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Jason Lloyd-Price
文章数:13篇
粪菌移植
菌株定殖影响粪菌移植对克罗恩病的疗效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粪菌移植或是一种治疗克罗恩病(CD)的有效手段。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8名接受粪菌移植治疗的CD患者在移植前后的粪便菌群进行分析后发现,特定菌株的定殖或丢失与患者的复发相关,其中部分放线菌门菌株的定殖与更好的结局相关,而拟杆菌门菌株的定殖则与较差的结局相关。
粪菌移植
Crohn’s Disease (C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relapse
metagenomes
结直肠癌
Cell子刊:大肠癌早期微生物变化具有潜在因果关系
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CRC)有关,但其在CRC发生之前的因果改变尚未被阐明。最新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的研究对CRC发生前微生物组的变化进行前瞻性评估。该研究证实,利用微生物组监测腺瘤的效果或许有限,但在结肠肿瘤中,这些早期微生物的变化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
结直肠癌
metagenomics
metatranscriptomics
human microbiome
Lynch Syndrome
结直肠癌
“喂养”硫代谢菌群的饮食或增加远端结直肠癌风险
硫代谢菌群可将饮食中的硫转化为具有基因毒性的硫化氢,与结直肠癌的发展有关。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硫代谢细菌相关饮食模式(可促进硫代谢细菌的增殖)——即较高的加工肉制品和低热量饮料摄入、较少的蔬菜和豆类摄入,与远端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
结直肠癌
FFQ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cancer biogeography
fecal microbes
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找出促进IBD菌群失调的代谢物
代谢物是肠道菌群与宿主双向互作中的关键介导因素。代谢物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仍有很多未知。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含量改变的代谢物如何影响在IBD中丰度改变的肠道细菌的生长。研究发现,IBD中增多的一类代谢物——N-酰基乙醇胺,可促进IBD患者中富集的细菌增殖,使得肠道菌群组成变得类似IBD患者菌群。以这类代谢物为靶点,或有助于改善IBD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
炎症性肠病
宿主-菌群互作
代谢物
肠道菌群
Ana Maldonado-Contreras
代谢疾病
Cell子刊:区分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
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德国队列中通过对比健康瘦子与健康胖子、健康胖子与糖尿病胖子的肠道菌群,找出了与肥胖和糖尿病单独相关的菌群变化特征,发现肥胖与菌群变化显著相关,而2型糖尿病与菌群变化的关联则较弱,此外,用药和膳食补充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菌群的变化。
代谢疾病
肥胖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膳食补充剂
炎症性肠病
Nature: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组学分析
《Nature》最新发表来自Curtis Huttenhower和Ramnik J. Xavier团队合作主导的研究,对132名受试者一年内多个时间点的粪便、活检和血液样本,进行纵向多组学分析,全面揭示了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肠道菌群及其功能失调,以及宿主和菌群的分子互作关联,对于阐释IBD机制、寻找防治IBD的新靶点有重要价值。
炎症性肠病
CROHN'S DISEASE
Microbiome
Systems analysis
ULCERATIVE COLITIS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二期
iHMP:整合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NIH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分别完成了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被称为HMP1,第二阶段被称为iHMP(也称为HMP2)。iHMP包括三个条件下人体菌群和宿主动态变化的研究,分别是怀孕和早产(PTB)、炎症性肠病(IBD)和前驱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等。iHMP代表了未来人类微生物组多学科研究的范式,提供了独特的数据资源,并已经开始逐步阐明宿主-微生物组互作的机制。在本期Nature杂志(2019-5-30)中发表了iHMP的多篇研究成果,小编予以编译,以飨读者。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二期
怀孕
早产
炎症性肠病
前驱糖尿病
菌群稳定性
Nature子刊:老年男性的粪便宏基因组比宏转录组稳定
这是Nature Microbiology同时发表的同一团队的两篇研究论文之一,对比了308名老年男性的粪便宏转录组和宏基因组的稳定性,发现宏基因组稳定性高于宏转录组。这是很值得关注的大样本研究,特别推荐。
菌群稳定性
宏基因组
宏转录组
Stability
Rashmi Sinha
宏转录组
Nature子刊:老年男性粪便菌群中的宏转录组
这是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大样本人群宏转录组研究,针对308名成年男性,做了372份宏转录组样本及929份宏基因组样本的分析,这是迄今为止最大样本数的宏转录组分析研究,值得特别关注。
宏转录组
宏基因组
Metatranscriptome
Gillian A M Tarr
Gillian A M Tarr
炎症性肠病(IBD)
Nature子刊:转录组揭示IBD患者的菌群基因表达水平复杂性
这是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关于利用宏转录组分析工具揭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群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要结合宏基因组与转录组,才可能真正充分揭示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只是了解了菌群的物种和基因组成,而不分析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可能并不能充分揭示菌群的规律。很重要的宏转录组研究,特别推荐!
炎症性肠病(IBD)
宏基因组
宏转录组
菌群功能
Mathias Chamaillard
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IBD患者的菌群差异,或更多在转录组层面
这是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的关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宏转录组研究,这是首次大规模分析IBD患者的宏转录组,发现很多基因组丰度不突出的微生物,却可能因为转录组水平高而对健康或疾病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或许是会掀起2018年宏转录组研究论文高潮的开篇,我们可以期待今年看到更多相关研究。
炎症性肠病
宏转录组
Xin Li
Iliyan D Iliev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Nature超重磅公布: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第二波数据!
今天的Nature,上线了这么一篇感觉有点姗姗来迟(我们可以顺便觊觎一下美国人的效率低下么[呲牙])的“超重磅”文献,人类微生物组计划1期的第二波分析数据公布。大家可以竞猜一下,未来几年,这篇文献的引用数会是多少?会爆表么?强烈推荐!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菌群
Genome Medicine:健康菌群长啥样?
上周的Science专刊,两篇关于健康人群的文章, Genome Medicine上则专门发了一篇关于“健康菌群”定义和多样性的综述,非常值得一看。
菌群
健康
Ji Youn Yoo
Sung Soo 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