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
于君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机制和防治研究,包括肠道微生态和肿瘤的研究20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85篇。获奖30余项。主编英文专著2部,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2部。国内外专利30多项。
黄子隽+于君Nature子刊:靶向SLC25A22可增强KRAS突变大肠的免疫治疗反应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黄子隽、于君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发现线粒体转运蛋白家族成员SLC25A22的敲除可通过抑制CXCL1逆转KRAS介导的免疫抑制,从而抑制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的募集并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并证明靶向SLC25A22联用抗PD-1药物能够抑制体内KRAS突变结直肠癌(CRC)的生长。本研究建立了将SLC25A22作为改善KRAS突变型CRC免疫治疗效果的新靶点的可能性。
08-14
于君+黄曦等:肠罗斯氏菌或可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曦与团队在Gut上发表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罗斯氏菌通过产生丁酸盐来预防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并通过诱导功能性CD8+ T细胞来提高抗PD-1的疗效。因此,肠罗斯氏菌可作为增强结直肠癌中抗PD-1功效的潜在佐剂。
07-27
于君等Cell子刊:麦芽香肉杆菌抑制雌性小鼠的大肠癌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胡嘉麒、陈德威及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麦芽香肉杆菌以雌激素依赖的方式定植肠道,并与其他肠菌互作可增加肠道维生素D的产生,激活宿主VDR以抑制结直肠癌。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特异性微生物可以调节性别差异的结直肠癌进展,值得关注。
07-24
于君团队:假长双歧杆菌产生乙酸,或可预防脂肪肝相关肝癌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假长双歧杆菌通过肠肝轴分泌抗肿瘤代谢物乙酸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癌有保护作用。
07-20
于君团队:鸡乳杆菌及其衍生代谢物可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
① 在多种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含不同MSI状态),鸡乳杆菌(Lg)通过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的肿瘤浸润,增强CD8+ T细胞的效应功能,提高抗PD1免疫治疗效果;② Lg生成的色氨酸代谢物吲哚-3-甲醛可进一步衍化为功能代谢物吲哚-3-羧酸(ICA),给小鼠补充ICA可提高抗PD1疗效;③ ICA通过抑制肿瘤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的表达以减少犬尿氨酸(Kyn)生成,并通过受体竞争来拮抗Kyn介导的芳香烃受体(AHR)激活,从而抑制Treg分化。
09-28
于君团队:中药片仔癀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① 片仔癀(PZH)在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处理小鼠和ApcMin/+小鼠中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结直肠肿瘤发生;② PZH治疗后益生菌木糖假丁酸弧菌和黏液真杆菌丰度增加,病原菌维氏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产气柯林斯氏菌和蛋白胨哈雷菌丰度降低;③ PZH增加了有益代谢产物牛磺酸和亚牛磺酸、胆汁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并显著恢复肠道屏障功能;④ PZH抑制PI3K-Akt、IL-17、TNF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信号传导;⑤ PZH人参皂苷在体外和体内直接抑制结直肠肿瘤发生。
09-11
于君等Cell子刊:麦芽香肉杆菌抑制雌性小鼠的大肠癌
① 在两种小鼠CRC模型中,发现麦芽香肉杆菌干预以雌性特异性方式减少肠道肿瘤形成;② 雌激素通过增加与该细菌的DD-CPase结合的SLC3A2结肠表达,促进麦芽香肉杆菌附着和定植;③ 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揭示麦芽香肉杆菌干预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和维生素D受体依赖方式,促进小鼠肠道维生素D丰度增加和VDR信号的粘膜激活;④ 体外发酵系统证实麦芽香肉杆菌可与普拉梭菌的代谢交叉喂养,将麦芽香肉杆菌产生的7-脱氢胆固醇转为维生素D,激活宿主VDR信号。
07-20
于君团队:假长双歧杆菌产生乙酸,或可预防脂肪肝相关肝癌
① 在两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癌(NAFLD-HCC)小鼠模型中,假长双歧杆菌耗损最多,而灌胃假长双歧杆菌可显著抑制两种模型小鼠NAFLD-HCC的形成;② 假长双歧杆菌代谢物乙酸盐会抑制NAFLD-HCC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体内NAFLD-HCC肿瘤形成;③ 机制上,假长双歧杆菌通过肠肝轴分泌抗肿瘤代谢物乙酸盐,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与肝细胞G偶联蛋白受体43(GPR43)结合;④ GPR43激活抑制IL-6/JAK1/STAT3信号通路,阻止NAFLD-HCC进展。
07-15
于君团队Nature子刊:菊粉改善小鼠脂肪肝炎,关键有益菌和代谢物被锁定
① 小鼠模型中,菊粉比纤维素能更有效地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进展;② 用稳定同位素探测法(13C标记的菊粉)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发现菊粉可改变肠道菌群(富集潜在有益菌、抑制潜在致病菌)并可被特定肠菌吸收,其中被菊粉富集的狄氏副拟杆菌(Pd)可活跃地利用菊粉生成脂肪酸十五烷酸;③ 菊粉、Pd或十五烷酸可恢复NASH小鼠模型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少血清脂多糖和肝脏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对NASH发挥保护作用。
06-29
黄曦+于君等:肥胖相关肠道菌群促进结直肠癌
① 对AOM诱导和Apc Min/+两种结直肠癌(CRC)小鼠分别移植来源于正常体重人群和肥胖人群的粪菌,肥胖个体的粪便促进CRC形成;② 肥胖个体的粪便导致AOM诱导的CRC小鼠结肠屏障功能受损,上调结肠促炎和致癌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③ 肥胖个体的粪便促进无菌小鼠结肠细胞增殖、屏障功能受损、促炎和致癌基因上调;④ 肥胖个体的粪菌使无菌小鼠中Alistipes finegoldii增加(可促肿瘤生长),普通拟杆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减少(可抑制肿瘤增殖)。
06-19
于君等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菌在大肠癌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① 有益和有害菌群平衡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或改变(包括其他非细菌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② 肠菌可能通过基因毒性介导的遗传变异、致癌信号级联传导、炎症、促使免疫逃逸的发生、微生物-宿主间的共代谢以及营养组分变化等促进CRC发生;③ 宿主遗传/表观遗传特征与肠菌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肠菌能够放大致癌因子下游效应,促进CRC的发展;④ 肠菌会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也可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
05-11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2022
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道肿瘤实验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于君教授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机制和防治研究,包括肠道微生态和肿瘤的研究20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影响因子10以上85篇。获奖30余项。主编英文专著2部,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2部。国内外专利30多项。
1981~1986年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8~1991年 取得医学硕士学位
1991~1994年 取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消化内科学)
1994年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1998-2002 年先后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从事胃癌研究)
2003-2005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高级研究员(从事肝癌和脂肪肝的研究)
2005年8月-至今任职香港中文大学(2011年起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2014年升任终生教授, 2017晋升为讲座教授)
消化系统肿瘤机制和防治(包括肠道微生态和肿瘤学研究等)。
兼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消化协会肿瘤常务理事、美国消化协会微生态常务理事、国际肿瘤微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美国胃肠病学院fellow、香港科协副主席、香港免疫协会主席 (2017-2018)、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肠道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消化协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微生态学会常委、香港肿瘤学会常务理事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香港大学等荣誉或者客座教授。 
现任J Gastroenterol Hepatol 副总编辑、Oncogene副主编; Life Science副主编 (2007-2015);  Gut、Sci Rep、中华消化杂志 等杂志编委。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卓越研究奖
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
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肿瘤研究导师奖
2017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16年,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6年,香港裘槎基金会,裘槎卓越科研奖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杰出学人
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4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卓越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