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特殊人群肠道30篇必读论文和中国十大研究 | 《热心肠日报》年度榜单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5-07-06
本篇发布“特殊人群肠道”主题的两个榜单(30篇必读论文、中国十大研究)。

过去的一年里,全球肠道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2025年肠道大会之际,我们基于《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2024年5月以来的一年期间(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发表的肠道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多维度评选,形成了《热心肠日报》2024-2025年度榜单。

此次榜单评选涵盖了3294篇发表在320个不同期刊上的研究文献,累计影响因子达到66503.6,平均影响因子为20.2。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有193篇,发表在医学顶刊NEJMLancetJAMABMJ上的文章有54篇。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本篇发布“特殊人群肠道”主题的两个榜单(30篇必读论文中国十大研究)。

BMJ:孕期或婴儿期使用抗生素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关系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韩国全国队列研究结合同胞分析,纳入200万儿童,评估孕期或婴儿期(6个月内)抗生素使用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的关联。② 核心发现概述:整体队列显示孕期或婴儿期抗生素暴露与四类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略增,但同胞分析削弱关联,仅婴儿期抗生素暴露与癫痫风险轻度升高(HR 1.13)。③ 孕期抗生素结果:孕期暴露与ASD、智力障碍等风险在整体队列显著(HR 1.08-1.17),但同胞分析后关联消失(ASD HR 1.06,智力障碍HR 1.00)。④ 婴儿期抗生素亚组:婴儿期抗生素暴露与癫痫风险轻度增加(HR 1.13),且早于2个月或用药超15天者风险略高,提示需关注长期或早期使用。⑤ 临床建议:抗生素仍是治疗感染必需,但需权衡利弊,尤其对婴儿及孕期,避免非必要使用以减少潜在神经发育风险。

Association between exposure to antibiotics during pregnancy or early infanc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tellectual disorder, language disorder, and epilepsy in children: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2024-05-22 , doi: 10.1136/bmj-2023-076885

BMJ: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量变化趋势令人担忧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8年间185个国家3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含糖饮料(SSBs)摄入比例,进而量化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摄入SSBs的情况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② 185个国家3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摄入SSBs比例从1990年到2018年增加23%,与全球这一年龄段肥胖率的上升趋势相平行;③ 全球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摄入含糖饮料的情况表现出很大异质性,且这种摄入量受到年龄、父母教育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的影响;④ 本研究有助于为减少年轻人群体中含糖饮料的摄入提供政策指导,特别是对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所有教育水平的城市和农村地区摄入量较大的年轻人。

Intake of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185 countries between 1990 and 2018: population based study
2024-08-07 , doi: 10.1136/bmj-2024-079234

北京大学BMJ:中国最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情况分析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北京大学冯星淋团队分析了2016年至2021年间中国最贫困农村地区6-23个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趋势和差异;② 统计发现尽管存在多种营养不良形式(贫血、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但总体上营养不良情况都有所下降,特别是贫血和发育迟缓的情况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③ 贫困县儿童的生长差异与家庭收入的关系逐渐缩小,但与母亲教育水平相关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母亲仅完成小学教育的儿童;④ 男孩的生长状况和贫血情况普遍比女孩差,但在6至23个月龄期间,性别差异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扩大;⑤ 教育相关不平等在婴儿期就已存在,且在6个月至2岁期间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需要在孕前至产后护理期中给予更多关注。

Malnutrition in infants aged 6-23 months in China's poorest rural counties from 2016 to 2021: cross sectional study
2024-10-28 , doi: 10.1136/bmj-2024-079499

JAMA:青少年肥胖的研究进展(综述)

JAMA[IF:55]

① 本综述全面回顾了青少年肥胖问题及其治疗方法,揭示了肥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② 青少年肥胖在美国的患病率约为21%,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脂异常、睡眠障碍、抑郁以及肌肉骨骼问题,并增加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③ 青少年肥胖通常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或超过同龄及性别的95百分位来定义;④ 青少年肥胖的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善疗法、药物治疗和代谢及减重手术;⑤ 生活方式改善疗法是一线治疗,可以在一年内减少约3%的BMI,而新型抗肥胖药物(如利拉鲁肽)与生活方式改变疗法结合,可在一年内减少约5%至17%的平均BMI,严重不良事件罕见;⑥ 对于严重肥胖的青少年,手术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一年内可减少约30%的BMI,但所有肥胖治疗的长期效果仍需未来研究验证。

Obesity in Adolescents: A Review
2024-08-05 , doi: 10.1001/jama.2024.11809

JAMA:铁补充仅降低孕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JAMA[IF:55]

① 这项研究更新了2015年关于孕期铁缺乏和铁缺乏性贫血筛查及补充的证据报告,旨在为美国预防服务任务组(USPSTF)提供信息;② 纳入了17项试验(共24023名参与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或不补充相比,孕期铁补充与降低孕晚期母体铁缺乏性贫血风险(相对风险[RR] 0.40)和铁缺乏风险(RR 0.47)相关;③ 没有发现铁补充对孕妇的生活质量、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孕妇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或婴儿小于胎龄等临床结局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④ 铁补充可能导致暂时性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但无严重危害事件报告;⑤ 对于筛查铁缺乏或铁缺乏性贫血的研究则尚未开展,因此无法评估其对母体和婴儿健康结果的影响。⑥ 研究强调,尽管孕期常规铁补充可以降低铁缺乏和铁缺乏性贫血的发生率,但对于健康结果的证据有限或表明没有益处,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母体铁状态变化与健康结果之间的关联。

Screening and Supplementation for Iron Deficiency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During Pregnancy: Updated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2024-08-20 , doi: 10.1001/jama.2024.13546

JAMA:数字健康行为干预预防儿童肥胖

JAMA[IF:55]

① 核心发现:数字干预改善婴幼儿体重增长轨迹并降低肥胖风险。研究显示,结合健康行为咨询与数字工具(短信+网页仪表盘)的干预组,24个月体重增长值比对照组低0.33kg/m,肥胖率降低44%。② 关键结果:干预组BMI z值降低0.19,肥胖率降至7.4%(对照组12.7%),且对非裔、西班牙裔等高风险群体效果显著,食品不安全家庭获益更明显。③ 次要指标:干预组24个月超重率下降2.4%,体重增长改善从4个月持续至全程,WHO标准下肥胖率减少54%,显示早期行为干预的长期效益。④ 亚组分析:食品不安全家庭干预效果更强(体重增长差-0.77kg/m),而种族/语言差异未显著影响效果,证明干预对多元群体有效性。⑤ 研究意义:该低成本可扩展的数字干预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新方案,若推广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改善健康公平性。

A Digital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Childhood Obesity: The Greenlight Pl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2024-11-03 , doi: 10.1001/jama.2024.22362

Nature:准爸爸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孕妈和后代健康

Nature[IF:48.5]

① 这项研究发现,雄性受孕前的肠道菌群失调,会通过肠-生殖细胞系轴影响睾丸和精子以及雌性的胎盘功能,进而影响后代健康状况;② 用抗生素(nABX)和泻药(PEG)等手段诱导雄性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会增加其后代出现低出生体重、严重生长限制和早逝的风险,如果雄鼠肠道菌群在受孕前恢复,则可挽救对后代的不良影响;③ 雄鼠生殖细胞系介导了这种效应,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雄鼠生殖系统,包括睾丸的生理结构、代谢物、激素和精子小RNA等方面的变化,瘦素信号受损可能在雄鼠的肠-生殖轴紊乱中起关键作用;④ 雄鼠菌群失调导致受孕雌鼠胎盘功能不全的风险升高,表明胎盘缺陷可能是父亲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后代健康的关键环节。

Paternal microbiome perturbations impact offspring fitness
2024-05-01 , doi: 10.1038/s41586-024-07336-w

Nature:准爸爸饮食如何影响孩子代谢健康?

Nature[IF:48.5]

① 本研究揭示了父亲饮食习惯对精子中的小非编码RNA(sncRNA)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传递给后代并影响其代谢健康;② 小鼠实验表明,雄鼠附睾中的精子对短期高脂饮食(HFD)的影响很敏感,而睾丸中正在发育的生殖细胞不然;③ HFD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精子线粒体tRNA(mt-tRNAs)及其片段(mt-tsRNAs)增多,并增加雄性后代的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风险;④ 对两细胞胚胎的单胚胎转录组学分析表明,精子mt-tRNAs在受精时可转移到卵子中,并能参与早期胚胎转录调控;⑤ 人类中,精子mt-tsRNAs与体重指数相关,父亲在受孕时超重可使后代肥胖风险翻倍、代谢健康受损;⑥ 这项研究强调了父亲在受孕前的健康对后代代谢健康的重要性,表明受饮食诱导的精子mt-tRNAs可介导父系表观遗传效应。

Epigenetic inheritance of diet-induced and sperm-borne mitochondrial RNAs
2024-06-05 , doi: 10.1038/s41586-024-07472-3

Nature:RANK驱动孕期肠上皮扩张

Nature[IF:48.5]

① 妊娠和哺乳期间,母体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以满足自身健康和后代发育的需求,本研究揭示了母体肠上皮扩张的现象,以及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及其配体RANKL在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孕期母体和子代健康提供了新视角;② 怀孕哺乳期间,小鼠小肠绒毛显著扩张,小肠绒毛长度增加、表面积增大,呈现更扁平的片状结构,从而适应孕期营养需求的增加;③ 小鼠实验、小鼠和人类肠道类器官实验表明,RANK-RANKL是参与小肠绒毛扩张的重要分子途径;④ 催乳素驱动肠道固有层特定细胞(间充质细胞、T细胞)的RANKL表达增多,RANKL与肠上皮表达的RANK相互作用,激活抗凋亡基因以减少肠上皮细胞死亡,并通过BMP受体信号调控肠干细胞微环境,从而促进肠上皮扩张;⑤ RANK驱动的母体肠道扩张对于子代健康发育至关重要,肠上皮缺失RANK的母鼠在孕期无法有效扩大肠道表面积,其后代体重减轻,并在代谢应急后出现葡萄糖不耐受;⑥ 怀孕哺乳期间的肠上皮扩张是可逆的,但RANK持续过度激活最终导致干细胞耗竭和功能障碍,并防止Apc突变小鼠的肠道肿瘤形成。

RANK drives structured intestinal epithelial expansion during pregnancy
2024-12-04 , doi: 10.1038/s41586-024-08284-1

厦大团队Nature:石胆酸模拟热量限制的抗衰老效果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本研究发现石胆酸(LCA)能模拟限制热量(CR)的抗衰老效果;②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者们筛选出在CR过程中变化的代谢物,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LCA是能单独复制CR效果的代谢物之一;③ 在小鼠中,LCA能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增强肌肉再生,并恢复握力和跑步能力;④ LCA还在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中激活AMPK,并诱导延长寿命和健康的效果;⑤ 在三种动物模型中,AMPK的敲除都能消除LCA诱导的表型;⑥ 研究揭示了通过补充CR过程中上调的代谢物LCA,可以以AMPK依赖的方式为多细胞生物带来抗衰老的益处。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e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29-5

厦大团队Nature:石胆酸延缓衰老的关键分子机制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与团队的这项研究,揭示了热量限制模拟物石胆酸(LCA)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发现TUB样蛋白3(TULP3)是LCA的直接受体,并鉴定出LCA通过激活TULP3–sirtuin–v-ATPase–AMPK通路,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② 研究者发现,LCA通过增强去乙酰化酶sirtuins(SIRTs)活性,实现对溶酶体质子泵v-ATPase的V1E1亚基的三个位点(K52、K99和K191)的去乙酰化作用,以抑制v-ATPase活性,从而启动溶酶体葡萄糖传感途径,激活AMPK;③ 研究者进一步从与SIRT1直接互作的蛋白中鉴定出TULP3作为LCA受体,发现LCA通过直接结合TULP3,激活sirtuins;④ 在小鼠、线虫和果蝇模型中,验证了TULP3–sirtuin–v-ATPase轴介导了LCA和热量限制带来的抗衰老效果。

Lithocholic acid binds TULP3 to activate sirtuins and AMPK to slow down ageing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48-2

Nature:深度调查护理院皮肤微生物,起底多重耐药菌藏身处

Nature[IF:48.5]

① 本研究通过菌株分辨宏基因组学和分离株测序,发现护理院居民的皮肤是多重耐药病原体的重要储存库;② 多重耐药真菌病原体耳念珠菌,在居民皮肤上广泛存在,并呈克隆性传播;③ ESKAPE(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等高风险耐药细菌在护理院居民间广泛共享;④ 部分居民皮肤的多个部位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提示皮肤可能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⑤ 分析七家护理院的公开数据,进一步证实病原菌及耐药基因的潜在传播风险。

Clonal Candida auris and ESKAPE pathogens on the skin of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s
02-26 , doi: 10.1038/s41586-025-08608-9

Nature:抗生素影响婴儿疫苗效果,双歧杆菌或是缺失的拼图

Nature[IF:48.5]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前瞻性跟踪191名健康婴儿,评估早期抗生素暴露对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采用系统疫苗学方法分析血液转录组和肠道菌群。② 核心发现:新生儿期直接使用抗生素显著降低7个月时肺炎球菌(PCV13)和结合疫苗(Infanrix Hexa)的抗体滴度,而产时或产后抗生素影响较弱。③ 转录组变化:抗生素暴露婴儿血液显示炎症模块激活,B细胞相关通路受抑制,与疫苗反应缺陷直接相关。④ 菌群关联分析:新生儿抗生素暴露导致6周时肠道双歧杆菌属丰度下降,与后续疫苗抗体水平降低显著正相关。⑤ 动物实验验证:无菌小鼠疫苗反应差,补充双歧杆菌菌群或市售益生菌(含两歧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可恢复抗体生成和生发中心形成。⑥ 干预建议:肠道菌群靶向干预(如益生菌)可能改善抗生素暴露婴儿的疫苗免疫原性,需临床试验验证。

Bifidobacteria support optimal infant vaccine responses
04-02 , doi: 10.1038/s41586-025-08796-4

Nature:肠菌代谢物如何增加老年白血病风险?

Nature[IF:48.5]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小鼠模型探究肠道菌群代谢物驱动衰老相关克隆性造血(CHIP)的机制,结合微生物组分析、代谢物检测及体内外实验。② 核心发现:革兰氏阴性菌代谢物ADP-庚糖经肠道屏障损伤进入循环,通过ALPK1受体促进预白血病细胞扩增,直接关联衰老与CHIP进展。③ 年龄相关肠道改变:衰老或肠道损伤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增殖,释放的ADP-庚糖进入血液,老年及CHIP患者血液中该代谢物显著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④ ALPK1信号通路:ADP-庚糖结合ALPK1受体形成TIFAsomes,激活NF-κB通路,赋予DNMT3A突变造血干细胞增殖优势,抑制其分化并增强竞争性。⑤ 治疗靶点潜力:阻断ADP-庚糖-ALPK1轴(如抑制UBE2N或敲除ALPK1)可抑制预白血病细胞扩增,提示该通路是干预CHIP进展的潜在靶点。⑥ 菌群与代谢物关联:衰老或炎症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引发菌群失调,广谱革兰氏阴性菌增殖释放ADP-庚糖,而非特定菌种驱动该过程。⑦ 分子机制验证:ADP-庚糖通过UBE2N依赖的NF-κB通路特异性激活预白血病细胞,避免MAPK通路引发的干细胞耗竭,维持其增殖能力。

Microbial metabolite drives ageing-related clonal haematopoiesis via ALPK1
04-23 , doi: 10.1038/s41586-025-08938-8

Cell:肠菌如何将糖皮质激素转化为孕激素

Cell[IF:42.5]

① 该研究发现,特定肠道细菌能将宿主产生的类固醇激素转化为另一类具有不同生物功能的类固醇激素;② Gordonibacter pamelaeae和迟缓埃格特菌可通过21-脱羟基作用将人胆汁中含有的皮质激素(如3α5αTHDOC)转化为孕激素(如THP);③ 特定大肠杆菌(EcN)可产生氢气,这能促进迟缓埃格特菌的21-脱羟基作用,小鼠中EcN和迟缓埃格特菌的共定植可诱导THP生成;④ 使用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方法,鉴定出迟缓埃格特菌编码21-脱羟基功能的基因簇Elen_2451–2454;⑤ 孕晚期孕妇粪便中THP含量大幅升高,肠道菌群中含Elen_2451–2454基因簇的细菌增多,且移植孕妇粪菌可诱导小鼠粪便THP水平升高;⑥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肠菌将皮质激素转化为孕激素可能对怀孕和女性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Gut bacteria convert glucocorticoids into progestins in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gas
2024-05-21 , doi: 10.1016/j.cell.2024.05.005

Cell:微生物组发育节奏——母乳喂养与呼吸健康的关键联系

Cell[IF:42.5]

① 本研究通过分析2227名婴儿的鼻腔和肠道微生物组轨迹、母乳成分和喂养特征,揭示了母乳喂养与生命早期微生物定植模式之间的关联及其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表明母乳通过调节出生后第一年的微生物群发育节奏来间接预防哮喘;② 健康婴儿中,与3月龄相比,1岁时的鼻腔和肠道微生物组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母乳喂养状态对微生物组特征有重要影响;③ 建立“PreTCO系统”计算方法,用其分析微生物定植模式(早期、持续、晚期),以表征微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随时间的动态变化);④ 早期断奶(不足3个月)会导致微生物组定殖模式的加速,过早获得特定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包括活泼瘤胃球菌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增加哮喘风险;⑤ 而延长母乳喂养则有助于微生物组的逐步成熟,从而降低哮喘风险;⑥ 微生物定植模式和母乳成分可以准确预测学龄前哮喘(AUC=0.93),通过中介分析等方法证明微生物组轨迹介导了母乳喂养对哮喘的保护作用;⑦ 这些发现强调了延长母乳喂养对呼吸健康的益处,并突出了潜在的微生物干预靶点。

Microbial colonization programs are structured by breastfeeding and guide healthy respiratory development
2024-09-19 , doi: 10.1016/j.cell.2024.07.022

Cell:宫颈阴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沙眼衣原体感染风险?

Cell[IF:42.5]

① 该研究通过纵向设计,探索了子宫颈阴道微生物组(CVM)对黑人和西班牙裔年轻女性的沙眼衣原体(CT)感染和复发的影响;② 基于CVM结构分类系统,将CVM划分为多种状态类型,其中,与细菌性阴道病(BV)相关的一种亚型CST-IV-A显著增加了CT感染风险(OR=2.46);③ 微生物网络分析鉴定出10个细菌分类单元,包括CST-IV-A的主导微生物Candidatus Lachnocurva vaginae在内,与CT感染高度相关,且这些菌群之间具有协同效应;④ 治疗后,与CT感染相关的CVM在部分患者中重新出现,进一步导致CT复发;⑤ 治疗后残留的BV特征和高风险CVM状态(如CST-IV-A)与盆腔炎性疾病和流产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⑥ 这项研究揭示了CVM状态对CT感染及其复发的核心作用,为未来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预防和治疗干预提供了重要线索。

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
01-15 , doi: 10.1016/j.cell.2024.12.011

Cell:大规模基因组资源,揭示短双歧杆菌的定植与功能奥秘

Cell[IF:42.5]

① 本研究构建了重要的婴儿肠菌——短双歧杆菌(Bb)的大规模基因组研究资源,揭示了Bb的定植机制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理解Bb功能机制及开发益生菌疗法奠定基础;② 研究团队创建了高密度随机条形码转座子插入库(覆盖23万个插入位点),在多种体外扰动条件以及体内环境(小鼠和鸡的不同饮食条件下),评估各基因对Bb生长和定植的影响;③ 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覆盖1,462个Bb基因(占非必需基因的84%)的有序插入突变菌株集合,深入探索特定Bb基因的功能;④ 利用这些资源,研究发现,Bb通过特定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实现肠道持久定殖,其中,棉子糖家族低聚糖(RFOs)支持Bb在成年肠道中的定植;⑤ 研究揭示了Bb的细胞形状与适应性的联系,发现相较于杆状形态,Y型的双歧形态与肽聚糖的特定化学修饰密切相关,并在代谢压力下呈现适应性劣势;⑥ 研究还将Bb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其自身适应性联系起来,表明能调节宿主免疫的芳香族乳酸(如吲哚-3-乳酸)是Bb的代谢“废物”,生成这些小分子的代谢途径参与维持细菌自身氧化还原平衡,在Bb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Genome-scale resources in the infant gut symbiont Bifidobacterium breve reveal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colonization and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03-10 , doi: 10.1016/j.cell.2025.02.010

Cell:怀孕让肠道再次生长

Cell[IF:42.5]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以怀孕母鼠小肠为对象,结合组织学、分子和电生理学方法,揭示生殖诱导的肠道重塑机制。② 核心发现与关键结果:妊娠触发肠道独特生长模式,包括部分不可逆的小肠延长和可逆的绒毛增生,由SGLT3a驱动的前体细胞扩增主导,且独立于饮食或微生物变化。③ 肠道重塑特征:小肠长度在妊娠第7天开始延长,产后部分恢复;绒毛增宽增高达20%-30%,产后7天完全复原,依赖肠上皮前体细胞增殖及迁移加速。④ SGLT3a的作用机制:肠细胞特异性表达的SGLT3a(钠-质子敏感型SGLT3a转运体)通过检测钠和质子,非自主性支持Fgfbp1阳性前体细胞扩增,但不参与葡萄糖吸收等消化功能。⑤ 与其它机制的差异:肠道生长由生殖激素调控,而非单纯饮食或微生物变化;钠补充可模拟妊娠对绒毛增生的促进作用,而高糖饮食不影响SGLT3a表达。⑥ 分子调控网络: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显示,妊娠上调肠细胞代谢基因(如脂肪酸、胆酸代谢),并重塑细胞区域分布,底部绒毛细胞比例增加。⑦ 应用潜力:SGLT3a介导的生长程序或可优化妊娠护理,如通过调控钠信号预防产后肠道延长的长期代谢影响。

Growth of the maternal intestine during reproduction
03-19 , doi: 10.1016/j.cell.2025.02.015

Science:胎儿期遭遇饥荒增加成年2型糖尿病风险

Science[IF:45.8]

① 饥荒对死亡和疾病的短期影响有充分的记录,但研究其造成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这项研究利用乌克兰1932-1933年大饥荒的数据来揭示孕早期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T2DM)风险显著增加之间的关联;② 纳入从2000年到2008年在10,186,016名出生于1930年至1938年的男性和女性乌克兰人,其中诊断出128,225例T2DM病例;③ 在1934年上半年出生的人群中,即在1933年中期饥荒高峰期早期妊娠期暴露于饥荒的人群,T2DM的风险比未暴露的对照组高出两倍以上;④ 饥荒暴露的严重程度与成人T2DM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Fetal exposure to the Ukraine famine of 1932-1933 and adul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24-08-08 , doi: 10.1126/science.adn4614

Science:生命早期糖分限制——预防慢性病的健康秘诀

Science[IF:45.8]

① 本研究利用英国1953年糖分配制结束后的准自然实验条件,研究了妊娠期至出生后1000天内糖分暴露对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的影响,发现早期糖分限制可显著降低这些慢性病的风险和延迟发病时间;② 该研究比较了糖分配制(糖摄入量受到限制)前后出生的人,发现生命早期经历糖分配制的人,之后发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了约35%和20%,病发时间分别延迟了4年和2年;③ 母亲怀孕时经历糖分配制对后代就显现出保护作用,可解释约三分之一的疾病风险降低,且保护作用随着出生后糖分摄入的限制而增加,尤其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引入固体食物时;④ 女性在减少糖尿病风险方面比男性受益更大,这可能与女性对糖分成瘾和糖尿病风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敏感性更高有关;⑤ 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在妊娠期和婴幼儿期限制添加糖摄入的现行膳食指南,暗示遵循这些指南可能会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2024-10-31 , doi: 10.1126/science.adn5421

Science:促β细胞发育的生命早期肠道真菌,开启防治糖尿病新视角

Science[IF:45.8]

① 这项研究揭示了特定微生物在小鼠生命早期通过巨噬细胞介导机制促进胰岛β细胞发育的作用;② 小鼠在出生后10到20天内的早期窗口期,定植的特定细菌和真菌,尤其是共生真菌都柏林念珠菌(Cd),能显著促进β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影响长期代谢健康;③ 人类婴儿7到12个月的粪便样本也可以显著刺激小鼠β细胞发育,提示这一机制可能在人类中也存在;④ 机制上,Cd通过其独特的低甘露聚糖/低几丁质细胞壁结构,诱导胰岛内巨噬细胞的浸润,从而驱动β细胞扩增;⑤ 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补充Cd不仅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还促进了成年小鼠中β细胞的恢复;⑥ 该研究提出了早期微生物定植对长期代谢健康的潜在保护机制,或可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Neonatal fungi promote lifelong metabolic health through macrophage-dependent β cell development
03-07 , doi: 10.1126/science.adn0953

Nature Reviews:TEDDY研究——儿童1型糖尿病的新发现(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40]

① 本文回顾了年轻人群糖尿病环境因素研究(TEDDY)的关键发现,旨在揭示儿童1型糖尿病(T1D)的环境决定因素;② TEDDY研究招募了具有高风险HLA的8667名儿童,从4个月大跟踪到15岁,胰岛素自身抗体通常在1-3岁出现,而GAD65自身抗体则在3岁后出现;③ 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如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B)感染和胃肠炎,可能导致针对胰岛素和GAD65的两种自身免疫表型;④ 婴儿期生长迅速和高蛋白摄入可能增加GAD65自身免疫的风险,而孕期严重生活事件可能影响儿童发展胰岛自身免疫的风险,具体取决于HLA和特定基因变异;⑤ 益生菌补充剂可能降低高遗传风险儿童发展胰岛自身免疫的风险,未来利用组学手段有望进一步揭示T1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Looking back at the TEDDY study: less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2024-11-04 , doi: 10.1038/s41574-024-01045-0

Nature Reviews:新生儿胆道闭锁——病因探索与治疗新策略(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60.6]

① 这篇综述介绍了胆道闭锁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总结了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管理;② 胆道闭锁(BA)是一种影响新生儿胆道系统的进展性炎症性纤维化疾病,导致新生儿胆汁淤积性黄疸,亚洲地区发病率最高;③ BA可被视为胆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和对损伤的应答的综合结果,遗传因素、环境毒素和病毒感染可能在BA发病中发挥作用,涉及纤毛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缺氧等机制,损伤引发的失调的免疫和伤口愈合反也是重要因素;④ BA的诊断通常需要手术探查和胆道造影,及时的Kasai肝门肠吻合术(KPE)手术可以恢复部分患者的胆汁流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受益,且许多患者随后会发展出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可能需要肝脏移植;⑤ 早期诊断、多学科管理、集中化的外科手术以及优化术后并发症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生存率,术后皮质类固醇的使用显示出益处,而其他辅助疗法的作用仍有待评估;⑥ 对BA疾病机制的持续研究对于开发创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包括针对免疫反应的辅助疗法、再生医学方法和新的临床测试,新生儿筛查程序的实施有望实现更早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Biliary atresia
2024-07-11 , doi: 10.1038/s41572-024-00533-x

王卫庆/毕宇芳/钟焕姿/李俊桦Nature子刊:更年轻化的肠菌或可降低代谢不健康相关心血管病风险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瑞金医院王卫庆、毕宇芳和华大基因钟焕姿、李俊桦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揭示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如何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② 10207名年龄在40至93岁间个体组成发现队列,使用21个代谢参数将个体分成5个不同代谢亚表型的群体(MCs),与代谢健康状态(MC1)相比,肥胖相关混合型(MC4)和高血糖型(MC5)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为75%和117%,这些关联在另一队列中也存在;③ 宏基因组分析显示肠道微生物组成与MCs和年龄有关;④ 开发一个基于55种年龄相关微生物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年龄(MA)指标,该指标在四个外部队列中得到验证;⑤ 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与MC1、MC2或MC3相比,MC4或MC5与CVD风险增加相关,在高MA个体中加剧,但在低MA的个体中减少,独立于年龄、性别和其他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⑥ 年轻的MA似乎可以抵消代谢功能障碍带来的CVD风险。

Divergent age-associated and metabolism-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modul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2024-06-06 , doi: 10.1038/s41591-024-03038-y

Nature子刊:妊娠糖尿病孕妇的低热量饮食干预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实施低能量饮食并未显著改善母体体重变化和新生儿出生体重;② 这项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共有425名孕妇参与;③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至标准能量控制饮食组或低能量干预饮食组,从29周干预到分娩;④ 虽然两组之间的母体体重变化和新生儿标准化出生体重无显著差异,但低能量饮食在孕期是安全的;⑤ 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低能量饮食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Reduced-energy diet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in gestational diabetes DiGes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2-19 , doi: 10.1038/s41591-024-03356-1

Nature子刊:10万人随访30年,揭示健康老龄化的饮食秘诀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研究采用纵向问卷数据,分析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健康专业人士随访研究(HPFS)中105,015名美国中年参与者(66%女性,平均年龄53岁)长达30年的饮食模式与健康老龄化关联,评估包含认知、身体、心理健康及70岁前无慢性病的多维健康指标。② 核心发现:长期坚持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等8种健康饮食模式显著提升健康老龄化概率,其中AHEI关联性最强(最高五分位组比最低组OR 1.86),而健康植物性饮食(hPDI)效果最弱;超加工食品(UPF)摄入与健康老龄化呈负相关(OR 0.68)。③ 8种饮食模式:研究评估的8种模式包括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改良地中海饮食指数(aMED)、DASH饮食、神经退行性延迟饮食(MIND)、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行星健康饮食指数(PHDI)、炎症饮食指数(EDIP)及胰岛素抵抗饮食指数(EDIH),均通过不同营养或食物组分优化设计。④ AHEI核心优势: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以预防慢性病为目标,包含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健康脂肪等11项指标,最高五分位组坚持者在70岁健康老龄化的概率提升86%,75岁时达2.24倍。⑤ 关键食物成分:水果、蔬菜、全谷物、不饱和脂肪、坚果、豆类及低脂乳制品与健康老龄化正相关;反式脂肪、钠、含糖饮料及红/加工肉类则显著降低健康老龄化概率。⑥ 亚组分析结果:AHEI等饮食模式对女性、吸烟者、BMI较高或体力活动不足者的健康老龄化关联更强,提示特定人群可能更受益于饮食改善。

Optimal dietary patterns for healthy aging
03-24 , doi: 10.1038/s41591-025-03570-5

Nature子刊:NICU的AI"营养师",为危重新生儿精准定制全肠外营养方案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研究设计:本研究开发了TPN2.0——基于电子健康记录(EHR)数据的人工智能(AI)驱动方法,用于优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全肠外营养(TPN)标准化配方。② 核心发现:TPN2.0通过15种标准化配方实现精准营养供给(与专家推荐相关性Pearson's R=0.94),在安全性和成本效益上优于传统临床实践。③ 临床验证:模型在斯坦福(79,790条处方/5,913例)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63,273条处方/3,417例)双中心验证,医师盲测中TPN2.0评分显著高于现行方案(平均56 vs 35)。④ 风险关联:处方与TPN2.0差异大的患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升高3.33倍(P=0.0007),而遵循TPN2.0建议可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⑤ 技术突破: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物理约束模型实现医师协同决策,在保证药学指南合规性的同时,规则违反率降低6倍,干预后预测相关性提升至0.78。⑥ 应用价值:标准化配方支持集中化生产,可将配置时间从4-12小时缩短至数分钟,尤其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解决全球90%新生儿无法获取定制TPN的难题。

AI-guided precision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03-25 , doi: 10.1038/s41591-025-03601-1

Nature子刊:从婴儿期到8岁的肠道菌群演变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追踪26对双胞胎及其母亲从出生到8岁的肠道菌群动态,分析1203份粪便样本,结合宏基因组测序、长读长测序和培养增强技术,构建399种细菌的3995个菌株解析的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② 核心发现: 断奶是关键转折点,加速细菌突变率并改变基因功能演化方向;母体垂直传递特定菌株(如拟杆菌目、 Oscillospiraceae),而Bifidobacteriaceae未垂直传递,且双胞胎间菌群相似性高于母体与婴儿。③ 微生物组动态: 婴儿肠道菌群经历发育期(出生至断奶)、过渡期(断奶至3岁)和稳定期(3岁后),母乳喂养延缓进入稳定期,菌群多样性随年龄增加并在3岁时趋于成人化。④ 垂直传递: 726种菌株在家庭成员间共享,Bacteroidales、 Oscillospiraceae和Lachnospiraceae由母体向婴儿传播,而Bifidobacteriaceae方向未明确,多数菌株在婴儿肠道持续存在时间中位数为10个月。⑤ 突变率变化: 断奶期突变率激增,菌株在断奶前后突变率差异显著(P<0.0001),突变基因功能转向与成人菌群相似的代谢路径,如碳水化合物利用相关基因富集。⑥ 饮食影响: 母乳喂养与特定肠型(如Bifidobacterium主导)相关,配方奶喂养加速进入成人菌群状态,断奶后突变基因分布更接近母体模式。⑦ 菌株持久性: 27.4%菌株在个体中持续存在,Bacteroidales和Bifidobacteriaceae持久性最强,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等菌种同时携带多株系,显示生态位适应性。

Gut microbiome evolution from infancy to 8 years of age
04-02 , doi: 10.1038/s41591-025-03610-0

从饮食守护血管健康,需从娃娃抓起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6]

① 视网膜微血管特征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是一项为期20年的随机对照饮食干预试验,结果显示从婴儿期开始的饮食干预对年轻成人(26岁)的视网膜微血管有积极影响,且多个终身累积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与年轻成年时期视网膜微血管结构独立相关;② 饮食干预对视网膜微血管有积极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动脉和静脉更不曲折,且动脉的分形维数增加;③ 即使在控制了累积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后,干预效果仍然存在;④ 减少终生累积摄入的饱和脂肪(干预的主要目标)也与静脉的不曲折程度降低有关;⑤ 多个终生累积的心血管风险因素与年轻成人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有关,例如累积收缩压与较窄的视网膜动脉直径相关,而累积胰岛素水平与视网膜静脉曲率扭曲度增加相关;⑥ 这项研究强调了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健康的长期益处,并指出视网膜微血管可能作为心血管风险评估的一个窗口。

Randomized 20-year infancy-onset dietary intervention, life-lo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retinal microvasculature
2024-07-12 , doi: 10.1093/eurheartj/ehae423

厦大团队Nature:石胆酸模拟热量限制的抗衰老效果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本研究发现石胆酸(LCA)能模拟限制热量(CR)的抗衰老效果;②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者们筛选出在CR过程中变化的代谢物,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LCA是能单独复制CR效果的代谢物之一;③ 在小鼠中,LCA能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增强肌肉再生,并恢复握力和跑步能力;④ LCA还在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中激活AMPK,并诱导延长寿命和健康的效果;⑤ 在三种动物模型中,AMPK的敲除都能消除LCA诱导的表型;⑥ 研究揭示了通过补充CR过程中上调的代谢物LCA,可以以AMPK依赖的方式为多细胞生物带来抗衰老的益处。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e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29-5

厦大团队Nature:石胆酸延缓衰老的关键分子机制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与团队的这项研究,揭示了热量限制模拟物石胆酸(LCA)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发现TUB样蛋白3(TULP3)是LCA的直接受体,并鉴定出LCA通过激活TULP3–sirtuin–v-ATPase–AMPK通路,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② 研究者发现,LCA通过增强去乙酰化酶sirtuins(SIRTs)活性,实现对溶酶体质子泵v-ATPase的V1E1亚基的三个位点(K52、K99和K191)的去乙酰化作用,以抑制v-ATPase活性,从而启动溶酶体葡萄糖传感途径,激活AMPK;③ 研究者进一步从与SIRT1直接互作的蛋白中鉴定出TULP3作为LCA受体,发现LCA通过直接结合TULP3,激活sirtuins;④ 在小鼠、线虫和果蝇模型中,验证了TULP3–sirtuin–v-ATPase轴介导了LCA和热量限制带来的抗衰老效果。

Lithocholic acid binds TULP3 to activate sirtuins and AMPK to slow down ageing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48-2

北京大学BMJ:中国最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情况分析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北京大学冯星淋团队分析了2016年至2021年间中国最贫困农村地区6-23个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趋势和差异;② 统计发现尽管存在多种营养不良形式(贫血、发育迟缓、消瘦和超重),但总体上营养不良情况都有所下降,特别是贫血和发育迟缓的情况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③ 贫困县儿童的生长差异与家庭收入的关系逐渐缩小,但与母亲教育水平相关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母亲仅完成小学教育的儿童;④ 男孩的生长状况和贫血情况普遍比女孩差,但在6至23个月龄期间,性别差异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扩大;⑤ 教育相关不平等在婴儿期就已存在,且在6个月至2岁期间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需要在孕前至产后护理期中给予更多关注。

Malnutrition in infants aged 6-23 months in China's poorest rural counties from 2016 to 2021: cross sectional study
2024-10-28 , doi: 10.1136/bmj-2024-079499

王卫庆/毕宇芳/钟焕姿/李俊桦Nature子刊:更年轻化的肠菌或可降低代谢不健康相关心血管病风险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瑞金医院王卫庆、毕宇芳和华大基因钟焕姿、李俊桦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揭示与年龄和代谢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如何影响心血管疾病风险;② 10207名年龄在40至93岁间个体组成发现队列,使用21个代谢参数将个体分成5个不同代谢亚表型的群体(MCs),与代谢健康状态(MC1)相比,肥胖相关混合型(MC4)和高血糖型(MC5)的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为75%和117%,这些关联在另一队列中也存在;③ 宏基因组分析显示肠道微生物组成与MCs和年龄有关;④ 开发一个基于55种年龄相关微生物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年龄(MA)指标,该指标在四个外部队列中得到验证;⑤ 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与MC1、MC2或MC3相比,MC4或MC5与CVD风险增加相关,在高MA个体中加剧,但在低MA的个体中减少,独立于年龄、性别和其他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⑥ 年轻的MA似乎可以抵消代谢功能障碍带来的CVD风险。

Divergent age-associated and metabolism-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modul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2024-06-06 , doi: 10.1038/s41591-024-03038-y

陈子江院士团队:6755名中国女性数据,揭示宿主和环境如何塑造阴道菌群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52.7]

① 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赵涵、冯强、耿玲、赵世刚与团队。通过分析6755名中国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组,系统揭示了宿主与环境因素对阴道菌群结构的影响;② 16S rRNA测序鉴定出4种核心菌群,总丰度达98.8%;③ 发现与菌群组成相关的24个变量,其中细菌性阴道病影响最大,年龄亦是关键因素,45岁为菌群变化的拐点,年龄的作用可能由生育次数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介导;④ 中介分析显示,年龄影响可能通过生育次数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介导;⑤ 研究将阴道微生物群分为13种阴道型(Vagitypes),其中惰性乳杆菌和詹氏乳杆菌主导的阴道型与更高活产率相关;⑥ 本研究揭示了宿主-环境-微生物的复杂关系,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新见解。

Population-level analyses identify hos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the vaginal microbiome
02-19 , doi: 10.1038/s41392-025-02152-8

郑钜圣+潘雄飞+潘安等:肠道真菌组和健康妊娠的关联图谱及潜在机制是何?

Gut[IF:25.8]

① 西湖大学郑钜圣、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潘雄飞、华中科技大学潘安作为共同通讯在Gut发表研究,基于大规模孕妇队列,全面描绘了肠道真菌组和健康妊娠的关联图谱,并揭示了肠道真菌与妊娠健康间的潜在机制;② 从孕早期到孕晚期,肠道真菌组成发生显著改变,与肠道细菌相比,其变化显示出更高的变异性和个体差异;③ 多组学数据展示了肠道真菌组、生物功能、血清代谢物和孕期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特别指出了Mucor菌属与不良孕期结局之间的联系;④ 孕前超重状态是影响肠道真菌组成变化和孕期代谢重塑模式的关键因素;⑤ 本研究为未来利用肠道真菌组维护孕期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Landscape of the gut mycobiome dynamics during pregna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ost metabolism and pregnancy health
2024-05-09 , doi: 10.1136/gutjnl-2024-332260

国内团队:母乳中的脂肪酸如何影响婴儿肠道菌群与湿疹风险

Gut[IF:25.8]

①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Deng Yuhua和罗微、宁波大学的Chen Xia、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和陈家亮、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Zou Yanli与团队,发现了母乳来源的花生四烯酸(AA)诱导婴儿肠道菌群失调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AD)发病的密切相关;② 招募250对母婴对,发现每日母乳喂养时间的减少与AD发病率降低相关;③ 母乳中高浓度的AA而非二十碳五烯酸(EPA)或二十二碳六烯酸,会导致婴儿肠道菌群失调;④ 四种特定细菌能够将甘露聚糖降解为甘露糖,从而增强了甘露聚糖依赖的O-抗原和脂多糖的生物合成,而在患有AD的婴儿中,AA浓度高的情况下,大肠杆菌的丰度与某些微生物途径正相关;⑤ 动物实验中,AA而非EPA破坏CD4/CD8细胞比例,增加皮肤损伤面积,提高外周Th2细胞比例,并在BALB/c小鼠中促进了IgE分泌以及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生物合成。

Association of breast milk-derived arachidonic acid-induced infant gut dysbiosis with the onset of atopic dermatitis
2024-07-30 , doi: 10.1136/gutjnl-2024-332407

黄世万/黄秀娟/张琳Cell子刊:儿童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重磅新资源——MAGIC数据库揭示早期生命中的细菌与病毒动态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8.7]

① 香港中文大学黄世万、黄秀娟、张琳团队发表研究,建立了一个儿童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数据库MAGIC,不仅能够表征早期微生物组动态,还能识别基石物种,并对目标物种进行菌株水平研究;② MAGIC包含了3299个原核生物和139624个病毒的物种水平基因组,其中8.5%的原核生物和63.9%的病毒是MAGIC独有的;③ MAGIC改善了生命早期微生物组的分析,尤其对非洲儿童样本分析的提升最大;④ 研究识别出54个候选基石物种,包括几种双歧杆菌和四种噬菌体,它们组成的功能群的丰度随时间波动,并与早产和儿童过敏相关;⑤ 通过分析长双歧杆菌的泛基因组,发现了噬菌体介导的进化以及与群体感应相关的生态适应的证据。

A metagenome-assembled genome inventory for children reveals early-life gut bacteriome and virome dynamics
2024-11-25 , doi: 10.1016/j.chom.2024.10.017

郑钜圣/陈裕明/郭天南Nature子刊:健康老龄化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蛋白质组生物标志物

Nature Metabolism[IF:20.8]

① 西湖大学郑钜圣、郭天南、中山大学陈裕明与团队发表研究,利用纵向血清蛋白组数据,鉴定出健康老龄化及其相关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② 研究分析了3796名中老年人的7565份血清样本,跨越9年的随访时间,识别出86种与老化相关的蛋白质,它们与32项临床特征及14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③ 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出22种关键蛋白,构建了蛋白质健康老龄化评分(PHAS),能够有效预测心脏代谢疾病的发生风险;④ 发现肠道微生物组是影响PHAS的可调节因素;⑤ 该研究为理解血清蛋白质在衰老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源,并提出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潜在干预靶点。

Longitudinal serum proteome mapping reveals biomarkers for healthy ageing and relate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01-13 , doi: 10.1038/s42255-024-01185-7

郑琰+王笑峰+唐惠儒Nature子刊: 肠道微生物与老年人虚弱

Nature Aging[IF:17]

①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郑琰、王笑峰和唐惠儒与团队通过综合分析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浆代谢组数据,揭示了老年人虚弱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和循环代谢物标志物;② 纳入1821名老年人(62-96岁,55%为女性),从33个健康相关项目中计算出虚弱指数(FI)来反映整体健康状况,其中无虚弱253人,轻度虚弱962人,中度虚弱413人,重度虚弱193人;③ 随着虚弱程度的加剧,18种微生物物种和17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这些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基于FI的微生物综合评分能显著预测2年内的死亡风险;④ 特定的微生物物种与虚弱程度之间的关联可通过临床生物标志物和循环代谢物部分介导,系统性炎症、糖脂代谢异常以及肾功能障碍在肠道微生物与虚弱之间发重要作用;⑤ 通过构建基于微生物和代谢物特征的虚弱性指数,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虚弱程度的老年人,且在区分严重虚弱个体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

 

Gut microbial features and circulating metabolomic signatures of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2024-07-25 , doi: 10.1038/s43587-024-00678-0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