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7);入选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2017);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 朱书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郭沫若奖学金获选者。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吴瑞奖学金获得者,两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同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获Helen Hay Whitney基金会及HHMI联合资助。目前主要以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1篇,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2017a)、Nature(2017b)、Science(2015)、Nature Communication(2015)、Nature Medicine(2012)、J Exp Med(2010) 以及J Immunol(2010)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影响因子超过465,总引用超过2000次,H index 19 (Google Scholar)。
朱书等Cell:GSDMD的非焦亡功能,对小肠食物耐受很重要
中国科技大学朱书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前端小肠的肠上皮细胞(IEC)中,在食物抗原的诱导下,GSDMD可被Caspase-3/7切割产生13kD的N端片段,该片段进入细胞核调控IEC的第二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由调节性Tr1细胞介导的食物耐受。该研究不仅阐释了小肠食物耐受的新分子机制,也揭示了GSDMD的非焦亡功能,而GSDMD的这种同一免疫分子的不同功能取决于其剪切形式。
06-16
朱书团队:肠道如何感知微生物(综述)
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互动的第一步,是宿主免疫系统对肠道微生物的感应。中国科技大学朱书团队在Protein & Cell 2023肠道大会微生物组专刊中发表综述文章,详细总结了感知肠道微生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宿主受体和细胞(尤其免疫细胞),并探讨了与肠道微生物感知障碍有关的多种疾病。
05-19
朱书团队:IBD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耶鲁大学Richard A. Flavell、哈佛医学院黄海亮、上海交通大学李华兵及团队在Cel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动物实验证明Carinh是IBD的新型易感基因,该基因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免疫微环境,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其可作为靶向IL-18精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敏感标志物,值得关注。
04-19
朱书+江维Cell子刊:维生素B5缓解Th17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朱书、江维团队近日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维生素B5调节Th17细胞代谢重编程而影响其分化的新机制,为治疗Th17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潜在干预手段。
2022-12-13
朱书等Cell:GSDMD的非焦亡功能,对小肠食物耐受很重要
① 前端小肠的肠上皮细胞(IEC)中特异性积累GSDMD的13kD N端片段;② 该片段是由食物抗原诱导Caspase-3/7切割GSDMD的D88位点生成的;③ 不同于有细胞焦亡功能的30kD GSDMD片段,该13kD片段进入细胞核并诱导CIITA(MHCII的转录因子)和MHCII的表达,从而在前端小肠中诱导1型调节性T细胞(Tr1);④ 用Caspase-3/7抑制剂处理的小鼠、无法产生该13kD片段的GSDMD突变鼠、IEC中敲除MHCII的小鼠、Tr1缺失的小鼠都呈现食物耐受缺陷。
06-15
朱书团队:肠道如何感知微生物(综述)
① 肠道内,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RIG-I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可感知微生物分子模式;② G蛋白偶联受体、芳香烃受体和核受体等是感知代谢物的受体;③ 肠上皮细胞和肠道免疫细胞的调控受微生物感知通路的影响,肠道局部环境信号可作用于固有免疫细胞并调控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分化、迁移和维持,这些细胞抑制宿主对无害抗原的免疫反应并加强肠屏障,维持免疫稳态;④ 遗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微生物感知障碍可导致疾病,如炎症性肠病、1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等。
05-16
朱书团队:IBD新型易感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① 通过对IBD相关基因精细定位,在其风险基因座上识别到一个与IBD密切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Carinh;② 临床大样本分析发现Carinh基因座上遗传突变位点rs2188962,从C突变为T会显著增加IBD风险;③ Carinh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分泌调控因子IL-18BP,阻断肠炎中IL-18促炎功能,抑制肠道炎症,在Carinh缺失的肠炎小鼠中回补IL-18BP可显著减轻肠炎;④ Carinh缺失会改变菌群特征,相比定殖野生型小鼠菌群,定殖Carinh缺失的菌群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肠炎。
04-13
朱书+江维Cell子刊:维生素B5缓解Th17细胞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机制
① 筛选来自肠道微生物或饮食的100多种化合物,发现维生素B5(VB5)可显著抑制Th17细胞分化;② 食物中缺乏VB5加重Th17细胞介导的小鼠T细胞转移性肠炎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补充VB5可缓解;③ 机制上,泛酸激酶(PANK)将VB5分解为辅酶A(CoA),CoA进而与丙酮酸激酶异构体2(PKM2)互作并阻碍其磷酸化和核转位,通过抑制糖酵解和STAT3磷酸化而抑制CD4+ 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④ 溃疡性结肠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VB5水平较低。
2022-11-29
朱书+王育才Nature子刊:新型口服递送载体,防止抗生素“误伤”肠道菌群
① 基于葡萄糖转运体SGLT1在小肠特异性高表达的特点,设计糖基化修饰的阳离子纳米载体(PGNPs),PGNPs能有效穿过黏液层并通过葡萄糖-SGLT1结合介导的转运作用,实现在小鼠近端小肠的高效吸收;② 用PGNPs递送多种口服抗生素,能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增加血液浓度,增强对肺部和全身病菌感染的疗效;③ PGNPs还大幅减少了抗生素在肠道和粪便中的残留,大大减轻了对小肠和大肠菌群的不良影响,降低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的疾病风险(如代谢综合征和条件致病菌感染)和抗生素耐药基因在菌群中的积累。
2022-07-07
Cell:吴皓+朱书团队揭示相分离在肠肝NLRP6炎性小体活化中的作用
① 在体外和细胞内,dsRNA与NLRP6互作形成一种液体样凝聚相(又称“液液相分离”,LLPS);② NLRP6中的一个多聚赖氨酸区域(K350-354)介导了多价相互作用、LLPS形成和炎性体激活;③ NLRP6 LLPS促进了肝脏(病毒感染)和肠道(病毒感染和稳态)的炎性体活化,提示其在抗微生物免疫中发挥作用;④ 接头蛋白ASC促进dsRNA诱导的NLRP6相分离凝固化,从而促进炎性体活性;⑤ 脂磷壁酸也能诱导NLRP6的LLPS,解旋酶DHX15也能与NLRP6和dsRNA形成凝聚体。
2021-10-21
国内团队: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阑尾?
① 纳入100名帕金森病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利用多层螺旋CT评估阑尾形态;② 53%的帕金森病患者可检测到慢性阑尾炎样病变,但与运动症状持续时间无显著关联;③ 阑尾炎样病变、嗅觉受损、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④ 动作迟缓/僵硬、运动症状发生在中心轴或左肢、前驱性便秘及多种帕金森病症状评分可用于鉴别具有阑尾炎样病变的帕金森病患者;⑤ 对7名确诊慢性阑尾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阑尾进行组织病理分析,可发现α-Syn的聚集。
2021-04-2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7);入选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2017);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
朱书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郭沫若奖学金获选者。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吴瑞奖学金获得者,两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同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获Helen Hay Whitney基金会及HHMI联合资助。目前主要以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1篇,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2017a)、Nature(2017b)、Science(2015)、Nature Communication(2015)、Nature Medicine(2012)、J Exp Med(2010) 以及J Immunol(2010)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影响因子超过465,总引用超过2000次,H index 19 (Google Scholar)。
2002-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6-2012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2012-2017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后
2017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以及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将主要利用擅长的多种小鼠模型(KI/KO, reporter, 疾病模型, 人源化),CRISPR筛选和新一代测序来研究:肠道先天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原和肠道各异的微生物并产生合适的免疫反应?
肠道T细胞免疫反应如何被激活以及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何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以及肿瘤微环境的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来干预炎症性疾病和肿瘤?
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谱(细菌和病毒),微生态失调的形成机制以及微生态失调如何对免疫系统和疾病造成影响?
2006年 郭沫若奖学金
2011年 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2011年 强生亚洲优秀研究生论文奖
2012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
2012年 吴瑞奖学金
2012年 中科院百篇优博论文
2014年 Helen-Hay Whitney-HHMI Fellowship
2017年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2018年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MIT TR35 China)
2018年 求是青年学者
2018年 基金委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