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炎症性肠病
文章数:331篇
肠道免疫
Science:一类独特的γδ T细胞或为IBD治疗带来新希望
γδ T细胞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中的重要成员。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上百人的结肠黏膜样本,系统探索了人结肠γδ T细胞群的特征,鉴定出一类表型独特的γδ T细胞亚群,其共表达T细胞受Vγ4和整合素CD103。该亚群可被肠上皮细胞的嗜乳脂蛋白样(BTNL)蛋白所选择,这种选择机制具有进化保守性。这些被BTNL选择/维持的γδ T细胞可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定的BTNL缺陷基因突变被发现是IBD的风险因素。总之,这些发现加深了对屏障免疫学的了解,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肠道免疫
免疫细胞
γδ T细胞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Lancet子刊:乌帕替尼可用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
乌帕替尼(Upadacitinib)是一种口服、选择性、可逆的JAK抑制剂,在2b期诱导试验、两项3期诱导试验)U-ACHIEVE induction和U-ACCOMPLISH)和首批较小人群维持试验(U-ACHIEVE maintenance)中显示出对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效果。近日,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了U-ACHIEVE maintenance试验的完整结果,表明在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乌帕替尼能够在52周内较安慰剂实现更有效的临床、内窥镜和组织学缓解,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未发现新的安全风险。该结果支持乌帕替尼作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用药选择。
炎症性肠病
药物研发
乌帕替尼
溃疡性结肠炎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炎症性肠病
国内团队:Ring1a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抵御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但其病因仍知之甚少,尤其是遗传学、免疫和肠道菌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近日,郑州大学王鹏、轩小燕团队联合农科院易国强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发现Ring1a可通过调节粘膜免疫和结肠微生态以预防结肠炎,揭示Ring1a作为结肠炎的潜在候选风险基因,并表明甲硝唑具有治疗以普氏菌属为主的结肠炎的潜力。
炎症性肠病
黏膜免疫
肠道菌群
风险基因
炎症性肠病
JAMA子刊:500余万人数据,特应性皮炎患者IBD风险升高
特应性皮炎(AD)与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共病相关。然而,关于AD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出不同的结果,且AD对成人和儿童的IBD患病率的证据也不一致。近日,JAMA Dermatology发表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大型队列研究结果,纳入对英国220万余名儿童和近330万名成人,发现AD增加了儿童和成人患IBD的风险,但这一风险随年龄、AD严重程度和IBD的亚型而变化,为AD和IBD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炎症性肠病
特应性皮炎
防御素
浙江大学:一文读懂防御素的现状与未来(综述)
防御素是一类阳离子宿主防御肽,主要由潘氏细胞、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许多营养物质和药物的功能都与防御素的表达有关。越来越多的靶向防御素治疗或调控防御素的营养策略被开发出来,以增加防御素的临床应用和大健康产业应用的潜力。近日,浙江大学汪以真、王福俤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get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以近年来有关防御素在宿主免疫应答研究为灵感,详细概述了防御素的研究历史、结构特征、演化及抗菌机制。并阐明了防御素在免疫稳态、趋化性、粘膜屏障、肠道菌群、肠道发育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此外,还讨论了防御素在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和肥胖、慢性炎症性肺病、牙周炎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中的临床相关性、治疗潜力和潜在挑战,值得关注。
防御素
免疫稳态
综述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炎症性肠病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异质性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疾病表现和治疗反应方面具有令人困惑的异质性。虽然这种异质性的分子基础仍未定性,但单细胞技术使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探索组织内的转录状态,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复杂的疾病。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将 scRNA-seq 与CosMx 空间分子成像(SMI)(NanoString Technologies)分析相结合,发现了常驻巨噬细胞和炎症相关巨噬细胞两个亚群。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巨噬细胞亚群在体内的潜在作用和可能的相互作用伙伴,包括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总之,该研究强调了肠道髓系细胞区系,特别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区系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并揭示了导致 IBD 异质性的潜在机制。
炎症性肠病
单细胞测序
免疫细胞
黏膜免疫
工程菌
Nature:监测肠内多种炎症标志物的工程菌电子小胶囊
一氧化氮(NO)等胃肠道中的瞬时分子是炎症的关键信号和介质。然而,由于其高反应性和在体内极短的存续时间,这类分子很难被检测到。Nature最新发表一项研究,构建了包含工程菌以及电子读出和传输电路的一体化可吞咽胶囊,可对肠道内的多种瞬时炎症标志物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智能手机等体外设备接收检测数据,有望用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工程菌
可吞咽电子设备
合成生物学
肠道炎症
生物标志物
炎症性肠病
与克罗恩病炎症相关的肠道Th17亚群
产干扰素-γ的Th17细胞(“Th1/17”)在实验性结肠炎中起着关键的病理作用,并且在肠道中含量丰富。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近期发表的文章,在克罗恩病(CD)患者的肠道中鉴定出一群高度促炎性Th17(pTh17),可被IL-23诱导产生。pTh17高表达IL-17和IFN-γ,且共表达CCR5,与CD病人的肠道炎症选择性相关,对CD相关的AIEC响应。
炎症性肠病
Th17
粘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Cell子刊:超6000分离菌株助力揭示IBD中的宿主-细菌互作
对常驻肠道微生物组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导致炎症性肠病(IBD)。近日,哈德逊医学研究所人员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队列和体验实验证实,结肠和进化枝特异性的细胞死亡途径差异调节可能有助于整体粘膜免疫状态。总之,该研究强调了菌株特异性表型和考虑解剖位点在探索IBD中失调的宿主-细菌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培养组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Nature子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如何促大肠癌?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胆管疾病,且90%与炎症性肠病(IBD)并发,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SC中驱动结直肠肿瘤的机制是否与IBD中相同。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这篇文章,发现推动PSC和IBD中出现异型增生的机制截然不同,并为PSC患者预防结直肠癌提供了指导。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炎症性肠病
新诊断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疲劳评估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疲劳症状非常普遍,但是病理并不完全清楚。本文基于近1000名新诊断炎症性肠病患者数据,发现约2/3的IBD患者出现严重疲劳症状,且与抑郁、睡眠障碍、疼痛程度增加与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都有关,而临床和内镜活动只与UC有关。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组成或与克罗恩病的未来发病有关
克罗恩病(C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的假设是微生物或环境因素在遗传易感个体中诱导肠道炎症,导致慢性肠道炎症。乳糜泻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已经记录了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改变;然而,这些研究未能区分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是否与乳糜泻的发生有关,还是炎症或药物治疗的结果。近日,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文章表明,机器学习的微生物组风险评分(MRS)模型可根据肠道菌群组成特征预测未来发展CD的风险,有益于制定高风险人群疾病预防的新策略和改善已确诊CD患者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克罗恩病
纳米医学
新型纳米酶Aurozyme,或可治疗结肠炎并恢复肠道菌群失调
目前急需解决多种病因的结肠炎同时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策略。近日,发表在Small上的这篇文章,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Aurozyme,可将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转换为过氧化氢酶样活性。这种创新的酶样活性转换技术在综合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变革性潜力。
纳米医学
炎症性肠病
纳米酶
肠道菌群
纳米医学
国内团队:当归多糖纳米药物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关键的致病机制包括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UC治疗的一线药物具有非靶向治疗效果和严重的副作用。近日,大连工业大学胡蒋宁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文章,成功开发靶向结肠的pH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当归多糖纳米颗粒,可有效缓解小鼠UC。
纳米医学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当归多糖
结肠靶向性
纳米医学
国内团队Science子刊:口服纳米药物靶向调节结肠炎中的菌群-肠-脑轴
口服给药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方便、安全理想的方法,但IBD引起的腹泻会导致药物快速降解;多酚具有益生元活性,可增加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从而促进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因此,目前急需设计一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重塑肠道菌群、缓解认知功能障碍的多酚纳米药物,有利于彻底治疗IBD。近日,西南交通大学谢超鸣、鲁雄联合北京基础医学科学研究所江小霞及苏州大学汪超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文章,成功开发口服多酚盔甲化纳米药物,靶向调节结肠炎肠道菌群-脑互作。
纳米医学
菌群-肠-脑轴
炎症性肠病
抑郁
焦虑
纳米医学
胆红素纳米药物恢复结肠炎中的肠道屏障和黏膜免疫
炎症性肠病(IBD)表现为肠道屏障破坏、粘膜免疫失调及肠道菌群紊乱,常规治疗IBD的抗炎药物可部分缓解症状,但无法恢复正常的屏障和免疫功能。近日,发表在ACS Nano上的这篇文章,成功开发由胆红素附着的低分子量水溶性壳聚糖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药物,可促进恢复肠道屏障、粘膜免疫和肠道菌群,具有用作IBD治疗纳米药物的巨大潜力。
纳米医学
胆红素
炎症性肠病
口服药物递送
肠道屏障
肠神经系统
Cell:压力大,易肠炎?肠神经系统要背锅
心理健康影响身体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尤为明显——心理压力与疾病发作的加剧有关。Cell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探索了肠神经系统在该现象中的介导作用,发现心理压力相关的糖皮质激素水平长期升高,可诱导促炎的肠神经胶质细胞亚群,并引起肠神经元表型改变,从而加剧肠道炎症、引发肠道运动障碍。这些发现说明,肠神经系统是心理压力和肠道炎症之间的中转站,并提示压力管理可以作为IBD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神经系统
炎症性肠病
心理压力
肠道炎症
肠神经胶质细胞
多组学
刘占举+郭天南+朱瑞新Cell子刊:多组学破译克罗恩病中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空间特征
宿主-菌群互作失调在克罗恩病 (CD) 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朱瑞新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宿主蛋白和肠道菌群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CD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蛋白和微生物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见解。
多组学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蛋白质组学
克罗恩病
菌群移植
魏泓等:全肠菌群移植比粪菌移植更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
粪菌移植(FMT)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前研究表明,与FMT相比,全肠菌群移植(WIMT)可以更精确地复制群落结构,降低宿主的炎症反应。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华中农业大学魏泓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显示,WIMT可比FMT更有效地降低DSS诱导的无菌小鼠结肠炎易感性。
菌群移植
全肠菌群移植
粪菌移植
炎症性肠病
无菌小鼠
炎症性肠病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包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亚型。目前大多数IBD的遗传关联研究都是基于欧洲(EUR)血统人群开展的,东亚(EAS)血统人群的研究很不充分。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明松团队与国外合作者的重要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EAS人群的IB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与EUR人群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鉴定出IBD的新风险位点。结合不同血统人群(EAS和EUR)数据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表现出更好的IBD预测准确性。
炎症性肠病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免疫遗传学
东亚人群
欧洲人群
医学成像
光声扫描成像技术体内评估结肠炎严重度
这是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的一份工作,作者基于光栅扫描结合经腹吸收的液体室开发了一套可体内进行结肠血管系统成像的技术系统(TAG-RSOM),可识别结肠壁厚度、血容量和光学成像信号强度。文章中以小鼠模型为例,检验了TAG-RSOM的灵敏性以及其信号与疾病的相关性,发现TAG-RSOM检测到的结肠壁厚度与内镜和组织学疾病评估密切相关,表现出良好的形态学一致性。该技术或可与内窥镜中的光学成像系统结合,以期进入临床应用场景。
医学成像
炎症性肠病
结肠炎
癌症
遗传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
EBio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孟德尔随机化试验,评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与癌症风险的因果相关性。结果发现,PUFA生物合成途径可能是预防结直肠癌和食管鳞癌的干预靶点,但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癌症
多不饱和脂肪酸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低纤维纯化饮食可预防小鼠肠道分节丝状菌的扩张和回肠结肠炎
克罗恩病(CD)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有关,CD样回肠结肠炎小鼠模型依赖于微生物触发物的存在。近期发表于Microbiome的一项研究发现,分节丝状菌(SFB)在驱动严重的CD样回肠结肠炎中发挥了重要致病作用,其特征是Tnf ΔARE小鼠的Paneth和杯状细胞功能丧失。此外,与含膳食纤维的饮食相比,在Tnf ΔARE小鼠中,低纤维纯化饮食(类似临床使用的全肠内营养)可以拮抗SFB定殖并防止疾病发展,这清楚地证明了饮食在调节与IBD相关的新型病原体方面的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
饮食-菌群互作
分节丝状菌
饮食干预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
IBD粪便代谢组及其决定因素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多因素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近日,发表在Gut上的这篇文章,通过表征粪便中的代谢物并结合粪便宏基因组学、宿主遗传学和临床特征,旨在揭示IBD中的代谢改变。发现IBD患者代谢组的变化与饮食和手术史等通常被忽视的混杂因素无关,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为未来针对肠炎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支持。
炎症性肠病
粪便代谢组
肠道菌群
饮食
胆汁酸
溃疡性结肠炎(UC)
Lancet:Etrasimod可有效缓解活动性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许多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对已批准的治疗药物反应不足或无反应或者不耐受,需要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知UC患者消化道内炎症性T细胞增加,与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介导的T细胞向消化道迁移有关。Etrasimod是一种选择性的S1P受体调节剂,每日口服一次,被开发用于治疗活动性中重度UC。Lancet近日发表了两项关于Etrasimod的临床三期试验结果,确认每日口服2mg Etrasimod能够有效地诱导和维持活动性中重度UC患者的症状缓解且耐受性良好,表明Etrasimod作为一种临床选择或可解决UC患者持续为满足的治疗需求。
溃疡性结肠炎(UC)
研究论文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3期临床试验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300万人数据:胃肠症状者即使消化内镜结果正常,长期IBD风险依然升高
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可能远远早于临床确诊指标的出现。因胃肠道症状而消化道内镜活检阴性(粘膜正常)的个体,可能面临长期的IBD风险。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近日在PLoS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的结果,分析瑞典级50年间超过300万人的IBD发病情况,发现即使内镜下粘膜活检结果正常,此后至少30年间患IBD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消化道内镜检查
肠道免疫
Cell子刊:IL-23R信号损害结肠Treg,或促IBD
细胞因子IL-23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肠道Tregs高表达IL-23受体(IL-23R),但IL-23是否调节肠Tregs尚不清楚。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细胞因子IL-23特异性地负调节小鼠结肠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和存活。
肠道免疫
结肠Tregs
IL-2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610万人随访数据,抗生素暴露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渐增加重要原因,包括抗生素暴露。近日,Gut发表了一项基于丹麦全国性队列中超过610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抗生素暴露与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在40岁及以上的个体中风险最高。本研究还评估了抗生素使用时机及类别对IBD发生风险的影响,指出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降低IBD风险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人群队列分析
抗生素暴露
工程益生菌
国内团队Cell子刊:新型智能工程菌i-ROBOT或可用于IBD诊疗
基于益生菌的工程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很有潜力。华东理工大学叶邦策和周英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诊断、记录和缓解炎症性肠病(IBD)的智能工程益生菌i-ROBOT。i-ROBOT整合了荧光报告、碱基编辑系统和药物分泌3个核心模块,不仅能实时反映IBD炎症情况并根据炎症水平释放治疗因子,还能将炎症信息记录到其基因组中。总之,i-ROBOT为IBD和其他肠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诊疗平台。
工程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合成生物学
炎症性肠病
坚持健康饮食模式可降低老年人克罗恩病风险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及进展有关。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的营养素或食物组合,但营养素与食物组合并不是孤立地摄入的,应认识到不同饮食成分对IBD风险的综合与累积效应,即饮食模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食物消费情况。美国和瑞典的研究者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文章,分析瑞典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参与者的食物消费情况,发现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替代健康饮食评分等4种饮食模式)与较低的老年性克罗恩病风险相关,但不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风险,为未来在大规模饮食干预预防或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中灵活调整饮食模式提供了参考。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饮食模式
饮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