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全球肠道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2025年肠道大会之际,我们基于《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2024年5月以来的一年期间(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发表的肠道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多维度评选,形成了《热心肠日报》2024-2025年度榜单。
此次榜单评选涵盖了3294篇发表在320个不同期刊上的研究文献,累计影响因子达到66503.6,平均影响因子为20.2。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有193篇,发表在医学顶刊NEJM、Lancet、JAMA、BMJ上的文章有54篇。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① 核心主题概述:食物和营养不安全对全球健康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评估与干预措施。② 定义与驱动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食物和营养安全需满足能量充足、营养均衡,但两者为独立概念;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是主要驱动因素。③ 流行病学现状:2023年全球约23亿人面临中重度食物不安全,低收入国家超60%人口受影响,高收入国家内部存在显著收入不平等导致的差异。④ 健康影响路径:营养不足引发发育迟缓、慢性病;心理压力激活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紊乱;行为层面迫使医疗资源削减,加剧疾病恶化。⑤ 高危人群特征:孕妇、儿童、老年人、女性主导家庭、原住民及边缘化群体风险更高,营养不安全与种族歧视、性别暴力等结构性暴力高度关联。⑥ 干预策略框架:需结合营养特异性(如食品援助)与敏感干预(如经济支持、教育普及),医疗机构应筛查并转介“食物作为药物”等项目。⑦ 政策倡导方向:呼吁政府保障食物权,推动气候政策、农业转型、最低工资立法及健康食品减税,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以消除结构性不平等。
Effects of Food and Nutrition Insecurity on Global Health
02-13 , doi: 10.1056/NEJMra240645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① 这篇综述讨论了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评估、需求、缺乏及其干预措施,强调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复杂性,需结合膳食、生物标志物和人群特征制定干预策略,同时呼吁加强全球合作与技术创新以应对挑战;② 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影响代谢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存在至少一种微量营养素缺乏,交叉调查数据难以确定其与慢性疾病的因果关系;③ 维生素A、D、B12、铁、锌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在中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尤其孕妇和儿童;④ 除了饮食摄入不足之外,某些临床因素(例如吸收不良、肠道手术、酗酒、某些药物、厌食症和恶性贫血)也会增加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风险;⑤ 微量营养素需求的设定通常依据平均需求量(EAR)、推荐摄入量(RDA)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但部分标准仍需完善;⑥ 评估营养状态需结合膳食调查和生物标志物,但炎症等因素会干扰其准确性;⑦ 需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补充剂的功效,高收入国家人群使用补充剂较为普遍,但并非所有补充剂都有明确健康益处,低收入国家通过补充剂、食品强化等干预方法可改善母婴健康;⑧ 未来研究应注重“组学”方法以更精准地评估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影响及干预效果。
Micronutrients -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Deficiencies, and Interventions
03-06 , doi: 10.1056/NEJMra2314150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① 肠内营养在住院成人中的应用: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为无法经口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提供必需营养,是治疗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关键手段。② 营养不良普遍性及筛查:全球30%-45%住院成人存在营养不良,需通过标准化筛查工具(如MST、MUST)识别高风险患者,启动医疗营养治疗(MNT)。③ 标准化护理路径:MNT联合口服营养补充可提升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降低不良结局风险,如EFFORT试验显示其使死亡率降低35%。④ ICU患者喂养策略:急性期低剂量喂养(<70%需求量)较全量喂养更安全,NUTRIREA-3试验显示高剂量营养(25kcal/kg/d)与ICU停留延长及并发症增加相关。⑤ 非危重患者证据有限:非ICU患者肠内营养使用率仅5%-5.2%,需进一步研究其在康复期的营养剂量及路径优化。⑥ 炎症与代谢机制:疾病相关炎症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抑制营养利用,GLIM标准将炎症作为诊断核心指标之一。⑦ 实践注意事项:需个体化选择喂管途径(如胃内或幽门后)、监测再喂养综合征,并采用ENFit连接器等安全措施减少并发症。
Enteral Nutrition in Hospitalized Adults
04-17 , doi: 10.1056/NEJMra2406954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本研究纳入在基线时未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74563名女性和39501名男性,在平均34年和31年的随访期间,分别记录了30188例女性死亡和18005例男性死亡;② 超加工食品摄入量的增加与全因死亡率、非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略高相关(与最低四分位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的HR分别为1.04和1.09);③ 这种正相关主要是由肉类/家禽/海鲜即食产品、含糖或人工甜味剂饮料、乳基甜点和超加工早餐食品促使的;④ 尽管超加工食品与死亡率的关联在不同饮食质量四分位组内不一致,但更好的整体饮食质量可降低超加工食品带来的额外死亡风险。
Associa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consumption with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2024-05-08 , doi: 10.1136/bmj-2023-078476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8年间185个国家3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含糖饮料(SSBs)摄入比例,进而量化全球儿童和青少年摄入SSBs的情况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② 185个国家3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摄入SSBs比例从1990年到2018年增加23%,与全球这一年龄段肥胖率的上升趋势相平行;③ 全球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摄入含糖饮料的情况表现出很大异质性,且这种摄入量受到年龄、父母教育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的影响;④ 本研究有助于为减少年轻人群体中含糖饮料的摄入提供政策指导,特别是对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所有教育水平的城市和农村地区摄入量较大的年轻人。
Intake of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185 countries between 1990 and 2018: population based study
2024-08-07 , doi: 10.1136/bmj-2024-079234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型前瞻性队列数据,探索了巧克力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T2D)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摄入较多的黑巧克力与T2D风险降低相关;② 研究纳入美国3个队列,共192,208人,随访时间长达数十年;③ 对总巧克力摄入量的分析表明,与从不或很少摄入巧克力的人相比,每周摄入≥5份巧克力的人(每份为一块巧克力棒/一小包巧克力,或1盎司(约28克)),其T2D发病率显著降低10%;④ 对不同种类巧克力的分析表明,每周摄入≥5份黑巧克力与T2D风险显著降低21%相关,而牛奶巧克力的摄入与T2D风险无显著关联;⑤ 黑巧克力摄入量与T2D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每增加一份黑巧克力的周摄入量,T2D风险降低3%;⑥ 牛奶巧克力的摄入与体重增加正相关,而黑巧克力则无此关联;⑦ 研究强调了区分巧克力种类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其机制。
Chocolate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2024-12-04 , doi: 10.1136/bmj-2023-07838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103.3]
① 本文综述了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了不同饮食模式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进而对健康和疾病产生深远影响;② 地中海饮食、高膳食纤维饮食、植物性饮食、高蛋白饮食、生酮饮食和西式饮食等不同饮食模式对肠道微生物群有显著影响,从而可能预防或促进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发展;③ 地中海饮食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有害菌,改善肠道健康;④ 高膳食纤维饮食通过促进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spp.和Bifidobacterium spp.的生长,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助于降低长期体重增加的风险;⑤ 植物性饮食富含多酚,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提供心血管保护作用,并具有抗炎和抗病原体特性;⑥ 需要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饮食、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发展精准营养和基于菌群的治疗方法。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et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disease
2024-07-15 , doi: 10.1038/s41579-024-01068-4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103.3]
① 本篇综述深入探讨了膳食纤维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肥胖、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中的潜在影响和机制;② 膳食纤维是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关键营养素,它们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生态和代谢,从而影响人体健康;③ 膳食纤维对特定细菌类群的影响因个体而异,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尚存在争议;④ 在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的背景下,膳食纤维的干预研究表明,准确评估微生物组对于理解膳食纤维的不同反应至关重要;⑤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率降低强烈相关,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定膳食纤维的干预对癌症风险、治疗效果和毒性以及癌症恶病质的影响;⑥ 文章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组如何介导膳食纤维在肥胖、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中的生理益处,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低膳食纤维摄入量明显相关。
The gut microbiome and dietary fibres: implications in obesity, cardiometabolic diseases and cancer
2024-10-10 , doi: 10.1038/s41579-024-01108-z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该18周临床试验比较了个性化饮食计划(PDP)和标准饮食建议(对照组)对心脏代谢健康的影响,证实了PDP对心脏代谢健康有一定益处;② 纳入347名参与者,年龄41-70岁,随机分配到PDP组或对照组,PDP组的饮食建议基于食物特性、个体餐后血糖和甘油三酯反应、微生物组以及健康史等多重生物标志物,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个性化的食物评分;③ 与对照组相比,PDP组甘油三酯显著降低,在体重、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等次要结局指标上也有显著改善,尤其是在高度依从PDP的参与者中;④ PDP组的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显著改善,这与参与者在体重和腰围变化上的积极结果相一致;⑤ 血压、胰岛素、血糖、C肽、载脂蛋白A1和B、餐后甘油三酯,没有组间差异;⑥ 未报告与干预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Effects of a personalized nutrition program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24-05-08 , doi: 10.1038/s41591-024-02951-6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本研究全面评估了全球184个国家因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负担,2020年,全球因含糖饮料引发的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为220万例,心血管疾病新发病例为120万例,分别占所有新发病例的9.8%和3.1%;② 研究发现,男性、年轻成人、高学历人群和城市居民的含糖饮料相关疾病负担更为显著;③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含糖饮料相关疾病负担较高,分别占2型糖尿病病例的24.4%和心血管疾病病例的11.3%;④ 从1990年到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因含糖饮料引发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病例比例增长最大,分别增加了8.8%和4.4%;⑤ 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有效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以减少全球因含糖饮料消费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负担。
Burden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 184 countries
01-06 , doi: 10.1038/s41591-024-03345-4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早、晚及自选时间限制饮食(TRE)对超重或肥胖成年人内脏脂肪组织(VAT)和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影响,纳入197名超重或肥胖成人参与者,随机分配至地中海饮食常规护理(UC)、三种TRE组,干预周期为12周;② 结果显示,与UC组相比,三种TRE方案(早、晚及自选时间窗口均为8小时)在减少VAT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体重减轻效果均优于UC组;③ 早期TRE组相较于UC组表现出更明显的皮下脂肪减少,同时早期TRE还降低了空腹血糖及夜间平均血糖水平,优于其他两组TRE;④ TRE总体上是安全且易于接受的饮食策略,各TRE组依从性高(85-88%),且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仅有轻微不良反应;⑤ 对于身体组成和其他心脏代谢风险因素,所有干预组间的影响相似;⑥ 此研究结果强调了TRE作为潜在减肥和改善代谢健康的补充方法的价值,但仍需更多研究来明确最佳进食时间窗及其具体影响机制。。
Effects of early, late and self-selected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participa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1-07 , doi: 10.1038/s41591-024-03375-y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研究采用纵向问卷数据,分析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健康专业人士随访研究(HPFS)中105,015名美国中年参与者(66%女性,平均年龄53岁)长达30年的饮食模式与健康老龄化关联,评估包含认知、身体、心理健康及70岁前无慢性病的多维健康指标。② 核心发现:长期坚持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等8种健康饮食模式显著提升健康老龄化概率,其中AHEI关联性最强(最高五分位组比最低组OR 1.86),而健康植物性饮食(hPDI)效果最弱;超加工食品(UPF)摄入与健康老龄化呈负相关(OR 0.68)。③ 8种饮食模式:研究评估的8种模式包括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改良地中海饮食指数(aMED)、DASH饮食、神经退行性延迟饮食(MIND)、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行星健康饮食指数(PHDI)、炎症饮食指数(EDIP)及胰岛素抵抗饮食指数(EDIH),均通过不同营养或食物组分优化设计。④ AHEI核心优势: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以预防慢性病为目标,包含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健康脂肪等11项指标,最高五分位组坚持者在70岁健康老龄化的概率提升86%,75岁时达2.24倍。⑤ 关键食物成分:水果、蔬菜、全谷物、不饱和脂肪、坚果、豆类及低脂乳制品与健康老龄化正相关;反式脂肪、钠、含糖饮料及红/加工肉类则显著降低健康老龄化概率。⑥ 亚组分析结果:AHEI等饮食模式对女性、吸烟者、BMI较高或体力活动不足者的健康老龄化关联更强,提示特定人群可能更受益于饮食改善。
Optimal dietary patterns for healthy aging
03-24 , doi: 10.1038/s41591-025-03570-5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在坦桑尼亚基尔imanjaro地区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77名男性参与者分为三组,分别切换非洲传统饮食(AHD)与西方饮食(WD)或饮用发酵香蕉饮料(Mbege),评估2周饮食干预及4周随访的免疫代谢效应。② 核心发现:WD促进促炎状态和代谢紊乱,而AHD及发酵饮料具有抗炎作用,部分效应在干预后持续存在,凸显饮食转型对非传染性疾病(NCDs)风险的深远影响。③ 饮食转换效应:切换至WD显著增加代谢相关炎症蛋白(如THBS4、ANGPTL3)及系统性炎症标志物CRP,同时抑制微生物刺激的细胞因子反应,提示免疫功能受损。④ 代谢通路变化:WD导致葡萄糖代谢、尿素循环等通路异常,而AHD逆转这些变化并提升抗炎代谢物(如dodecanoic acid),发酵饮料增加多酚代谢物(如tyrosol)。⑤ 免疫细胞激活:WD组中性粒细胞活化标志物(NEUT-RI、MPO)持续升高,而发酵饮料降低中性粒活化,显示不同饮食对骨髓造血和免疫编程的差异化影响。⑥ 长期效应证据:4周随访显示炎症蛋白(如CXCL8、CCL5)和基因表达(如HLA相关通路)变化持续存在,提示短期饮食干预对免疫系统的持久重塑。⑦ 公共卫生意义:研究强调保护传统饮食模式对减缓非洲NCDs流行的重要性,为制定文化适配的饮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Immune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African heritage diets versus Western diets in 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4-03 , doi: 10.1038/s41591-025-03602-0
Nature[IF:48.5]
① 本研究揭示了父亲饮食习惯对精子中的小非编码RNA(sncRNA)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传递给后代并影响其代谢健康;② 小鼠实验表明,雄鼠附睾中的精子对短期高脂饮食(HFD)的影响很敏感,而睾丸中正在发育的生殖细胞不然;③ HFD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精子线粒体tRNA(mt-tRNAs)及其片段(mt-tsRNAs)增多,并增加雄性后代的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风险;④ 对两细胞胚胎的单胚胎转录组学分析表明,精子mt-tRNAs在受精时可转移到卵子中,并能参与早期胚胎转录调控;⑤ 人类中,精子mt-tsRNAs与体重指数相关,父亲在受孕时超重可使后代肥胖风险翻倍、代谢健康受损;⑥ 这项研究强调了父亲在受孕前的健康对后代代谢健康的重要性,表明受饮食诱导的精子mt-tRNAs可介导父系表观遗传效应。
Epigenetic inheritance of diet-induced and sperm-borne mitochondrial RNAs
2024-06-05 , doi: 10.1038/s41586-024-07472-3
Nature[IF:48.5]
① 动物研究中,持续高脂饮食(HFD)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但人类饮食习惯通常随时间而变,本研究探索了交替HFD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表明交替HFD通过IL-1β依赖的中性粒细胞祖细胞重编程,加速动脉粥样硬化;② 模型小鼠中,与持续HFD相比,交替HFD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该效应与先天免疫系统有关;③ 机制上,交替HFD期间,停止HFD后,骨髓髓系祖细胞中RUNX1下调,并激活了炎症信号,这些细胞在重新暴露于HFD后产生IL-1β,导致了应急性骨髓增生和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动脉斑块并释放中性粒细胞外细胞陷阱(NETs),从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④ 特异性去除中性粒细胞或抑制IL-1β通路,可以逆转交替HFD的促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为改善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Alternating high-fat diet enhances atherosclerosis by neutrophil reprogramming
2024-09-04 , doi: 10.1038/s41586-024-07693-6
Nature[IF:48.5]
① 该研究表明,生命早期阶段的间歇性高脂血症可通过改变组织巨噬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揭示了高胆固醇的西式饮食(WD)暴露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新联系;② 与晚期持续暴露于WD(cWD)的小鼠相比,早期间歇性WD(iWD)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尽管血液中累积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似;③ iWD诱导的早期间歇性高脂血症改变了动脉内的驻留样巨噬细胞的数量和稳态表型,其中,LYVE1+驻留巨噬细胞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④ iWD影响了巨噬细胞中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表达,并揭示了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再组织相关的新生物学通路(如NRP1),其改变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展;⑤ 队列研究数据表明,早年胆固醇暴露与中年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大小显著相关,强调了生命早期控制高脂血症的重要性。
Early intermittent hyperlipidaemia alters tissue macrophages to fuel atherosclerosis
2024-09-04 , doi: 10.1038/s41586-024-07993-x
Nature[IF:48.5]
① 本研究表明饮食限制可按比例延长小鼠寿命,但改善健康和延长寿命并不等同;② 研究对960只遗传背景多样化的雌鼠从6个月起进行不同程度的热量限制(20%或40%)和间歇性禁食(每周1天或2天),发现饮食限制导致的寿命延长与限制程度成正比,其中40%热量限制对寿命延长的效果最强;③ 遗传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大于饮食限制;④ 与寿命延长最强烈相关的特征包括在保持体重(表明应激恢复力)、高淋巴细胞比例、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和晚年高脂肪率;⑤ 40%热量限制虽然延长了寿命,但导致了瘦体重减少和免疫谱的变化,可能增加感染易感性;⑥ 间歇性禁食并未延长体重较高的小鼠的寿命,而每周2天的间歇性禁食与红细胞群体的破坏有关;⑦ 饮食限制导致的代谢反应,如减少脂肪率和降低空腹血糖,并未与寿命延长相关联;⑧ 该研究强调了生理恢复力(特别是体重、身体组成和关键免疫细胞群的维持)是长寿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并表明饮食限制的促长寿效应可能与其对代谢特征的影响脱钩。
Dietary restriction impacts health and lifespan of genetically diverse mice
2024-10-09 , doi: 10.1038/s41586-024-08026-3
Nature[IF:48.5]
① 缬氨酸作为一种必需的支链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神经行为、造血功能和白血病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济大学的王平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缬氨酸特异性感应器——人源去乙酰化酶HDAC6;② 人HDAC6通过其特有的灵长类SE14重复结构域直接结合缬氨酸,从而作为缬氨酸感受器;③ 人(而非小鼠)HDAC6 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穿梭受到细胞内缬氨酸水平的严格控制,缺乏缬氨酸会导致HDAC6滞留在细胞核中并诱导DNA损伤;④ 核定位的HDAC6与TET2结合并去乙酰化,启动活跃的DNA去甲基化,通过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驱动的切除促进DNA损伤;⑤ 限制膳食中的缬氨酸可抑制异种移植和患者衍生异种移植模型中的肿瘤生长,并增强 PARP 抑制剂的疗效;⑥ 人类 HDAC6 是一种缬氨酸传感器,它能在缬氨酸被剥夺时介导活跃的 DNA 去甲基化和 DNA 损伤,并提示限制膳食缬氨酸治疗癌症的潜力。
Human HDAC6 senses valine abundancy to regulate DNA damage
2024-11-20 , doi: 10.1038/s41586-024-08248-5
Nature[IF:48.5]
① 高果糖摄入可促进多种肿瘤生长,此前研究提出果糖可作为燃料直接促肿瘤,这项研究则发现,膳食果糖可以在肝脏中代谢转化为肿瘤所需营养物质(如LPC),从而间接促进肿瘤生长;② 斑马鱼和小鼠模型证实,即使在不引发体重增加或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高果糖摄入也能增强肿瘤生长(黑素瘤、乳腺癌和宫颈癌);③ 肿瘤细胞因为缺乏果糖代谢关键酶己酮糖激酶-C(KHK-C)而无法有效利用果糖;④ 然而,肝细胞表达KHK-C,能代谢果糖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等多种脂质代谢物,体外实验表明LPC被肿瘤细胞摄取后用于磷脂酰胆碱的合成,从而支持细胞膜生成和肿瘤增殖;⑤ 动物实验证实,高果糖玉米糖浆大幅升高了血液中多种LPC的含量,注射LPC足以促进肿瘤生长,而抑制KHK的药物(PF-06835919)能降低血液LPC水平,显著抑制果糖介导的肿瘤生长;⑥ 该研究强调了果糖摄入在肿瘤进展中的潜在危害,建议关注高果糖饮食的健康影响,并提出LPC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Dietary fructose enhances tumour growth indirectly via interorgan lipid transfer
2024-12-04 , doi: 10.1038/s41586-024-08258-3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本研究发现石胆酸(LCA)能模拟限制热量(CR)的抗衰老效果;②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者们筛选出在CR过程中变化的代谢物,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LCA是能单独复制CR效果的代谢物之一;③ 在小鼠中,LCA能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增强肌肉再生,并恢复握力和跑步能力;④ LCA还在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中激活AMPK,并诱导延长寿命和健康的效果;⑤ 在三种动物模型中,AMPK的敲除都能消除LCA诱导的表型;⑥ 研究揭示了通过补充CR过程中上调的代谢物LCA,可以以AMPK依赖的方式为多细胞生物带来抗衰老的益处。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e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29-5
Nature[IF:48.5]
① 研究对象与设计:研究比较小鼠在常规饮食(RC)与西方饮食(WD)下抗生素处理后肠道微生物群恢复差异,结合代谢建模与干预实验。② 核心发现:RC通过促进代谢共生加速微生物群恢复,而WD导致恢复停滞,且饮食干预比粪菌移植(FMT)更关键。③ 饮食影响恢复速度:RC组小鼠在抗生素后4天恢复微生物生物量,而WD组需至少7天,且28天后功能多样性仅恢复16%(RC组达69%)。④ 代谢建模揭示机制:RC促进复杂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共生互作,WD则使优势菌独占资源,抑制多样化恢复路径。⑤ 干预实验验证:仅改变WD为RC可恢复微生物群,而FMT无法在WD环境下起效,证实饮食环境是恢复基础。⑥ 健康风险关联:WD组小鼠抗生素后持续菌群失调,使沙门氏菌感染风险升高96倍,提示饮食驱动的恢复对宿主防御至关重要。
Diet outperforms microbial transplant to drive microbiome recovery in mice
04-30 , doi: 10.1038/s41586-025-08937-9
Cell[IF:42.5]
① 本综述讨论了以能量平衡管理为目标的分子营养学的概念进展,包括新出现的膳食和药物干预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② 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等方法通过不同机制改善体重管理和代谢健康,这些饮食干预并不严格限制脂肪摄入;③ 新一代减重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效果显著,其作用可能部分由肠道微生物组介导,但个体间反应差异需进一步研究;④ 肠道微生物组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影响宿主能量平衡,例如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等菌群代谢物可发挥为宿主提供能量底物、调节食欲、影响热量消耗和脂肪储存等作用,因此需重新评估能量平衡范式,纳入肠道微生物组在能量摄入和消耗中的复杂作用,考虑基于宿主和微生物驱动的消化过程;⑤ 肠道微生物组研究对营养学提出新挑战,促使重新评估卡路里价值,考虑未吸收营养素和一般认为安全(GRAS)的成分(如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未来需整合微生物组数据制定精准饮食建议。
Digesting the complex metabolic effects of diet on the host and microbiome
2024-07-25 , doi: 10.1016/j.cell.2024.06.032
Cell[IF:42.5]
①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2,533个食品宏基因组和元数据的公开数据资源cFMD,并分析了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关联,表明一些肠菌成员可能来自食物;② 研究者整合了1,950个新测序的食品宏基因组数据和583个公开数据,创建了开放访问的cFMD数据库;③ 生成了10,899个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聚类为1,036个原核生物和108个真核生物的物种水平基因组分箱(SGBs),其中320个SGBs是新发现的,拓展了对食品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认知;④ 食品微生物组在食品类别内部和之间都呈现显著多样性,;⑤ 将这些数据与超过20,000个人宏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发现食品微生物占成人肠道微生物组的平均比例为3%;⑥ 菌株水平分析表明,某些食品微生物或能转移到人类肠道并定植(如副干酪乳杆菌),而一些菌种(如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和黏膜黏液乳杆菌)则显示出在食品和人体之间趋异的基因组结构;⑦ cFMD在研究食品微生物组及其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为食品质量、安全性和认证方面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Unexplored microbial diversity from 2,500 food metagenomes and links with the human microbiome
2024-08-29 , doi: 10.1016/j.cell.2024.07.039
Cell[IF:42.5]
①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兵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性禁食抑制毛囊干细胞(HFSCs)的再生,减缓了毛发生长;② 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增加了血液中的皮质酮和肾上腺素水平,这些激素通过与皮肤中的脂肪细胞相互作用,促进了脂肪分解,导致自由脂肪酸(FFAs)的释放增加;③ 这些增加的FFAs被HFSCs摄取后,通过线粒体β-氧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氧(ROS),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导致HFSCs的氧化损伤和凋亡;④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研究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显示,与正常饮食相比,间歇性禁食显著降低了人类参与者的毛发生长速度;⑤ 此外,通过增强HFSCs的抗氧化能力或阻断脂肪酸氧化,可以减轻间歇性禁食对毛发生长的抑制作用;⑥ 考虑到间歇性禁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采用,在未来,充分评估各种禁食方案对不同干细胞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Intermittent fasting triggers interorgan communication to suppress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
2024-12-13 , doi: 10.1016/j.cell.2024.11.004
Cell[IF:42.5]
① 浙江大学李福勇与团队发表研究,探索了一种旨在恢复肠道菌群的饮食干预策略,表明其可有效改善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②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测试了“恢复饮食”(模拟非工业化饮食模式)和重新引入罗伊氏乳杆菌(工业化人群中罕见的一种肠菌)的菌群恢复策略;③ 恢复饮食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促进了来自非工业化人群的罗伊氏乳杆菌菌株的短期定植,并纠正了工业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改善菌群组成和功能、肠道代谢产物和肠道环境;④ 该饮食还改善了与慢病相关的肠菌衍生血浆代谢物(如增高吲哚-3-丙酸),并改善了多项心血管代谢标志物(降低体重、有害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⑤ 肠道菌群的基线特征和对饮食的响应性,可预测饮食对心血管代谢的改善情况;⑥ 该研究表明,针对恢复肠道菌群的饮食干预可有助于改善宿主-菌群互作,有助于指导饮食建议和治疗策略的研发。
Cardiometabolic benefits of a non-industrialized-type diet are linked to gut microbiome modulation
01-23 , doi: 10.1016/j.cell.2024.12.034
Cell[IF:42.5]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通过微生物组学、基因组学及小鼠模型,解析肠道菌群对酚类苷类(如红景天苷、水杨苷)的代谢机制,结合Tn-seq和酶活性分析追踪苷元释放路径。② 核心发现:肠道菌群成员特异性代谢不同苷类,释放功能多样的苷元。例如,Bacteroides uniformis通过专用酶系统代谢红景天苷生成白藜芦醇抑制艰难梭菌,水杨苷代谢产物水杨醇可缓解肠道炎症。③ 酶系统特异性:B. uniformis演化出糖苷水解酶3(GH3)家族的专用系统(如BACUNI_00919和BACUNI_01042),针对苷类酚基结构差异选择性水解;而B. ovatus依赖GH16家族酶(Bo_02228)通用代谢苷类及寡糖。④ 苷元功能差异:白藜芦醇苷代谢为白藜芦醇对20株艰难梭菌均具抑制作用;水杨醇通过抑制TNF-α和IL-6缓解肠炎,但熊果苷代谢释放的对苯二酚因毒性无效,表明苷元功能依赖微生物代谢路径。⑤ 生理与疾病关联:在肠炎模型中,B. uniformis代谢水杨苷生成水杨醇显著改善小鼠体重下降和结肠损伤(结肠长度恢复至2.8cm),且需完整GH酶系统;补充水杨醇可独立发挥抗炎作用。⑥ 代谢机制创新:肠道菌群对苷类代谢呈现“弓型结构”,通过特异性酶保留植物化学多样性,如B. uniformis的GH3酶专一识别水杨苷结构,而通用型菌株B. ovatus的GH16酶同时作用于苷类和寡糖,形成功能分化。⑦ 应用潜力:特定苷类与菌群的协同作用可定向调控肠道功能。例如,白藜芦醇苷需B. uniformis代谢激活才能抑菌,水杨苷-水杨醇路径为炎症性肠病提供治疗靶点,而菌群组成差异(如B. caccae无法代谢部分苷类)提示个性化饮食干预的必要性。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dietary plant small molecules by the gut microbiome
03-07 , doi: 10.1016/j.cell.2025.01.045
Science[IF:45.8]
① 饥荒对死亡和疾病的短期影响有充分的记录,但研究其造成的长期影响是非常具有挑战的,这项研究利用乌克兰1932-1933年大饥荒的数据来揭示孕早期饥荒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T2DM)风险显著增加之间的关联;② 纳入从2000年到2008年在10,186,016名出生于1930年至1938年的男性和女性乌克兰人,其中诊断出128,225例T2DM病例;③ 在1934年上半年出生的人群中,即在1933年中期饥荒高峰期早期妊娠期暴露于饥荒的人群,T2DM的风险比未暴露的对照组高出两倍以上;④ 饥荒暴露的严重程度与成人T2DM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Fetal exposure to the Ukraine famine of 1932-1933 and adul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24-08-08 , doi: 10.1126/science.adn4614
Science[IF:45.8]
① 本研究发现,促氧化的维生素K前体的膳食补充能够抑制前列腺癌进展,并可能对遗传性肌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② 在RapidCaP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通过饮水添加的维生素K前体物质甲基萘醌亚硫酸氢钠(MSB)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的发展,并产生持久的反应;③ MSB通过一种称为“triaptosis”的独特氧化细胞死亡机制杀死癌细胞,该机制涉及细胞中的初级内体(EE)膜脂PI(3)P的耗竭;④ MSB直接氧化VPS34激酶(产生PI(3)P的酶)的关键半胱氨酸,使其失活,抑制PI(3)P生成,导致EE分拣异常,引起细胞死亡;⑤ 在X连锁肌管肌病(一种由MTM1基因突变引起的致命遗传疾病,PI(3)P过度生成)的小鼠模型中,补充MSB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改善体重增长和肌肉组织学表现。
Dietary pro-oxidant therapy by a vitamin K precursor targets PI 3-kinase VPS34 function
2024-10-25 , doi: 10.1126/science.adk9167
Science[IF:45.8]
① 本研究利用英国1953年糖分配制结束后的准自然实验条件,研究了妊娠期至出生后1000天内糖分暴露对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的影响,发现早期糖分限制可显著降低这些慢性病的风险和延迟发病时间;② 该研究比较了糖分配制(糖摄入量受到限制)前后出生的人,发现生命早期经历糖分配制的人,之后发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分别降低了约35%和20%,病发时间分别延迟了4年和2年;③ 母亲怀孕时经历糖分配制对后代就显现出保护作用,可解释约三分之一的疾病风险降低,且保护作用随着出生后糖分摄入的限制而增加,尤其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引入固体食物时;④ 女性在减少糖尿病风险方面比男性受益更大,这可能与女性对糖分成瘾和糖尿病风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敏感性更高有关;⑤ 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在妊娠期和婴幼儿期限制添加糖摄入的现行膳食指南,暗示遵循这些指南可能会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
Exposure to sugar rationing in the first 1000 days of life protected against chronic disease
2024-10-31 , doi: 10.1126/science.adn5421
Science[IF:45.8]
① 核心发现:ω-6亚油酸(LA)通过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雷帕霉素复合体1(mTORC1)信号直接驱动三阴性乳腺癌(TNBC)增殖,FABP5蛋白结合LA并激活mTORC1复合体。② 关键机制:FABP5通过N端TOS样基序直接与Raptor结合,增强mTORC1复合体形成及底物磷酸化,调控TNBC细胞对LA的响应。③ 实验验证:动物实验显示高LA饮食促进TNBC肿瘤生长,肿瘤及血清中FABP5和LA水平升高,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一致。④ 临床关联:TNBC患者肿瘤和血清中FABP5及ω-6 PU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乳腺癌亚型,提示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⑤ 营养干预:LA激活mTORC1独立于氨基酸/胰岛素,但依赖Rag-GTP酶和Rheb,提示饮食中LA调控可能影响肿瘤代谢路径。⑥ 分子特异性:ω-6 LA特异性激活mTORC1,而ω-3脂肪酸无法激活且抑制该通路,揭示LA与癌症关联的分子分型差异。⑦ 治疗启示:靶向FABP5-mTORC1轴或需结合患者脂肪酸摄入及FABP5表达水平,为TNBC个性化营养干预提供新方向。
Direct sensing of dietary ω-6 linoleic acid through FABP5-mTORC1 signaling
03-14 , doi: 10.1126/science.adm9805
Nature[IF:48.5]
① 缬氨酸作为一种必需的支链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神经行为、造血功能和白血病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济大学的王平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缬氨酸特异性感应器——人源去乙酰化酶HDAC6;② 人HDAC6通过其特有的灵长类SE14重复结构域直接结合缬氨酸,从而作为缬氨酸感受器;③ 人(而非小鼠)HDAC6 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穿梭受到细胞内缬氨酸水平的严格控制,缺乏缬氨酸会导致HDAC6滞留在细胞核中并诱导DNA损伤;④ 核定位的HDAC6与TET2结合并去乙酰化,启动活跃的DNA去甲基化,通过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驱动的切除促进DNA损伤;⑤ 限制膳食中的缬氨酸可抑制异种移植和患者衍生异种移植模型中的肿瘤生长,并增强 PARP 抑制剂的疗效;⑥ 人类 HDAC6 是一种缬氨酸传感器,它能在缬氨酸被剥夺时介导活跃的 DNA 去甲基化和 DNA 损伤,并提示限制膳食缬氨酸治疗癌症的潜力。
Human HDAC6 senses valine abundancy to regulate DNA damage
2024-11-20 , doi: 10.1038/s41586-024-08248-5
Nature[IF:48.5]
① 厦门大学林圣彩和张宸崧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本研究发现石胆酸(LCA)能模拟限制热量(CR)的抗衰老效果;②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者们筛选出在CR过程中变化的代谢物,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验证,发现LCA是能单独复制CR效果的代谢物之一;③ 在小鼠中,LCA能激活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增强肌肉再生,并恢复握力和跑步能力;④ LCA还在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中激活AMPK,并诱导延长寿命和健康的效果;⑤ 在三种动物模型中,AMPK的敲除都能消除LCA诱导的表型;⑥ 研究揭示了通过补充CR过程中上调的代谢物LCA,可以以AMPK依赖的方式为多细胞生物带来抗衰老的益处。
Lithocholic acid phenocopies anti-ageing effects of calorie restriction
2024-12-18 , doi: 10.1038/s41586-024-08329-5
Cell[IF:42.5]
①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兵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性禁食抑制毛囊干细胞(HFSCs)的再生,减缓了毛发生长;② 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增加了血液中的皮质酮和肾上腺素水平,这些激素通过与皮肤中的脂肪细胞相互作用,促进了脂肪分解,导致自由脂肪酸(FFAs)的释放增加;③ 这些增加的FFAs被HFSCs摄取后,通过线粒体β-氧化产生更多的活性氧(ROS),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导致HFSCs的氧化损伤和凋亡;④ 为了验证这一机制,研究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显示,与正常饮食相比,间歇性禁食显著降低了人类参与者的毛发生长速度;⑤ 此外,通过增强HFSCs的抗氧化能力或阻断脂肪酸氧化,可以减轻间歇性禁食对毛发生长的抑制作用;⑥ 考虑到间歇性禁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采用,在未来,充分评估各种禁食方案对不同干细胞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Intermittent fasting triggers interorgan communication to suppress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
2024-12-13 , doi: 10.1016/j.cell.2024.11.004
Cell[IF:42.5]
① 浙江大学李福勇与团队发表研究,探索了一种旨在恢复肠道菌群的饮食干预策略,表明其可有效改善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②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测试了“恢复饮食”(模拟非工业化饮食模式)和重新引入罗伊氏乳杆菌(工业化人群中罕见的一种肠菌)的菌群恢复策略;③ 恢复饮食降低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促进了来自非工业化人群的罗伊氏乳杆菌菌株的短期定植,并纠正了工业化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改善菌群组成和功能、肠道代谢产物和肠道环境;④ 该饮食还改善了与慢病相关的肠菌衍生血浆代谢物(如增高吲哚-3-丙酸),并改善了多项心血管代谢标志物(降低体重、有害胆固醇、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⑤ 肠道菌群的基线特征和对饮食的响应性,可预测饮食对心血管代谢的改善情况;⑥ 该研究表明,针对恢复肠道菌群的饮食干预可有助于改善宿主-菌群互作,有助于指导饮食建议和治疗策略的研发。
Cardiometabolic benefits of a non-industrialized-type diet are linked to gut microbiome modulation
01-23 , doi: 10.1016/j.cell.2024.12.034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传统观点认为低聚糖(如水苏糖)在小肠中仅为“过客”,陕西师范大学李婷、杨兴斌与团队发表研究,首次揭示了水苏糖-小肠miRNA-菌群的新型调控轴,表明水苏糖可通过结合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HSP90β蛋白,重塑外泌体miRNA谱,从而影响肠道菌群;② 水苏糖通过直接与小肠上皮细胞膜蛋白HSP90β的疏水残基结合,调控小肠外泌体miRNA谱;③ 基因敲除和假无菌小鼠分析表明,水苏糖对这些miRNA的调控作用依赖于HSP90β,且独立于其益生元作用;④ 水苏糖调控的miRNA随外泌体释放至结肠腔,进而塑造肠道菌群组成,例如使乳杆菌属富集;⑤ 水苏糖显著下调特定miRNA(如miR-30a-5p)的表达,而该miRNA可抑制罗伊氏乳杆菌生长。
Nondigestible stachyose binds membranous HSP90β on small intestinal epithelium to regulate the exosomal miRNAs: A new function and mechanism
2024-11-18 , doi: 10.1016/j.cmet.2024.10.012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曹海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陈玉国、张运与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如何通过胰岛素依赖性机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② 小鼠和猴子中,阿斯巴甜的摄入显著增加了胰岛素分泌,该作用由迷走神经介导;③ 模型小鼠中,长期摄入阿斯巴甜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植入胰岛素缓释泵有同样效果,而用链脲霉素破坏胰岛素生成可抑制该效应,提示胰岛素发挥核心作用;④ 高胰岛素水平使动脉内皮细胞中炎症性趋化因子CX3CL1表达上调,而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敲除Cx3cr1(CX3CL1受体)基因完全消除了阿斯巴甜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⑤ 该研究揭示了阿斯巴甜→胰岛素→CX3CL1-CX3CR1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Sweetener aspartame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sulin-triggered inflammation
02-19 , doi: 10.1016/j.cmet.2025.01.006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John R. Speakman团队,开展随机试验测试了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IM),探究不同血糖生成指数(GI)的餐食(低/中/高)如何影响健康成人的代谢反应和饥饿感;② 结果显示,不同GI的等热量餐食确实引发了预期的血糖和胰岛素反应(高GI餐后血糖/胰岛素峰值更高),但未观察到饥饿感显著差异;③ 小组层面,低GI餐组的下一餐总能量摄入的变化(相较于前一天的基线餐)较低,但GI对下一餐的摄入量没有显著影响;④ 个体层面上,能量摄入的变化与体脂、血糖、酮体等10项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关联,表明个体的GI反应强度与之后能量摄入变化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反而观察到能量摄入变化与餐后300分钟时胰岛素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存在微弱的负相关,这与CIM的预测相反;⑤ 这些发现总体上不支持CIM,提示GI差异引发的代谢变化与后续能量摄入调控机制可能比CIM假设的更复杂。
Testing 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Short-term metabolic responses to consumption of meals with varying glycemic index in healthy adults
03-04 , doi: 10.1016/j.cmet.2025.01.015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间歇性禁食(IF)对雄性小鼠的长期影响研究,通过IF与自由采食(AL)对照,评估年龄相关的生殖能力变化及分子机制。② 核心发现与机制:IF通过减少脑内色氨酸(Trp)和血清素水平,显著增强雄性小鼠性行为,提升老年组繁殖成功率,但未改善精子质量或内分泌功能。③ 代谢调控路径:IF促进骨骼肌摄取Trp,降低外周Trp浓度,从而限制其向脑部运输,减少血清素合成,解除其对性行为的抑制作用。④ 年龄关联变化:衰老导致脑内血清素升高(因Trp供应增加),而IF通过调节Trp分布逆转该效应,独立于传统生殖指标改善。⑤ 临床应用潜力:IF可能为人类性欲减退症(HSDD)提供饮食干预策略,通过调节血清素系统提升性行为,且未观察到显著副作用。
Intermittent fasting boosts sexual behavior by limiting the central availability of tryptophan and serotonin
03-28 , doi: 10.1016/j.cmet.2025.03.001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华中科技大学刘莉教授团队首次量化了不健康饮食在全球胃肠道癌症发病率中的贡献,揭示了自1990年以来的显著变化和区域差异;② 研究显示,2018年全球21.5%的胃肠道癌症新发病例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这一比例自1990年以来相对稳定,但绝对病例数翻倍;③ 过量摄入加工肉类、摄入水果不足以及摄入全谷物不足是2018年最主要的饮食风险因素,而1990年的第三大关注点是摄入非淀粉性蔬菜不足;④ 中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胃肠道癌症归因于不良饮食的负担最重,且社会人口指数与胃肠道癌症的归因发病率呈正相关;⑤ 尽管归因比例相对稳定,但由于病例数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和地区间的差异,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饮食优先策略。
The global incident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ttributable to suboptimal diets from 1990 to 2018
2024-07-15 , doi: 10.1053/j.gastro.2024.07.009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3.3]
①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黄佳琦团队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不同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与死亡风险呈不同关联;② 纳入407,531名参与者,在8,107,711人-年随访期间,发生185,111例死亡,包括58,526例心血管死亡;③ 植物脂肪(尤其是谷物脂肪及蔬菜油脂肪)的高摄入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相关;④ 动物脂肪、乳制品脂肪及鸡蛋脂肪的高摄入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相关;⑤ 将膳食中的5%能量从动物脂肪替换为等量的植物脂肪(尤其是谷物脂肪及蔬菜油脂肪),可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⑥ 该研究强调了植物脂肪在改善人类健康和降低死亡风险方面的潜在益处,而动物脂肪可能增加健康风险。
Plant and Animal Fat Intake and Overal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2024-08-12 ,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4.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