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岳晨博
文章数:33篇
中性粒细胞
Nature Reviews:IBD中的中性粒细胞(综述)
近期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IBD中可能发挥有害及保护的双重作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讨论了中性粒细胞在IBD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中性粒细胞
综述
菌群-免疫互作
IBD
伤寒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伤寒(综述)
伤寒是一种与血流感染有关的侵袭性细菌疾病,在非洲和亚洲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发表的这篇综述对伤寒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诊断筛查和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
伤寒
炎症性肠病
早期生活因素与菌群的互作,影响IBD风险(综述)
生命早期是微生物群建立和免疫成熟的时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生活暴露在IBD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产前、围产期和产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组成可能对日后的健康或疾病包括IBD的发展至关重要。近期发表于Gut的一篇综述全面总结了早期生活因素和微生物群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IBD风险的关系。
炎症性肠病
生命早期
肠道菌群
幽门螺杆菌
湖南大学:双靶向石墨级联纳米酶可“抗幽”?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然而,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坏靶向药物的挑战。近日,湖南大学陈卓及团队在Small发表最新研究,设计出一种双靶向级联催化纳米酶(PtCo@G@H2A)可以在pH响应中产生ROS和NO,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 ,性能较好,值得关注。
幽门螺杆菌
纳米医学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血红素
结直肠癌
Cell子刊:S100A9+巨噬细胞或是大肠癌免疫治疗新靶点
浙江大学的包暄文、方维佳和Cheng Wenbin合作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对结直肠癌进行免疫代谢分型(IMS),根据不同的代谢和免疫特征分成3种IMS亚型。其中S100A9+巨噬细胞有助于C3亚型中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PD-1阻断+S100A9抑制显著提高免疫治疗的响应。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巨噬细胞
厌氧发酵
轻微改变pH可通过影响菌群,控制食品废料发酵产物
这是发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的一份工作。作者通过对食品工业废弃物甜瓜废渣进行厌氧发酵工艺,在不同的发酵阶段采样研究。研究发现发酵的两个稳定阶段,其pH存在轻微变化,发酵的第一阶段为6.5,第二阶段为6.1,两阶段的发酵产物也存在不同。通过宏基因组学,作者发现两阶段的微生物组成相似,但其占主导的单菌水平不同,从而介导不同的发酵过程,进而产生不同的发酵产物。其中,pH为6.5时,短链脂肪酸主要以乙酸、丁酸为主,下降到6.1时大量丁酸向己酸转化,同时产生大量乙酸和氢气。这份工作揭示了对食品工业废弃物进行增值发酵时,可通过轻微改变pH影响发酵微生物组进而控制发酵产物。
厌氧发酵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华中科大: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改善腹泻型IBS
肠道菌群紊乱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有研究表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加。益生菌被认为对IBS患者有益,但随不同种类和剂量的益生菌表现出显著异质性,具体的作用方式也不明确。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包含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能够重建肠道菌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团队近日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的短期疗效,并进一步发现其可能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水平而发挥作用,为IBS-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研究论文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益生菌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素食
素食一定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吗?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39万名参与者进行10年左右的随访后发现,相比于不太健康的肉食者,健康的素食者及健康的肉食者的心血管风险均显著降低,而不太健康的素食者的心血管风险无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提示,素食也是异质性的,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整体饮食质量,而不是仅仅关注肉类摄入。
素食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心血管风险
肥胖
Science:肥胖史改变先天免疫表观遗传,加剧神经炎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炎症性疾病,也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肥胖)引起失明的主要原因。Scienc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早期饮食诱导的肥胖会诱导先天免疫系统的持续重编程,且在代谢异常正常化后持续很长时间,例如过去的肥胖史会重新编程单核吞噬细胞,并易患神经炎症。
肥胖
神经炎症
表观遗传
神经厌食症
住院治疗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肠道菌群与对照组仍有差异
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文章,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AN)在临床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绘制,发现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的代谢通路得到恢复,但与非进食障碍对照比较,还是具有差异。由于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营养代谢,研究强调了AN患者体内复杂的肠道菌群是住院治疗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因素。同时,这项研究或为开发精确营养方法提供了参考,以帮助缓解康复障碍。
神经厌食症
住院治疗
肠道菌群
镉暴露
庾庆华团队:褪黑素或可缓解镉暴露导致的肠道损伤
镉(Cd)被广泛应用与工业领域,也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镉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及各种食物、香烟烟雾、化妆品等途径进入人体并积累,造成肾、肝、神经和胃肠道毒性,并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镉暴露也可以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是否影响镉对宿主的毒性还不清楚。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庾庆华团队近日在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发现补充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菌)能够增加肠道内的褪黑素水平,并进一步通过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和促进活性氧清楚缓解镉暴露造成的肠道损伤,为预防镉的重金属毒性提供新的思路。
镉暴露
肠屏障
AKK菌
褪黑素
活性氧自由基(ROS)
1型糖尿病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1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紊乱有关
近年来,儿童患1型糖尿病(T1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及成年人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多项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T1D发病间存在显著关联,但仍缺乏深入研究。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T1D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紊乱,并建立基于差异物种和代谢物的诊断模型,可较好地区分T1D和对照儿童效果。通过动物实验,该研究进一步检验了菌群产物(脂多糖和丁酸)对胰岛的影响。总之,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的紊乱与T1D密切相关,未来可靶向肠道菌群有效预防和干预T1D,值得关注。
1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随机森林
橘小实蝇
华农Cell子刊:昆虫肠道免疫系统是如何保护有益菌,清除外来有害菌?
肠道共生菌在为宿主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消化吸收、调控宿主行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但肠道作为宿主连接外部的交界面,面对来自外部环境诸多挑战。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目前关于昆虫肠道免疫系统如何保护肠道有益共生菌,有效清除外来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尚缺乏认识。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张宏宇及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最新研究,以园艺害虫橘小实蝇为研究对象,发现Imd免疫信号通路PGPRs家族基因通过区域化表达为其肠道共生菌建立保护区。本研究阐明了Imd免疫信号通路在保持高免疫活性,抵御外来病原菌的同时,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的机制,为未来基于肠道菌群有效防止害虫提供了新指导。
橘小实蝇
肠道免疫系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免疫缺陷
腹主动脉瘤
肠道菌群或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腹主动脉瘤发展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以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瘤体破裂前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瘤体破裂时死亡率极高。免疫细胞在主动脉壁慢性炎症中其关键作用,促进AAA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与代谢功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但菌群与AAA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近日,日本神户大学Tomoya Yamashita及其团队在Hypertension发表文章,发现利用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可显著减少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小鼠AAA,其机制或与菌群影响单核/巨噬细胞向主动脉募集有关,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AAA提供了可能。
腹主动脉瘤
肠道菌群
巨噬细胞
研究论文
腹主动脉瘤
张群业等Cell子刊:肠道菌群失调或与腹主动脉瘤的发展有关
腹主动脉瘤(AAA)主要由动脉壁退行性病变引起,属于动脉扩张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手术干预方法。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群业、张澄和山东省立医院王哲及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纳入33例AAA患者和31名健康人,发现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调,菌群代谢途径和代谢谱也发生显著变化,多种抗炎、抗氧化代谢物水平显著降低,LPS等途径富集。基于动物实验,发现肠罗斯氏菌及其代谢物丁酸盐显著抑制腹主动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显著改善AAA的多种病理改变,有效减缓了疾病的进展。总之,本研究为未来靶向肠道菌群有效干预AAA提供了新靶点,值得关注。
腹主动脉瘤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及代谢物
肿瘤菌群
Cell子刊:在单细胞水平分析胰腺癌肿瘤菌群
肿瘤并非无菌组织,而是存在着微生物,然而微生物是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或抗肿瘤反应目前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Cancer Cell的这篇文章,开发了一种宿主-菌群相互作用的单细胞分析(SAHMI)算法,用于从宿主组织的单细胞测序中恢复和降噪微生物信号,发现肿瘤中具有体细胞相关细菌,与癌症标志和免疫活动有关且预示着更差的预后。
肿瘤菌群
胰腺癌
单细胞测序
饮食与健康
Nature子刊:多吃蔬菜或降低慢病风险
多篇文章曾报道多吃蔬菜与慢性疾病有关,但是相关证据的质量尚不确定。近日,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使用Burden of Proof分析方法的风险评估框架,基于星级评分指标,评估了蔬菜摄入与5种健康结局间的关联。发现吃蔬菜对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卒中和食管癌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但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总之,该研究发现多吃蔬菜或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但未来仍需更有利的证据强化相关结论。
饮食与健康
Burden of Proof
蔬菜
危险因素
营养流行病学
瘤胃菌群
沈锡辉团队:探索瘤胃菌群中AI-2介导的种间通讯
瘤胃中具有复杂菌群,微生物可附着在植物表面进行植物降解以启动生物膜形成,并将饲料转化为营养物质和能量;群体感应 (QS) 是一种由自诱导物 (AI) 介导的细胞间通讯机制,微生物利用自合成的特异性QS信号分子,调节菌群中基因的表达,从而触发趋化性和生物膜形成等社会行为。目前QS已在纯培养条件下的模式微生物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其在复杂的细菌群落(例如瘤胃菌群)中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磊团队联合沈锡辉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文章,系统地分析了瘤胃微生物基因组和元转录组中参与细胞间通讯的基因/蛋白质,揭示了QS在瘤胃中的重要性,并表明自身诱导因子-2(AI-2)介导不同瘤胃微生物间的种间交流。
瘤胃菌群
群体感应
上皮性卵巢癌
肠道菌群紊乱或导致上皮性卵巢癌对顺铂耐药
卵巢上皮癌(EOC)是妇科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EOC患者对干预措施有响应,但高达80%的患者会肿瘤复发,需要额外治疗。对OC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发现化疗期间使用抗生素与总体生存率低相关。Cancer Research近期发表的文章,评估了抗生素治疗对EOC生长和顺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菌群稳态,导致肿瘤生长加速和对顺铂的耐药。提示我们,对肠道菌群的恢复或有助于EOC克服对顺铂的耐药性。
上皮性卵巢癌
顺铂治疗
抗生素
肠道菌群
新冠抗体
国内团队:机体免疫和肠道菌群动态变化或可影响新冠抗体产生?
肠道菌群在调节疫苗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COVID-19患者的严重程度有关,但目前仍缺乏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及肠道菌群在抗体产生中发挥哪些作用的信息。近日,安徽医科大学黄升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永贵及团队在Gut上发表的一篇letter,共招募30名年轻志愿者,收集粪便和血液样品,多角度监测接种科兴疫苗后的反应,发现接种两针疫苗后抗体水平最高,几种肠道物种与抗体显著相关。此外,作者发现抗体产生主要受菌群和机体特征影响较大。总之,本研究结果为评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解决患者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新冠抗体
疫苗接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抗生素耐药基因
香港中文大学:抗生素和益生菌对新冠患者耐药基因有何影响?
目前,相关研究对新冠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描述较多,但对新冠患者使用抗生素后,耐药基因如何动态变化仍十分有限。近日,香港中文大学Siew C Ng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系统的探究了患者从确诊到病毒清除后6个月的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的动态变化,发现首次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新冠患者的ARGs丰度及类型,且清除病毒后持续至少6个月。而口服含益生元的益生菌SIM01可在急性感染和恢复期间显著减少ARGs负荷。总之,该研究对于未来基于微生物疗法有效清除新冠患者体内ARGs数量提供了指导,值得关注。
抗生素耐药基因
新冠肺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益生菌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对胃肠道免疫的环境感知与调控(综述)
肠神经系统 (ENS) 沿胃肠道形成一个多功能的感知系统,并与肠道中的大多数细胞类型相互作用。近日,发表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这篇综述,总结了肠道、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之间的局部细胞相互作用以及远程回路,并讨论了最近发现的肠道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机制,以及它们如何调节肠道免疫和炎症。因此,肠神经系统作为一个综合的感知系统,在稳态和病理生理条件下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
肠神经系统
免疫
炎症
过敏性炎症
国内团队:农村环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或可缓解过敏性炎症?
先前研究报道,生命早期暴露于多样化的环境微生物,通过塑造免疫成熟可预防过敏性疾病。但关于城市与农村室内环境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对过敏发展的影响途径尚不清楚。近日,广州医科大学李靖、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王昌宏、中科院广州健康院苏钟,香港中文大学黄永坚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城乡环境微生物及儿童肠道菌群分析,利用小鼠模型及粪菌移植实验,探索中国南方的农村和城市室内环境对哮喘发病的影响,发现农村儿童过敏患病率显著较低,虽然城市屋尘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但潜在致病菌和曲霉菌较高。动物实验证实城乡不同来源粉尘暴露会改变肠道菌群,农村粉尘暴露可以恢复气道过敏模型小鼠紊乱的肠道菌群,有利于下调炎症小鼠肺泡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过敏性炎症
农村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无麸质饮食
无麸质饮食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与T1D儿童β细胞功能丧失无关
在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后不久引入的无麸质饮食可以保护β细胞功能,Diabetologia发表最近研究,针对肠道菌群在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究。临床试验数据揭示肠道菌群虽受到无麸质饮食的影响,但其变化与T1D儿童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无关。这可能对未来T1D的治疗研究产生影响,并强调需要关注其他可能的机制。
无麸质饮食
β细胞功能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新冠肺炎
口咽和肠道条件致病菌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相关
Critical Car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95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发现,口咽和直肠中的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念珠菌属)浓度增加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新冠肺炎
条件致病菌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膳食纤维
并非所有纤维都有益,未发酵的纤维或加剧IBD炎症
一些IBD患者出现对纤维摄入不耐受的现象,但纤维对IBD的潜在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并且通常被忽视。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在一些IBD患者体内,由于对纤维发酵的微生物丰度减少,纤维未得到完全发酵,完整的纤维诱导了免疫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并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激活NLRP3和TLR2通路进而加剧IBD炎症。该工作或为特定的IBD患者的膳食摄入选择和护理产生重大影响和提供理论指导。
膳食纤维
IBD
炎症反应
β-果聚糖纤维
膳食摄入选择
肠道生态
Nature子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如何改变肠道菌群
肠杆菌科细菌(CPE)产生的碳青霉烯酶可降解碳青霉烯类,使机体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目前CPE在肠道菌群的长期定植可能导致CPE感染病例的快速增加,引起社区传播,危及生命,是公共卫生关注的一个领域。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描绘CPE定植者及其家庭成员在12个时间点的肠道菌群生态和进化动力学,为研究多重耐药细菌的定植如何改变肠道生态,以及如何在没有明显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转移耐药基因提供参考。
肠道生态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
瓜尔胶
Cell子刊:膳食纤维瓜尔胶改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膳食纤维是免疫反应的有效调节剂,可以在多种疾病背景下抑制炎症。Cell Reports最新发布研究揭示,可溶性膳食纤维瓜尔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有效缓解作用,为临床多发性硬化症提供防治新思路。
瓜尔胶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抗生素耐药细菌
Nature子刊:揭示抗生素耐药肠杆菌在马拉维成人肠道中的定殖动态
肠杆菌科细菌由于可以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目前研究细菌耐药机制的重点。Nature Microbiology最新发表的文章,采用多态模型、全基因组测序等,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在马拉维成人肠道中的定殖动态进行了研究。
抗生素耐药细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药物递送
基于肠菌的口服蛋白药物研发策略(观点)
由于蛋白质药物的无损伤性传输系统以及作用位点专一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受到酸屏障、肠屏障和免疫排斥的影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生存于人体肠道的共生细菌的生存策略为蛋白质药物的设计和运输提供了灵感。发表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的一项观点文章讨论了肠道细菌如何在肠道中生存、它们的成分如何渗透到体内,以及如何利用类似的机制开发口服治疗性蛋白从而进入体内,为口服治疗性蛋白质药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药物递送
肠道细菌
药物设计
口服蛋白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