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炎症性肠病
文章数:307篇
溃疡性结肠炎(UC)
Lancet:Etrasimod可有效缓解活动性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许多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对已批准的治疗药物反应不足或无反应或者不耐受,需要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知UC患者消化道内炎症性T细胞增加,与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介导的T细胞向消化道迁移有关。Etrasimod是一种选择性的S1P受体调节剂,每日口服一次,被开发用于治疗活动性中重度UC。Lancet近日发表了两项关于Etrasimod的临床三期试验结果,确认每日口服2mg Etrasimod能够有效地诱导和维持活动性中重度UC患者的症状缓解且耐受性良好,表明Etrasimod作为一种临床选择或可解决UC患者持续为满足的治疗需求。
溃疡性结肠炎(UC)
研究论文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3期临床试验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300万人数据:胃肠症状者即使消化内镜结果正常,长期IBD风险依然升高
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可能远远早于临床确诊指标的出现。因胃肠道症状而消化道内镜活检阴性(粘膜正常)的个体,可能面临长期的IBD风险。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研究人员近日在PLoS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的结果,分析瑞典级50年间超过300万人的IBD发病情况,发现即使内镜下粘膜活检结果正常,此后至少30年间患IBD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消化道内镜检查
肠道免疫
Cell子刊:IL-23R信号损害结肠Treg,或促IBD
细胞因子IL-23参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肠道Tregs高表达IL-23受体(IL-23R),但IL-23是否调节肠Tregs尚不清楚。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细胞因子IL-23特异性地负调节小鼠结肠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和存活。
肠道免疫
结肠Tregs
IL-2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610万人随访数据,抗生素暴露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渐增加重要原因,包括抗生素暴露。近日,Gut发表了一项基于丹麦全国性队列中超过610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抗生素暴露与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在40岁及以上的个体中风险最高。本研究还评估了抗生素使用时机及类别对IBD发生风险的影响,指出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降低IBD风险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人群队列分析
抗生素暴露
工程益生菌
国内团队Cell子刊:新型智能工程菌i-ROBOT或可用于IBD诊疗
基于益生菌的工程菌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很有潜力。华东理工大学叶邦策和周英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诊断、记录和缓解炎症性肠病(IBD)的智能工程益生菌i-ROBOT。i-ROBOT整合了荧光报告、碱基编辑系统和药物分泌3个核心模块,不仅能实时反映IBD炎症情况并根据炎症水平释放治疗因子,还能将炎症信息记录到其基因组中。总之,i-ROBOT为IBD和其他肠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诊疗平台。
工程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合成生物学
炎症性肠病
坚持健康饮食模式可降低老年人克罗恩病风险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及进展有关。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的营养素或食物组合,但营养素与食物组合并不是孤立地摄入的,应认识到不同饮食成分对IBD风险的综合与累积效应,即饮食模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现实世界的食物消费情况。美国和瑞典的研究者近日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研究文章,分析瑞典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参与者的食物消费情况,发现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替代健康饮食评分等4种饮食模式)与较低的老年性克罗恩病风险相关,但不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风险,为未来在大规模饮食干预预防或治疗克罗恩病的研究中灵活调整饮食模式提供了参考。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饮食模式
饮食质量
肠道炎症
Nature:胃肠道特有的嗜酸性粒细胞亚群可缓解肠道炎症
嗜酸性粒细胞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中重要的细胞类型。在肠道中,嗜酸性粒细胞与上皮屏障维护、免疫细胞群体维持、局部免疫反应调节等功能相关,参与肠道稳态的维持。然而,嗜酸性粒细胞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受限于技术因素,目前也缺少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对嗜酸性粒细胞亚群的分析。瑞士苏黎世大学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发表研究文章,提供了第一个全面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了胃肠道特有的活性亚群——A-Eos,阐明了该亚群在肠道炎症期间的宿主防御、免疫调节和肠道稳态维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肠道炎症
研究论文
嗜酸性粒细胞
肠道黏膜免疫
炎症性肠病
新冠疫苗
Lancet子刊:英夫利西单抗或可影响新冠疫苗保护效果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对于免疫受损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新冠疫苗的效果可能不佳。研究人员近日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文章,在CLARITY IBD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接种3剂新冠疫苗之后,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中和抗体显著低于维多珠单抗治疗患者,且发生突破性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本研究强调了应关注新冠疫苗对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患者人群的保护效果。
新冠疫苗
研究论文
前瞻性对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昔单抗
氨基酸饮食
国内团队:富含氨基酸的饮食或可通过调节肠菌预防结肠炎
膳食氨基酸或完整蛋白质在结肠炎进展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涉及肠道菌群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南开大学医学院王硕及团队在mSystem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富含氨基酸元素的饮食(ED)可抑制NF-kB通路和MAPK信号激活、减少下游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粘蛋白表达,进而改善小鼠结肠炎。利用粪菌移植和无菌小鼠实验,揭示出肠道菌群在调节小鼠结肠炎中发挥关键作用,即ED处理减少了粘液降解细菌丰度,从而保护粘液层免受微生物入侵和降解。
氨基酸饮食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菌群互作
细菌疗法
Science子刊:用纳米材料“武装”益生菌,增强IBD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通常与活性氧水平升高和肠道微生物群高度失调有关。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将纳米医学和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结合起来,通过有效清除活性氧、改善肠道菌群,增强对IBD小鼠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细菌疗法
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纳米医学
活性氧
结直肠癌
曹议匀等Science突破:锁定表达新型基因毒素的促肠癌细菌
肠道菌群中的一些促癌细菌可通过产生基因毒素(genotoxins),引起宿主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突变,促进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某些大肠杆菌产生的colibactin,这种基因毒素可通过与DNA交联引起DNA双链断裂。然而,除此以外,人们对菌群衍生的基因毒素所知甚少。Science最新发表了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Noah Palm教授团队、曹议匀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对CRC风险升高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细菌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鉴定出多个产基因毒素的菌株,它们引起宿主细胞DNA损伤的模式与colibactin不同。进一步研究证实,在IBD和CRC中都富集的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能通过一种新发现的脱羧酶生成一类新型基因毒素indolimines,在小鼠中具有促CRC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鉴定出新的菌群衍生基因毒素,并揭示了这些基因毒素对宿主肠道生理和肿瘤风险的潜在影响,为CRC的预防和干预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路。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促癌细菌
基因毒素
摩氏摩根氏菌
预后预测
肠屏障愈合可更好预测IBD的预后
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已成为炎症性肠病(IBD)管理的关键治疗目标,它们与良好的长期疾病预后相关。近期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前瞻性地比较了肠屏障愈合(共聚焦显微内镜评估)与内镜缓解和组织学缓解在预测临床缓解期IBD患者的长期疾病行为方面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与内镜和组织学缓解相比,肠屏障愈合与临床缓解期IBD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相关,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屏障功能分析可作为未来临床试验的治疗靶点。
预后预测
肠屏障
炎症性肠病
内镜
组织学
环境化学物质
Nature:可促进肠道炎症的环境化学物质
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决定炎症性肠病(IBD)易感性和严重性的重要因素。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医学院Francisco J. Quintana团队的研究,开发了一套系统性方法,用于鉴定IBD等炎症性疾病的环境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发现除草剂戊炔草胺能通过干扰AHR–NF-κB–C/EBPβ信号轴,诱导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促肠炎作用,从而增加肠道炎症风险。
环境化学物质
炎症性肠病
农药
肠道炎症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如何与IBD相关抑郁和疲劳相关联
许多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抑郁及疲劳等肠外症状受到显著影响。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系统参与肠-脑轴的调节。近日,德国海德堡大学Anne Kerstin Thomann及其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文章,发现活动性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功能与抑郁、疲劳有关,为将来通过靶向肠道菌群改善IBD患者的肠外症状提供了依据。
炎症性肠病
肠-脑轴
肠道菌群
抑郁
疲劳
神经-菌群互作
张雯等Cell突破:感受疼痛的神经如何调菌群、护肠道
疼痛在维持机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但慢性疼痛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腹痛是其常见症状之一,然而感受疼痛的神经是否对肠道炎症具有影响,目前人们还所知甚少。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康奈尔大学医学院David Artis教授团队、张雯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通过采用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结合DSS诱导的结肠炎以及无菌和悉生小鼠等动物模型,揭示了肠道中感受疼痛的神经——TRPV1+ 伤害感受器(nociceptor)的一种新功能。该研究表明,这些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调控肠道菌群,在肠道损伤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组织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研发基于神经调节的IB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神经-菌群互作
伤害感受神经元
肠道菌群
组织保护
肠道损伤
炎症性肠病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如何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IBD的遗传易感性,已知PTPN22(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2)能保护患者免受克罗恩病的影响,但影响PTPN22的环境因素并不清楚。近期Gut 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急性结肠炎模型中利用TiO2纳米颗粒(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处理表达PTPN22变体的小鼠可加重结肠炎的易感性。该工作阐明了PTPN22变异和环境因素TiO2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互作,提示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IBD的进展。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PTPN22
遗传易感性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
诱导活性氧产生的关键转录因子突变如何驱动IBD发生?
诱导活性氧产生的基因如Nox1的突变与IBD高度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并不清楚。近期Gut发表的研究表明,肠上皮NOX1的缺失加上TNFα刺激能够改变干细胞微环境和干细胞的分化,促进淋巴浆细胞的数量进而加快结肠炎进展,该工作或为IB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见解。
炎症性肠病
NOX1
活性氧
慢性压力
某种程度的压力或对结肠炎有益?
通常情况,压力与更严重的炎症有关,已有研究报道心理压力会使炎症性肠病的症状恶化,但真的是这样吗?近日,凯斯西储大研究人员在PNA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施加持续压力对结肠炎小鼠模型,发现结肠中第三淋巴器官(TLO)形成显著增加,但压力没显著增加肠道炎症。进一步探究发现IL-22和IL-23两种细胞因子是TLO形成途径的一部分,慢性压力对结肠炎的继发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表明TLOs可能具有改善粘膜屏障的功能,免疫系统可能从压力的衡量中受益,值得关注。
慢性压力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炎症性肠病
口腔细菌
Nature子刊:口腔中的小韦荣球菌如何在发炎的肠道中定植?
口腔微生物在肠道的定植与多种疾病有关,如炎症性肠病(IBD)和结肠癌,但其中异位定制的机制尚不清楚。小韦荣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是一种从有机酸中获取能量的口腔细菌,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中丰度显著升高。Nature Microbiology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证明韦荣球菌菌株可利用炎症的标志性代谢物硝酸盐,作为终端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并通过扩展自身代谢途径,以利用氨基酸等碳源进行生长。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帮助理解IBD和其他炎症患者中韦荣球菌属物种的丰度增加的机制。
口腔细菌
异位定植
硝酸盐
小韦荣球菌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或可用于治疗IBD的先导化合物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出血、贫血和体重减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但目前尚无法治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靶向调节细胞因子或肠道菌群的药物或疗法在IBD治疗中很有前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和谢作权等人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一项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咪唑并[4,5-c]喹啉衍生物,体外和体内实验均显示可同时抑制两种主要的促炎信号通路JAK/STAT和NF-κB,并调节急性肠炎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
炎症性肠病
咪唑并[4,5-c]喹啉
抗炎症治疗
肠道菌群调节
胆囊切除术
国内团队:胆囊切除术会诱导胆汁酸代谢调节免疫细胞改善IBD
胆囊切除术(PC)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部分患者术后会伴有胃肠道并发症和较高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但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玉兰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探究胆囊切除后对结肠炎小鼠的影响,以及PC患者粪便胆汁酸、粘膜菌群和免疫细胞间的关联,发现PC引起的次级胆汁酸积累通过抑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招募改善结肠炎,可能与激活LXRα相关通路有关。未来仍需进一步验证胆囊切除术与缓解结肠炎的潜在机制,值得关注。
胆囊切除术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胆汁酸代谢
胆汁酸
国内团队Cell子刊:肝脏胆汁酸代谢轴或可调控肠上皮损伤修复
肠上皮屏障损伤在炎症性肠病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多项研究报道,胆汁酸是肠上皮屏障功能的重要调控物质,但其相关机制尚未阐明。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何世君、谢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rank J. Gonzalez及团队在Cell Stem 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活动期IBD患者和结肠炎小鼠体内胆汁酸代谢紊乱,肝脏中合成CA的CYP8B1酶异常活化,揭示了FXR激动剂通过调节炎症和促进肠上皮损伤修复从而改善肠道炎症的药理机制。总之,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肠病肝治”思路,为进一步借助FXR激动剂在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值得参考。
胆汁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炎症
FXR激动剂
炎症性肠病
天医大Cell子刊:路氏肠杆菌对结肠炎的潜在保护作用
肠道共生菌在调节宿主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然而直接参与该调节的细菌菌株和相关代谢物未知。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王荃和姚智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文章,发现从甲硝唑处理的小鼠粪便中分离出的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可通过其代谢物胆碱,增强树突状细胞(DC)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从而增加CD103+ DC/Treg依赖性的耐受反应,最终降低小鼠对DSS诱导的结肠炎的易感性。这项研究提供了炎症性肠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炎症性肠病
胆碱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调节性T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克罗恩病
多组学尺度研究克罗恩病的位置特异性特征
克罗恩病(CD)可在单独的疾病部位(如回肠或结肠),也可在多个部位(回结肠),目前单独的CD亚型如何影响CD的分子谱至今未知。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的文章,利用宏蛋白质组学、鸟枪宏基因组学、16S rRNA 测序、代谢组学和宿主遗传学等多组学方法并配和临床内镜评估,以区分CD亚型。研究表明不同CD亚型具有显著差异且存在不同的位置特异性的病理特征,利用多组学方法有助于IBD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
多组学
炎症性肠病
免疫-菌群互作
Science子刊:新方法助力寻找突破肠屏障的潜在促IBD肠菌
肠道菌群在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的炎症性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可以穿过肠屏障并活化疾病相关的免疫细胞,但具体哪些微生物具有这种能力,仍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方法。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血清的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穿过肠屏障移位并激活系统免疫的肠菌,并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鉴定出多种被血清IgG锁定的移位肠菌。该方法或有助于鉴定出哪些肠菌有可能促进炎症性疾病。
免疫-菌群互作
肠道菌群
IgG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补充甘露糖可保护肠屏障,改善肠炎
甘露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为多种多糖的组成成分,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植物果皮如柑橘皮中,有研究表明甘露糖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肿瘤小鼠的肿瘤发生数及发展进程。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王青青、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陈政良和左大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补充甘露糖可能是治疗结肠炎和其他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一种潜在可行方法。
炎症性肠病
甘露糖
肠屏障
肠上皮
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粪菌移植结合抗炎饮食可有效缓解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近期发表于Gut的一项研究发现,粪菌移植(FMT)结合抗炎饮食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和内镜缓解有效。随后,继续单独的抗炎饮食对维持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内镜缓解有效。注:抗炎饮食遵循的主要原则是避免食用麸质谷物、任何种类的乳制品和人造奶油(允许凝乳)、加工肉和红肉、食品添加剂和精制糖,并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特别是十字花科蔬菜),发酵食品的摄入。
炎症性肠病
粪菌移植
抗炎饮食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肠道中的免疫细胞群也喜欢吃“甜食”?
许多细胞的代谢能力是灵活的,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应代谢资源的变化(如肠道的饮食摄入)。近日,里斯本大学研究人员在PNA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组织中驻留的淋巴细胞(即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比循环淋巴细胞能更快地产生能量,其激活依赖于环境中葡萄糖的可用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葡萄糖可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以帮助宿主更快速清除肠道内的感染。总之,该研究进一步了解了肠道组织免疫细胞的激活要求,为对抗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提供了治疗潜力。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免疫细胞
炎症性肠病
大便失禁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成年人大便失禁(综述)
大便失禁在世界范围内社区居住的成年人中发病率≤7%,可显著损害生活质量。尽管发病率不非常高,但许多患者因为尴尬而不自愿出现这种症状。近期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发表的综述详细地介绍了成年人的大便失禁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值得患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大便失禁
生活质量
腹泻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
丹麦IBD近20年的变化趋势
近期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丹麦,IBD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过去二十年中有所增加,IBD人群正在向老龄化方向转变。IBD发病率(特别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的增加,对更好地理解持续存在的、潜在增加的环境IBD风险因素(如过量摄入超加工食物、糖等)具有重要意义,而老年人群IBD患病率的增加和IBD人口的老龄化标志着与IBD相关的社会负担的转变,对医疗系统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指示。
炎症性肠病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