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明等Nature子刊:胆囊切除后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异常,如何增加大肠癌风险?
本研究通过胆囊切除术小鼠模型与患者队列,结合多组学分析与功能实验,探究其加剧结直肠肿瘤的机制。
2025-08-17
陈烨等:肠道菌群标志物准确预测英夫利昔单抗对克罗恩病的疗效
对100名克罗恩病(C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发现英夫利昔单抗无应答者基线特征是肠道双歧杆菌属耗竭和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缺乏。
2025-08-17
赵海涛等:肠道菌群+代谢物,准确预测晚期肝胆恶性肿瘤免疫治疗副作用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168例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患者,通过多组学分析治疗前的肠道宏基因组、真菌组及代谢组,以识别预测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生物标志物 。
2025-08-16
赵玲/马延磊等:埃氏巨球形菌如何加剧肠炎促肠癌?
通过小鼠模型和人类队列分析,揭示埃氏巨球型菌(Megasphaera elsdenii)在结肠炎相关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
2025-08-15
龚伟/吕元博等:AI指导泻药剂量,多角度改善结肠镜检查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比较人工智能(AI)辅助与传统自评肠道准备方案,1650名受试者均采用分剂量聚乙二醇(PEG)方案,AI组通过实时分析患者拍摄的排泄物图像,动态调整泻药剂量。
2025-08-15
胡义波/魏辅文等Cell子刊:地下哺乳动物适应环境的趋同进化,基因组远比菌群重要
中华竹鼠基因组组装和注释,并通过多组学分析探究地下哺乳动物适应的趋同进化机制。
2025-08-14
来建波/胡少华等:肠道菌群调节突触可塑性,影响双相障碍认知功能
研究比较双相障碍患者(BD-nCI无认知损伤、BD-CI有认知损伤)与健康对照(HC)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粪菌移植(FMT)至小鼠,观察行为及神经可塑性变化。
2025-08-14
房静远/陈萦晅等Cell子刊:停药6年,小檗碱仍能降低大肠腺瘤复发风险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是对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CBAR试验)的6年随访扩展,纳入781名完成2年小檗碱或安慰剂干预的结直肠腺瘤切除患者,评估小檗碱停药后对腺瘤复发的长期保护作用。
2025-08-12
郑钜圣/陈裕明等:喝奶降低斑块风险?在血液和菌群里找到一些线索
基于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GNHS)及西湖出生队列,通过血浆磷脂脂肪酸分析和16S rRNA测序,探究奇链饱和脂肪酸(OCFA)生物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CAP)关联及肠道菌群的中介作用。
2025-08-11
李景南/陈思邈: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导致全球每年百万死亡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评估1990-2021年21个地区、204个国家25岁以上成人因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导致的死亡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数据,采用年龄标准化率(ASR)和年变化率(EAPC)分析。
2025-08-09
姜长涛等Cell:AI模型实现高通量挖掘肠菌胆汁酸代谢酶
创新性地以“底物口袋相似性”策略结合蛋白质语言模型,开发出预测菌源胆汁酸代谢酶的人工智能(AI)模型BEAUT,形成AI辅助的小样本挖酶管线。
2025-08-08
于君团队Cell子刊:丁酸梭菌重塑大肠癌微环境,助力免疫治疗
利用原位移植瘤、ApcMin/+及AOM/DSS诱导结直肠癌(CRC)小鼠模型,探究丁酸梭菌作为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的益生菌的效果和机制。
2025-08-08
于君团队:肠道菌群在肿瘤免疫与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及代谢产物,调控肿瘤免疫进程与免疫治疗效果,成为癌症治疗新靶点。
2025-08-08
陈卫华/刘智/杨红菊等:钙镁片+益生菌,有效抗肠炎
研究构建含73株人类肠道常见菌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并测试28种益生元或候选益生元对DSS诱导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系统分析微生物群-益生元互作。
2025-08-07
刘双江/刘畅等:27株“苗条洛神菌”的基因组学和代谢功能特征
从克里斯滕森菌科肠道微生物生物库(ChrisGMB)中,获取27株新鉴定的潜在益生菌——苗条洛神菌(Luoshenia tenuis),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合体外实验分析其遗传与代谢特征。
2025-08-07
王金锋团队:低聚半乳糖或可改善妊娠糖尿病
本研究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妊娠糖尿病(GDM)小鼠模型,评估膳食补充高纤维和低聚半乳糖(GOS)对其的干预效果。
2025-08-07
张美玲团队Microbiome:植物乳植杆菌YC17如何缓解游离脂肪酸的肝脂毒性
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为模型,通过棉酚诱导肝脂毒性模型,探究植物乳植杆菌YC17对游离脂肪酸(FFAs)致肝损伤的缓解机制。
2025-08-06
陶诗煜团队:腹泻患者肠菌胞外囊泡如何引发炎症、损伤肠屏障?
通过小鼠模型及体外实验研究腹泻患者肠道微生物源性细胞外囊泡(EVs)致病机制。
2025-08-05
郑钜圣等:个性化“血糖尺”助力精准营养
采用n-of-1试验量化血糖敏感性。研究对176名健康中国成年人开展系列n-of-1临床试验,通过连续血糖监测(CGM)和标准化餐食,分析个体对不同碳水化合物(CHO)饮食的血糖反应差异。
2025-08-05
马海明/印遇龙/刘梅:一种肠菌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减少猪的脂肪堆积
通过细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129头约克夏猪中研究肠道菌群与脂肪沉积的关系,结合多组学技术揭示机制。
2025-08-04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