子刊:猪脱氧胆酸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盛丽莉、胡义扬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岑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发现猪脱氧胆酸(HDCA)通过抑制RAN介导的PPARα细胞核-细胞质穿梭,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2023-09-13
陆正齐+赵文婧+牟相宇:肠菌紊乱加剧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全身炎症和行为障碍
近日,中山三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陆正齐、中山大学医学院赵文婧和牟相宇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以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诱发系统性炎症,从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值得关注。
2023-09-13
王胜锋+詹思延+段丽萍:超5亿人数据,揭示中国城镇居民炎症性肠病现状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胜锋、詹思延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段丽萍团队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研究,以2012-2016年间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的约5.1亿人为基础,计算了2016年全国城镇IBD发病率,首次描绘了IBD在中国城市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适当的IBD患者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2023-09-12
张家超团队:加氏乳杆菌CKCC1913或可治疗糖尿病
近日,海南大学张家超团队在Food and Function上发表文章,利用C57BL/6J小鼠动物模型评估格氏乳杆菌CKCC1913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发现加氏乳杆菌CKCC1913介导的肠-肝轴调节可缓解2型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肝损伤,凸显了益生菌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巨大潜力。
2023-09-07
印遇龙+黄兴国等:土猪​肉为何更好吃,肠菌在发力?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印遇龙、黄兴国等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比较脂肪型宁乡猪和瘦肉型杜长大猪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差异,发现宁乡猪猪肉好吃与肠道菌群有关。总之,该研究为以微生物为切入点靶向调控猪肌肉脂肪酸沉积、改善猪肉品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值得关注。
2023-09-06
刘洋彧等Cell子刊:一种解析肠道菌群对病原体定植抗性的算法
近日,发表在Cell Reports Methods上的一份工作,由智库专家哈佛大学刘洋彧团队完成。基于先前Nature报道的MPT算法,即在不同模型中都观察到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变化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他们团队对其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广义微生物表型三角测量(GMPT)方法,即在两两配对的疾病表型中与疾病的病原体微生物丰度有强烈相关性或强烈预防/保护性的微生物,可能是介导菌群对该病原菌定植抗性的关键菌。
2023-09-06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2023-08-31
陈卫院士+陆文伟:用于个性化健康状况监测的肠道菌群统计模型
近日,江南大学陈卫团队联合陆文伟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开发了一种新颖且系统的肠道菌群健康预测和疾病分析监测模型,该模型可深入了解健康菌群和不健康变异,并成为个体化治疗目标发现和精确调节的桥梁。
2023-08-30
王四宝等Nature子刊:蚊子肠道共生菌可利用胞外囊泡杀死疟原虫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胞外囊泡在调控吸血媒介昆虫肠道环境中宿主因子-肠道菌群-病原体多元跨界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该研究为研发基于共生菌的蚊媒病原传播阻断控制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关注。
2023-08-30
丁侃团队:肠菌降解膳食纤维二糖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侃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揭示人类肠道卵形拟杆菌降解膳食纤维二糖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阐明人类肠道菌群如何降解纤维素并探索人类肠道中纤维素降解的重要性。
2023-08-30
iMeta:宁康+田埂等开发在线微生物关联分析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宁康与元码基因公司田埂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iMeta发表研究,开发了MicroEXPERT平台,MicroEXPERT平台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宏基因组管理和分析系统,用于菌群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MWAS分析,帮助理解宏基因组和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
2023-08-30
珠江检验博后团队喜获9项国自然,欢迎青年才俊加盟
热忱欢迎相关交叉专业优秀博士人才加盟,共同探索微生态及检验医学前沿。
2023-08-28
王宇浩等Science:肠道菌群帮宿主长胖的新机制
浙江大学医学院王宇浩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Lora Hooper团队合作,在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调控宿主代谢的一种新机制,表明菌群可通过调控宿主lncRNA,来影响宿主脂代谢。
2023-08-25
卞兆祥+赵立平+贾伟等Nature子刊:肠菌衍生代谢物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贾伟和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赵立平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揭示出肠菌衍生的代谢物色胺和苯乙胺在肠易激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发展中的因果性作用,值得关注。
2023-08-25
聂超+郭锐进:揭开人体皮肤微生物组的神秘世界面纱
近期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聂超、郭锐进与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构建了包含813个原核生物物种和5,779个微生物组装基因组的人体皮肤基因组目录,为研究皮肤微生物组及其在皮肤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库。
2023-08-24
房静远团队:普氏粪杆菌助力改善肿瘤免疫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近期在Cancer Research发表研究,发现补充普氏粪杆菌可以在小鼠中缓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炎,重塑肠道菌群组成,并增强免疫疗法的抗肿瘤活性。
2023-08-24
曹海龙团队:脱硫弧菌如何影响溃疡性结肠炎?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的曹海龙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丁香素靶向调节脱硫弧菌引起的NAIP/NLRC4炎症小体的激活和巨噬细胞焦亡,从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2023-08-23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