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癌症
文章数:244篇
种族差异
Nature Reviews:癌症的种族差异可能由肠道菌群介导(观点)
不同种族及民族之间的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有较大差异。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的一篇观点评论文章,讨论了在结构性种族主义下,社会、社区及个体在饮食、环境、生活习惯、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肠道菌群差异如何影响癌症的种族及民族差异。
种族差异
其他
癌症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中山大学Nature子刊:FGL1促进转移性大肠癌免疫逃逸和进展
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耐受结构,肝转移中的肿瘤微环境(TME)降低了其抗癌免疫力。然而,它们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还需要探讨。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鞠怀强、徐瑞华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阐明了FGL1在促进转移性癌症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和调控机制。在小鼠模型中抑制FGL1,能够与PD-1阻断产生协同作用,该研究也表明抗FGL1单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联合可能是肝转移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值得关注。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
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肝转移
索托拉西布
NEJM:索托拉西布+帕尼单抗,或对化疗难治性转移性大肠癌有益
KRAS G12C是一种突变,发生在约3%至4%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 G12C抑制剂单药治疗仅能产生中等疗效。KRAS G12C抑制剂索托拉西布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帕尼单抗联合使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近日,加州杜阿尔特市的希望之城综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开展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的3期临床试验,将未接受KRAS G12C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CRC患者分3组,发现索托拉西布+帕尼单抗,对化疗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更有益,值得关注。
索托拉西布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药物研发
膳食果糖
上交大医学院Cell子刊:果糖究竟是促癌,还是抗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果糖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间存在关联,高果糖摄入会促进小鼠肝脏和结肠肿瘤的发生。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强、孙加源、叶幼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任等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临床样本联合多组学分析,发现膳食果糖可促进脂肪细胞源性瘦素信号转导,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果糖-脂肪细胞瘦素-CD8+ T细胞轴是一条免疫内分泌通路,有助于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值得关注。
膳食果糖
抗肿瘤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脂肪细胞
乳腺癌复发
饮食对乳腺癌复发的影响:DIANA-5随机试验
乳腺癌容易复发,诱发乳腺癌再次复发的原因主要和乳腺癌自身病理、生物学特点、治疗不规范、患者自身实际状况等因素有关。近日,欧洲肿瘤研究所人员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纳入1542例复发风险高的乳腺癌患者,分积极饮食干预和对照组,评估地中海饮食改变是否可预防其复发,发现DIANA-5饮食干预试验的结果并没有证实全面的饮食调整可以减少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研究。
乳腺癌复发
饮食干预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预防医学
微小微单胞菌
口腔病原体微小微单胞菌的进化型A或与CRC强相关?
微小微单胞菌是一种口腔条件致病菌,常见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近年来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显示CRC患者粪便中微小微单胞菌丰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近日,巴黎第十二大学研究人员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腔病原体微小微单胞菌的进化型A与CRC强相关,其特征在于溶血能力和粘附特性,能够定植于结肠粘膜并诱导DNA甲基化改变,可能会诱导细胞迁移、增强侵袭和/或转移事件,从而影响肿瘤的侵袭性,为癌发生创造适当的基础,值得关注。
微小微单胞菌
结肠癌(CRC)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进化分型
散发性同步型结直肠癌
赵齐+袁庶强:散发性同步型结直肠癌基因组有何特征?
散发性同步型结直肠癌(SCRC)是指在个体中同时检测到的多个原发结直肠癌肿瘤,无易感遗传条件,占多发CRC的大多数,但缺乏对基因组景观和进化动力学的深刻理解,无法优化其治疗。近日,中山大学赵齐、袁庶强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收集了散发SCRC患者的原始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全面的基因组和进化分析,系统地揭示了SCRC的分子格局、基因组特征和中性进化状态,并将其与SCRC的临床特征相关联,值得关注。
散发性同步型结直肠癌
基因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
基因转移
Nature:长寿基因转移或可延长寿命?
衰老,是一个复杂、多阶段、渐进的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整个过程,延长寿命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界的一项挑战性目标。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将裸鼹鼠的长寿基因转移到小鼠身上,可以改善小鼠的健康状况,并延长其寿命。这一益处是通过直接抑制免疫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和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功能下降来实现的,值得关注。
基因转移
长寿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基因改造
膳食血糖指数
高血糖指数和负荷人群应警惕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死亡风险!(荟萃分析)
先前调查发现膳食血糖指数、血糖负荷和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为了探讨血糖指数和负荷对健康人群死亡风险的影响,Clinical Nutrition上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对无疾病参与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血糖指数和负荷与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膳食血糖指数
糖负荷
荟萃分析
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
衰老
四川大学:衰老削弱肠道伤口愈合,促结肠炎相关癌症
癌症和受损组织随龄愈合与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鉴于全球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衰老如何损害组织伤口愈合和自发性癌症非常重要。近日,四川大学邓洪新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衰老虽然并不影响AOM诱导的散发性非炎症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但衰老会显著降低肠道伤口愈合和同时发生的结肠炎相关癌症启动,值得关注。
衰老
癌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平滑肌成纤维细胞
含糖饮料
JAMA:每天一罐含糖饮料,肝癌风险增加85%?
全球含糖饮料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会导致肥胖以及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今,含糖饮料的消费也被认为是全球死亡最大行为风险因素之一。近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JAMA发表最新研究,基于超9.8万名绝经妇女的数据,发现相比从不喝含糖饮料或每月喝少于3份的人(每分约355mL),每天喝1份或更多含糖饮料的女性,患肝癌的风险高85%,患慢性肝病的死亡风险高68%,值得关注。
含糖饮料
肝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人群样本
无创方法
国内团队Cell子刊:新型无创方法对胃癌肿瘤微环境进行无创评估
肿瘤微环境在疾病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癌症患者治疗反应的关键决定因素。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李国新、中山大学王玮、斯坦福大学李瑞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放射组学和深度学习分析的无创方法来预测放射图像的肿瘤微环境状态,为纵向监测和跟踪癌症治疗的反应开启了新视角,值得关注。
无创方法
肿瘤微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机器学习
滞育
国内团队Cell子刊:滞育样CRC细胞具有低增殖和化疗不敏感特点
滞育最初是在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胚胎中观察到的现象,其允许暂停发育和重新激活,以响应营养可用性。最近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在治疗药物作用下也会表现出类似状态,从而降低肿瘤细胞死亡率。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连新、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吴缅及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验证,发现SMC4表达下调会诱导结直肠癌滞育样癌细胞呈现低增殖和对化疗不敏感的特点。总之,本研究为非遗传性化疗耐药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值得关注。
滞育
化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转录组
结直肠癌
武汉大学:肿瘤可变剪接遗传调控位点的最全图谱及其在大肠癌中的作用
选择性剪接的失调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了解转录物剪接背后的遗传变异对于剖析癌症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武汉大学的田剑波和缪小平合作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对33种癌症的sQLT(剪接数量性状位点)进行全面分析,提供了一个信息丰富的sQTL资源,并深入探究剪接变异体与癌症风险之间的调节机制。
结直肠癌
癌症
选择性剪接
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与m6A甲基化间的交互在癌症中的作用(综述)
肠道菌群可以参与调控宿主免疫应答、代谢变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功能,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及代谢状态,特别是参与调控基因表达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m6A甲基化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很多证据提示才癌症的调控中,肠道菌群与宿主m6A修饰有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近期香港中文大学陈华溶团队在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总结了肠道菌群与宿主m6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对于使用益生菌进行肿瘤治疗提出了新的观点。
肠道菌群
mRNA甲基化(m6A)
交互作用
癌症
综述
饮食干预
Nature:低蛋白饮食或可治疗乳腺癌
细胞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现象,对于维持组织稳态、生物发育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肿瘤具有代谢活性且由基质细胞组成 , 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癌细胞竞争目前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这篇文章,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通过饮食或基因重新编程以击败过度表达MYC的癌细胞。
饮食干预
癌症
乳腺癌
低蛋白饮食
肿瘤微环境
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肠菌对HER2阴性进展期胃癌疗效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大多数胃癌均为HER2阴性,缺乏靶向治疗机会,目前常用化疗方案、单纯免疫治疗、以及免疫联合化疗干预胃癌。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存在显著的耐药性。近日,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及团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两个队列发现肠道菌群对胃癌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同时揭示了以乳杆菌属为代表的肠道微生物,有望为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增效的益处,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胃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治疗反应
益生菌
孙志宏等:一文读懂益生菌如何通过肠菌及其代谢物发挥健康功效(综述)
肠道生态平衡的紊乱可能会导致多种代谢、神经、肠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促进肿瘤的发展。益生菌作为营养补充剂或辅助治疗手段,已被证明在预防、缓解甚至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其发挥有益和/或症状缓解作用的潜在机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孙志宏及团队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最新综述,基于益生菌对动物模型和人类的干预研究,系统总结了大量最新科学证据。阐述了益生菌通过增强肠道稳态、肠道屏障功能、宿主免疫力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发挥健康功效的潜在机制。此外,还讨论了当前在益生菌临床研究中数据分析和比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益生菌应用的未来前景。总之,该综述对于了解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非常有价值,值得仔细阅读和关注。
益生菌
健康功效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微生物疗法
华西医院:微生物疗法在抗癌治疗中有何作用?(综述)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是可行的。然而,仍需要深入了解人类微生物群与癌症的互作关系,对于挖掘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建昆、杨昆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综述,重点论述了肠道菌群与癌症发展互作的分子机制线索,并强调了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化疗、放疗和癌症手术疗效的关系。此外,还总结了当前和新兴的用于癌症治疗的微生物干预措施及其临床应用,值得关注。
微生物疗法
癌症治疗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溶瘤细菌
肿瘤内溶瘤细菌或可用于靶向抗癌治疗?
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一些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在缺氧环境肿瘤中生长,研究人员对细菌制剂作为抗癌药物的兴趣越来越大。近日,日本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人员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与天然光合细菌相关的肿瘤内细菌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较强的免疫原性抗癌作用,会优先在肿瘤环境中生长和增殖,有效产生免疫细胞浸润肿瘤,在结直肠癌、肉瘤、转移性肺癌和广泛耐药乳腺癌小鼠模型中产生了强烈抗癌效果,显著延长其生存期,值得关注。
溶瘤细菌
肿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治疗诊断学
真菌组
一文读懂真菌和癌症间的关联(综述)
微生物组可能影响癌症的发展、进展和治疗反应,但其真菌成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充分。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Gut发表最新综述,强调了共生真菌和致病真菌可能参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系统地论述了真菌影响肿瘤生物学的可能机制以及真菌作为治疗标志物的潜在前景。还展望未来能有更多研究解开真菌、细菌和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真菌组
癌症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人工智能
宁康等:用DeepMicroCancer诊断癌症类型
基于微生物组的癌症诊断是基因组学方法在癌症诊断中日益重要的补充,但目前基于微生物组的癌症诊断模型普遍面临困难。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宁康及团队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组织和血液样本中微生物数据开发了一种随机森林和转移学习模型-DeepMicroCancer,用于多种类型癌症的诊断,性能较好,值得关注。
人工智能
菌群诊断模型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生物数据
癌症
遗传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升高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
EBio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孟德尔随机化试验,评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与癌症风险的因果相关性。结果发现,PUFA生物合成途径可能是预防结直肠癌和食管鳞癌的干预靶点,但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癌症
多不饱和脂肪酸
炎症性肠病
膳食纤维
JAMA子刊:韩国成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胃肠道癌症间有何关联?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对胃肠道癌症(GICs)有有益作用。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最新研究,纳入平均年龄为52.5岁的9246名参与者,在中位随访7.8年后,识别到163例GIC病例,发现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有利于预防GICs,值得关注。
膳食纤维
胃肠道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食物来源
肠道菌群代谢物
国内团队:肠菌代谢物在肿瘤进展和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能够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并调节癌细胞和多种免疫细胞中的关键信号通路等机制来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癌症治疗的效果。近日,苏州大学周芳芳、浙江大学张龙、浙江省人民医院孟旭莉等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综述,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代谢物影响癌症进展的机制以及在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此外,还总结了一些在不同条件下具有相悖功能的微生物代谢物。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在癌症治疗中应用微生物代谢物并基于这些代谢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代谢物
癌症
综述
基础研究
肿瘤微环境
营养流行病学
复旦Nature子刊:预防慢性疾病,哪些饮食模式效果最佳?
饮食对疾病风险有重要影响,但哪些饮食模式在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方面更为有效?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Peilu Wang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3个大型队列(HPFS、NHS、NSHII)的数据,评估8种饮食模式(rEDIH、rEDIP、AHEI-2010、AMED、hPDI、DASH、DRRD、WCRF)与主要慢性疾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坚持低胰岛素、低炎症或减少糖尿病风险的饮食,可能在降低慢性疾病(主要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风险方面效果最佳。
营养流行病学
饮食模式
慢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
饮食因素
四川省人民医院:饮食因素与胰腺癌风险间有何关联?(荟萃分析)
多项研究发现饮食因素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近日,四川省人民医院邹杨及团队在Advances in Nutrition发表最新荟萃分析和伞状综述,纳入41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去评估饮食因素与胰腺癌风险间的59项关联的显著性,发现有微弱的证据支持坚持地中海饮食与胰腺癌风险间的负相关。此外,大多数关联被认为是不显著的,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调查饮食因素和胰腺癌风险的作用。
饮食因素
胰腺癌
荟萃分析
基础研究
患病风险
癌症
ICI治疗前使用抗生素与老年癌症患者总生存期恶化相关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一项人群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治疗(ICI)前接触抗生素,特别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老年癌症患者总体生存(OS)恶化相关。针对性干预肠道菌群以提高免疫原性可能有助于改善接受ICI治疗且有先前抗生素接触史的患者的预后。
癌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生素
瘤内菌群
山东大学:一文读懂瘤内微生物组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挑战(综述)
人类微生物组与癌症生物学密切相关,在癌症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不断深入的微生物研究,发现人类微生物能够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癌症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广泛的作用。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马勤、山东大学刘丙强及团队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综述,重点关注了研究肿瘤内微生物组的数据和计算方法,详细介绍了通过分析宿主bulk、单细胞和空间测序数据中的微生物组数据来挖掘生物学发现的计算方法及挑战,并对免疫肿瘤微生物组(IOM)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值得精读。
瘤内菌群
互作
综述
基础研究
免疫-肿瘤-微生物组
具核梭杆菌
国内团队:具核梭杆菌感染通过产生腐胺会诱导食管癌加重?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一种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由于肠道菌群通常会影响结直肠癌的进展、转移和免疫治疗反应,食管微生物群在ESCC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前多项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n)也会影响ESCC的预后。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山西医科大学崔永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维敏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纳入73例ESCC样本,证实了Fn可以侵入ESCC细胞影响多胺代谢,从而促进其增殖,这表明食管微生物可能在临床环境中影响ESCC的进展,值得关注。
具核梭杆菌
食管鳞状细胞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多胺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