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基础研究
文章数:2182篇
昼夜节律
肝脏昼夜节律和肠道菌群共同调控糖脂稳态
昼夜节律控制葡萄糖稳态,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以葡萄糖失调为主的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影响宿主昼夜节律和代谢过程,但潜在的机制仍然未知。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文章,探究了小鼠肝脏昼夜节律、肠道菌群和糖脂稳态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昼夜模式与肝脏昼夜节律之间存在双向合作关系,有助于调控全身新陈代谢和燃料利用的葡萄糖和脂质稳态。
昼夜节律
糖脂代谢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微生物溯源
家庭环境和动物粪便污染影响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组和耐药基因组
生命早期是人类肠道菌群发育和随后健康的关键窗口期,虽然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抗生素使用等可以塑造肠道菌群,但家庭环境的作用仍不清楚。此外,在水源污染和卫生基础设施较少的环境中,肠道抗菌剂耐药性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还未知。近期发表于Microbiome上的文章,调查了尼加拉瓜农村婴幼儿的肠道微生物组和耐药基因组,研究了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的差异与宿主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宿主年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抗药性存在显著关联。
微生物溯源
多重耐药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尼加拉瓜农村婴幼儿
天疱疮
国内团队:揭示天疱疮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以皮肤、黏膜起大疱为特点。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张桂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和赵明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合作发表研究性文章,探究了天疱疮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筛选出天疱疮肠道微生物标志物,并构建了微生物相关天疱疮的诊断模型和预测模型。
天疱疮
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
基础研究
研究论文
国际旅行
Lancet子刊:国际旅行后的肠道菌群及抗生素耐药基因变化
Lancet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267名旅行者在国际旅行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旅行后,菌群多样性降低,肠杆菌科富集,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增加,部分旅行者感染了抗菌药耐药菌或获得了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国际旅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旅行微生物组
肠道菌群
高糖饮食
国内团队:果蝇高糖饮食影响后代摄食行为
饮食引起的代谢功能障碍可遗传给多代后代,并造成长期的健康负担。然而,饮食引起的行为异常是否会遗传给后代,以及如何遗传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深圳湾实验室王立铭、重庆大学黄锐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袁凯与团队共同在eLife杂志发表文章,该研究发现祖先高糖饮食暴露抑制果蝇的甜味敏感性及摄食行为,并阐明通过母系生殖细胞将行为的改变持续传递多代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高糖饮食
进食行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果蝇
吗啡
南方医科大学:miR-129-5p逆转人参皂苷Rg1减轻的吗啡依赖
吗啡成瘾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mirna在调节肠道细菌生长和参与疾病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参皂苷Rg1具有抗成瘾作用,可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在伪无菌小鼠中,补充普通拟杆菌可协同提高Rg1以减轻吗啡成瘾。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吗啡暴露小鼠粪便中mirna与肠道菌群潜在调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介导人参皂苷Rg1对药物成瘾抗性中的作用。南方医科大学莫志贤与团队在Gut Microbes杂志上发表最新成果,发现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抑制miR-129-5p的表达,间接参与了普通拟杆菌对吗啡奖励的重塑。
吗啡
人参皂苷Rg1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miR-129-5p
热量限制
抑制肥胖相关三阴性乳腺癌,节食>手术
肥胖促进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发生发展,虽然减肥手术可以降低TNBC风险,但存在手术并发症和费用高等缺点。同时,通过低脂饮食(LFD)或热量限制(CR)减肥的证据有限或相互矛盾。近期发表于JCI insight上的文章,利用肥胖驱动的TNBC小鼠模型,比较了垂直袖状胃切除术(VSG)与LFD、长期CR和间歇性CR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VSG和CR均能通过相同或不同的抗肿瘤机制逆转肥胖驱动的肿瘤生长,且CR在逆转肥胖促癌方面优于VSG。
热量限制
减肥手术
三阴性乳腺癌(TNBC)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Akk菌可恶化小鼠食物过敏
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剥夺小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的情况下,肠道菌群中的Akk菌增加,且食物过敏反应加剧;而将Akk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可在剥夺膳食纤维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食物过敏反应。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通过饮食依赖性方式,调控食物过敏中的免疫反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食物过敏
冷暴露
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期冷暴露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许多疾病都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例如暴露在寒冷的天气中会加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然而,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并且长期冷暴露对RA影响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近期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成、冯五文与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长期冷暴露会加重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可能与肠道菌群衍生的胆汁酸水平下降有关。
冷暴露
胆汁酸
类风湿性关节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陆正齐+赵文婧+牟相宇:肠菌紊乱加剧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全身炎症和行为障碍
CADASIL全名为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由NOTCH3突变引起的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三,临床早期主要是偏头痛和焦虑抑郁,中年之后表现为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等,具有早发病、高致残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目前该病尚无针对遗传病因的治疗。近日,中山三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陆正齐、中山大学医学院赵文婧和牟相宇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以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诱发系统性炎症,从而促进CADASIL发生发展的机制,值得关注。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脑轴
肥胖
不良心血管代谢中,肥胖驱动微生物组功能差异
肥胖(OB)常伴有不良的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CHS),包括血压和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或胆固醇浓度异常等,这些都增加了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OB和CHS是合并症,经常被混淆。发表于Gut Microbes上的研究,旨在解析OB和不良CHS之间微生物组功能特征的关联,并测试它们的普遍性。结果表明,无论CHS状态如何,OB都是微生物组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肥胖
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AKK菌
国内团队:Akk菌或可预防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障碍
肠道菌群-肠-脑轴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睡眠剥夺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并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然而肠道菌群在睡眠剥夺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学研究中心王强教授和许静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表明睡眠剥夺小鼠体内Akk菌丰度显著下降,而回补Akk可通过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维持小胶质细胞稳态,从而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障碍。
AKK菌
睡眠剥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认知障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刘克玄+李偲等Nature子刊: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调控新机制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没有最佳的诊断标志物,也没有明确的分子病因学见解。血浆外泌体环状RNAs(circRNAs)是各种疾病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但它们在肠I/R损伤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李偲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血浆外泌体circEZH2_005有望作为肠I/R肠损伤敏感及特异的诊断生物标志物,还阐明了circEZH2_005/hnRNPA 1/Gprc5a信号调节肠I/R肠损伤的新机制,为临床上防治肠损伤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值得关注。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标志物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circRNAs
抗性淀粉
国内团队Cell子刊:抗性淀粉靶向肠道菌群治疗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抗性淀粉作为一种可以促进有益肠道细菌生长的纤维,是否可以帮助治疗NAFLD仍然未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和李华婷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团队与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联合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最新成果,该研究招募约200名NAFLD患者食用玉米提取的抗性淀粉和相同热量的非抗性淀粉,进行为期4个月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天摄入抗性淀粉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保护NAFLD患者的肝脏健康。
抗性淀粉
肝脏甘油三酯
基础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肠道菌群
自然发酵乳
张和平等:自然发酵乳中乳酸菌种内微观多样性及其生态驱动因素是何?
自然发酵乳制品的制作和食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蕴藏的微生物资源经历了千年的选择与进化,形成了稳定、可遗传的微观生态体系,但是该体系的形成原因和驱动因素尚不清楚。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和刘文俊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最新研究,系统的评估了5个国家12份自然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微观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分离并测序了717株代表性的乳酸菌菌株,并对自然发酵乳样本进行了深度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同一样本中的乳酸菌菌株具有高度的种内异质性,在进化角度上被分为2-8个进化谱系。通过对种内特异性基因进行溯源,发现23.93%-53.70%的基因发生水平基因转移事件,且样品的微生物组成与各个物种/亚种的核苷酸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本研究发现了自然发酵乳种群组成及遗传物质交流是该微观体系的驱动因素,也为自然发酵乳制品的微生物研究提供了生态学见解,值得关注。
自然发酵乳
生态演变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乳酸菌
断奶应激
印遇龙+尹杰+熊霞:断奶仔猪肠道真菌群有何特征?
在全球畜禽养殖业禁用促生长抗生素背景下,断奶仔猪腹泻问题愈加突出,腹泻防控成为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的重中之重。仔猪腹泻的诱因复杂多样,其相关分子机制有待深入解析。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熊霞、湖南农业大学尹杰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断奶腹泻仔猪粪便中真菌Candida Tropicalis丰度显著降低,代谢物磷酸胆碱含量显著升高,断奶应激会导致形成的氧自由基通过激活dectin-1基因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诱捕网生成,进而杀死Candida Tropicalis,值得关注。
断奶应激
真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热带念珠菌
饮食干预
Nature子刊:饮食干预影响糖尿病前期菌群、代谢和免疫反应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但低于糖尿病阈值为特征的疾病,是2型糖尿病和其他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评估了个性化餐后血糖靶向饮食和标准地中海饮食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饮食干预可以影响宿主的菌群、心脏代谢谱和免疫反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式。
饮食干预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个体化餐后血糖靶向性饮食
未加工红肉
摄入红肉与炎症标志物无关
美国膳食指南认为部分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仅与加工红肉有关,而食用未加工红肉是否与较高的炎症或是肥胖增加有关尚不清楚。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近期发表的一项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使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多种族研究的美国老年人的大型多种族样本的数据,探索了红肉摄入与炎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摄入红肉与独立于BMI的炎症标志物无关,然而抗炎代谢物谷氨酰胺在控制BMI时与红肉摄入量有关,也显示出与较低C反应蛋白的关联。
未加工红肉
炎症标志物
基础研究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研究论文
宏基因组
刘洋彧等Nature子刊:限制性内切酶或可助力解决宏基因组假阳性鉴定问题
尽管现有的宏基因组分析器前景看好,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目前多数宏基因组分析器面临的主要瓶颈是它们依赖于通用的单拷贝标记或整个微生物基因组作为参考,因此受限于构建参考数据库时的标记缺失,抑或保守区域的多重比对问题。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刘洋彧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物种特异性IIB型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作参考,不采用通用标记或整个微生物基因组,构建基于IIB型限制性内切位点的宏基因组分析器MAP2B,MAP2B可以有效的消除微生物组数据鉴定时存在的假阳性,并生成更高精度、更准确的物种分类结果,值得关注。
宏基因组
假阳性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信工具
微生物代谢物
中科院动物所:盲肠微生物来源的SCFA与宿主遗传对肉鸡饲料效率有何影响?
提高饲料效率是现代动物生产最重要的目标。控制饲料效率性状的调控机制极其复杂,短链脂肪酸(SCFA)作为微生物群的重要代谢物,可用于改善宿主遗传学和肠道微生物群的综合效应。然而,SCFA与肠道微生物群和调节饲料效率的宿主遗传学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中科院动物所赵桂苹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盲肠的克里斯滕森菌科被确定为代表性类群,有助于宿主遗传学和SCFA对鸡饲料效率的综合影响,值得关注。
微生物代谢物
饲料效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SCFAs
食欲调控
Nature:食欲或与记忆有关?
最近研究表明记忆和调节食欲的大脑回路间的连接中断与BMI成正比,特别是在那些饮食失调或暴饮暴食的患者中。此外,肥胖者的背外侧海马体(dlHPC)和外侧下丘脑(LH)间的连接受损,可能也会影响其在面对食物时控制或调节情绪反应的能力。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对一个饮食行为失调的人群进行结构和功能分析,表明大脑回路的连接与BMI呈负相关。同时,还描述了人类一个与肥胖和饮食失调相关的海马体区域促食欲的子网络,值得关注。
食欲调控
海马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食物奖励
单宁化合物
国内团队:单宁化合物或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自2019年冠状病毒COVID-19爆发以来,虽然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感染人数仍持续上升。对于携带病毒的人群来说,合理膳食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单宁酸已被证明是冠状病毒的有效抑制剂,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来自台湾多个大学的研究团队在eLif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两种单宁化合物低聚原花青素(OPCs)和安石榴苷对SARS-CoV-2病毒感染具有有效的抑制活性,并揭示了潜在的作用机制。此外,葡萄籽提取物含有丰富的OPCs,或许能作为预防病毒感染的食品补充剂。
单宁化合物
膳食补充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新冠
肠道菌群
大学新生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
因为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低水平的体育锻炼,往往导致大一学生的体重增加。而这一阶段又是人类肠道菌群显著变化的时期。发表于Gut Microbes上的研究,对139名住在校园宿舍的大学新生进行观察性纵向研究,评估了大学住宿新生的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关键分类群和变异性的关系,并通过构建分数分类来探索潜在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期间,体内高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初始肠道菌群结构存在紧密联系。
肠道菌群
体重
特殊人群(青少年)
基础研究
观察性纵向研究
进化依赖
有些宿主为何对微生物群进化成瘾?(观点)
进化成瘾有时也被称为进化依赖,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宿主系统中,从人类肠道到植物根系,再到寄生其他微生物的微生物。近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微生物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帮助它们的宿主;相反,没有微生物的宿主可能会因为对微生物上瘾而出现功能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宿主依赖微生物来发挥功能,但微生物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任何益处作为回报。
进化依赖
微生物
观点
基础研究
共生
瘤胃病毒组
Nature子刊:瘤胃病毒组有何特征?
不同的瘤胃病毒组可以调节瘤胃微生物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探索。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975个已发表的瘤胃宏基因组病毒序列,创建了全球瘤胃病毒组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助于解析瘤胃病毒组多样性、病毒与宿主互作关系以及影响瘤胃功能的潜在作用,值得关注。
瘤胃病毒组
暗物质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物种多样性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生命早期接触噪音通过菌群-肠-脑轴导致认知障碍
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生命早期接触噪音与认知障碍有关。生命早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其在调节成年后大脑功能和行为发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崔博研究员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表明生命早期接触噪音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并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导致认知缺陷、海马损伤和神经炎症。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
环境噪音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体温调节
国内团队Cell子刊:肠菌如何影响体温调节发育?
恒温性对哺乳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恒温动物在胎后发育中体温调节能力的建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近日,中科院动物所王德华、薄亭贝及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确定了肠道菌群的建立与布氏田鼠产热发育间的关系,为晚成型动物幼体的胎后体温调节发育提供了新的理解,值得关注。
体温调节
脂肪生热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布氏田鼠
抗抑郁药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在抗抑郁药治疗中有何作用?
抑郁症(MD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目前,影响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因素众多,既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抗抑郁药物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但其在抗抑郁药治疗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杨健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抗抑郁药会影响肠道菌群,但这种影响因人而异,并且基线肠道微生物特征可以预测药物疗效,值得关注。
抗抑郁药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
单核苷酸变异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测以及液体活检等是常见的筛查策略。然而,目前这些方法仍存在假阳性高、敏感性低等问题,亟需开发准确度和敏感性更高的早筛标志物。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单核苷酸变异
早期诊断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基因组编辑技术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新型非模式假单胞菌的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
基于噬菌体编码的同源重组系统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有效工具。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符军、李瑞娟、湖南师范大学尹佳及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噬菌体编码的同源重组系统和CRISPR-Cas3系统对假单胞菌进行精准基因组工程编辑,开发了非模式假单胞菌的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性能较好,值得关注。
基因组编辑技术
噬菌体编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同源重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