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鱼儿
文章数:175篇
阿尔兹海默症
国内团队:口服白藜芦醇-硒-肽纳米复合物或可改善阿尔兹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β样淀粉(aβ)沉积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神经毒性(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江西农业大学的郑国栋和福州大学的杨丽聪合作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文章,成功制备白藜芦醇-硒-肽纳米复合材料( TGN-Res@SeNPs),提高Res生物利用度,减少AD小鼠的Aβ沉积及相关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同时调节肠道菌群。TGN-Res@SeNPs或提供了一种治疗AD的潜在策略。
阿尔兹海默症
白藜芦醇
纳米药物
Aβ
肠道菌群
进食调控
Cell子刊:饱腹神经信号经肠脑轴抑制果蝇过度进食
营养传感器使动物能够识别富含特定营养素的食物。利尿激素44(DH44)神经元是果蝇的营养传感器,能帮助果蝇检测糖类,在饥饿期间活动。然而,DH44神经元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Neuron发表的这项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鉴定出两种不同的饱腹感信号,在进食状态下通过肠脑轴的神经机制,抑制果蝇的DH44神经元,从而抑制对糖的过度摄入。
进食调控
肠-脑轴
营养传感
Drosophila
nutrient sensor
肠-脑轴
缺乏激情和动机与肠道菌群有何关联?
缺乏快感和动机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15~20%,尤其常见于抑郁、精神分裂和慢性疲劳等相关疾病患者中。Molecular Psychiatry近期发表研究,通过中介模型分析发现,内源性大麻素介导了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快感缺乏/无动机之间的关联,为研究相关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肠-脑轴
肠道菌群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抑郁
工程细菌
Nature 子刊:利用肠道芯片模型,评价工程细菌治疗苯丙酮尿症的效果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文章中,开发了一种代表上消化道的人体肠道芯片模型,将能够表达苯丙氨酸氨裂解酶的工程细菌SYN5183应用于模型后,能导致生物标志物TCA(苯丙氨酸氨裂解酶代谢苯丙氨酸的产物)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同时系统性苯丙氨酸下降26.9%。使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校准了体外肠道芯片的结果后,显示与以前发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内结果高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芯片模型为预测候选菌株在体内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
工程细菌
肠道芯片
苯丙酮尿症
儿童肠道菌群
环境和遗传因素是如何影响儿童肠道菌群组成的?
mBio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婴儿早期收养可能导致儿童肠道微生物组组成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收养家庭环境影响介导的。研究还进一步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对儿童肠道中某种微生物的丰度起到关键作用。总的来说,细菌的类型与环境的关系更密切,而不同细菌的丰度与遗传的关系更密切。
儿童肠道菌群
收养
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
炎症性肠病(IBD)
Nature子刊:Wnt-β-catenin如何调控IBD中的Treg细胞?
结直肠癌患者中出现RORγt+ Treg亚群,高表达β-catenin和促炎细胞因子。Natur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TCF-1/Foxp3共同限制Treg细胞中促炎基因的表达,而激活的Wnt -β-catenin信号通过干扰TCF-1/Foxp3功能,增加促炎基因的染色质开放性,促进疾病相关RORγt+ Treg表型的形成。
炎症性肠病(IBD)
Treg
Wnt/β-连环素
表观遗传调控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肠道菌群的氨基酸手性如何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
大多数生物的生理过程使用左旋氨基酸(L-aa),而细菌可将L-aa转化为右旋构型(D-aa),以作为细胞壁的必需成分及其生态系统中的信号分子。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可通过D-aa氧化酶(DAO)降解细菌D-aa,而DAO的缺失可促进特定肠道共生细菌的生长,从而刺激M1巨噬细胞产生TNF-α,并促进T细胞依赖性的肠道naive B细胞存活及IgA+ B细胞分化。
菌群-免疫互作
宿主-菌群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B细胞
具核梭杆菌
解析具核梭杆菌的肠道促炎机制
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在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肠道中有富集,很可能和肠道炎症相关。mBio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的大分子物质(大于50-kDa)对于人的肠道上皮具有促炎作用,外膜囊泡可促进上皮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8和TNF。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也验证了具核梭杆菌在肠道菌群定植抗性被破坏后的肠道促炎作用,从分子水平解释了具核梭杆菌的细菌-宿主互作机制,值得借鉴。
具核梭杆菌
肠道炎症
细菌-宿主互作
研究论文
胃肠道类器官
遗传-菌群互作
牛的一生中,宿主遗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多大?
ISME Journal发表的一项研究,对两百多头牛的三个生命阶段的后肠菌群进行分析,表明宿主遗传对肠道菌群有重要调控作用。
遗传-菌群互作
牛
肠道菌群
菌群-免疫互作
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病的菌群特征
IgG4相关疾病(IgG4-RD)和系统性硬化(SSc)是罕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以血液中存在CD4+ 细胞毒性T细胞、多器官炎症及纤维化为特征。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鉴定了IgG4-RD患者与SSc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其它自身免疫疾病或炎症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IBD)的患者不同,IgG4-RD患者与SSc患者有着独特且类似的菌群特征。
菌群-免疫互作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硬化
IgG4相关疾病
研究论文
肥胖
肠道α1-2-岩藻糖基化或参与肥胖和脂肪肝炎的病理发生
岩藻糖基转移酶2(Fut2)介导的肠道α1-2-岩藻糖基化在宿主-微生物互作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多种疾病有关,但其在肥胖和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宿主肠道的α1-2-岩藻糖基化是调控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在肥胖和脂肪型肝炎中具有重要作用。
肥胖
脂肪性肝炎
肠道菌群
α1-2-岩藻糖基化
代谢
药物-菌群-宿主互作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参与调节抗结核治疗效果
由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常需要抗生素,如何在抗生素用药条件下分析共生菌群对感染性疾病病程的影响,一直是科研难点。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研究,通过比较新老两种抗结核治疗方法,使得独立研究肠道菌群对结核病治疗的影响成为可能,并发现特定菌群组成与结核病恢复期炎症指标下降有关。该研究为探索共生菌群对感染性疾病的影响提供了开创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药物-菌群-宿主互作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研究论文
感染
抗生素用药
1型糖尿病
抗炎治疗改善肠道损伤和菌群稳态,或可减少1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T1D)通常伴随有肠黏膜的损伤,表现为肠屏障功能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诱导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分节丝状菌(SFB)的减少,但是导致这些肠道病理改变的原因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工作证实I型糖尿病中肠黏膜功能的改变与T1D介导的促炎反应有关,与高血糖无直接关系。经过抗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1D中肠粘膜功能的损伤,保护肠道菌群稳态,从而降低T1D的发生率。
1型糖尿病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研究论文
T1D小鼠
进食状态
四环素对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依赖于进食状态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细菌代谢产物调节宿主健康。化学品暴露能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目前,很少有关于喂养状态(如禁食)对化学诱导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影响的研究。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的文章,通过在体外构建代表人类结肠微生物群的肠道微生物群,并在两种不同喂养状态下分别暴露于三种不同剂量的四环素(TET),包括治疗性剂量和膳食剂量水平。然后,通过进行全局代谢组学分析以及一些关键细菌代谢物(SCFAs)的针对性分析,确定每种处理下的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结果发现,喂养状态极大地调节了四环素诱导的肠道微生物代谢。
进食状态
菌群代谢
四环素
结直肠癌
大肠癌粪便菌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似吗?
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使用愈创木脂粪潜血试验(gFOBT)在常温下储存和运输粪便菌群具有稳定性,或是用于扩增子技术的微生物组生物标记物粪便样本采集的合适方法,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克服样本采集和运输的困难。此外,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CRC相关粪便微生物组上具有相似性。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队列研究
愈创木脂粪潜血试验(gFOBT)
环境性肠病
Nature子刊:对肠道病原的适应性或影响生长发育
环境性肠病是导致低收入国家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病因却长期缺乏定论。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论文,发现对于营养补充没有应答的发育迟缓儿童,其肠道通过减少上皮表面积等方式对于病原体产生了特殊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以损害生长发育为代价,很可能是环境性肠病的诱因。该结果对于阐释环境性肠病致病机制、开发相应防控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环境性肠病
发育不良
儿童
研究论文
微生物易位
进食调控
Nature子刊:中枢和外围GLP-1系统独立抑制进食
厌食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可由肠内分泌细胞和脑胰高血糖素(PPG)神经元分泌,分别定义为外周和中枢GLP-1系统。孤束核(NTS)中的PPG神经元被认为通过一个统一的肠-脑饱足回路来连接外周和中枢GLP-1系统,但缺乏相应的证据。Nature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孤束核(NTS)的PPG神经元编码饱足感,主要接受表达催产素的迷走神经输入,且中枢和外周GLP-1系统是独立作用,并不通过肠-脑回路进行联结。提示我们可将PPGNTS神经元激活和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用于治疗肥胖。
进食调控
神经元
胃肠激素
结直肠癌
Nature 子刊:产colibactin大肠杆菌促大肠癌的新证据
在结直肠癌(CRC)小鼠模型中,产生colibactin的pks+大肠杆菌诱导DNA双链断裂、突变,并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尚不清楚健康的原代结肠上皮细胞是否对感染有同样的反应。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发表的研究,利用小鼠结肠类器官,证明了pks+大肠杆菌可以在体外促进结肠类器官的恶性转化,强调了复制数变异与驱动结肠癌早期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结直肠癌
colibactin
pks+大肠杆菌
染色体畸变
类器官
大熊猫
中科院动物所:共生菌介导大熊猫的“气味”物质合成
化学通讯是野生动物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作为独居性物种,大熊猫主要依赖于肛周腺分泌物(AGS)和尿液进行化学标记来传播信号,而AGS标记是最为独特的一种。野外研究表明,这种标记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标记物中的小分子化学信号物质传递着重要的个体信息,起着促进繁殖、建立领地和稳定社群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这些重要化学信号物质的合成过程尚不清楚。在The ISME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团队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GC-MS)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AGS和粪便中的气味物质和共生菌群组成,发现气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共生菌群组成差异导致的。该研究为理解大熊猫化学通讯这一重要行为特征提供了新见解,也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圈养种群繁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熊猫
化学信号
动物共生菌群
宏基因组
脂质代谢
病毒感染
短链脂肪酸或不影响新冠病毒的肠道感染
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在维持肠道屏障和调节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改变了微生物群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然而短链脂肪酸是否反作用于SARS-CoV-2尚不清楚,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用SCFA处理人肠道活检组织或肠上皮细胞,并不影响病毒的进入、复制以及载量。
病毒感染
短链脂肪酸(SCF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血压
地中海膳食助于血压改善
文章纳入35项随机对照实验,涉及近1.4万参与者,探究地中海饮食对高血压/非高血压人群的干预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膳食相比,地中海膳食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效果与患者本身以及干预时间有关。该研究结果启示,膳食与血压相关,高血压患者可以关注饮食质量。
血压
地中海饮食
肠道疾病
NRG1-ERBB通路失调或导致人类胃肠运动障碍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肠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病率为1/5000。慢性假性肠梗阻(CIPO)的发生率较低,分为神经源性或肌源性。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NRG1-ERBB通路的失调或可导致广泛的发育异常,包括肠道运动障碍。
肠道疾病
胃肠运动障碍
ERBB3
ERBB2
动物菌群
四川农业大学:饮食、栖息地环境及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大熊猫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对于大熊猫的健康十分重要。四川农业大学的邹立扣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详细分析了饮食、栖息地环境及生活方式对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包括细菌与真菌)的影响。
动物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大熊猫
心血管
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需重新审视
饱和脂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促进心脏病的发生。然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研究中,对所谓的“饮食-心脏假说”提出了挑战。新的膳食脂质的顺粘适应(HADL)模型,解释了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是一种自适应的稳态调节,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优化细胞功能。与该模型相对应,研究 还进一步提出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其他相关因素,如饮食-肠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导致的内毒素负荷增加,以及慢性低度炎症。
心血管
饱和脂肪
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间歇性缺氧
间歇性缺氧通过菌群-外泌体途径促进代谢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以间歇性缺氧(IH)为特征,能促进胰岛素抵抗、改变肠道菌群。EBio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IH引起的菌群变化可增加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外泌体货物,从而诱发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而这种变化被体育活动减弱。
间歇性缺氧
肠道菌群
外泌体
胰岛素抵抗
体育活动
介孔纳米炭颗粒
广东药科大学:纳米医学助力家蝇天蚕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抗菌肽类药物家蝇天蚕素(MDC)具有潜在的抗菌、抗炎、免疫学功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结肠粘膜屏障损伤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但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差和稳定性差的缺点,如何使药物在肠道溃疡部位积累保留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待解决的难题,Theranostics近期发表广东药科大学卢雪梅团队的相关研究,利用介孔碳纳米颗粒(MCNs)的药物输送特性提高药物疗效,研究新型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及机制,推荐阅读。
介孔纳米炭颗粒
家蝇天蚕素
溃疡性结肠炎(UC)
纳米给药系统
Musca domestica cecropin
肠道炎症
仁济医院:Synbindin抑制结肠炎的机制
Synbindin参与囊泡运输中的锚定(tether)步骤,是锚定复合物中的核心亚基。Rab7b介导了配体-TLR4复合物的核内体转运及溶酶体靶向过程,促进信号终止。Rab7b的缺失可抑制TLR4降解,从而促进促炎巨噬细胞的活化。仁济医院的徐安涛与艾罗燕等在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髓系细胞(而非肠道上皮细胞)中的synbindin缺失可促进巨噬细胞的促炎表型,从而以菌群依赖性方式,恶化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另外,在IBD患者及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均可观察到肠粘膜巨噬细胞及循环单核细胞中的synbindin表达增加。该研究结果提示,synbindin在TLR4信号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从而抑制在菌群刺激下的促炎巨噬细胞活化。
肠道炎症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基础研究
IBD
骨质疏松症
eLife:肠道菌群“可传染” ,影响骨质发育!
遗传因素在决定人骨质变化中起到主要作用,非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eLife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母系遗传、同居和粪菌定植等研究方法,揭示了肠道菌群在骨骼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对转化医学有一定的启示,例如方法的鉴定和微生物转移的时间,这些推动了通过微生物治疗干预优化人骨骼发育的进展。
骨质疏松症
母婴菌群传递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医学研究
肠道损伤
国内团队揭示坏死性凋亡或参与肠道损伤
坏死性凋亡是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兼具凋亡和坏死的特征,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武汉轻工大学的刘玉兰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发表文章,在模拟败血症的肠道损伤仔猪模型中观察到坏死性凋亡现象,并导致肠道损伤,抑制坏死性凋亡可减少肠道损伤,或可作为败血症期间预防肠损伤的治疗靶点。
肠道损伤
坏死性凋亡
肠道炎症
中山七院:ASB1在肠道炎症应答中的调控机制
NF-κB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炎症、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郭德银团队在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SB1缺失可在小鼠的结肠炎中起到保护性作用。机制上,与ASB2、ASB3等其它ASB家族蛋白的诱导蛋白降解作用不同,ASB1可通过稳定TAB2,从而促进NF-κB及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
肠道炎症
ASB1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