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宝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2017年终期评估优秀)、上海领军人才(2019)、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2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媒介昆虫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及虫媒病虫害防控新策略的研究,近年在蚊虫婚飞与求偶通讯的分子机制、肠道共生菌与宿主和病原体互作的分子机理、病原体感染与蚊虫免疫互作的表观遗传机制和调控通路、发展蚊媒病虫害防控新策略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2017, 2021), Nature Microbiology (2021), Science Advances (2020),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PNAS (2011, 2012, 2017, 2021)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受邀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20)、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7)、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3)等期刊撰写综述。现任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副秘书长、菌物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昆虫比较免疫与互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任Parasites & Vectors期刊Associate Editor等。目前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中科院等科研项目。
Nature子刊:中科院植生所发现蚊子肠道中的抗疟疾新武器
① 在输入性病例一致的情况下,云南腾冲的本地疟疾病例显著低于江苏本地病例;② 与其他地区的中华按蚊(疟原虫媒介)相比,腾冲的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抵抗力更高;③ 肠道菌群分析鉴定出云南按蚊肠道特异性的沙雷氏菌株Su_YN1,该菌株能高效抑制恶性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在按蚊肠道内的发育和感染;④ 沙雷氏菌株Su_YN1通过分泌脂肪酶蛋白AmLip,在不同阶段杀伤疟原虫;⑤ 沙雷氏菌株Su_YN1可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在蚊子中传播,防止疟疾扩散。
2021-05-06
王四宝团队:用蚊虫菌群控制蚊媒疾病(综述)
① 蚊子是许多致命疾病病原体的载体;② 蚊子的肠道、生殖腺、唾液腺和体表栖生着高度多样化和动态的微生物群落,以肠道菌群为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③ 蚊子肠道菌群对蚊子的生理有重要影响,包括营养(血液消化)、发育、繁殖和免疫等方面;④ 靶向蚊子菌群可用于阻断病原体传播,例如使用天然或改造的肠道菌群来抵抗/杀灭蚊子携带的病原体,或者用胞内细菌沃尔巴克氏体来阻断传播,沃尔巴克氏体和特定真菌可用于控制蚊子种群数量。
2019-12-19
PNAS:肠道菌群与病原真菌互作加速蚊子死亡
① 致病性真菌——球孢白僵菌与蚊子肠道菌群的互作,可加速蚊子的死亡;② 局部真菌感染后,有肠道菌群的蚊子相比于无菌蚊子更快地死亡;③ 另外,真菌感染造成了蚊子肠道菌群的失调,肠道细菌负荷显著增加,而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④ 条件致病菌粘质沙雷氏菌在中肠过度生长并易位至血腔,促进了真菌造成的蚊子死亡;⑤ 真菌感染同时下调了中肠抗菌肽及双重氧化酶的表达,后者的下调由球孢白僵菌分泌的卵孢霉素所介导。
2017-05-22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组长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2017年终期评估优秀)、上海领军人才(2019)、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02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媒介昆虫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及虫媒病虫害防控新策略的研究,近年在蚊虫婚飞与求偶通讯的分子机制、肠道共生菌与宿主和病原体互作的分子机理、病原体感染与蚊虫免疫互作的表观遗传机制和调控通路、发展蚊媒病虫害防控新策略等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2017, 2021), Nature Microbiology (2021), Science Advances (2020),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PNAS (2011, 2012, 2017, 2021)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受邀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20)、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017)、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3)等期刊撰写综述。现任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菌物学会副秘书长、菌物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昆虫比较免疫与互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任Parasites & Vectors期刊Associate Editor等。目前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中科院等科研项目。
2003年9月~2007年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
2013年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
2009年9月~2013年2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微生物与免疫学系,博士后
2007年1月~2009年8月:美国马里兰大学昆虫学系,博士后
昆虫与微生物在长期博弈和协同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致病寄生和免疫防御等多样的互作关系和调节机制。蚊子是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开展蚊虫与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和互作机制的研究,将为研发蚊媒病虫害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实验室以蚊虫及其互作的重要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以生物互作为主线,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化学生态学、微生物组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致力于探索:1)蚊虫免疫防御与病原体感染和传播的机制;2)昆虫肠道微生物群稳态调节、互利共生及其介导宿主-病原体互作的分子机理;3)蚊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4)蚊虫生殖行为与化学通讯机理;5)研发基于互作关系的蚊媒病虫害防控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