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细菌外膜囊泡
文章数:9篇
细菌外膜囊泡
刘尽尧团队Science子刊:细菌外膜囊泡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多重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尽尧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文章,揭示出细菌外膜囊泡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多功能性,展示了肠道菌群来源的OMV在肠道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为疾病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替代靶点。
细菌外膜囊泡
肠道稳态
Akk
阿尔茨海默病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外膜囊泡促进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表明,细菌等病原体可能通过引发神经炎症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就与AD风险增加有关,但背后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细菌来源的外膜囊泡(OMV)是细菌毒力因子的天然载体,在细菌的致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那么幽门螺杆菌的OMV是否与AD的发生有关呢?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发表文章,首次阐述了幽门螺杆菌产生的OMV通过脑内补体信号调节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并加速AD发展的机制,为理解肠道-大脑的相互作用和A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论文
肠-脑轴
幽门螺杆菌
外膜囊泡(OMV)
胞外囊泡(EVs)
国内团队:胞外囊泡miRNAs与肠道菌群互作助力结肠炎研究
EVs(细胞外囊泡)是细胞-细胞和细胞-微生物通信的重要参与者。宿主来源的EV和细菌衍生的OMVs(膜囊泡)均有助于肠道内的稳态。然而,结肠炎中的EV-miRNAs和MVs在宿主-微生物互作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期Gut Microbes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结肠炎中EV-miRNAs的变化以及探究了其中miR-200b-3p、miR-181b-5p的作用和潜在机制,该工作阐明了结肠炎中基于EVs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为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胞外囊泡(EVs)
细菌外膜囊泡
miRNA
结肠炎
肠道微生物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小包裹”,促进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肠道共生菌群在调控宿主免疫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菌群影响宿主系统性免疫的机制仍待探索。Immunity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释放的膜囊泡能通过血液循环,将细菌DNA输送到宿主细胞中,这使得细胞中的cGAS-STING-IFN-I通路处于持续的基础活化状态,进而对宿主的系统性抗病毒免疫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发现阐释了菌群影响宿主抗病毒免疫的一种新机制,也提醒人们在病毒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可能会有削弱自身抗病毒免疫力的风险。
菌群-免疫互作
抗病毒免疫
细菌外膜囊泡
先天免疫
细菌胞外囊泡
Cell子刊:体循环中的细菌胞外囊泡的起源、命运和功能(观点)
细菌通过产生大量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包裹在膜泡(细菌胞外囊泡(BEV))中,对人类宿主的(病理)生理产生影响。Trends in Microbiology发表的观点讨论文章,总结了系统性循环BEV的起源、转移、分布、功能、清除,并提出了相关的知识空白。对BEV进入上皮和免疫屏障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BEVs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细菌胞外囊泡
细菌外膜囊泡
微生物组
屏障功能障碍
生物标记物
细菌外膜囊泡
肠菌通过外膜囊泡向肠道和肠外的宿主细胞“发快递”
肠道菌群对宿主的影响不仅限于肠道内,也涉及肝脏和大脑等远端器官。细菌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V)或外膜囊泡(OMV)可作为生物穿梭系统,实现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然而,通过OMV将功能性生物分子从肠道菌群转移到单个宿主细胞的体内生理学相关证据还很少。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近期发表的研究利用Cre-LoxP系统,为细菌通过OMV向宿主肠道和肠外细胞传递生物大分子的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细菌外膜囊泡
菌群-宿主互作
肠道菌群
细菌外膜囊泡
细菌外膜囊泡的产生、功能和应用(综述)
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释放的一种特定生理结构。除了在发病机制、细胞间通讯和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外,OMVs在免疫调节以及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了OMVs的多效作用和生物合成的最新知识,以及OMV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前景。
细菌外膜囊泡
分泌系统
疫苗
致病性
细菌外膜囊泡
国内团队:表达肿瘤抗原的细菌外膜囊泡或可用于肿瘤治疗
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发表了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和赵潇团队领衔的研究成果,通过在细菌外膜囊泡(OMVs)表面表达与ClyA(OMVs表面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结合的蛋白,开发了一种灵活的显示肿瘤抗原的系统。由于OMVs在淋巴结内的可有效积累,并且抗原与OMVs能稳定融合,抗原可以有效地运送到淋巴结并呈递给DC。利用这种表达肿瘤抗原的OMVs,能够激活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小鼠肺部黑色素瘤的转移。本研究结果提示,这种能够同时显示多种肿瘤抗原的OMVs系统,对于靶向复杂和异质性肿瘤抗原的个性化肿瘤疫苗的开发具有潜在价值。
细菌外膜囊泡
肿瘤治疗
纳米医学
黑色素瘤
具核梭杆菌
解析具核梭杆菌的肠道促炎机制
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在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肠道中有富集,很可能和肠道炎症相关。mBio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的大分子物质(大于50-kDa)对于人的肠道上皮具有促炎作用,外膜囊泡可促进上皮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8和TNF。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也验证了具核梭杆菌在肠道菌群定植抗性被破坏后的肠道促炎作用,从分子水平解释了具核梭杆菌的细菌-宿主互作机制,值得借鉴。
具核梭杆菌
肠道炎症
细菌-宿主互作
研究论文
胃肠道类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