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云南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后备人才。以(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20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5项。
戴海龙+张志刚+于雪:肠道菌群或可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
昆明医科大学延安附属医院的戴海龙、云南大学的张志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于雪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纳入36例轻度冠状动脉狭窄(MCS)、91例稳定性心绞痛(SA)、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6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65例非冠心病对照,分析其粪便菌群。结果显示,虽然多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和高血压)对肠道菌群都有干扰作用,但对干扰因素进行矫正后,研究鉴定出与CAD发展相关的肠道菌群指示物,这些肠道指示菌或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或治疗。
01-04
张志刚团队: 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的趋同及独特的年龄变化模式
云南大学张志刚团队近期在mSystems发表研究,首次探讨了人类以及非人灵长类衰老过程中的肠菌变化规律,为今后恒河猴作为动物模型研究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支持。
2022-07-02
龙瑞军+张志刚等:牦牛肠道菌群揭秘如何适应青藏高原季节变迁
兰州大学龙瑞军和云南大学张志刚与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用牦牛肠道菌群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环境、季节变迁,来解释极端环境条件下,食物的选择和利用如何影响哺乳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同时在实际生产当中也为高原放牧牦牛提供了理论指导。
2021-05-06
张驰宇+张志刚等:新冠患者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动态关联
Communications Biology近期发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驰宇、金侠和云南大学张志刚与研究团队的成果,发现新冠患者的咽部和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随着病程发展,两处的共生菌群多样性同步增加。本研究发现的特征菌群和代谢产物,有望用于指示病程发展并指导治疗,也为开发基于菌群干预的新疗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21-03-10
张志刚团队:能适应极端环境的藏猪肠道菌群有何特征?
① 从低海拔圈养猪(中国和欧洲共287头)和65头高海拔藏猪粪便样本重建获得8210个MAGs,归属于1050个SGBs(73.47%是新物种);② 藏猪和低海拔猪肠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藏猪相关SGBs能够消化多种复杂多糖(如纤维素、几丁质和果胶等);③ 纤维杆菌门和Elusimicrobia相关物种在藏猪肠道中富集,参与短链/中链脂肪酸、氨基酸和维生素合成;④ 纤维杆菌门合成乙酸、丙氨酸、血红素和四氢叶酸等代谢物能力较强,这些代谢物有助于宿主适应高海拔。
05-24
戴海龙+张志刚+于雪:肠道菌群或可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
① 收集心血管病病人与无病对照组粪便样本,发现吸血弧菌属、瘤胃球菌属和艾森伯格菌与轻度冠状动脉狭窄(MCS)、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② 在MCS与SA诊断上,基于纯菌群指标的模型比临床指标更准确;③ 菌群指标可提高临床指标对AMI诊断的准确性;④ AMI的菌群指标Sporobacter和艾森伯格菌分别与临床指标肌酸激酶(CK)和血红蛋白(Hb)负相关;⑤ 作为AMI组的对照指标,多尔氏菌属与CK呈负相关,但与Hb呈正相关。
2022-10-27
张志刚团队: 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的趋同及独特的年龄变化模式
① 选择3种非人灵长类动物(狐猴、黑猩猩和恒河猴)和4个人群(中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共913个样品,分为年轻和年老两组;② 结合泛基因组分析发现, 6个具有产丁酸潜力的抗炎特征菌属(Coprococcus、罗斯氏菌属、Gemmiger、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massilia 和粪杆菌属)与衰老密切相关;③ 恒河猴的66种血浆差异代谢物发生了年龄相关变化,其中羟脯氨酸和亮氨酸分别与普雷沃菌属和Prevotellamassilia呈显著正相关;④ 泛基因组分析6个特征菌属可以合成亮氨酸和精氨酸,宿主可利用精氨酸生成羟脯氨酸和脯氨酸。
2022-06-27
于黎+张志刚+陈武:肠道菌群研究助力穿山甲圈养保护
① 饮食组成差异与抗生素使用会造成圈养和野生穿山甲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和功能差异;② 短时圈养组和野外组的肠道菌群组成更相似,圈养时间增加和抗生素使用加大了圈养组和野外组的肠道菌群差异;③ 圈养组肠道菌群对多糖类和脂肪酸等代谢能力增强,野外组具有更强的代谢外源物质能力;④ 圈养穿山甲中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其中与胃肠道炎症相关的毒力因子数量显著增加,揭示了圈养穿山甲易患胃肠道疾病的潜在机制。
2021-08-05
国内团队:COVID-19感染导致儿童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持续失衡
① SARS-CoV-2感染改变了儿童上呼吸道和肠道的菌群结构;② 儿童在新冠感染后的2个月内菌群持续失衡且极具波动,甚至到康复出院后的2–3周;③ 感染儿童的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展现不同步的动态演化趋势;④ 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协调恢复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儿童和成人间存在明显差别,儿童的菌群相对脆弱,易受干扰;⑤ 新冠病毒对儿童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发育的长期影响及其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值得持续关注。
2021-05-29
龙瑞军+张志刚等:牦牛肠道菌群揭秘如何适应青藏高原季节变迁
① 研究季节性转场放牧和连续开放式放牧中,青藏高原季节变迁对牦牛膳食与肠道菌群互作的影响;② 牦牛饲粮全年以禾本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冬、夏成分差异大,冬季更多样;③ 菌群在两种放牧方式中均呈现显著季节动态,且季节性饲粮的周转和菌群组成变化一致;④ 季节间饲粮和菌群差异高于季节内,季节内饲粮差异大于菌群,菌群的丰度与膳食不相关;⑤ 牦牛肠型根据冷暖季节的膳食变化改变,冬季呈现AKK菌-WCHB1-41主导肠型,高效利用氮和能量。
2021-04-20
张驰宇+张志刚等:新冠患者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动态关联
① 纳入35名新冠肺炎患者、19名健康成人、以及10名有其他疾病的非新冠肺炎患者,纵向分析其咽拭子和肛拭子中的菌群结构;② 根据上呼吸道和肠道的菌群构成,新冠肺炎成年患者可分为4种咽型(I–IV)和3种肠型(I–III);③ 新冠肺炎患者的咽部和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病程期间菌群动态变化复杂,分别由各自的I型逐渐变为咽部III型和肠道IV型;④ 6/8名轻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上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从早期失衡向后期多样化状态同步恢复。
2021-02-18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2
2021
2020
2019
2016
2015
云南大学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后备人才。以(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20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5项。
1998.09-2002.07,内蒙古农业大学,学士
2003.09-2008.12,云南农业大学,博士
2009.02-2013.1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4.01-2016.12,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7.01-至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动物适应性性进化
肠道微生物与多细胞动物宿主的协同进化
探索肠道微生物干预或调控动物复杂性状的机制机理
预防医学协会云南省微生态分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