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钜圣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负责人
郑钜圣,浙江天台人。2009年毕业于宁波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事营养流行病学研究;2011-2012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塔夫茨大学人类老年营养研究中心从事营养遗传学研究;2015年-201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从事遗传流行病学和营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欧盟玛丽居里学者(Marie Skłodowska-Curie Individual Fellow)。2018年9月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独立课题组负责人(PI)、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立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
陈裕明+郑钜圣Nature子刊:从代谢组推断肠菌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关联时,需谨慎
近日,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1007名中老年人队列中的粪便宏基因组(149种物种和214条途径)和配对的粪便和血液靶向代谢组学数据(132种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从血液或粪便代谢组数据推断微生物组与心脏代谢性疾病相关性时应谨慎,存在较多的不一致。
02-09
郑钜圣等:多组学揭示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及大脑结构间的关联
近日,瑞金医院陈生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兵、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及团队在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发表最新文章,借助多组学技术通过1个发现队列和2个验证队列探究肠道菌群和认知障碍间的关联,发现Odoribacter、丁酸弧菌属和拟杆菌属和认知障碍负相关,其中Odoribacter与大脑海马体积正相关。此外,还鉴定出几种和认知障碍有关的血液代谢物和炎症标记物。总之,本研究提供了支持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和大脑结构改变密切相关的重要证据,也为未来靶向干预认知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2022-11-23
郑钜圣+陈裕明:揭示膳食多样性与肠道微生物环境的关联性
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和中山大学的陈裕明合作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文章,发现高膳食多样性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有关,并提示相关关键微生物和代谢物或可用于预防代谢性疾病。
2022-09-22
陈裕明+郑钜圣:雌马酚通过肠道菌群和酰基肉碱代谢物缓解肥胖
雌马酚是大豆苷元的代谢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雌激素受体亲和力和较长的半衰期,但其对肥胖的有益作用仍然未知。近期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钜圣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雌马酚和成人肥胖之间的有益联系依赖于肠道菌群和酰基肉碱代谢物,为解释饮食和肥胖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2022-09-21
郑钜圣团队:营养-菌群流行病学助力营养、菌群和健康研究,推动精准营养(综述)
① 食物种类、营养及饮食模式塑造宿主的肠道、口腔、阴道和母乳菌群,菌群反过来影响宿主和后代健康;② 菌群代谢物是饮食、菌群和宿主健康间的串扰中的重要中间产物,调节宿主代谢、免疫、神经等功能;③ 营养-菌群流行病学发现了许多菌群及其代谢组的饮食干预方式和疾病预防靶点,为理解饮食与疾病的关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④ 肠菌可预测宿主对特定饮食反应的个体间差异,基于肠菌的精准营养为在个体水平上进一步控制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希望。
04-26
陈裕明+郑钜圣Nature子刊:从代谢组推断肠菌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关联时,需谨慎
① 基于1007名中老年人队列中的粪便宏基因组(149种物种和214条途径)和配对的粪便及血液靶向代谢组学数据(132种代谢物),评估肠道菌群与代谢组间的关联;② 在使用粪便或血液代谢物时,分类组成和微生物途径存在不同的关联;③ 粪便(而非血液)中的丁酸与肠道菌群和流行的2型糖尿病(T2D)显著负相关,且粪便(而非血液)中的丁酸氢化肉桂酸和2-苯基丙酸与T2D也显著负相关;④ 这些发现在涉及103名成年人的独立验证队列中得到验证。
02-02
郑钜圣等:多组学揭示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及大脑结构间的关联
① 纳入1430名有肠菌和认知数据的参与者作为发现队列,使用AD病例对照(n=90)和社区人群(n=1300)作为2项验证队列;② 在发现和AD队列中,Odoribacter、丁酸弧菌属及拟杆菌属和认知障碍负相关,其中拟杆菌属在社区队列中得以验证;③ Odoribacter丰度与脑脊液容积负相关,而与海马体积正相关(乙酸在其中发挥介导作用);④ 相比正常人,认知障碍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变化更大,识别到5种微生物、3种功能途径和4种血液代谢物与认知障碍显著相关。
2022-11-14
郑钜圣+陈裕明:揭示膳食多样性与肠道微生物环境的关联性
① 纳入GNHS和CHNS两项研究队列(共3236名参与者),通过食物频率法问卷调查评估膳食多样性;② 膳食多样性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呈正相关;③ β多样性、68个菌属、18个菌种、8个功能途径和13个粪便代谢物等肠道环境特征与膳食多样性相关,如韦荣氏球菌属;④ 发现332个膳食多样性和相关特征及循环代谢物的直接关联,且膳食多样性和其相关特征与4种循环次级胆汁酸呈负相关;⑤ 膳食多样性、多样性的相关特征和4种次级胆汁酸之间存在16个中介关联。
2022-09-13
陈裕明+郑钜圣:雌马酚通过肠道菌群和酰基肉碱代谢物缓解肥胖
① 纳入2958名中国成人(平均60.6岁,2011名女性),中位随访6.6年;② 尿液中雌马酚与体重指数、脂肪量和血清甘油三酯呈负相关,且雌马酚生产者(EP)与非EP相比有更低的肥胖风险;③ 与非EP组相比,EP组具有更高的菌群物种丰度,且肠道菌群β-多样性差异显著,其中另枝菌属senegalensis和灵巧粪球菌丰度较高,活泼瘤胃球菌丰度较低;④ 在7种粪便酰基肉碱代谢物中,棕榈酰肉碱、油酰肉碱C18:1和硬脂酰肉碱与EP呈负相关,与肥胖呈正相关。
2022-09-12
王惠君+郑钜圣:长期和短期植物性饮食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① 纳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前瞻性队列中的3096人,研究植物性饮食指数(PDI)、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标志物的关联;② 短期的健康PDI与菌群α多样性相关,长期和短期PDI都与菌群整体结构相关(长期PDI的解释力更强);③ 长期和短期PDI与菌群组成的关联存在差异,只有与长期PDI相关的微生物与未来的心血管代谢标志物相关;④ 较高的长期PDI与较低的消化链球菌属水平相关,该菌属前瞻性地与炎症标志物CRP正相关、与HDL胆固醇负相关。
2022-06-15
郑钜圣+陈裕明+林旭:CD36基因多态性影响n-3 PUFA、肠道菌群及血脂的相互作用
① 本研究纳入两项中国队列共4786成人分析发现,CD36 rs1527483-GG携带者对高水平n-3 PUFA暴露的反应较好,n-3 PUFA暴露水平最高四分位相比最低四分位组参与者,血液HDL-C更高,TG更低;② 在rs1527483-GG携带者而非其他基因型中,较高的DHA暴露与微生物α多样性、Dorea属和Coriobacteriales Incertae Sedis属的相对丰度以及粪便丙酸水平的增加有关;③ 这些微生物特征与血脂、宿主胆汁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有关。
2022-06-04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负责人
郑钜圣,浙江天台人。2009年毕业于宁波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事营养流行病学研究;2011-2012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美国塔夫茨大学人类老年营养研究中心从事营养遗传学研究;2015年-201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从事遗传流行病学和营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欧盟玛丽居里学者(Marie Skłodowska-Curie Individual Fellow)。2018年9月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独立课题组负责人(PI)、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立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
2009年:宁波大学,学士
2014年:浙江大学,博士
2015年~2018年: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后
2018年9月~至今: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PI)、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结合营养学、流行病学及营养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手段探索多种营养素(包括omega-3脂肪酸、维生素D,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的遗传基础及这些营养素在2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理,并利用临床干预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索营养素与代谢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 从膳食营养-肠道微生态-人类遗传变异三者的交互作用角度研究营养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致力于开发基于个性化营养的疾病防治新策略;
(3) 利用大型队列研究探索孕期及婴幼儿早期喂养方式和营养对儿童肥胖的影响,探索中国儿童肥胖的成因及制定干预策略;
(4) 食品营养学研究,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营养评价及机理研究。
欧盟玛丽居里学者(Marie Skłodowska-Curie Individual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