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2022-2023榜单 | 年度30篇肠道综述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3-05-16
本篇发布“年度30篇肠道综述”。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全球肠道领域研究继续高歌猛进,取得了颇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2023肠道大会来临之际,我们基于《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2022年5月以来一年期间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发表的肠道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多维度评选,形成了《热心肠日报》2022-2023年度榜单。

2022年度榜单参评的文章共有3388篇,发表在420个不同的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达到了82902.36,平均影响因子24.48。其中来自CellNatureScience的文章133篇,来自NEJMLancetJAMA的文章54篇。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本篇发布“年度30篇肠道综述”

 

提示:下述文章点击中文标题可直达热心肠日报,点击英文标题可访问论文官网。


Lancet:老年人营养不良亟待关注(综述)

Lancet[IF:202.731]
① 营养不良会增加老年人发生衰弱、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死亡等不良临床结果的风险;② 老年人营养不良包括三种病因亚型:由炎症驱动的疾病相关、无炎症的疾病相关和与疾病无关(饥饿、社会经济或心理因素)的营养不良;③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管理需要将常规筛查与营养评估、咨询、教育、及食物、口服营养补充剂等营养护理计划相结合,不建议进行减重相关的饮食限制;④ 目前的管理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循证知识与当前临床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差距。

Malnutrition in older adults

2023-01-27, doi:10.1016/S0140-6736(22)02612-5

Lancet:一文读懂乳糜泻(综述)

Lancet[IF:202.731]
① 乳糜泻可分为3种类型:经典型、非经典型及亚临床型,非经典型最为常见,可表现多种肠外症状;② 乳糜泻的诊断方式包括血清学标志物、HLA分型及小肠活检;③ 乳糜泻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主要发病于肠道)的风险增加相关,并与小肠癌风险增加相关;④ 乳糜泻的治疗基于对无谷蛋白饮食的依从,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可能改善胃肠道症状,对于难治性乳糜泻,可进行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SEMINAR: Coeliac disease
2022-06-09, doi:10.1016/S0140-6736(22)00794-2

JAMA: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吗?(综述)

JAMA[IF:157.335]
① 纳入78项随机对照试验和6项队列研究,近74万人数据,综合分析维生素或矿物质补充剂用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一级预防的效果;② 复合维生素与癌症和肺癌的发病率略微降低显著相关(OR为0.93和0.75),但证据存在局限性;③ β-胡萝卜素与肺癌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升高显著相关(OR为1.20和1.10),维生素D和E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无显著关联,其他补充剂的益处不明确;④ 一些补充剂可能与健康危害有关,如维生素A与髋骨骨折、维生素E与出血性卒中、维生素C和钙与肾结石。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2022-06-21, doi:10.1001/jama.2021.15650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108.555]
① 外周诱导的自身反应性髓磷脂特异性T细胞进入肠道后可被肠道共生菌群通过分子模拟激活,随后具有高致病性的Th17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诱导脱髓鞘;② 寄生虫分泌的海藻糖可增加活泼瘤胃球菌以诱导CD8+ Treg,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促进CD4+ Treg的产生,从而抑制1型糖尿病的发展;③ 肠道菌群还可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④ 直接(益生菌、抗生素)或间接(益生元、饮食、粪菌移植)方式调控菌群或是治疗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策略。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me on extra-intestinal autoimmune diseases
2022-05-09, doi:10.1038/s41577-022-00727-y

BMJ:你膳食纤维吃够了吗?(一图读懂)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93.333]
① 世界各地普遍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30克或更多的膳食纤维,富含膳食纤维的均衡饮食可以降低糖尿病等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② 在全球范围内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较低,因此膳食建议仍然需要强调在饮食中包含各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和全谷物;③ 不同类型的膳食纤维会不同程度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可能对健康产生各种影响,膳食纤维也可能与食物基质中的天然植物化合物、营养素协同作用发挥更大健康效益。 Fibre intake for optimal health: how can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support people to reach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2022-07-20, doi:10.1136/bmj-2020-054370

Nature子刊:肠道菌、饮食与心脏代谢疾病的宏组学研究(综述)

Nature Medicine[IF:87.241]
① 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宏代谢组、单细胞组和培养组、病毒测序以及动物模型等技术极大的推动了肠道菌与心脏代谢病(CMD)的研究,但有效整合组学数据阐明菌群-宿主-饮食的关系仍是挑战;② 饮食直接影响肠道菌组成,应开展饮食干预宏组学研究;③ 饮食中化合物、菌群代谢产物、菌群药物代谢产物的追踪可有效探究饮食-宿主-肠道菌的互作关系;④ 针对CMD肠道菌群干预应关注人群健康、精准营养、益生菌、益生元开发,及粪菌移植领域。

Cardiometabolic health, 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me: a meta-omics perspective

2023-03-17, doi:10.1038/s41591-023-02260-4

Lancet子刊: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与疫苗效力(综述)

Lancet Microbe[IF:86.208]
① 许多疫苗的效力在不同地区的婴儿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与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有关;② 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间的互作,以及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可以解释个体间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差异;③ 双歧杆菌、拟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影响早期免疫接种结果;④ 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和细菌细胞外囊泡等微生物产物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⑤ 对健康婴儿肠菌中的关键菌株及其副产物的进一步了解和定性,可能催生新一代疫苗增强疗法。 The early-life gut microbiome and vaccine efficacy
2022-09-08, doi:10.1016/S2666-5247(22)00185-9

左涛等Lancet子刊:详解临床应用中的肠道真菌组(综述+一图读懂)

Lancet Microbe[IF:86.208]
① 肠道真菌群从出生到成年不断变化,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其变异主要取决于饮食、环境、遗传、年龄、性别及药物使用等;② 多种疾病和肠道中白色念珠菌增殖有关,真菌组失调可能在肠内外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但因果关系有待探究;③ 肠道定殖真菌是肠道菌群中具有高度免疫活性的组成部分,可通过共生作用及与肠道细菌协同作用影响宿主免疫生理;④ FMT、抗真菌剂、抗生素、饮食干预和益生菌等在调节真菌群与临床疗效方面有显著效果。 The gut mycobiome in health, disease,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gut bacterial microbiome assembly
2022-09-28, doi:10.1016/S2666-5247(22)00203-8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菌群的定植抵抗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78.297]
① 共生菌群可与病原体竞争营养(膳食成分、电子受体)和空间(黏附位点),也可通过接触依赖性抑制、分泌细菌素、产生抑制性代谢物(如SCFA)等直接机制,杀死或抑制病原体,或减弱其毒力;② 共生菌群可通过增强黏液屏障、降低肠腔氧含量、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生成抗菌肽、IL-1β和IL-22等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间接地限制病原体定植;③ 病原体可用毒力因子改变微环境,或直接拮抗原住菌等机制,逃脱共生菌群的定植抵抗作用。 Microbiota-mediated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regulation
2022-12-20, doi:10.1038/s41579-022-00833-7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78.297]
① 肠道菌群参与初级胆汁酸(BA)向次级胆汁酸的转化和肠肝再循环,其组成、丰度和代谢活性受BA的影响;② 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引起的菌群失调、体育运动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饮食成分中的胆固醇和纤维等因素都会影响菌群对BA的代谢;③ 菌群BA代谢失调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肝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④ 通过粪菌移植或补充益生菌改善菌群组成、或使用次级BA调节菌群的BA代谢,可能有益于上述疾病的防治和维持人群健康。 Bile acid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metabolic interactions and impacts on disease
2022-10-17, doi:10.1038/s41579-022-00805-x

Nature Reviews:伴随人一生的菌群演替(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78.297]
① 肠道、口腔、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演替伴随人的一生;② 生命早期,菌群发生原生演替(先锋物种定植→群落快速变化、复杂度增加→达到稳定),受分娩方式、抗生素、喂养方式和饮食等影响;③ 菌群成熟稳定后,抗生素、疾病等扰动可引起群落的次生演替,基石物种在群落恢复过程中有要作用;④ 老年时菌群进入晚期演替阶段,α多样性降低、个体独特性增加;⑤ 菌群还参与死后尸体的腐败和分解,在法医领域具有潜力。 Microbiota succession throughout life 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2022-07-29, doi:10.1038/s41579-022-00768-z

Nature Reviews:噬菌体和细菌在人体肠道中的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78.297]
① 噬菌体与细菌在群体水平上不再是简单的捕食者与猎物关系,而是互利共存伙伴;② 噬菌体存在促进了肠道细菌基因型和表型多样化,也加速了其自身演化;③ 使用噬菌体裂解可作为对抗竞争者的武器或与后生动物宿主互作的手段,噬菌体也可协助细菌间发生水平基因转移,促进菌落适应性进化;④ 由于噬菌体直接与肠道细胞互作,人体免疫反应和生理特征可能朝着有利于细菌生长、抑制竞争者方向变化;⑤ 从复杂微生物群落角度看,噬菌体作用似乎更重要。 Mutualistic interplay between bacteriophages and bacteria in the human gut
2022-06-30, doi:10.1038/s41579-022-00755-4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IBD的饮食管理(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营养评估需包含与临床结局相关的身体组成,包括握力、腰围,以及基于影像的身体组成分析;② 全肠内营养(EEN)及克罗恩病排除饮食可用于诱导IBD缓解,另有多种新兴饮食疗法(植物性饮食、地中海饮食、低硫饮食等)可诱导或维持IBD缓解;③ 饮食疗法可用于管理IBD并发症:降低纤维摄入可预防肠梗阻,FODMAP饮食可控制功能性肠道症状;④ 手术前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剂或EEN)可改善手术结局;⑤ IBD患者对症状的担忧及食欲的降低可能导致饮食失调。 Dietar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BD — the emerging role of dietary therapy
2022-05-16, doi:10.1038/s41575-022-00619-5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大肠癌的三类筛查方法(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早期筛查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② 基于粪便的检测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和多靶点粪便DNA检测,FIT可检测粪便潜血,是全球最常用的CRC筛查手段;③ 肠镜、CT结肠成像等是CRC初筛后的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肠镜的侵入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和患者依从性;④ 目前,多种基于血液中肿瘤来源DNA(ctDNA)的CRC筛查方法正在开发中;⑤ 核磁结肠成像、结肠胶囊内镜、CT胶囊内镜等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也在进行临床试验。 Current and futur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strategies
2022-05-03, doi:10.1038/s41575-022-00612-y

Nature Reviews:肠道糖异生-老功能、新意义(观点)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肠道糖异生(IGN)由互补机制激活,在不同营养状况下,如富含蛋白质或纤维的膳食及胃旁路术后的患者中,控制机体代谢;② 在这些情况下,IGN具有管理体重、血糖控制、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焦虑相关行为等代谢和行为益处;③ 营养物质激活IGN可促进全身糖异生,可作为信号介导大脑对先前摄入食物及血糖的调控;④ 在禁食或进食状态下,IGN可作为介于食物相关短期信号(激素)和能量储存相关长期信号(瘦素)之间的中期信号,来维持血糖稳态。 Intestinal gluconeogenesis: metabolic benefits make sense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2022-12-05, doi:10.1038/s41575-022-00707-6

Nature Reviews:转移性大肠癌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未来(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开始前,强烈建议通过测序确定肿瘤基因组的状态;② MSI-h/dMMR和BRAFV600E患者,确定派姆单抗为一线治疗,康奈非尼+西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比美替尼为二线治疗;③ MSS/pMMR mCRC则基于KRAS、NRAS及原发肿瘤位置,将传统化疗方法与抗VEGF或EGFR治疗相结合;④ 针对ERBB2、KRASG12C等稀有分子特征mCRC的新药试验正积极开展;⑤ 基于循环肿瘤DNA的无创检测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耐药性预测有望用于靶向疗法的筛选。 Therapeutic landscape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2023-01-20, doi:10.1038/s41575-022-00736-1

Nature Reviews:健康和炎症性肠病中的巨噬细胞(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scRNA测序和小鼠模型的研究揭示了肠道中巨噬细胞具有异质性,肠道中巨噬细胞亚群具有与单核细胞不同的功能和补充动力学;② 健康小鼠出生前肠道的巨噬细胞由胚胎来源的巨噬细胞填充,但出生后被骨髓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取代,并在成年期补充,且菌群可影响单核细胞的招募和巨噬细胞的补充;③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失调是肠道炎症的特征;④ 目前对调控健康状态下单核细胞到巨噬细胞分化的微环境信号和下游通路以及炎症变化仍然知之甚少。 Macrophages in intestinal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3-04-17, doi:10.1038/s41575-023-00769-0

Nature Reviews:炎症疾病中的肠道B细胞(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肠道B细胞反应在有组织的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中启动;② GALT中产生的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及其直接前体可广泛传播,广泛分布于固有层;③ 尽管GALT中表达IgG的记忆B细胞在健康人中并不常见,但分泌IgG的肠道浆细胞却较为常见;④ 在IBD中,肠道IgG浆细胞是肠道炎症的主要贡献者;⑤ 菌群从多个方面(从确定IgA反应的特异性,到驱动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塑造了肠道B细胞应答。 Human intestinal B cell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
2023-02-27, doi:10.1038/s41575-023-00755-6

国内团队Nature Reviews:东亚地区的胃肠道癌症(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2020年东亚报告近250万例胃肠道癌症,男性发病率为117.1/10万,高于女性的56.2/10万;② 与西方相比,东亚的胃癌、肝癌、食管癌及胆囊癌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及胰腺癌发病率较低;③ 东亚年轻人的结直肠癌、胰腺癌及胆囊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主要因吸烟、喝酒、饮食、久坐、肥胖及代谢疾病等风险因素在年轻人中显著增加;④ 东亚的幽门螺杆菌、肝吸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更多地摄入热饮,胆囊肿较多,可能增加胃肠道癌症风险; Updated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East Asia
2023-01-11, doi:10.1038/s41575-022-00726-3

Nature Reviews:影响IBS的遗传因素(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血清素相关信号通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相关基因突变及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陷,或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② 染色体性别相关特定位点的变异与IBS风险增加有关,或是女性患病率高的原因;③ IBS与焦虑及情绪障碍具强遗传相关性,可能因其共同风险基因在神经元通路和肠-脑轴沟通中发挥作用;④ 粪便频率研究发现了与IBS相关的细胞类型、通路和个体基因;⑤ 宿主的遗传或通过影响特定微生物丰度和宿主-菌群互作,影响IBS风险。 Genetic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ifting gear via biobank-scale studies
2022-08-10, doi:10.1038/s41575-022-00662-2

Nature Reviews:T-B细胞共舞,精密调节肠道分泌型抗体特异性(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免疫球蛋白IgA和IgM由B细胞分化、浆细胞表达,跨越上皮屏障分泌入肠腔与菌群互作,是重要的分泌型抗体;② 肠道SIgA与菌群的结合呈现惊人的种属交叉反应,或来源于对非细菌基因编码的膜聚糖结构的共同识别;③ 反之,细菌基因编码的T细胞抗原决定簇驱动可预测、高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④ 因此,分泌型抗体的细菌反应性或由T细胞决定,进而促进B细胞分化;⑤ 探究B、T细胞受体表达、T细胞抗原决定簇或是研究抗体-病菌反应及相关疾病的关键。 Tango of B cells with T cells in the making of secretory antibodies to gut bacteria
2022-09-02, doi:10.1038/s41575-022-00674-y

国内团队Nature Reviews:新冠与肠道菌群(综述+一图读懂)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新冠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丰度降低,肠杆菌科条件致病菌丰度升高;② 新冠病毒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3种潜在机制:激活模式识别受体、下调ACE2的表达以促进病原菌生长、直接感染细菌;③ 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新冠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的潜在机制:条件致病菌被先天性免疫受体识别、条件致病菌及毒素易位、共生菌减少抑制免疫细胞的招募;④ 饮食、益生菌/元、菌群代谢产物、粪菌移植等菌群干预措施或可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结局。 Gut microbiota in COVID-19: key microbial changes,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2022-10-21, doi:10.1038/s41575-022-00698-4

Nature Reviews:一文+一图读懂Akk菌——下一代益生菌中的新星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小鼠模型和人群研究中,Akk菌丰度降低与多种疾病有关;② Akk菌可改善小鼠代谢紊乱(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神经退行性疾病、肠道炎症和癌症(结肠癌和免疫治疗反应);③ 巴氏灭活的Akk菌比活菌更有效,小鼠和人体概念验证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④ Akk菌通过其特定代谢物或膜蛋白作用于宿主细胞或受体,促进维持肠屏障,调控宿主免疫并抑制炎症;⑤ 与其他下一代益生菌相比,Akk菌对宿主底物具有代谢偏好且灭活后仍有效。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aradigm for next-generation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2022-05-31, doi:10.1038/s41575-022-00631-9

Nature Reviews:精准饮食干预辅助癌症药物治疗(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IF:69.8]
① 肿瘤据其组织来源、基因改变等发生适应性的代谢改变以满足其生存需要;② 饮食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调节肿瘤增殖、生存相关激素水平;③ 饮食干预可能通过限制肿瘤营养、增强药物治疗效果、调控激素水平、改变全身免疫状态等方式帮助肿瘤治疗;④ 热量限制、模拟禁食、生酮饮食、低脂肪饮食、限制特定氨基酸摄入等饮食干预方式有望用于肿瘤治疗;⑤ 针对性的精准饮食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能是肿瘤治疗手段的下步发展方向。 Developing dietary interventions as therapy for cancer
2022-05-25, doi:10.1038/s41568-022-00485-y

Cell:微生物食品助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观点)

Cell[IF:66.85]
① 由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微生物食品)包括微生物生物质、发酵食品以及细胞工厂;② 微生物食品可在营养等层面改善人群健康,又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改善环境,从而促进人和自然可持续健康发展;③ 挖掘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可提供新的潜在食品来源;④ 科学驱动的发酵方法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为研发下一代微生物食品提供助力;⑤ 一些废料(如豆渣)可作为微生物发酵底物,有助于提高食品系统效率;⑥ 微生物食品正在蓬勃发展,但仍面临多项挑战。 Microbial foods for improving human and planetary health
2023-01-18, doi:10.1016/j.cell.2022.12.002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早发性结直肠癌(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65.038]
① 预计到2030年,YO-CRC占结肠癌的11%和直肠癌的23%,趋势适用于不同地区和性别;② YO-CRC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种族、生活方式、饮食、肥胖、糖尿病、抗生素、肠道菌群等,约20%的YO-CRC由遗传因素导致;③ WNT/β-catenin、KRAS、TP53、BRAF、NRAS等信号通路参与YO-CRC的发生发展;④ 因缺乏筛查,YO-CRC患者常被诊断为晚期,应对Lynch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息肉患者进行监测;⑤ 对YO-CRC患者的管理需考虑长期治疗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Young-onset colorectal cancer
2023-04-27, doi:10.1038/s41572-023-00432-7

Science:调控菌群稳态,肠道生理状态很重要(综述)

Science[IF:63.714]
① 宿主通过控制肠腔内的电子受体(如氧和硝酸盐)可用性来塑造菌群组成,例如在大肠中,宿主通过维持肠上皮细胞的生理性缺氧来限制肠腔氧浓度,从而选择专性厌氧菌;② 在宿主对菌群控制力正常时,尽管不同饮食(如哺乳vs成人饮食)塑造的菌群组成有很大差异,这些菌群都处于稳态;③ 然而,不良饮食、抗生素和肠道疾病等因素会削弱宿主对菌群的控制力,使肠腔氧含量增加,驱动了菌群失调和有害代谢物生成;④ 对控制菌群生长的宿主参数(如肠腔氧浓度)进行量化,可帮助定义菌群的稳态和失调,而恢复宿主对菌群的控制可作为改善菌群失调的新策略。 The microbiome and gut homeostasis
2022-06-30, doi:10.1126/science.abp9960

Science: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互作——从点到面的交流(综述)

Science[IF:63.714]
① 关于微生物组的研究首要的问题仍是定义正常的菌群和健康的肠道;② 宿主通过物理(上皮)和化学屏障来区隔肠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屏障),形成和谐稳态;③ 菌群研究从多组学方法入手,通过生信分析,在人类病患或动物模型中识别表型相关潜在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特征;④ 然后通过筛选法,开启对该靶标所靶向的疾病相关宿主途径、细胞功能的鉴别,进而整合信息揭示分子机制;⑤ 进一步改良科赫法则,关注微生物群内的跨界互作,找出特定的表型及其对应的特定微生物,明确其因果关系;⑥ 下一阶段应重点关注机制研究,以预测细菌疗法的新方向和新功效。 Local barriers configure systemic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host and microbiota
2022-05-26, doi:10.1126/science.abo2366

Science: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离不开与菌群的互作(综述)

Science[IF:63.714]
①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人体反复接触抗生素以及“清洁”的环境,儿童的微生物结构发生变化,如婴儿双歧杆菌的消失;② 这影响了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发育过程,并对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糖尿病、特异性疾病和哮喘的发病率增高;③ 生命早期能量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人体对初始定植微生物的免疫反应,从而可产生菌群耐受;④ 但近年来不受限制的能量获取使该功能受损,反而增加了机体对菌群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Immune-microbe interactions early in life: A determinant of health and disease long term
2022-05-26, doi:10.1126/science.abk2189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双向互动如何影响体重管理(一图读懂)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47.564]
① 宿主饮食习惯是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膳食中脂肪、蛋白质、纤维等因素塑造肠道菌群;② 反过来,肠道菌群对肠道环境和肠外组织发挥保护、结构和代谢作用,调节宿主能量代谢、食欲、激素和免疫系统,影响宿主的体重;③ 减肥反应的个体间差异可能部分取决于肠菌组成,通过饮食干预、药物、减肥手术、粪菌移植等方式改善菌群组成或有助于体重管理;④ 证明特定微生物对体重的影响尚存挑战,如何在个体化基础上调节肠菌以管理体重仍需研究。 The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and weight management: microbes as friends or foe?
2023-01-17, doi:10.1038/s41574-022-00794-0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