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肠道大会联合发起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入选者,德国马普学会合作伙伴小组负责人,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进行生物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工作,工作中利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在动物和人类生态、基因组进化和疾病中的作用。至今,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一流科技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8篇,承担重大基金项目5项,申请专利5项。
施一+王军+王奇慧:膳食补充SCFA或可缓解阿尔兹海默症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负担。细菌发酵产生的SCFA 是调节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 AD、亨廷顿氏病和帕金森氏病 (PD))的关键分子,然而目前关于SCFA在衰老过程中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代谢相互作用知之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团队联合王军、王奇慧团队在Redox Biology上发表文章,发现SCFA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谷氨酸-谷氨酰胺穿梭,有助于缓解AD,本研究对开发新型AD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04-16
张烜+王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肠道病毒组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肠道病毒组仍不清楚。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张烜、微生物所王军及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最新研究,发现SLE患者肠道病毒多样性和分类显著改变,SLE中受到干扰的肠道病毒组可以驱动IFN-I反应,从而为SLE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值得关注。
01-31
中科院王军/陈义华团队研究入选《卫报》2022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入选研究:用人工智能大规模挖掘人肠道菌群中的抗菌肽
2022-12-26
张烜+王军: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菌群特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军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来自78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78名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样本,并与来自49名系统性红斑狼疮(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比较。揭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具有临床重要性的菌群特征和途径,有助于阐明肠道菌群紊乱在该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
2022-12-10
张烜+王军: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① 纳入78名pSS患者、78名匹配的健康对照、49名SLE患者,对粪便菌群进行对比分析;② pSS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均匀度较低,群落分布与健康对照显著不同,唾液乳杆菌是pSS中最具鉴别性的富集菌,特别是在间质性肺病患者中;③ pSS患者的肠道菌群功能改变,毒力基因和具有模仿pSS自身抗原表位潜力的微生物肽富集;④ pSS与SLE的肠道菌群特征有许多相同的变化,但与健康对照相比,扭链瘤胃球菌在pSS中减少,在SLE中增加。
04-28
施一+王军+王奇慧:膳食补充SCFA或可缓解阿尔兹海默症
① 与阿尔兹海默症(AD)和帕金森(PD)有关的短链脂肪酸(SCFA)促进谷氨酸-谷氨酰胺穿梭,在细胞水平抵抗神经元氧化损伤;② APP/PS1小鼠长期饲喂SCFA可通过Aβ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重塑菌群的稳态并缓解认知障碍;③ 小鼠海马体scRNA测序分析进一步表明,SCFA主要通过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通讯,促进谷氨酸-谷氨酰胺穿梭,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④ 衰老早期长期膳食补充SCFA能够积极调节神经能量代谢,从而缓解AD。
03-27
张烜+王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肠道病毒组紊乱
① 纳入76名未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和75名健康对照,采集粪便富集病毒样颗粒(VLP)并测序;② SLE患者肠道中噬菌体比例显著升高,改变的病毒类群与临床参数相关,且肠道病毒组和细菌组密切相关;③ 基于识别的噬菌体和细菌标记物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可较好的区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④ 未经治疗的SLE患者的VLP促进了上皮细胞系和人类免疫细胞中干扰素-α的产生,而治疗后的SLE患者VLP中的干扰素刺激能力被减弱。
01-18
张烜+王军: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菌群特征
① 与健康人群相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组成改变,其中唾液乳杆菌是最具辨别力的菌种,平均丰度最高,与炎症指标呈正相关;② pSS患者体内31条微生物途径改变,其中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升;③ pSS患者菌群携带更多毒力基因,均与细菌入侵有关;④ 可模拟pSS相关抗原表位的潜在微生物肽在pSS肠道中富集;⑤ pS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肠道菌群的群落特征相似,但前者肠道菌群破坏程度可能更高。
2022-11-28
重磅综述:国内多团队联合撰写“衰老全景图”
① 从衰老机制、器官衰老特征和衰老干预总结了衰老领域经典理论及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② 第一部分从干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线粒体、端粒等方面阐述在细胞衰老及其缓解分子机制方面的进展,绘制了细胞衰老机制全景图;③ 第二部分总结了血管、脑、心脏、骨骼、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组织衰老细胞分子特征,探讨了其病因和干预措施;④ 第三部分概括了基因疗法、小分子药物等干预手段研究进展,介绍了有助于衰老干预和研究的应用及新技术;
2022-09-02
何菁+王军+栗占国等:扁桃体菌群如何维持免疫平衡?
① 纳入32例类风湿关节炎(RA)和30名健康人,发现RA患者扁桃体菌群明显异常,抗菌肽salivaricin A2基因丰度减少,与多种外周血促炎免疫细胞升高相关;② Salivaricin可抑制Tfh细胞的分化和IL-21的表达;③ Salivaricin通过结合IL-6、IL-21受体并诱导其构象改变,抑制受体、配体结合从而阻断下游JAK-STAT3通路;④ 关节炎小鼠模型中,salivaricin可预防关节炎发生并缓解症状,或是通过降低Tfh细胞、浆母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发挥抗炎功能。
2022-08-29
王军+宋默识+张发明: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影响宿主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活性氧水平
① 在小鼠和人体肠道菌群中,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模式;② Caco-2细胞(肠屏障功能研究模型)中,甲硫氨酸处理提高了细胞mRNA甲基化水平,上调调控时钟基因的AHCY,增加了时钟基因BMAL1、CLOCK、NR1D2和PER2的表达,并降低活性氧(ROS)水平;③ 在睡眠剥夺模型小鼠中,补充膳食甲硫氨酸降低了血清皮质酮和肠道ROS水平,并减少了炎症相关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2022-07-15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肠道大会联合发起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入选者,德国马普学会合作伙伴小组负责人,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进行生物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工作,工作中利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在动物和人类生态、基因组进化和疾病中的作用。至今,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一流科技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8篇,承担重大基金项目5项,申请专利5项。
2004-2008: 中国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
2008-2010: 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联合硕士;
2010-2014: 德国普伦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博士。
2014-2017: 比利时鲁汶大学弗拉芒生物研究所,博士后;
2017.3-至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信息和计算生物学研究组组长。
主要利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方法,进行生物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工作,涉及分子进化,数量遗传学,疾病的遗传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微生物生态和功能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