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
文章数:2754篇
人源化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广西大学:调节食源性血脂异常时,肠FXR或比肝FXR更重要
饮食引起的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有关,但肠道菌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脂质代谢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广西大学高洁团队使用血脂异常供体的粪菌移植成功建立了人源化血脂异常小鼠模型,以研究肠道菌群在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中的因果作用,相关成果最新发表在Microbiome上。工作表明基于该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在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中的因果作用是可行的,并且揭示肠道菌群-胆汁酸串扰通过肠道FXR而非肝脏FXR介导调节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下的脂质代谢。
人源化血脂异常动物模型
肠道FXR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诱发的血脂异常
狄氏副拟杆菌
聂少平团队Nature子刊:狄氏副拟杆菌通过激活肠GPR109a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R)是指胰岛素靶器官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机体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的一种症状。IR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近日,南昌大学聂少平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动物和人群试验,发现肠道共生狄氏副拟杆菌会通过烟酸-肠道GPR109a轴改善IR,最后通过独立的验证队列和公共数据库数据重分析再次验证了狄氏副拟杆菌、烟酸和胰岛素抵抗间的关系,值得关注。
狄氏副拟杆菌
胰岛素抵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色氨酸代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肠菌代谢物与症状性手骨关节炎间有何关联?
骨关节炎是常见关节病,会引起患者的关节软骨受到损害,甚至引起患者的整个关节受累、蜕变和纤维化溃疡等。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影响宿主代谢引起炎症性疾病。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曾超及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两个独立队列探究肠菌代谢物与症状性手骨关节炎(SHOA)间的关联,发现色氨酸生物合成和色氨酸代谢物微生物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吲哚-3-乳酸水平的降低,与SHOA相关,值得关注。
色氨酸代谢
手骨关节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药物研发
瑞金医院:肠道靶向的爆炸水凝胶微球可促进尿酸排泄?
嘌呤可在肠道微环境中转化为尿酸,引发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痛风,同时尿酸排泄受损。然而,增加尿酸排泄仍然是一个挑战。近日,瑞金医院Wenguo Cui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构建出一种含尿酸酶的肠道靶向爆炸性水凝胶微球,可将尿酸从肠上皮细胞排泄到肠道中。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该水凝胶微球降尿酸的效果显著,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维持肠道稳态,可用于痛风治疗,值得关注。
药物研发
痛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材料
自闭症
杨云生+郑浩:移植自闭症儿童肠菌影响蜜蜂肠道代谢和大脑功能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如今发病率越来越高。胃肠道症状是ASD常见的合并症,先前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不同于正常发育儿童,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微生物-肠道-脑轴对宿主产生影响。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中国农业大学郑浩及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粪菌移植试验,发现移植自闭症儿童的粪便微生物群会影响蜜蜂肠道代谢、学习和记忆能力,值得关注。
自闭症
粪菌移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大脑功能
抑酸药
陈卫华+赵兴明:抑酸药PPI促口腔菌入肠,破坏肠道菌群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卫华和复旦大学的赵兴明合作在Gut发表文章,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PI)比组胺-2受体拮抗剂(H2RA)对肠道微生物组和口-肠传播的影响更大,从而揭示了与长期使用PPI相关的某些疾病风险更高的机制。
抑酸药
菌群移位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质子泵抑制剂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如何减缓酒精性肝病?
肝脏富含先天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的Kupffer细胞。喝酒会导致这些免疫细胞功能失调。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文章,对酒精性肝病(ALD)中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
NK细胞
多发性硬化症
国内团队: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两性差异背后的机制是何?
多发性硬化症在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倾向,其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但目前已有的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选择品种有限且价格昂贵,无法得到根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周嘉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及团队在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值得关注。
多发性硬化症
两性差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益生菌
翟齐啸+张家超+黄适Cell子刊:益生菌如何改善便秘?锁定菌株特异性背后的关键遗传因子
胃肠道蠕动受损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益生菌(如长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这种肠道疾病,但其疗效具有菌株特异性。江南大学陈卫院士翟齐啸教授团队、海南大学张家超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黄适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重要研究,鉴定出影响长双歧杆菌对功能性便秘疗效的关键细菌遗传因子——abfA基因簇,并结合体外实验、多种小鼠模型、队列分析和临床试验等多种方法,对相关发现进行了系统性验证,揭示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表明益生菌和菌群中的特定遗传因子可在决定菌群功能和宿主表型上发挥关键作用。总之,这项研究为揭示益生菌功能的菌株特异性机制带来了重要启示,对益生菌的转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益生菌
长双歧杆菌
功能性便秘
肠道菌群
菌株特异性
益生菌
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肠道FXR信号限制肥胖和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
补充益生菌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工具来管理代谢疾病。近日,里昂第一大学研究人员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乳双歧杆菌LA804和格氏乳杆菌LA806混合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疾病的影响,当对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进行预防性给予益生菌混合物时,发现可能通过抑制肠道中的FXR信号来限制肥胖和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值得关注。
益生菌
脂代谢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何彦+尹恝:肠菌通过介导胆汁酸代谢或可缓解中风后的炎症反应
缺血性中风已被证明会导致肠菌失衡,但其介导的胆汁酸代谢变化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尹恝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结果,肠道菌群会介导胆汁酸代谢,发现恢复熊去氧胆酸可减少梗塞面积,改善小鼠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与通过TGR5/PKA途径抑制NLRP3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有关,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中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胆汁酸代谢
丁酸梭菌
丁酸梭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可改善肥胖相关认知障碍?
肥胖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在肥胖中发生改变,并与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近日,徐州医科大学于英华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样本和动物实验结合粪菌移植,发现丁酸梭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肥胖相关认知障碍和神经变性起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关注。
丁酸梭菌
认知障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肠菌与肠上皮线粒体间的互作在回肠炎中的作用
肠上皮细胞(IEC)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参与炎症性肠病 (IBD),包括影响小肠的克罗恩病。作为自身和肠道微生物群间的接口,IEC是宿主和管腔微生物群间双向串扰的枢纽。然而,线粒体-微生物群互作在回肠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探索。抑制素 1 (PHB1)是线粒体内膜的一种伴侣蛋白近日,在IBD中降低。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上皮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互作用是小鼠自发性肠道炎症发生的必要条件,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上皮
口腔致病菌
上海交大:口腔病原促Th1细胞浸润,加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致残风险高且无法治愈。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支撑组织中的感染性细菌疾病,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牙周炎与PD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缺乏牙周炎对PD影响的直接证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朱亚琴、段胜仲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腔病原体小韦荣球菌和变形链球菌需要牙周炎的存在,进而加剧MPTP诱导的P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其潜在的机制包括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以及大脑和外周区域的免疫激活,值得关注。
口腔致病菌
帕金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母乳低聚糖
Nature子刊:婴儿肠菌合作代谢母乳低聚糖
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组的发育具有长期的健康影响,并且可能受到婴儿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母乳低聚糖是母乳的重要成分,由一些有益的肠道微生物代谢,可确保适当的肠道微生物组建立和婴儿发育。然而,肠道微生物组如何代谢母乳低聚糖还尚未完全阐明。 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借助微生物共培养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发现婴儿肠道物种活泼瘤胃球菌通过启动2'-岩藻糖基乳糖可释放乳糖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值得关注。
母乳低聚糖
双歧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葛根
国内团队:葛根衍生的外泌体囊泡可缓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P)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然而,许多OP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药物。葛根有促进骨再生成骨细胞生长的报道,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近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林颢、Peng Li及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发现葛根衍生的外泌体囊泡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增强自噬缓解骨质疏松症,值得关注。
葛根
骨质疏松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中医药
细菌适应性
Science:“饥饿”下的生存策略——有益肠菌的适应之道(观点)
肠道细菌的生长、定植和适应性,受饮食和宿主的因素影响,包括缺乏营养的禁食期。研究有益肠道细菌在肠道中的适应性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具有理想特性的工程益生菌。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篇观点文章,以多形拟杆菌为例,探讨了有益肠菌如何在宿主禁食时,应对缺乏营养的肠道环境。这些可为开发对肠道适应性更好的益生菌提供线索,也为禁食的健康益处提供了潜在的解释视角。
细菌适应性
肠道菌群
禁食
生信工具
Taxa4Meta可识别临床菌群失调特征
靶向宏基因组测序用于调查疾病特异性微生物标志物,是临床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方法,但分析结果准确性受序列偏倚等因素影响。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最新研究,设计并验证了Taxa4Meta系统,用于对不同测序策略获得的16S扩增子数据进行准确分类分析,发现Taxa4Meta可识别临床菌群失调特征并对腹泻进行分类,准确度较好,值得关注。
生信工具
菌群失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胞外囊泡(EVs)
肠道菌群外囊泡或是母胎沟通新机制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母亲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妊娠结局,但是胎儿在宫内是否暴露于有菌环境一直存在争议,因此肠道菌群对胎儿的作用机制也存疑。本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一个新的潜在的母胎沟通机制:微生物外囊泡,这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体内,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胞外囊泡(EVs)
胎儿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Cell子刊:无纤维饮食如何抑制结肠炎?
无纤维饮食的纯肠内营养(EEN)可诱导克罗恩病(CD)儿童的临床缓解,但EEN有益作用的机制仍然不清楚。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在在克罗恩病样结肠炎模型中,无纤维饮食可以预防和抑制疾病。无纤维降低了Mucispirillum schaedleri的丰度,而该菌是引发疾病所需的一种寄居在粘液的致病菌。
炎症性肠病
饮食干预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
植物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力如何?(综述)
肠道生态失调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植物乳杆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安全使用历史的乳酸菌,其作为精神生物的作用已被成功探索。近日,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发表最新综述,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群在大脑和肠道间的双向交流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精神生物制剂可以改善肠道环境,合成或刺激神经递质、SCFAs、抗炎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合成,证明其在精神障碍可发挥有益作用,并提示肠-脑-微生物群轴在心理障碍中具有巨大的探索潜力,值得关注。
植物乳杆菌
神经系统疾病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洛哌丁胺
洛哌丁胺会通过细菌抑制诱导斑马鱼肠菌失调?
洛哌丁胺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治疗人类急性腹泻。洛哌丁胺也被用作研究动物模型肠功能障碍诱导便秘影响的工具,但其对宿主相关微生物群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基于体外细菌对洛哌丁胺的敏感性,使用常规和无菌幼年斑马鱼来评估洛哌丁胺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洛哌丁胺会通过细菌抑制诱导斑马鱼出现微生物群失调,值得关注。
洛哌丁胺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抗菌活性
甘草多糖
国内团队:甘草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或与肠菌有关?
低分子量(6.5 kDa)甘草酸多糖(GP)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但其调节免疫和肠道菌群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石河子大学张根林、天水师范学院汪河滨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环磷酰胺诱导构建肠损伤小鼠模型,探究低分子量GP对免疫功能和肠菌组成的影响,发现GP通过增加免疫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分泌、调节免疫相关通路mRNA表达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三种机制调节免疫应答,值得关注。
甘草多糖
免疫调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手性颗粒
胥传来等Nature子刊:靶向脑肠轴的手性颗粒,或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是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积聚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聚集。肠脑轴通过调节代谢活动、神经免疫功能和感觉神经元信号传导而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靶点。近日,江南大学徐丽广、匡华和胥传来及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服手性金纳米颗粒通过改变肠菌组成和增加肠道代谢物吲哚-3乙酸,恢复AD小鼠的认知能力,改善淀粉样蛋白-β和过度磷酸化的tau病理。口服吲哚乙酸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减轻AD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和神经炎症,值得关注。
手性颗粒
阿尔茨海默症(A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儿童行为问题存在关联
随着肠脑轴被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之间的关联。因而,儿童行为问题也被认为可能与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关联。本研究基于此探索了儿童肠道菌群结构与外化/内化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
肠道菌群
儿童
内化问题
外化问题
肠道菌群
南京农业大学:猪结肠内营养底物及微生物组的昼夜波动
肠道微生物的昼夜波动对宿主健康、免疫及代谢具有重要的意义。营养素是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然而营养素对肠道菌群波动规律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苏勇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猪采食、结肠内营养底物及微生物组的昼夜波动规律及其间的动态关联,发现了肠道代谢物的昼夜变化与特定菌群及其代谢功能的更替有关,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昼夜波动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肠食糜
肠道菌群
孙志宏等:靶向肠菌或有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尽管含β-淀粉样蛋白的细胞外斑块和含tau蛋白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积累是阿尔兹海默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特征,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不清晰。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孙志宏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综述,概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和AD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论述了肠道微生物群驱动AD发展的机制,以及在AD的预防和/或治疗性临床前和临床干预研究中实施现有肠道微生物群靶向疗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和粪菌移植)的成功和挑战,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阿尔茨海默病
综述
基础研究
代谢物
肠脑轴
武大中南医院:微生物-IPA-脑轴失调,或与自闭症有关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与宫内发育迟缓(IUGR)有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丹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儿童血清样本,发现咖啡因诱导的宫内发育迟缓(IUGR)大鼠模型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及其代谢产物IPA的产生减少,进而造成3-吲哚丙酸(IPA)通过外周循环进入海马的数量减少,导致海马IPA/AHR/NF-κB信号失调,而补充IPA可逆转PCE诱导IUGR大鼠的ASD易感性,值得关注。
肠脑轴
菌群代谢物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诊断标记物
洪洁+陈豪燕等Nature子刊:跨队列分析确定IBD的微生物诊断标记物
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紊乱与IBD的进展密切相关,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的诊断标记物用于识别IBD患者。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陈豪燕、洪洁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来自多个队列的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鉴定出31个物种、25个KO基因和13种代谢物,用于区分正常对照组和IBD病例。此外,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各种队列中均表现出强大的可重复性,值得关注。
诊断标记物
炎性肠疾病(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转运时间
肠道转运时间如何影响菌群?体外研究一探究竟
肠道转运时间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调节因子,不能改变转运时间作为唯一的变量阻碍了体内微生物组的机制研究。近日,根特大学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体肠道体外模型(SHIME)探究结肠转运时间(21、32和63小时)对肠道菌群及其营养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微生物生长速率、养分利用率和转运时间是体外肠道菌群负荷、代谢和群落组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值得关注。
转运时间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体外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