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Jin Sun
文章数:2篇
溶瘤细菌疗法
沈阳药科大学:可微纳转化的溶瘤细菌疗法或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
随着合成生物学发展,细菌疗法近年来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临床疗效不尽人意。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通过合成生物学过表达细胞毒性因子来提高溶瘤微生物的抗肿瘤疗效。近日,沈阳药科大学孙进、孙孟驰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微纳转化的溶瘤微生物系统,可显著抑制原发肿瘤的生长。在光照下,其产生的纳米级细菌外膜囊泡,从而实现肿瘤引流淋巴结靶向递送和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免疫治疗,值得关注。
溶瘤细菌疗法
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吡喃糖氧化酶
益生菌源的外膜囊泡
纳米益生菌用于治疗IBD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氏病在内的炎症性肠病是典型的慢性肠道炎症(IBD)。传统的抗炎治疗伴随很多副作用且疗效有限,因此亟需开发具有特异性的、新的治疗手段。肠道菌群紊乱是IBD的典型特征,因此改善肠道菌群是治疗IBD的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形成粪菌移植和添加益生菌等治疗方法。尽管上述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粪菌移植依然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开发低风险的菌群干预方法非常的迫切。近期沈阳药科大学孙进和浙江大学顾臻团队联合在Nano Letters上发表了其针对IBD治疗开发的最新方法。作者通过构建益生菌来源的外膜囊泡包封二氧化锰纳米酶,从而形成纳米益生菌的方法用于IBD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粪菌移植等细菌疗法,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益生菌源的外膜囊泡
二氧化锰纳米酶
纳米益生菌
IBD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