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
张发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组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两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发明系列设备、器械和技术:世界首台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实现全结肠途径重复菌群移植和给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无痛治疗痔疮和黏膜脱垂等。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www.fmtbank.org),用于全国肠道感染患者的救援治疗;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用于服务和长期评价菌群移植。积极推动菌群移植升阶治疗策略、洗涤菌群移植在国内外应用。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CMJ, 2020)牵头人,国家技术标准(2022)牵头人。粪菌移植国际指南(Gut, 2020)等专家组成员。研究的证据被Gut杂志等全球10部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英文专家共识引用。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消化病学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项目20项。著畅销科普书《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中国肠道大会共同创始发起人兼执行主席。
张发明团队:一文读懂粪菌移植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最近,Chinese Medical Journal在线刊登了由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团队和澳大利亚Thomas J Borody教授联合撰写的综述长文,报道粪菌移植(FMT)在全球应用于85种疾病的治疗进展。文章的摘要强调,作为重建肠道菌群最有效的手段,FMT技术在过去10年有三大进展,包括洗涤菌群移植(WMT)、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和孢子群移植。FMT在8大治疗领域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价值,尽管有些领域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但本文显示了FMT治疗肠道内及肠道外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良好前景。
2022-10-18
王军+宋默识+张发明: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影响宿主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活性氧水平
Protein & Cell近期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中科院动物所宋默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与团队的研究,分析了小鼠和人体肠道菌群中共同存在的节律性代谢特征,并分析了其中的关键代谢物——甲硫氨酸对宿主和菌群的影响,包括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以及对活性氧的中和作用等,并在小鼠中证实补充膳食甲硫氨酸能改善睡眠不足对身体带来的多种负面影响。
2022-07-21
赵方庆+张发明:提高FMT疗效,如何选择供-受体配对?
Gut Microbes最新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团队的合作研究,分析了粪菌移植(FMT)中供体和受体的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FMT疗效的影响,表明供体细菌在受体中的定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了一个基于肠型的供体选择模型,可用于指导FMT的供-受体配对以改善疗效,为实现精准FMT奠定基础。
2022-07-21
张发明团队:中国菌群移植平台证据改变医学实践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团队近期在Microbial Biotechnology发表研究,对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报告了粪菌移植的方法学发展,以改进定量方法、安全性、移植途径和相关临床决策。
2022-05-27
张发明团队:一文读懂粪菌移植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① 分析2011-2021年发表的782篇将FMT治疗疾病的研究;② FMT在涵盖85种疾病的8大治疗领域(感染、肠道疾病、菌群-肠-肝轴、菌群-肠-脑轴、代谢性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类疾病)中显示出治疗价值;③ 报道FMT治疗感染和肠道疾病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肠脑轴相关疾病、血液和肝脏疾病;④ 洗涤菌群移植(WMT)和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是FMT的最新进展;⑤ FMT可能存在4类形态:药物、组织/器官、保健药品或医疗技术。
2022-09-14
赵方庆+张发明:提高FMT疗效,如何选择供-受体配对?
① 纳入61例进行FMT的IBD患者,结合额外14个FMT队列数据(IBD和CDI),研究供/受体的肠道菌群特征与FMT疗效的关系;② 根据菌群中的优势菌,发现受体和供体中各自普遍存在2种肠型(RCPT/E和B,DONOR/P和B);③ 分析供体和FMT前后受体菌群组成的相似程度,并计算受体FMT后的定植菌/土著菌的比值,表明供体细菌在受体中的植入有助于FMT应答;④ 分析供-受体肠型表明,RCPT/E对2种供体肠型的应答都较好,而RCPT/B对DONOR/P应答较好;⑤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基于肠型的供体选择模型,在42例IBD的验证队列中,符合该模型配对的FMT应答率高达93.3%。
2022-07-19
王军+宋默识+张发明: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影响宿主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活性氧水平
① 在小鼠和人体肠道菌群中,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模式;② Caco-2细胞(肠屏障功能研究模型)中,甲硫氨酸处理提高了细胞mRNA甲基化水平,上调调控时钟基因的AHCY,增加了时钟基因BMAL1、CLOCK、NR1D2和PER2的表达,并降低活性氧(ROS)水平;③ 在睡眠剥夺模型小鼠中,补充膳食甲硫氨酸降低了血清皮质酮和肠道ROS水平,并减少了炎症相关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2022-07-15
张发明团队:中国菌群移植平台证据改变医学实践
① 中国菌群移植平台(CMTS)供体筛选合格率为3.1%;② 洗涤菌群移植(WMT)方法提出计量标准:治疗儿童到成人的单次剂量为1-5个单位,1单位含1.0×10^13个细菌;③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作为新的移植途径,可实现重复给药、肠内营养、胃肠减压引流和动态采集标本等;④ 本研究强调重点关注肠屏障受损人群的短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溃疡性结肠炎是检验菌群移植安全性的理想模型。
2022-05-16
张宴+张发明:粪便微塑料与炎症性肠病相关
① 本研究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n=52)和健康人(n=50)粪便中微塑料的特征,首次发现IBD患者粪便中微塑料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41.8和28.0个/g dm;② 粪便中共检测到15种微塑料,以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和聚酰胺为主,主要形态分别为片状和纤维状;③ 此外发现粪便微塑料水平与IB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④ 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中微塑料的特点,推测饮用水和食品的塑料包装和粉尘暴露是人类微塑料暴露的重要来源。
2021-12-22
中国肠道大会专家组推荐:CAES治疗痔疮的原理、新方案和肛内LPRA定位方法
① 33名专家受邀形成2021中国肠道大会CAES-LPRA专家组,按照制定国际共识的标准确立15条专家推荐意见;② 专家组首次提出内镜下肛内定位法:左侧卧位,以内镜下残留积液或注水聚积处为肛门左侧的标志,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肛左(Left)、肛后(Posterior)、肛右(Right)和肛前(Anterior),以首字母命名为LPRA定位法;③ LPRA定位法用于替代不适合内镜下定位的截石位,还可避免使用示踪剂,将成为内镜医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21-10-26
张发明团队: 新型益生菌AKK菌与IBD的关系(综述)
① 临床和动物研究表明AKK菌的丰度在IBD中显著降低,但也有少量研究表明AKK菌在结肠炎中呈升高趋势;② IBD患者进行洗涤菌群移植(WMT)后,AKK菌定植率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WMT治疗IBD中发挥作用;③ AKK菌的促炎作用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这可能与菌株特异性、宿主性别、是否有其他病原菌共存、动物模型间差异等因素有关;④ AKK菌的开发和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研究高效、快速生产AKK菌的新技术;⑤ AKK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2021-07-27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2022
2021
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2016-06-01
ISBN:9787553763415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微生态医学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
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执行主席
南京医科大学整合肠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转化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发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致力于肠道微生物组重建技术及理论研究。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等公派两次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学习。发明系列设备、器械和技术:世界首台智能化粪菌分离系统用于洗涤菌群移植、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ET)实现全结肠途径重复菌群移植和给药、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ES)无痛治疗痔疮和黏膜脱垂等。发起中华粪菌库-紧急救援计划(www.fmtbank.org),用于全国肠道感染患者的救援治疗;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用于服务和长期评价菌群移植。积极推动菌群移植升阶治疗策略、洗涤菌群移植在国内外应用。洗涤菌群移植方法学南京共识(CMJ, 2020)牵头人,国家技术标准(2022)牵头人。粪菌移植国际指南(Gut, 2020)等专家组成员。研究的证据被Gut杂志等全球10部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英文专家共识引用。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消化病学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项目20项。著畅销科普书《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中国肠道大会共同创始发起人兼执行主席。
擅长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及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瘘、痔疮、慢性腹泻、腹痛、顽固性便秘、营养不良、肿瘤放化疗后腹泻等病诊疗。接诊患者来自全国、澳洲、欧洲和美国。从2012年起,建立致力于菌群移植体系研究和整合微生态技术平台建设的团队,成为全球开展菌群数量最多的中心团队之一,建立中国菌群移植平台实时开放菌群移植安全性评价汇总数据。
2012年获中国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4年登世界胃肠病组织官方通讯WGN封面并受邀作评论
2019年获第2届“江苏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