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研究论文
文章数:4286篇
自然流产
国内团队:滋养层细胞LDHA缺乏或是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罪魁祸首
代谢异常(包括糖酵解抑制)可能会导致滋养细胞功能失调,从而导致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然而其中潜在的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滋养层细胞LDHA的干预操作,揭示了滋养层细胞周期和增殖中LDHA/PI3K/AKT/FOXO1/CyclinD1 的新调节途径,为进一步揭示自然流产的机制提供了思路。
自然流产
孕妇
滋养层细胞
研究论文
细胞系实验
孕前糖尿病
孕前糖尿病女性比例递增,孕期健康引关注
本研究分析了美国7670万余名分娩孕妇数据,发现从2000年到2019期间,各种类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这种增加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因此,随着人群中各种慢性病比例的增加,孕产妇的健康问题也有了新的特点,许多健康管理方案也需要随之更新。
孕前糖尿病
研究论文
剖宫产率
益生菌
浙大Nature子刊:通过人工酶“武装”益生菌或可缓解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
炎症性肠病可由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衡引起。传统治疗方法会使用药物来控制炎症,也会使用益生菌疗法作为辅助。然而,目前的标准做法往往会产生代谢不稳定,有限的靶向和满意度差的治疗结果。近日,浙江大学毛峥伟、王伟林、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几天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工酶“武装”长双歧杆菌益生菌用于缓解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其治疗效果在小鼠和犬模型中得到证实,并表现出优于传统临床药物的结果,值得关注。
益生菌
肠道炎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纳米医学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维持肝脏驻留NK细胞成熟及功能
肝脏驻留的自然杀伤细胞是肝脏中独特的淋巴细胞亚群,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然而,维持肝脏驻留自然杀伤细胞稳态的机制仍不清楚。山东大学梁晓红教授、马春红教授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文章,表明生命早期抗生素治疗,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显著降低丁酸盐含量,随后损害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中IL-18的产生,破坏IL-18/IL-18R信号传导,继而抑制线粒体活性和肝脏驻留自然杀伤细胞的成熟和功能。通过外源补充丁酸梭菌,可恢复肝脏驻留自然杀伤细胞成熟和功能。该工作揭示肠-肝轴的调节网络,强调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在组织驻留免疫细胞发育中的重要性。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
肝脏驻留NK细胞成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丁酸
幽门螺杆菌
Nature子刊:幽门螺杆菌利用L-乳酸盐促进胃定殖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补体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胃定殖,而幽门螺杆菌可利用L-乳酸盐抑制C4b在细菌表面的累积,从而促进胃定殖。
幽门螺杆菌
细菌定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L-乳酸盐
参考基因组
肖亮+邹远强等Nature子刊:新的可培养人类肠道细菌参考基因组景观图
独立于培养物的宏基因组研究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理解。然而,缺乏来自培养物种的完整基因组仍然是阻碍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高墙。近日,深圳华大基因邹远强、肖亮及Karsten Kristians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提出了一个扩展版的培养基因组参考CGR2,包含3324个高质量的分离株基因组草图,这些分离株是从大规模培养的健康中国个体的粪便样本中分离的。总之,该研究为更全面探索人类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产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值得关注。
参考基因组
人类肠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培养组学
菌群-免疫互作
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CVID患者的肠道菌群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的粪便菌群及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其中粪便IgA及IgM的变化与粪便菌群失调相关。
菌群-免疫互作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研究论文
IgA
IgG
高脂高糖饮食
Cell子刊:高脂高糖食物或会改变大脑,让你更爱吃?
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肥胖等疾病发生,且这类食物还会让人上瘾,越吃越想吃,背后原因是何?仍需深入探究。近日,美国耶鲁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中心相关人员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招募49名参与者,正常饮食下,一组每天摄入一块含高脂/高糖布丁,另一组摄入含相同卡路里但脂肪含量较低的布丁,干预持续8周,发现高脂高糖饮食会改变大脑,显著增强大脑对高脂高糖食物的反应,改变大脑的奖励回路,促使大脑更偏好这种食物。因此,改变饮食环境,减少接触高脂高糖食物,对于预防超重、肥胖至关重要,值得关注。
高脂高糖饮食
奖赏回路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神经反应
微生物代谢
Gut:肥胖中肠道菌群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炎症新机制
肥胖中肠道菌群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增加,导致肥胖患者糖代谢异常,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特定的益生菌疗法可以降低肥胖和T2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和炎症,但这些疗法大多缺乏作用机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肥胖中菌群代谢乙醇胺的能力下降会导致肠道通透性、炎症和葡萄糖代谢功能障碍,而通过一种新型益生菌疗法(补充鼠李糖乳杆菌HL-200)来恢复乙醇胺代谢能力可以逆转这些异常。
微生物代谢
肥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通透性
牙周炎
上海九院:牙周炎如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牙周炎(PD)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但因果关联及机制尚未明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段胜仲团队与朱亚琴团队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牙周炎小鼠模型中,具核梭杆菌可通过PI3K/Akt/mTOR信号促进肝细胞的糖酵解和脂肪生成,从而恶化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具核梭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米那普仑
刘克玄等Cell子刊:肠菌来源的米那普仑或可增强对肠I/R损伤的耐受性?
不同人群对肠道缺血/再灌注(I/R)的易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明确。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小鼠模型和人群队列,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的易感性,肠道菌群来源的米那普仑在AHR/ILC3/IL-22信号依赖的肠I/R耐受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防治肠I/R损伤及肠源性脓毒症的潜在药物,值得关注。
米那普仑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代谢产物
森林菌群
Nature Reviews: 森林微生物组与全球变化(综述)
森林生态系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30%,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中45%的碳,负责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50%。近日,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综述,探讨了全球变化对森林微生物群落的不同影响,包括微生物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通过结合对过去发展的观察、模拟全球变化因素的实验方法,讨论了跨气候带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和未来的变化。最后,提供了一个森林管理策略的例子,以减轻全球变化对森林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了解全球森林未来所需的未来研究方向。
森林菌群
环境变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气候变化
限时进食
南方医院JAMA子刊:限时进食或可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肥胖、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并增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约三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通过限制饮食热量等生活方式改变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肝脏脂肪积累和代谢紊乱。饮食热量限制通常难以长期坚持,因此限时进食(TRE)被认为是提高饮食限制依从性的有效方法。但 TRE 治疗 NAFLD 的疗效尚不确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许乙凯团队近日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TREATY-FLD临床试验的结果,发现在患有NALFD的肥胖成年人中,TRE和热量限制均能显著降低肝内脂肪含量并改善体重、体脂和代谢危险因素,但TRE并没有产生额外益处。该研究支持将TRE作为NALFD的治疗手段,并强调同时进行热量限制的必要性。
限时进食
研究论文
随机临床试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热量限制(CR)
细菌涂层
刘尽尧等Science子刊:用矿化涂层“武装”益生菌,改善结肠炎
口腔微生物制剂可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组,但它们在从制造到达肠道的过程中总是遭受多重损伤。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刘尽尧、曹浈萍、吴冯及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细胞相容性的生物界面矿化方法,可在益生菌脆弱拟杆菌BF839表面产生超抗性和可拆卸涂层,性能优良,能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总之,该生物界面矿化方法为开发下一代活体口服生物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值得关注。
细菌涂层
口服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双重分解反应
工程丁酸梭菌
陈廷涛+方鑫:工程丁酸梭菌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缓解小鼠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的一线药物无法阻止或逆转疾病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D在遗传和病理上有关,此外,P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丁酸梭菌通过肠道菌群-GLP-1途径改善PD小鼠运动缺陷。南昌大学陈廷涛团队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鑫团队在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构建了一种持续表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丁酸梭菌-GLP-1工程菌株,其分泌的GLP-1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作用于GLP-1R激活线粒体自噬途径,发挥其对PD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以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失调来增强肠道粘膜屏障。
工程丁酸梭菌
线粒体自噬
帕金森病(P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Dectin-1
中山一院Nature子刊:靶向Dectin-1或可治疗结直肠癌
Dectin-1(CLEC7A基因)是β-葡聚糖受体,在真菌防御及肠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唐策团队与国外研究者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Dectin-1主要在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中表达,而缺失Dectin-1可抑制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的肠道肿瘤发生。机制上,Dectin-1可诱导MDSC产生前列腺素,后者可抑制IL-22结合蛋白表达。另外,结直肠癌患者的Dectin-1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Dectin-1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髓系抑制细胞
前列腺素E2
SEER-FISH成像技术
戴磊等Nature子刊:新型成像技术助力解析微生物组空间结构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群落特定的空间结构。尽管现有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描绘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度,但仍缺乏解析群落空间结构的有力工具。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磊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可容错编码的序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解析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该方法可识别复杂群落中的不同微生物物种,在单细胞尺度上原位解析微生物物种间以及微生物-宿主间的互作。总之,该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生态和功能的重要工具,值得关注。
SEER-FISH成像技术
空间结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序贯荧光原位杂交
绝经前女性抑郁症
国内团队Cell子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或可诱发女性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女性的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这种性别差异与雌二醇水平的变化有关,雌二醇对于维持健康的情绪很重要。在啮齿动物中,低血清雌二醇水平可诱发抑郁行为,并且绝经前女性抑郁症患者体内的雌二醇水平下降。然而,这种下降的原因仍不完全清楚。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王高华教授和刘忠纯教授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揭示 雌二醇降解菌通过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降低血清雌二醇含量,从而导致抑郁行为。提示雌二醇降解菌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是绝经前女性抑郁症治疗的潜在干预靶点。
绝经前女性抑郁症
雌二醇降解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Klebsiella aerogenes
二甲双胍
Gut Microbes:不同性别、饮食类型和肠道部位中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其作用机制已被证明部分是通过肠道菌群实现。二甲双胍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率不同,因此其对微生物组成和不同微生物丰度的影响也是不一致的。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二甲双胍已在小肠腔层的不同部位显示出短期效应,然而二甲双胍对不同肠段的长期影响的作用,特别是对肠粘膜的影响仍然未知。来自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高脂肪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雄/雌小鼠模型,探究二甲双胍对肠腔和粘膜层的影响,发现二甲双胍主要在小肠中发挥菌群调节作用,增加乳球菌属丰度,而对盲肠和结肠菌群效果不显著。二甲双胍对菌群组成的影响取决于性别、饮食类型和肠层。
二甲双胍
肠道菌群空间变化
2型糖尿病
雄性和雌性C57BL/6N小鼠
肠腔和黏膜层
SCRuB
Nature子刊:基于SCRuB建立的污染源模型可改善来自微生物组数据的癌症表型预测
基于测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污染,这可能会掩盖生物信号或产生假象。使用对照组进行计算去污染的方法是常规使用的,但不能最佳地利用不同样品的共享信息,也不能处理来自污染或生物材料泄漏到对照组的分类群。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高精度去污方法SCRuB(https://github.com/Shenhav-and-Korem-labs/SCRuB),通过结合多个样品和对照的共享信息,可精确识别和清除污染,值得关注。
SCRuB
去污染工具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疾病分类
中心粒细胞
Gut Microbes:GPR120增强中性粒细胞控菌功能抑制肠道炎症
作为ω-3 PUFA的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120)在脂肪细胞、肥胖和糖尿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探索,然而,GPR120在调节肠道菌群稳态中的作用仍然未知。来自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GPR120敲除小鼠上使用啮齿柠檬酸杆菌或DSS诱导结肠炎模型,证明GPR120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控制肠道细菌功能来抑制肠道炎症和感染。
中心粒细胞
GPR120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肠炎
胃肠道癌症
房静远等:中国胃肠道癌症负担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仁济医院的房静远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的陈天辉在Cancer Lett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2020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的发病及死亡数据,并总结了1990-2019年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展望了未来10年的中国胃肠道癌症负担的变化。
胃肠道癌症
研究论文
流行病学数据
结直肠癌
基于瘤内菌群特征的分型或可预测大肠癌预后
健康成人的结直肠上皮中有超过1000中细菌定植,而肠道菌群的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有证据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内的菌群存在种类和相对丰度的改变。那么结直肠癌瘤内菌群与肿瘤分型及预后是否相关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对结直肠癌组织内的菌群进行测序并根据特征分类,从而将结直肠癌划分成3个具有不同临床分子特征和预后的亚组,表明基于瘤内菌群特征的结直肠癌分类方法是可行的,或有助于辅助结直肠癌的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肿瘤内菌群
预后
分子亚型
猕猴
四川大学:基于宏基因组发现恒河猴肠道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新基因组
基于宏基因组组装普通猕猴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对于理解其作为重要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四川大学的张安云、李静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对猕猴粪便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进一步扩大了其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的多样性。此外,发现猕猴肠道中弯曲菌属和螺旋杆菌科的MAGs主要携带鞭毛和趋化性相关的毒力基因,可能在猕猴腹泻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总之,该研究为预防恒河猴腹泻提供了新的见解,值得关注。
猕猴
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 (MAGs)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CAZyme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肠道菌群及功能相关
Chest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结果,在3500多名瑞典人中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的缺氧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相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研究论文
横断面队列研究
餐后血脂
Cell子刊:整合素配体MFGE8通过核受体HNF4γ和CES1水解酶串联膳食脂肪吸收和细胞质脂滴水解
小肠除了吸收营养物质外还能够储存脂质,通过将一定比例吸收的脂肪储存在细胞质脂滴(cLDs)中来限制餐后血脂水平。整合素配体MFGE8将膳食脂肪的吸收与甘油三酯(TG)水解酶的激活联系起来,这些水解酶可以分解cLDs以产生乳糜微粒。肠细胞通过特异性途径调节饮食来源的cLDs的分解代谢,然而MFGE8如何调节肠细胞cLDs分解代谢的分子途径还不清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最新研究,将Ces脂肪酶家族成员CES1D确定为MFGE8整合素复合物下游的关键水解酶,以从cLDs的TG储存中动员脂肪酸并调节乳糜微粒的产生。此外,膳食油酸通过稳定转录因子HNF4γ的蛋白质水平来增加CES酶的表达和活性。
餐后血脂
肠上皮细胞
CES1
HNF4γ
MFGE8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NEMoE:基于饮食-微生物组-宿主互作的一种新型营养-生态专家混合模型
研究饮食-菌群-宿主健康间的互作可以促进个体的精准化医疗以及精准营养的发展。常规的方法通常根据饮食对患者进行分类再进行分析。Microbiome上发表的方法类文章,提出一种新型的营养-生态专家混合模型(NEMoE),同时考虑到饮食特异性与个体异质性,或能更真实反映菌群与宿主健康之间的关系。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营养-生态专家混合模型
研究论文
肠道巨噬细胞
国内团队:肠道巨噬细胞的YTHDC1调控肠道炎症及肠道屏障
YTHDC1(一种m6A阅读器)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维持是必需的。山西医科大学的杜杰团队与东莞市人民医院的Chuangyu Wen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肠道巨噬细胞中的YTHDC1发挥了抑制炎症应答及保护肠道上皮屏障的功能,而肠道巨噬细胞特异性缺失YTHDC1可恶化小鼠的结肠炎。另外,在IBD患者的炎症结肠部位,巨噬细胞中的YTHDC1表达下调。
肠道巨噬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IBD
粘菌素
Lancet子刊:从巴基斯坦粘菌素使用看全球细菌耐药性问题
尽管目前已有193 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解决抗菌素耐药性的协议,但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各种用图的粘菌素包括作为饲料添加剂/生长促进剂的购买和使用有增无减,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和国际法规来进行调控。特别是对于粘菌素这种在世卫组织列表上明确对人医临床至关重要的抗菌药物。Lancet Microbe发表的文章,聚焦巴基斯坦粘菌素及相关耐药大肠杆菌问题进行了一项微生物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
粘菌素
mcr-1/3阳性大肠杆菌
研究论文
早发结直肠癌
南京医科大学Cell子刊:多组学方法可助力区分早发性CRC患者分子特征和分类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多种因素均影响早发和晚发(50岁以上)结直肠癌的发生。因此,提前明确早发结直肠癌特定环境风险因素、探明发病年龄异质相关的分子事件及生物标志,可为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和人群预防提供科学证据。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王美林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和人群异质性比较,解析了中国人群早发结直肠癌的组学特征及肿瘤免疫表型与人群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为未来深入探讨早发结直肠癌的致病机理、精准药物开发和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值得关注。
早发结直肠癌
多组学分析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肿瘤突变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