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于君等+李晓星+许丽霞:新冠病毒感染肝胆类器官
① SARS-CoV-2感染人肝、胆类器官,很容易检测到S蛋白的表达,感染24h后,病毒载量显著增加,且在96h、48h在肝、胆类器官中维持稳定;② 活的SARS-CoV-2可在裂解的类器官及培养上清液扩增;③ 病毒颗粒存在于内腔、类器官的基外侧和顶端,以及膜结构小泡;④ SARS-CoV-2感染导致肝脏和胆汁类器官中高表达促炎性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包括CXCL1;⑤ SARS-CoV-2的替代性功能受体ASGR1在感染的肝类器官上调,或解释肝类器官的病毒载量高于胆管类器官。
2022-04-22
中山大学:人类肠道宏基因组数据库gutMEGA
① 人肠道宏基因组图谱(gutMEGA)是一个注释良好的综合数据库,共保存了人类182项已发表研究的定量肠道菌群数据集;② 通过整理表型,肠道菌群组成及实验信息(样本来源,测序方法,处理软件等),gutMEGA整合了在776个条件中,7个分类水平下(界、门、纲、目、科、属、种)共6457个分类单元的59123个定量信息;③ gutMEGA网站还具有多种浏览和搜索功能,可为用户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获取各表型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方法。
2020-06-0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研究兴趣是通过研究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观遗传改变,阐明表观遗传改变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微环境的内在联系和机制,寻找与肿瘤相关的临床诊断、预后分子标志物。在相关领域发表SCI文章75篇,其中29篇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在Gut、Hepatology、Cell Reports Medicine、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杂志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4100次,H-index 33。主持科研项目7项,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相关成果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8项已获得授权。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硕士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士
消化系统肿瘤相关微生态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消化系统肿瘤的表观遗传修饰及其分子机制
消化系统类器官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