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
文章数:2652篇
口-肠轴
靶向口-肠轴,改善牙周炎相关疾病(综述)
口腔和肠道的菌群失调、牙周炎以及多种炎症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病)之间有密切联系。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口-肠轴菌群失调与慢性系统性炎症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了靶向菌群以控制系统性炎症的精准医疗手段。
口-肠轴
oral–gut axis
Periodontitis
Dysbiosis
Inflammation
高尿酸血症
国内团队:槲皮素如何通过肠菌改善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HUA)和痛风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槲皮素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从而缓解HUA。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中国农业大学胡永飞团队近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发表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从鸡肠道菌群中分离出一株可降低尿酸水平的肠菌,在小鼠中检验了该菌的功效,并进一步解析了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从机理上揭示了槲皮素通过特定肠菌治疗HUA或痛风疾病的潜力。
高尿酸血症
肠道菌群
痛风
槲皮素
昼夜节律
肝脏昼夜节律和肠道菌群共同调控糖脂稳态
昼夜节律控制葡萄糖稳态,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以葡萄糖失调为主的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影响宿主昼夜节律和代谢过程,但潜在的机制仍然未知。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文章,探究了小鼠肝脏昼夜节律、肠道菌群和糖脂稳态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昼夜模式与肝脏昼夜节律之间存在双向合作关系,有助于调控全身新陈代谢和燃料利用的葡萄糖和脂质稳态。
昼夜节律
糖脂代谢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微生物溯源
家庭环境和动物粪便污染影响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组和耐药基因组
生命早期是人类肠道菌群发育和随后健康的关键窗口期,虽然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抗生素使用等可以塑造肠道菌群,但家庭环境的作用仍不清楚。此外,在水源污染和卫生基础设施较少的环境中,肠道抗菌剂耐药性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还未知。近期发表于Microbiome上的文章,调查了尼加拉瓜农村婴幼儿的肠道微生物组和耐药基因组,研究了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的差异与宿主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宿主年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抗药性存在显著关联。
微生物溯源
多重耐药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尼加拉瓜农村婴幼儿
国际旅行
Lancet子刊:国际旅行后的肠道菌群及抗生素耐药基因变化
Lancet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267名旅行者在国际旅行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旅行后,菌群多样性降低,肠杆菌科富集,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增加,部分旅行者感染了抗菌药耐药菌或获得了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国际旅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旅行微生物组
肠道菌群
抗生素抗性基因
国内团队: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肠道菌群中的转移规律
水平基因转移(HGT)被认为是引入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最重要途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水生环境中ARG的存在及其对水生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容易发生。近日,广东工业大学许燕滨团队在ISME Journal上发表文章,发现土霉素和重金属通过质粒转移促进肠道菌群中ARG转移,因此应更加关注菌群中侵入性ARG转移以防止其对公共健康的潜在风险。
抗生素抗性基因
肠道菌群
免疫
左涛+兰平:新冠感染前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感染后的症状有关
人类肠道菌群群在不同个体和人群中存在巨大差异,并对免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山大学左涛、兰平与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一项探索性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稳态时的巨大异质性可能会对个体的基础免疫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在遇到病毒感染(如新冠)时介导不同的免疫反应和症状。
免疫
肠道菌群
新冠
衰老
肠道菌群-戊酸-IL-17通路介导老年小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恶化
衰老是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会恶化其结果,然而这种随年龄增长而恶化神经系统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这篇文章,发现肠道菌群-戊酸-IL-17通路有助于局灶性脑缺血和刺激反应后衰老相关变化,且戊酸可激活游离脂肪酸受体2以增加IL-17。
衰老
肠道菌群
脑缺血
神经
中医药
于君团队:中药片仔癀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过程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效果的部分源头。片仔癀(PZH)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在体外显示出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首次证明片仔癀能够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阐明了其作用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机制。
中医药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陆正齐+赵文婧+牟相宇:肠菌紊乱加剧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全身炎症和行为障碍
CADASIL全名为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是由NOTCH3突变引起的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三,临床早期主要是偏头痛和焦虑抑郁,中年之后表现为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等,具有早发病、高致残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目前该病尚无针对遗传病因的治疗。近日,中山三院脑病中心神经内科陆正齐、中山大学医学院赵文婧和牟相宇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以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诱发系统性炎症,从而促进CADASIL发生发展的机制,值得关注。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脑轴
肥胖
不良心血管代谢中,肥胖驱动微生物组功能差异
肥胖(OB)常伴有不良的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CHS),包括血压和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或胆固醇浓度异常等,这些都增加了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OB和CHS是合并症,经常被混淆。发表于Gut Microbes上的研究,旨在解析OB和不良CHS之间微生物组功能特征的关联,并测试它们的普遍性。结果表明,无论CHS状态如何,OB都是微生物组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肥胖
心血管代谢健康状况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AKK菌
国内团队:Akk菌或可预防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障碍
肠道菌群-肠-脑轴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睡眠剥夺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并伴有肠道菌群的改变,然而肠道菌群在睡眠剥夺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科学研究中心王强教授和许静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性文章,表明睡眠剥夺小鼠体内Akk菌丰度显著下降,而回补Akk可通过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维持小胶质细胞稳态,从而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障碍。
AKK菌
睡眠剥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认知障碍
新冠肺炎后遗症
肠道菌群或可作为新冠后遗症的治疗靶点
新冠的长期后遗症很常见,已有研究表明在初次感染和新冠病毒清除后一年内,均观察到肠道菌群失调,故肠道菌群的改变或与新冠的长期后遗症有关。来自Gut Microbes的最新研究性文章数据表明,来自曾感染过新冠的患者肠道菌群可诱发小鼠新冠后遗症,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对于新冠后遗症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新冠肺炎后遗症
肠道菌群
抗性淀粉
国内团队Cell子刊:抗性淀粉靶向肠道菌群治疗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抗性淀粉作为一种可以促进有益肠道细菌生长的纤维,是否可以帮助治疗NAFLD仍然未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院士和李华婷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团队与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联合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最新成果,该研究招募约200名NAFLD患者食用玉米提取的抗性淀粉和相同热量的非抗性淀粉,进行为期4个月的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天摄入抗性淀粉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保护NAFLD患者的肝脏健康。
抗性淀粉
肝脏甘油三酯
基础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肠道菌群
饮食干预
Nature子刊:饮食干预影响糖尿病前期菌群、代谢和免疫反应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但低于糖尿病阈值为特征的疾病,是2型糖尿病和其他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评估了个性化餐后血糖靶向饮食和标准地中海饮食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和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饮食干预可以影响宿主的菌群、心脏代谢谱和免疫反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式。
饮食干预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个体化餐后血糖靶向性饮食
自身免疫病
Science子刊:迟缓埃格特菌如何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强烈的遗传倾向和临床前抗体的存在,且迟缓埃格特菌的扩张与RA的严重疾病有关。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这篇文章,发现迟缓埃格特菌增强临床前自身抗体的产生和模拟关节炎衰老的代谢转变。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肠道菌群
衰老
炎症性肠病
国内团队:Ring1a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抵御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但其病因仍知之甚少,尤其是遗传学、免疫和肠道菌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近日,郑州大学王鹏、轩小燕团队联合农科院易国强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发现Ring1a可通过调节粘膜免疫和结肠微生态以预防结肠炎,揭示Ring1a作为结肠炎的潜在候选风险基因,并表明甲硝唑具有治疗以普氏菌属为主的结肠炎的潜力。
炎症性肠病
黏膜免疫
肠道菌群
风险基因
维生素D
地中海饮食增加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肠道菌群多样性
地中海饮食作为一种健康饮食模式,可以促进肠道菌群健康,但目前尚不清楚维生素D水平对这种影响有多大贡献,对维生素D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机制也了解有限。Gut Microbes上近期发表的一项嵌套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调查维生素D合适或低水平的超重/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并评估这些人在使用地中海饮食进行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如何改变其维生素D水平和肠道菌群。结果表明,25(OH)D水平与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和功能有关,地中海饮食生活方式干预能够增加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肠道菌群多样性,从而潜在地影响代谢途径。
维生素D
地中海饮食
代谢综合征
医学研究
前瞻性研究
代谢
Nature:肠菌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可影响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宿主代谢,并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其机制仍待挖掘。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多组学方法(粪便代谢组和宏基因组、宿主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临床样本,结合小鼠实验验证,发现粪便碳水化合物——尤其宿主可及的单糖(如果糖),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中增多,并与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宿主的低度炎症(炎症细胞因子)相关,而某些与胰岛素敏感相关的肠菌或能通过消耗宿主可及的碳水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表型。这些发现揭示了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作用对宿主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代谢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碳水化合物代谢
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
大学新生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
因为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低水平的体育锻炼,往往导致大一学生的体重增加。而这一阶段又是人类肠道菌群显著变化的时期。发表于Gut Microbes上的研究,对139名住在校园宿舍的大学新生进行观察性纵向研究,评估了大学住宿新生的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关键分类群和变异性的关系,并通过构建分数分类来探索潜在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期间,体内高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初始肠道菌群结构存在紧密联系。
肠道菌群
体重
特殊人群(青少年)
基础研究
观察性纵向研究
肠道菌群
社区好坏与肠道菌群和耐药菌定植有何关系?
社会差距限制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获取,直接影响到寿命和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肠道微生物组与下游健康结果有关,而目前全球抗生素耐药性上升。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近期发表的文章,探究了社区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与肠道菌群组成之间的相关性。
肠道菌群
社会经济地位
多重耐药菌
抗抑郁药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在抗抑郁药治疗中有何作用?
抑郁症(MD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目前,影响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因素众多,既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抗抑郁药物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但其在抗抑郁药治疗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杨健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抗抑郁药会影响肠道菌群,但这种影响因人而异,并且基线肠道微生物特征可以预测药物疗效,值得关注。
抗抑郁药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
单核苷酸变异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测以及液体活检等是常见的筛查策略。然而,目前这些方法仍存在假阳性高、敏感性低等问题,亟需开发准确度和敏感性更高的早筛标志物。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单核苷酸变异
早期诊断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衰老
任发政院士团队:长双歧杆菌68S或可改善皮肤衰老
益生菌双歧杆菌在皮肤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潜在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团队在Phytomedicine上发表文章,从肠-皮肤轴的角度探讨了长双歧杆菌68S改善衰老小鼠皮肤屏障损伤的潜在机制,并发现长双歧杆菌68S介导肠-皮肤轴稳态,从而表现出抗衰老作用,并有助于进一步更好地了解长双歧杆菌68S的各种有益作用机制。
衰老
益生菌
皮肤
长双歧杆菌68S
肠道菌群
绿原酸
南昌大学:绿原酸通过肠道菌群改善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脑轴紊乱疾病。该疾病主要表征为腹痛、胀气、肠道习性的改变,其病因非常复杂,其中10-30%的患者可能是由于感染导致腹泻进而引起的IBS(PI-IBS)。尽管PI-IBS的具体病理机制并不明确,但是PI-IBS与肠道菌群紊乱有着明确的关系。目前PI-IBS的临床管理主要是缓解症状,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维和罗军课题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其对PI-IBS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一种植物天然产物——绿原酸(CGA)在临床上对PI-IBS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深入的机制发现,CGA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产酸拟杆菌和肠道甘氨酸含量,促进肠道菌的细胞外囊泡的形成,从而改善肠道屏障,达到治疗PI-IBS的作用。
绿原酸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
甘氨酸
菌群细胞外囊泡
肥胖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和粪便短链脂肪酸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低收入国家中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群差异不同。
肥胖
肠道菌群
粪便短链脂肪酸
菌群-宿主互作
王宇浩等Science:肠道菌群帮宿主长胖的新机制
肠道菌群在调节动物宿主的脂质吸收、代谢和储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潜在靶点。长非编码 RNA(lncRNA)是一种不翻译但具有生物功能的 RNA 转录物,可调控多种生物过程。浙江大学医学院王宇浩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Lora Hooper团队合作,在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调控宿主代谢的一种新机制,表明菌群可通过调控宿主lncRNA,来影响宿主脂代谢。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细胞间的信号中继,降低肠上皮细胞中的lncRNA基因Snhg9的表达,这抑制了CCAR2-SIRT1复合物的解离,从而上调转录因子PPARγ的活性,增加脂质的吸收和储存,促进宿主长胖。这些结果为靶向菌群和lncRNA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线索。
菌群-宿主互作
肠道菌群
肠上皮
脂代谢
lncRNA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与女性内分泌健康(综述)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β-葡萄糖醛酸酶对物理雌激素代谢和雌激素相关疾病的调节作用,总结了gmGUS与雌激素代谢之间相互作用的现有证据,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潜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肠道菌群
综述
内分泌
雌激素
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好主食有好菌群,不易得心脏病
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不仅仅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而且发挥着很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此前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与健康的问题,但是碳水化合物其实组成和结构复杂,因此其不同的组成和结构可能对于健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对于该方面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近期一篇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研究,通过对地中海高龄人群的摄取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CQI),肠道菌群和心脏代谢疾病风险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揭示了CQI与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证实CQI与健康呈正相关。其潜在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保障机体的代谢健康。
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
肠道菌群
横断面研究
连续研究
抗生素
国内团队:新方法设计更好的抗生素替代品
华北科技学院Youli Qiu与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和2D-QSAR模型设计了氟氯西林的替代品,以改善抗生素选择性和减少细菌耐药性。这些替代品不仅在医疗方面表现优越,还在环境可降解性和毒性方面有所改善。
抗生素
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