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mildbreeze
文章数:1982篇
肠道免疫
Nature:肠上皮细胞“约束”致病性T细胞的新机制
肠上皮细胞不仅是屏障,还与肠道内的免疫细胞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调控肠道的免疫反应。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揭示了肠上皮细胞中的IFNγ信号及其下游的抗原呈递,如何在肠道炎症和结直肠癌中发挥保护性作用。
肠道免疫
IFNγ
肠上皮细胞
抗原呈递
上皮内T细胞
饮食-免疫互作
Nature:一种膳食反式脂肪酸可促进抗肿瘤免疫
膳食中的营养物质对生物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然而,血液中的营养素如何影响特定生理过程,其机制仍有许多未知。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饮食中的反式异油酸可以通过使T细胞表面受体GPR43失活,直接增强CD8效应T细胞的功能,在小鼠中促进抗肿瘤免疫,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营养干预策略。
饮食-免疫互作
抗肿瘤免疫
T细胞
营养素
反式脂肪酸
益生菌
翟齐啸+张家超+黄适Cell子刊:益生菌如何改善便秘?锁定菌株特异性背后的关键遗传因子
胃肠道蠕动受损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益生菌(如长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这种肠道疾病,但其疗效具有菌株特异性。江南大学陈卫院士翟齐啸教授团队、海南大学张家超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黄适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重要研究,鉴定出影响长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的关键细菌遗传因子——abfA基因簇,并结合体外实验、多种小鼠模型、队列分析和临床试验等多种方法,对相关发现进行了系统性验证,揭示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表明益生菌和菌群中的特定遗传因子可在决定菌群功能和宿主表型上发挥关键作用。总之,这项研究为揭示益生菌功能的菌株特异性机制带来了重要启示,对益生菌的转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益生菌
长双歧杆菌
功能性便秘
肠道菌群
菌株特异性
细菌适应性
Science:“饥饿”下的生存策略——有益肠菌的适应之道(观点)
肠道细菌的生长、定植和适应性,受饮食和宿主的因素影响,包括缺乏营养的禁食期。研究有益肠道细菌在肠道中的适应性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具有理想特性的工程益生菌。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篇观点文章,以多形拟杆菌为例,探讨了有益肠菌如何在宿主禁食时,应对缺乏营养的肠道环境。这些可为开发对肠道适应性更好的益生菌提供线索,也为禁食的健康益处提供了潜在的解释视角。
细菌适应性
肠道菌群
禁食
艰难梭菌
Nature:肠道病菌艰难梭菌如何对抗宿主的营养免疫
铁对于生命至关重要,但过量时有毒。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细菌病原体进化出了铁的摄取、储存和解毒策略,以维持自身铁稳态。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艰难梭菌可以产生含磷酸铁的铁小体(ferrosome)细胞器,以防止短暂的环境铁过载对菌的毒性作用。此外,该研究显示,铁小体系统在艰难梭菌感染过程中被激活,使其能对抗宿主限制铁的营养免疫机制并克服肠道中的铁应激。这些发现表明,靶向铁小体的形成,或可作为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策略。
艰难梭菌
肠道胆固醇吸收
Science:肠道如何吸收胆固醇?新的关键因子被锁定
高胆固醇血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小肠对膳食胆固醇的吸收是影响全身胆固醇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吸收过程始于NPC1L1将游离胆固醇沉积在肠细胞质膜上,而后胆固醇移动到内质网,在那里被酯化进而包装成乳糜微粒。然而,胆固醇如何从质膜移动到内质网,其机制尚不清楚。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发现Aster蛋白作用于NPC1L1下游,在胆固醇从小肠肠细胞质膜向内质网移动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减少肠道的胆固醇吸收从而改善高胆固醇症,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
肠道胆固醇吸收
肠内分泌细胞分化
Science:类器官+CRISPR,找出控制人类肠内分泌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
肠内分泌细胞(EEC)位于胃肠道上皮,产生各种参与代谢调控的激素。不同EEC谱系的分化是由专门的转录因子网络控制的。然而,由于从成体干细胞分化EEC的效率很低,很难搞清这个调控网络的组成和机制。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利用人肠道类器官和CRISPR基因敲除筛选系统,对调控成人EEC谱系分化的转录因子进行了大规模无偏鉴定,发现一个此前功能未知的锌指蛋白转录因子ZNF800,在EEC谱系分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处于内分泌转录因子网络的上游位置。这项工作展示了优化人类类器官在基于CRISPR的功能筛选中的价值潜力,为鉴定人类肠道生理学和病生理学中的其他调节因子铺平了道路。
肠内分泌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
肠道类器官
CRISPR
肿瘤免疫治疗
Science:CAR-T难以治疗实体瘤?用工程菌打破瓶颈!
嵌合抗原受体(CAR)-T 细胞治疗等肿瘤抗原靶向疗法在癌症治疗方面很有潜力,但如何找到在异质性实体瘤上特异且均匀表达的合适的抗原靶点,是该疗法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在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益生菌引导的CAR-T细胞(ProCAR)平台,用工程益生菌特异性定植在肿瘤内,并释放合成抗原来标记肿瘤组织,为CAR-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提供了“精准制导”,从而帮助克服CAR-T细胞疗法用于实体瘤治疗的瓶颈。该方法在小鼠模型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转化潜力。
肿瘤免疫治疗
工程菌
CAR-T细胞治疗
实体瘤
肿瘤微环境
微生物组
Nature:全面解析微生物组蛋白多样性和功能暗物质
目前对微生物组蛋白多样性的了解,主要基于已知参考基因组和由这些基因组推导出的蛋白家族,而无法映射到参考数据库的序列则成为被忽视的“功能暗物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计算方法,以不依赖于参考基因组的方式,从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数据中鉴定新的蛋白家族,极大地拓宽了已知的微生物蛋白及其功能的多样性。
微生物组
进食调控
肠-脑轴新发现:益生元或可减弱垃圾食品的诱惑力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脑轴,对进食行为有潜在影响。Gut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人体试验表明,短期高剂量补充特定益生元,能在超重成年人中减弱食物决策过程中与奖赏相关的大脑活动,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菌群的改变。这些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策略,以促进人们的健康饮食行为。
进食调控
菌群-肠-脑轴
进食调控
国内团队Cell子刊:靶向菌群或可改善暴饮暴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陈珏、安徽医科大学李敏与团队,近期在 Cell metabolism发表研究,探究了暴饮暴食症(OD)中过度摄入美味食物背后的菌群-肠-脑轴机制,发现压力+节食可改变肠道微环境,肠道菌群的变化和特定代谢物(如:犬尿酸)的减少,使得肠迷走神经-孤束核-丘脑室旁核环路的过度激活,导致小鼠出现对可口食物的过度偏好和暴饮暴食行为。该研究揭示了菌群-肠-脑轴如何介导进食调节和能量平衡,并为OD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进食调控
肠道菌群
菌群-肠-脑轴
犬尿酸
神经通路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一出生就“野化”菌群,能减轻小鼠的过敏反应吗?
过敏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接触多样化的微生物会阻碍过敏性疾病的发展。Scienc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使用终生在半自然条件下饲养、从出生起就有丰富的微生物暴露的菌群“野化”小鼠,却发现多样和终身的微生物暴露并不能保护“野化”小鼠免受过敏性炎症的影响,这些发现与卫生假说的预测并不一致。
菌群-免疫互作
过敏性疾病
卫生假说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鸡乳杆菌及其衍生代谢物可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在影响免疫疗法应答方面有关键作用。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鸡乳杆菌(L. gallinarum)及其衍生代谢产物ICA,可通过调节IDO1/Kyn/AHR轴来抑制CD4+Treg细胞的分化,并增强CD8+T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抗PD1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为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佐剂。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益生菌
色氨酸代谢产物
鸡乳杆菌
膳食碳水化合物
BMJ:管理体重,要吃高质量碳水化合物!
BMJ近期发表的这项大型队列研究,探索了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变化与每4年体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和来源对长期体重管理具有潜在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体重超标的人而言。限制添加糖、含糖饮料、精制谷物和淀粉类蔬菜,转而食用全谷物、水果和非淀粉类蔬菜可能有助于控制体重。
膳食碳水化合物
体重
婴儿肠道菌群
Nature新闻:疫情封锁如何改变婴儿的肠道菌群?
尽管新冠疫情大流行已经结束,但疫情和相关防疫措施对健康的影响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Nature最新发表的新闻围绕几项近期研究,报道了疫情封城对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但这些菌群变化与婴儿其他健康状况的联系仍不甚明了。
婴儿肠道菌群
新冠
隔离
益生菌
张家超团队:益生菌与药物的互作,可能比想象的复杂
益生菌等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降解药物等方式影响其宿主对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反应。Microbiome最新发表了海南大学张家超团队的研究成果,探究了益生菌是否会影响降脂药洛伐他汀的效力。结果表明,尽管益生菌可以降解洛伐他汀,但益生菌的摄入并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反而还可起到减缓肝脏炎症反应的有益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对如何在服用药物时合理使用益生菌,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菌群-药物互作
克罗恩病
Nature子刊:肠道和食物中“无害”的酵母,如何为克罗恩病火上浇油
CD4+ T细胞对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反应,可驱动炎症性肠病中的黏膜炎症。然而,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相应的致病性T细胞表型仍待揭示。Nature Medicine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对某些肠内共生真菌和食源性酵母的保守抗原的反复接触,可能驱动了具有致病作用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的选择性扩增和活化,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
克罗恩病
真菌
CD4+T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真菌组
代谢综合征
啤酒花提取物衍生的四氢黄腐酚,可减少肠菌驱动的脂肪组织炎症
啤酒花提取物黄腐酚及其衍生物四氢黄腐酚(TXN)在小鼠中可改善肥胖饮食对代谢的不良影响,但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Microbiom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TXN或能通过降低肠道中诱导炎症的特定肠菌的丰度,减轻脂肪组织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炎症,从而改善饮食引起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不良表型结果。
代谢综合征
肠道菌群
四氢黄腐酚
黄酮类化合物
脂肪组织炎症
菌群定植
王四宝团队Cell子刊:群体感应如何帮“好菌”在蚊子肠中安家,抵抗疟原虫?
尽管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在防止病原体感染方面至关重要,但目前对于共生菌如何在肠道内稳定定植的机制还所知有限。解脲沙雷氏菌Su_YN1是蚊子的一种肠道共生菌,可以抵抗疟原虫对蚊子肠道的定植,在阻断蚊子传播疟疾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探索了Su_YN1在蚊子肠道内适应并定植的调控机制。他们发现,蚊子吸血后,Su_YN1的群体感应系统激活,释放的群体感应分子C6-HSL通过激活苯丙氨酸代谢,驱动外膜囊泡的生成,从而促进Su_YN1对蚊子肠道的适应和定植,增强对疟原虫的定植抗性。该研究揭示了群体感应调控共生菌肠道定植的新机制,为提高共生菌对病原体的抵抗、防控疟疾等蚊媒传播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菌群定植
肠道菌群
按蚊
群体感应
蚊媒疾病
动物微生物组
复旦团队Cell:多维度、系统性分析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病毒组
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是人类传染病最重要的动物传染源。然而,对于它们携带的病毒仍缺乏系统性研究。Cell最新发表了复旦大学张永振团队的一项大型研究,对我国不同自然生境地区野生小型哺乳动物的3个目(翼手目(蝙蝠)、食虫目(鼩鼱)和啮齿目(鼠类))的病毒组,进行了全面、系统、多维度的分析,揭示出不同宿主之间的病毒组差异,分析了这些病毒的多样性、进化生态学、播散规律,以及宿主特征等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病毒组组成和跨物种病毒传播,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可能感染节肢动物相关病毒的证据。
动物微生物组
病毒组
wild small mammals
bats
rodents
口-肠轴
靶向口-肠轴,改善牙周炎相关疾病(综述)
口腔和肠道的菌群失调、牙周炎以及多种炎症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病)之间有密切联系。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口-肠轴菌群失调与慢性系统性炎症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了靶向菌群以控制系统性炎症的精准医疗手段。
口-肠轴
oral–gut axis
Periodontitis
Dysbiosis
Inflammation
肠道生理
Nature:神经如何促进肠道愈合?
组织如何在受损后恢复到平衡状态,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探究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和癌症)的发病机制。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以DSS诱导的果蝇中肠的炎症损伤为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揭示了一个神经依赖性和生物电依赖性的肠道再生机制。该研究发现,在肠道再生过程中,一类胆碱能神经元(命名为ARCEN)会触发肠上皮细胞(肠细胞)中的钙离子电流,这对于促进肠道在损伤后的愈合和恢复稳态非常重要。
肠道生理
肠道再生
神经
肠细胞
肠道免疫
西湖大学Cell子刊:RXRγ调控小肠ILC2应答敏感性
2型炎症参与抗寄生虫免疫和过敏性疾病,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在其中有重要作用,但调节ILC2快速活化和应答的检查调控机制尚不明晰。西湖大学徐和平团队在Immunity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小肠ILC2中RXRγ表达的动态调控及其介导的脂质代谢状态,是一种细胞内在的分子检查点,直接调控小肠ILC2的激活阈值。
肠道免疫
2型免疫
免疫细胞
ILC2
小肠
肠道免疫
Science:一类独特的γδ T细胞或为IBD治疗带来新希望
γδ T细胞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中的重要成员。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上百人的结肠黏膜样本,系统探索了人结肠γδ T细胞群的特征,鉴定出一类表型独特的γδ T细胞亚群,其共表达T细胞受Vγ4和整合素CD103。该亚群可被肠上皮细胞的嗜乳脂蛋白样(BTNL)蛋白所选择,这种选择机制具有进化保守性。这些被BTNL选择/维持的γδ T细胞可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定的BTNL缺陷基因突变被发现是IBD的风险因素。总之,这些发现加深了对屏障免疫学的了解,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肠道免疫
免疫细胞
γδ T细胞
炎症性肠病
肠道免疫
西湖大学Science:小肠黏膜免疫中的神经免疫新机制
神经调节肽U(NMU)是一种神经肽,可由肠道的胆碱能神经元产生。NMU可通过激活表达其受体NMUR1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驱动2型免疫反应,但NMU是否激活2型免疫中的其他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仍存争议。西湖大学徐和平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鉴定出小肠中存在的表达NMUR1的嗜酸性粒细胞亚群,揭示了NMUR1在该亚群中的功能,并表明由NMU-NMUR1信号介导的小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参与了对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分化和屏障免疫(抗蠕虫黏膜免疫)的调控,强调了神经免疫-上皮细胞交互作用在维持组织稳态中的重要性。
肠道免疫
2型免疫
嗜酸性粒细胞
神经免疫
小肠
超加工食品
国内团队:超加工食品损害健康?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伞状综述)
流行病学证据显示,食用超加工食品(UPF)与多种不良健康结果有关。兰州大学李秀霞、杨克虎和中国中医科学院Cuncun Lu与团队近期在Food Chemistry发表研究,对14项相关系统综述进行了伞状研究,分析了超加工食品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指出目前的证据质量普遍不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超加工食品
伞状综述
Nature:神经源性炎症——致病菌诱导肠炎的新机制
艰难梭菌感染(CDI)是医疗相关性胃肠道感染的主要原因。艰难梭菌毒素(如毒素 B(TcdB))引起的结肠炎症会破坏组织并促进艰难梭菌定植,但TcdB是如何引起炎症的尚不完全清楚。神经源性炎症是指感觉神经元释放促炎症神经肽(如SP和CGRP),导致血管迅速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浆和免疫细胞外渗到组织中。然而,神经源性炎症在CD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确定。Natur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表明艰难梭菌毒素TcdB通过“毒害”支配肠道的神经和血管周周细胞,引发神经源性炎症,在CDI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靶向神经源性炎症(如阻断SP和CGRP信号)或是治疗CDI的新思路。
膳食纤维
Science:膳食几丁质调动免疫,增强消化,改善代谢
几丁质(甲壳质)是一种膳食纤维,是昆虫等节肢动物和真菌中含量极高的天然多糖,可引发2型(过敏性)免疫反应。膳食纤维主要是由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但几丁质的消化方式可能不同,因为不仅共生微生物,哺乳动物自身也广泛编码保守的几丁质消化酶。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几丁质的消化可能主要依赖于宿主自身的酶,而这种酶的分泌是由摄入几丁质后诱导的2型免疫所介导的,这使得动物能够适应饮食中的几丁质。给食源性肥胖小鼠补充几丁质可改善其代谢;而在缺乏几丁质消化酶的小鼠中,补充几丁质可使其抵抗肥胖,这可能与增强的2型免疫有关。这些发现为治疗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膳食纤维
代谢
Nature:肠菌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可影响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宿主代谢,并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其机制仍待挖掘。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多组学方法(粪便代谢组和宏基因组、宿主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临床样本,结合小鼠实验验证,发现粪便碳水化合物——尤其宿主可及的单糖(如果糖),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中增多,并与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宿主的低度炎症(炎症细胞因子)相关,而某些与胰岛素敏感相关的肠菌或能通过消耗宿主可及的碳水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表型。这些发现揭示了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作用对宿主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代谢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碳水化合物代谢
胰岛素抵抗
营养干预
膳食多酚或能改善睡眠(综述)
多酚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植物化合物。Sleep Medicine Reviews近期发表综述,探讨了多酚在调节睡眠方面的潜在有益功效,以及可能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需要更多研究以明确多酚对睡眠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
营养干预
膳食补充剂
睡眠
多酚
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