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粪菌移植
文章数:459篇
粪菌移植
Nature子刊:粪便滤液移植改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噬菌体-菌群互作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在24名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接受健康瘦供体的无菌粪便滤液移植后,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血糖变异性得到改善,但糖代谢未发生显著变化;细菌及病毒多样性维持稳定,噬菌体组成及噬菌体-菌群互作发生变化。
粪菌移植
研究论文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医学研究
代谢综合征
宁乡猪
印遇龙+黄兴国等:土猪肉为何更好吃,肠菌在发力?
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和沉积与肌肉嫩度、肉色、多汁性、风味等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近年来,微生物组学和无菌动物技术的发展证实了肠道菌群在宿主脂肪酸沉积中的作用,但是肠道菌群与猪脂肪酸的关联性及其靶向调控肉品质的作用和机制仍不清楚。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印遇龙、黄兴国等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比较脂肪型宁乡猪和瘦肉型杜长大猪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差异,发现宁乡猪猪肉好吃与肠道菌群有关。总之,该研究为以微生物为切入点靶向调控猪肌肉脂肪酸沉积、改善猪肉品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值得关注。
宁乡猪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脂肪酸含量
结直肠癌
杨云生等:一文读懂中国结直肠癌和肠菌研究现状(综述)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变化所致。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综述,总结了中国目前关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作用的证据,主要包括肠道菌群特征,特别是具核梭杆菌和微小微单胞菌,已被确定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富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肠道菌群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肠道微生物群干预措施的应用,包括微生态药物、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和中药,值得关注。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综述
基础研究
毒力因子
衰老
老年小鼠肠道菌群或可减少年轻健康小鼠中的肌肉重量
衰老与低骨量和低瘦肉率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关。Gut Microbes发表的研究,确定了在老年小鼠身上观察到的骨量和相对瘦体重的降低是否可以通过粪菌移植转移到健康的年轻小鼠身上。在年轻、健康、仍在生长的受体小鼠中,来自老龄小鼠的基因改造会降低瘦体重百分比,但不会降低骨量。未来有必要进行研究,以确定年轻小鼠的基因改造是否能改善体弱老年受体小鼠的肌肉骨骼表型。
衰老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肌肉重量
犬尿氨酸
上海交大Science子刊:菌群衍生的犬尿氨酸或可预测心衰并改善预后
代谢组学已经揭示了大量与心血管疾病(CVD)相关的血浆代谢产物。先前研究表明,多发性心血管疾病的肠道灌注不足,随后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泄漏的改变会促进疾病进展。然而,肠道微生物群与左室压力负荷过重重塑之间的跨界相互作用尚不明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何晓敏、张浩、郑景浩及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宏基因组、代谢组学和粪菌移植等技术,发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犬尿氨酸,可用于预测和保护压力超负荷年轻心脏的重塑,值得关注。
犬尿氨酸
心血管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多组学研究
糖尿病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神经并发症,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Cell Metabolism最新发表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与赵立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杨俊朋与杨雪丽、上海交通大学吴国军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临床现象-机制研究-临床治疗”,揭示了肠道菌群对DSPN发病的因果贡献,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DSPN提供了临床证据。
糖尿病
基础研究
医学研究
周围神经病变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荟萃分析)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64项研究的数据,粪菌移植可改变动物行为,证实了肠-脑轴的存在。
粪菌移植
荟萃分析
肠-脑轴
肠道菌群
印遇龙+万丹+谢黎炜等:利用菌群如何对抗肌萎缩相关疾病?(综述)
肌萎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妨碍对其他疾病病程发展的预测。然而,目前针对肌萎缩疾病常常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万丹、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及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综述,通过汇总分析最新研究发现,阐明肠道菌群在肌萎缩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通过药物、饮食、粪菌移植、探针电刺激、益生菌补充等手段可重构肠道菌群,促进菌群代谢物分泌,从而改善神经与肌肉功能,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肌肉萎缩
综述
基础研究
菌群代谢
粪菌移植
Nature子刊:移植健康人肠道菌群,或能改善抗PD-1免疫治疗效果
粪菌移植(FMT)是克服难治性黑色素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潜在策略;然而,FMT在一线治疗环境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评估。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项1期临床试验表明,在未经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来自健康供体的FMT没有增加抗PD-1治疗(nivolumab)的安全风险,同时与既往临床试验报道的数据相比,FMT提升了nivolumab治疗的客观应答率(达到65%)。这些结果为未来进一步检验健康人供体FMT在癌症免疫治疗一线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粪菌移植
癌症免疫治疗
抗PD-1治疗
晚期黑色素瘤
肠道菌群
肠菌或可通过小胶质细胞调节星形胶质细胞表型?
先前研究表明,抗生素介导的肠道微生物组改变会导致雄性小鼠淀粉样蛋白斑块和促炎小胶质细胞表型的减少。然而,肠道菌群扰动对星形胶质细胞表型和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通讯的影响尚未被研究。近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研究人员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粪菌移植试验,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小胶质细胞依赖和非依赖机制可以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对Aβ淀粉样变性的反应,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小胶质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
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男性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会加剧结直肠癌的发展
男性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女性高,多项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有关,但仍缺乏系统的证据。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梁新军、湖北洪山实验室的陈振夏及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从性别差异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的角度阐释这种性别二态性在CRC中的潜在原因,发现男性偏好的肠道代谢物通过甘油磷脂代谢途径加速结直肠肿瘤的发展,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性别差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代谢物
寄生虫
王帅+朱兴全等:组织蠕虫与肠菌间的互作会驱动粘膜免疫调节
生活在组织中的蠕虫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主要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s)影响免疫系统。先前研究报道,这种调节作用通常与修饰的宿主肠道微生物群有关。然而,肠道菌群在这些非肠道寄生虫的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王帅、山西农业大学朱兴全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外感染模型,发现蠕虫感染会引起宿主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其标志是罗伊氏乳杆菌和SCFAs增加,且这些变化有助于诱导结肠Tregs扩张,进而调节免疫稳态,值得关注。
寄生虫
粘膜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如何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甲基化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多器官损害并伴有自身抗体的过度产生。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和稳态失调被认为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已有临床试验证实粪便微生物群抑制(FMT)可以安全有效治疗SLE,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赵明、陆前进及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文章,阐明了SLE患者FMT后甲基化组的变化情况,探讨了FMT中菌群-代谢物-甲基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FMT恢复异常低甲基化而治疗SLE的潜在可能。
粪菌移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粪菌移植
Cell子刊:粪菌移植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综述)
粪菌移植(FMT)对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非常有效。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这篇综述,从生态学、微生物介导的代谢、免疫学和表观遗传学的角度,讨论了FMT的潜在作用机制,探讨了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粪菌移植
肠道菌群
宿主-微生物互作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
Cell子刊:粪菌移植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综述)
粪菌移植(FMT)在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复发方面非常有效,但其他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其成功率不算很高。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这篇综述梳理了影响FMT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与供受体及移植方案有关的因素,以及微生物组植入的机制,并对未来的研发方向提出了若干见解。
粪菌移植
细菌植入
肠道菌群
供体选择
菌群移植
魏泓等:全肠菌群移植比粪菌移植更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
粪菌移植(FMT)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前研究表明,与FMT相比,全肠菌群移植(WIMT)可以更精确地复制群落结构,降低宿主的炎症反应。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华中农业大学魏泓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显示,WIMT可比FMT更有效地降低DSS诱导的无菌小鼠结肠炎易感性。
菌群移植
全肠菌群移植
粪菌移植
炎症性肠病
无菌小鼠
粪菌移植
国内团队:筛选粪菌移植供体,警惕耐药菌!
香港中文大学Margaret Ip团队近期在Gut发表短文,总结了目前全球多个共识和指南文件中关于粪菌移植(FMT)供体筛选的举措,特别关注了对多药耐药菌的筛选。
粪菌移植
供体筛选
粪菌移植
蔡军等:粪菌移植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综述)
自身免疫疾病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菌群干预疗法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综述,讨论了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FMT用于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粪菌移植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荟萃分析)
艰难梭菌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人患上潜在的危及生命的腹泻疾病,并可导致近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反复感染。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但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菌群失调。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发表的文章,对粪菌移植治疗rCDI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抗生素等替代治疗方法相比,在患有rCDI的具有免疫功能的成年人中,FMT可能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解决率大幅提高。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
荟萃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UC)
任建林+许鸿志:胶囊化粪菌移植可诱导UC患者缓解
粪菌移植(FMT)可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缓解。灌肠、鼻十二指肠管和结肠镜检查是FMT给药最常见的途径。然而,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证据表明胶囊FMT治疗UC患者的有效性。厦门大学的任建林和许鸿志合作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证明使用胶囊化粪菌移植可有效诱导UC患者临床缓解,并探索了与缓解相关的肠菌及代谢物变化。
溃疡性结肠炎(UC)
粪菌移植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对IBD患者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疗效(荟萃分析)
炎症性肠病(IBD)显著增加患者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风险,且IBD患者的CDI治疗难度和复发风险均高于非IBD患者。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也有研究表明其对IBD患者的rCDI有效,但尚缺少对相关临床益处的总体性评估。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文章,对15项涉及FMT治疗IBD患者rCDI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FMT可在IBD患者中实现较高的rCDI治愈率,与在无IBD患者中观察到的数据类似,且多次FMT比单次FMT有更显著的疗效,支持FMT作为IBD患者rCDI的治疗方法。此外,这些研究中FMT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IBD人群,建议术后应对患者状况进行密切监测。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荟萃分析
炎症性肠病(IBD)
粪菌移植
治疗效果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治疗UC患者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艰难梭菌感染是医疗保健系统面临的极大挑战,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原发性和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危险因素。Journal of Autoimmunity最新发表的回顾性临床研究中,总结了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接收粪菌移植治疗的效果。数据表明,粪菌移植可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并且未出现不良事件。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
溃疡性结肠炎(UC)
炎症性肠病(IBD)
朱书团队:IBD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慢性肠道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局限性,存在药物应答率低及耐药性等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哈佛医学院黄海亮、上海交通大学李华兵及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动物实验证明Carinh是IBD的新型易感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其可作为靶向IL-18精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敏感标志物,值得关注。
炎症性肠病(IBD)
易感基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非编码RNA
肥胖
港中大:粪菌移植治肥胖,混合供体或优于单供体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团队在Gut发表短文,发现粪菌移植治疗肥胖时,多人混合的粪菌治疗效果优于单人来源的粪菌,这或与产丁酸菌增加有关。
肥胖
粪菌移植
产丁酸菌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需警惕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报道了一例受试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时,检测到非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从捐献者传播到受试者,且EPEC具有致病性。研究强调了对粪便捐献者进行EPEC筛查的重要性,并避免使用EPEC阳性粪便进行FMT。
粪菌移植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肠道菌群代谢物
国内团队:肠菌代谢物在肿瘤进展和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能够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并调节癌细胞和多种免疫细胞中的关键信号通路等机制来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近日,苏州大学周芳芳、浙江大学张龙、浙江省人民医院孟旭莉等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综述,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代谢物影响癌症进展的机制以及在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此外,还总结了一些在不同条件下具有相悖功能的微生物代谢物。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在癌症治疗中应用微生物代谢物并基于这些代谢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代谢物
癌症
综述
基础研究
肿瘤微环境
米那普仑
刘克玄等Cell子刊:肠菌来源的米那普仑或可增强对肠I/R损伤的耐受性?
不同人群对肠道缺血/再灌注(I/R)的易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明确。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小鼠模型和人群队列,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的易感性,肠道菌群来源的米那普仑在AHR/ILC3/IL-22信号依赖的肠I/R耐受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防治肠I/R损伤及肠源性脓毒症的潜在药物,值得关注。
米那普仑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代谢产物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理查德森综合症(PSP-RS)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可用于治疗PSP-RS患者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理查森综合征(PSP-RS)的常见且偶尔占主导地位的症状。粪菌移植(FMT)已证明在治疗胃肠道(GI)疾病方面具有疗效,如艰难梭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雪晶 、Xuebing Ding、滕军放与团队在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文章,首次进行随机、安慰剂对照、平行组临床试验,探究FMT对新诊断没有经过药物治疗的PSP-R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证明3个周期共12周的间歇性FMT治疗在改善PSP-RS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伴随着以减少大肠杆菌志贺菌和增加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细菌为特征的微生物群群落的改变,减少了肠道炎症并改善了肠道屏障。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理查德森综合症(PSP-RS)
粪菌移植
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Cell: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粪菌移植产品(产品简报)
Cell近期发表的简报,对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粪菌移植产品——RBX2660进行介绍。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粪菌移植
缺血性心脏病
iMeta:国内团队综述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肠道微生物及菌群代谢物研究进展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IHD(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其相应的代谢产物特征,以及针对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应干预策略等。此外,对肠道病毒组在人类IHD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缺血性心脏病
肠道微生态调控
代谢产物
粪菌移植
肠道病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