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宏伟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系统收集我国食药用真菌资源,在传统应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我国食药用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为食药用真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的工作。在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主流刊物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Tetrahedron, Phytochemistry, Food Chemistry等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7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有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肠道微生物对话天然产物活性分子
中药的现代化,必须要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去认识和挖掘。
01-12
刘宏伟+刘双江等Nature子刊:口服活性化合物驱动肠道菌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Nature Metabolism最新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和刘双江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口服活性化合物GMD能通过提高肠道共生菌粪副拟杆菌的水平,增强肠道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从而改善由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介导的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新机制,并为调控菌群改善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2022-10-18
刘宏伟+魏生龙:荷叶离褶伞多糖或是防治肥胖的益生元
来自中科院的刘宏伟和甘肃河西学院的魏生龙团队合作在Carbohydrate Polymers发表文章,发现从荷叶离褶伞(一种食用菌)中分离得到的多糖可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和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肥胖,提示我们荷叶离褶伞来源的多糖或可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益生元。
2022-09-03
刘宏伟+代焕琴:一种肠道真菌可促进食源性肥胖
肠道真菌在人类健康调节中发挥着许多重要作用。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代焕琴与研究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文章,在小鼠中鉴定出一种肠道共生真菌近平滑念珠菌能促进高脂喂养诱导的肥胖,并揭示了相关机制,说明肠道真菌或能作为肥胖的治疗干预靶点。
2021-10-28
刘宏伟+刘双江等Nature子刊:口服活性化合物驱动肠道菌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① 口服活性化合物(GMD)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糖脂代谢,减轻动脉硬化损伤;② GMD改变肠道菌群,使共生菌粪副拟杆菌(Pm)丰度上升420倍,并增强肠道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③ 给该模型小鼠口服补充Pm,可促进肠道BCAA分解为支链短链脂肪酸,降低血液BCAA,抑制动脉斑块巨噬细胞mTORC1通路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④ Pm的BCAA分解关键基因porA起介导作用,且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缺乏Pm和porA;⑤ GMD和Pm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动脉粥样硬化,但对高胆固醇饮食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不佳。
2022-10-17
刘宏伟+魏生龙:荷叶离褶伞多糖或是防治肥胖的益生元
① 荷叶离褶伞醇沉得到总多糖LDP1,LDP1主要包含分子量为500kDa和1130kDa的两种杂聚糖;② 口服LDP1增加能量消耗,有效缓解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累积和高脂血症;③ LDP1处理的小鼠肠道菌群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下降,肠拟杆菌和约氏乳杆菌乳杆菌增加;④ 口服肠拟杆菌、约氏乳杆菌或二者复合菌可缓解HFD小鼠肥胖;⑤ LDP1处理增加肥胖小鼠血清和粪便次级胆汁酸,激活TGR5通路,从而增加褐色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
2022-07-14
刘宏伟+代焕琴:一种肠道真菌可促进食源性肥胖
① 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能有效抑制高脂喂养引起的小鼠肥胖,而5-氟胞嘧啶效果甚微;② 通过培养方法鉴定出近平滑念珠菌与肥胖密切相关,定植该真菌可加剧高脂喂养小鼠的肥胖;③ 近平滑念珠菌在肠道定植导致肠道细菌群落改变,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脱硫弧菌科增加,厚壁菌门和毛螺菌科减少,或是其促肥胖的机制之一;④ 与野生型菌株相比,使用脂肪酶缺失的近平滑念珠菌对小鼠灌胃后未增加其体重,证实了该真菌分泌的脂肪酶能促进肥胖。
2021-10-25
中科院微生物所:人肠道菌株资源库点亮肠道菌群“暗物质”
① 对来自239名中国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品进行大规模培养,得到10558株分离菌,代表400个菌种、1170个菌株,建立人类肠道微生物生物库(hGMB);② hGMB拓展了已有的肠道细菌资源和基因组库,增加了102个新种、28个新属和3个新科,代表了人肠道中超过80%的常见细菌属和种;③ 测序得到的115个新细菌基因组中,包括UHGG数据库中未被培养的22个菌种和首次发现的24个菌种,并覆盖了50%的功能已知基因和10%的FUNKFams功能未知基因。
2021-05-21
北京协和医院: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
① 纳入36名服用他汀类药物≥4周的的ACS患者、67名4周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ACS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② 他汀类药物可调节ACS患者的肠道菌群趋于更健康的状态,减少Parabacteroides merdae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富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等有益菌;③ 他汀类药物使用与ACS患者更好的结局(复发及心脏原因再住院风险降低)相关;④ 他汀类药物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和异戊烯醇酯代谢相关通路,从而影响AC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结局。
2021-03-31
刘宏伟团队:茯苓多糖作用于肠道细菌和真菌,改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
① 在酒精性脂肪肝(AHS)模型小鼠中,口服茯苓多糖(WIP)能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和脂肪积累;② WIP能减少AHS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和真菌过度生长,显著提高厚壁菌/变形菌的比值,增加毛螺菌科丰度;③ WIP激活肠上皮细胞PPAR-γ信号通路,缓解炎症,促进低氧状态,从而抑制酒精引起的真菌和变形菌的过度生长;④ AHS小鼠中,真菌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过度增殖,该真菌可增加肝脏内的前列腺素E2水平,从而加剧AHS。
2020-10-27
刘宏伟、刘双江等:肠道拟杆菌-叶酸-肝脏轴的活化可减轻NAFLD
① 口服一种灵芝杂萜衍生物(GMD)可改善fa/fa大鼠的糖脂代谢,通过减轻内毒素血症、增强脂质氧化、减少脂质新生、抑制肝脏输出极低密度脂蛋白,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② GMD改变肠道菌群,使产丁酸的K. alysoides和4种参与叶酸生物合成的拟杆菌属细菌明显增多,介导了GMD的有益作用;③ 给大鼠口服补充解木聚糖拟杆菌(Bx)活菌,可活化叶酸介导的肠-肝信号通路,减轻NAFLD,该效果依赖于Bx中的叶酸合成基因folp。
2020-08-11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一株猴头菌及其应用-201410394902.8
化合物及其在制备PTP1B抑制剂和治疗和/或预防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的用途 - 201510482329.0
一种杏鲍菇功能性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 201210380590.6
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基于抗肿瘤的应用 - 201310556420.3
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基于抗肿瘤的应用 - 201310556420.3
一种鸟巢烷类二萜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 201210352484.7
一种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201110443960.1
两种三联苯并二恶嗪衍生物及其应用 - 201410056590.X
11-氧乙酰鸟巢烷三醇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胃溃疡药物中的应用 - 201410376678.X
一种Sarcodon leucopus中降糖活性成分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201410056448.5
异吲哚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201410394697.5
11-氧乙酰鸟巢烷三醇和15-氧乙酰鸟巢烷三醇的生产方法及其专用菌株 - 201210352773.7
蛇孢菌素类二倍半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201110431751.5
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 201310093409.8
Coicenal类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 201310254586.X
苯甲酸衍生物及其制备与降糖应用 - 201410111365.1
白肉灵芝提取物的神经保护用途 - 201510076742.7
白肉灵芝提取物的抗炎用途 - 201510077033.0
白肉灵芝提取物的代谢调节及抗缺氧的用途 - 201510077034.5
白肉灵芝三萜化合物、其药用组合物及其应用 - 201410812010.5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宏伟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系统收集我国食药用真菌资源,在传统应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我国食药用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为新药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为食药用真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的工作。在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主流刊物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Tetrahedron, Phytochemistry, Food Chemistry等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7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有97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01.10-2004.09 东京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系 水产学博士学位
1998.09-2003.06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药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3.09-1998.06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理学学士学位
2004-2006,清华大学生物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开展海洋生物来源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工作。
2006-2008,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主要开展广西瑶族草药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工作。
2009-2011.7,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创建了食药用真菌药物化学研究课题组.
2011.7-至今,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主要开展我国珍稀食药用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工作。
基于菌质馏分库的食药用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通过制备食药用真菌发酵菌质结合活性筛选和化学筛选开展食药用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将药理学与化学紧密结合,开展传统食药用真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
在化学与药效学研究基础上,建立新的药用真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生产工艺,开发菌物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