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消化疾病30篇必读论文和中国十大研究 | 《热心肠日报》年度榜单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5-07-06
本篇发布“消化疾病”主题的两个榜单(30篇必读论文、中国十大研究)。

过去的一年里,全球肠道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2025年肠道大会之际,我们基于《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2024年5月以来的一年期间(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发表的肠道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多维度评选,形成了《热心肠日报》2024-2025年度榜单。

此次榜单评选涵盖了3294篇发表在320个不同期刊上的研究文献,累计影响因子达到66503.6,平均影响因子为20.2。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有193篇,发表在医学顶刊NEJMLancetJAMABMJ上的文章有54篇。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本篇发布“消化疾病”主题的两个榜单(30篇必读论文中国十大研究)。

Lancet:急性肝衰竭的病因、预后与治疗策略(综述)

Lancet[IF:88.5]

① 本综述探讨了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预后模型和管理,ALF的管理需综合治疗,包括早期识别和适当管理,以改变病情进程;② ALF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毒性、病毒(包括非肝炎病毒)、草药和膳食补充剂、抗结核药物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因不同,管理策略和预后也不同,因此强烈建议进行广泛的病因学调查;③ 尽管标准血液凝固测试异常,但ALF患者的出血风险较低,新的凝血酶图测试显示异常,特定的凝血障碍模式,如异常的vWF/ADAMTS13比率,可能与不良预后和出血风险增加有关;④ 早期肾脏替代疗法和可能的血浆置换在治疗中巩固了作用,进一步的证据证实了出血事件的低发生率,尽管标准凝血测试和ROTEM测试显示异常;⑤ 肝脏移植是目前最佳治疗方法,而人工肝支持系统,特别是血浆置换,在非移植中心对ALF患者可能有用;⑥ 新的基于microRNA的预测标记被描述为选择移植患者,但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还很远,基于成像的预测工具也很有前景,使用体外人工肝装置在临床上的作用尚未得到证据支持。

Acute liver failure
2024-08-01 , doi: 10.1016/S0140-6736(24)00693-7

Lancet:一文读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Lancet[IF:88.5]

① 这篇综述全面分析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治疗进展以及未来治疗方向;② 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影响40-70岁女性,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女性对男性的比例下降;③ PBC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异生物质、吸烟和肠道微生物组)有关,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④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胆管上皮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PBC发展和进展的潜在病理机制;⑤ 奥贝胆酸已获批作为对熊去氧胆酸疗效不佳的患者的二线治疗,PPAR激动剂是有前景的二线药物;⑥ 未来的治疗目标可能是通过双重或三重药物方案实现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正常化,改善长期预后,并重视改善与疾病相关的生活质量,如瘙痒和疲劳等主观症状;⑦ 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旨在缓解这些症状,同时通过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知识传播,实现PBC的早期诊断和基于风险分层的治疗。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2024-08-28 , doi: 10.1016/S0140-6736(24)01303-5

NEJM:解码先天性腹泻与肠病的致病基因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8.5]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分析129例疑似单基因先天性腹泻患儿的外显子/基因组数据,并通过细胞及斑马鱼模型验证基因变异功能。② 核心发现:在62例(48%)患儿中发现致病基因变异,包括NEUROG3新创始人变异,鉴定出GRWD1、MYO1A、MON1A三个先天性腹泻与肠病(CODE)新致病基因。③ GRWD1功能缺陷:该基因编码核糖体组装关键蛋白,其变异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障碍及斑马鱼模型中杯状细胞异常,证实其通过调控RPL3蛋白影响肠道功能。④ MYO1A变异影响:MYO1A编码肠上皮微绒毛结构蛋白,其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肠道刷状缘结构紊乱,斑马鱼模型与患者肠活检均显示微绒毛融合及蛋白定位异常。⑤ MON1A变异导致:该基因参与内体运输调控,其R249C变异破坏RAB7A依赖的内体成熟,致斑马鱼模型出现黏液分泌异常及肠道吸收细胞功能缺陷。⑥ 诊断率与局限:CODE诊断率达48%,显著高于单基因炎症性肠病(4%),但部分变异因外显子覆盖不足漏检,提示需深度测序或全基因组分析。⑦ 功能验证方法:通过BioID蛋白互作分析、斑马鱼表型模拟及细胞功能实验,证实三个新基因变异通过特定肠道通路缺陷导致腹泻表型。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Congenital Diarrhea and Enteropathy
04-03 , doi: 10.1056/NEJMoa2405333

BMJ:肠易激综合征非药物疗法的新趋势与挑战(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42.7]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论文系统综述2013-2023年非药物治疗IBS的临床证据,纳入992篇文献经严格筛选,聚焦饮食、脑肠行为疗法及新兴技术等干预措施。② 核心发现与结论:低FODMAP饮食、脑肠行为干预(如催眠/认知行为疗法)是IBS标准疗法,但存在实施难度;新兴疗法如数字心理治疗和肠道吸附剂显示潜力,而粪菌移植缺乏足够证据。③ 饮食疗法核心:低FODMAP饮食需专业指导,可改善症状但需避免长期限制导致营养缺乏;可溶性纤维(如车前子)优于不可溶纤维,益生菌证据不足且不被指南推荐。④ 脑肠行为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定向催眠对症状改善效果持久,但受制于资源不足;数字疗法(如APP)可提升可及性,疗效与面授相当。⑤ 补充疗法评估:薄荷油对腹痛有效但可能加重胃灼热,大麻素类药物缺乏证据;传统医学如中药方剂(如痛泻要方)在腹泻型IBS显示疗效但需更多研究。⑥ 新兴疗法进展:肠道吸附剂(如Enterosgel)对腹泻型IBS有效,迷走神经刺激和振动胶囊尚处探索阶段;虚拟现实疗法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但需更多临床验证。⑦ 挑战与建议:非药物治疗需个性化方案,需解决医疗资源分配、患者教育及经济负担问题,未来研究需标准化干预方案并优化真实世界应用。

Non-pharmaceutical treatment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4-12-16 , doi: 10.1136/bmj-2023-075777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代谢性脂肪肝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60.6]

① 本综述探讨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筛查、管理策略以及未来研究方向;② MASLD影响全球三分之一成人,与胰岛素抵抗、肥胖、肠道菌群失调和遗传风险因素相关;③ MASLD可从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④ 2024年首款治疗药物resmetirom获批,未来的药物研发仍依赖于可靠的生物标志物;⑤ 目前诊断包括血液和影像学的无创检测(NITs),如 FIB-4、VCTE、MRE,有助于风险分层和疾病监测;⑥ MASL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控制体重和代谢风险至关重要;⑦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优化NITs以替代活检、改进风险分层策略,并推动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普及。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in adults
03-06 , doi: 10.1038/s41572-025-00599-1

Nature Reviews: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IF:60.6]

① 核心话题概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胆管炎症性疾病,以胆管纤维化和狭窄为特征,常伴发炎症性肠病(IBD),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肝移植是主要治疗选择。② 流行病学数据:PSC全球发病率差异显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更高,男性患病率较高(51-72%),约80%患者合并IBD,尤其溃疡性结肠炎。③ 病因与机制:PSC病因不明,涉及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毒性及遗传易感性(如MHC基因关联),属自身免疫性肝病,但免疫抑制治疗无效。④ 诊断标准:MRI胆管成像为主,需排除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如IgG4相关胆管炎),肝活检辅助诊断重叠综合征(如PSC-自身免疫性肝炎)。⑤ 治疗现状:UDCA改善生化指标但未延长生存,新型药物如nor-UDCA(NCA)进入III期试验,肝移植后复发率约38%,需控制IBD活动以降低复发风险。⑥ 并发症与预后:PSC显著增加胆管癌等恶性肿瘤风险(相对风险235-398倍),定期影像监测可早期发现但未改善生存率,生活质量受疲劳和瘙痒严重影响。⑦ 未来方向:需开发有效治疗靶点(如胆汁酸受体FXR、肠道菌群调控),优化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推动多学科合作以解决肝移植复发、胆管癌早筛等未满足需求。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03-13 , doi: 10.1038/s41572-025-00600-x

Nature:治疗肠道炎症,CTLA-4+ ILC3提供新思路

Nature[IF:48.5]

① 白介素-23(IL-23)既是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也在肠道稳态和感染中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肠道中的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可以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从而抑制IL-23介导的肠道炎症,为治疗相关慢性炎症疾病提供新策略;② 单细胞RNA测序表明,T细胞和ILC3是肠道中对IL-23急性响应的主要细胞类群,且ILC3可在IL-23诱导下大幅上调CTLA-4的表达;③ 肠道菌群及其诱导的IL-23,可通过FOXO1和STAT3依赖的方式,驱动ILC3上调CTLA-4;④ 在ILC3中敲除CTLA-4,可导致小鼠调节性T细胞减少、炎症性T细胞增多、肠道炎症加剧;⑤ 机制上,IL-23诱导的CTLA-4+ ILC3可使肠道髓系细胞上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减少、PD-L1可用性增加,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⑥ 人类ILC3在响应IL-23或肠道炎症时也会上调CTLA-4,并与炎症性肠病中的免疫调节相关。

CTLA-4-expressing ILC3s restrain interleukin-23-mediated inflammation
2024-06-12 , doi: 10.1038/s41586-024-07537-3

Nature:乳糜泻类器官模型揭示出揭示IL-7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Nature[IF:48.5]

① 本研究从内镜活检的完整片段中构建了空气-液体界面(ALI)的十二指肠类器官,这些片段保留了上皮组织以及原始间质和组织驻留免疫细胞,并揭示了白细胞介素-7(IL-7)在乳糜泻中的作用;② ALI类器官的免疫多样性包括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髓系细胞,具有广泛的T细胞和B细胞受体库;③ HLA-DQ2.5限制性麸质肽段能够特异性地引起表达HLA-DQ2.5的乳糜泻患者来源类器官的上皮破坏,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阻断MHC-II或NKG2C/D来拮抗;④ 麸质表位能够刺激乳糜泻类器官的免疫网络反应,涉及淋巴样和髓样亚群,以及产生抗TG2的自身抗体;⑤ IL-7是麸质诱导的病理性调节因子,调节CD8+ T细胞的NKG2C/D表达,并且对于上皮破坏是必要且充分的;⑥ 在活动期乳糜泻患者的活检样本中,内源性IL-7显著上调,尤其是在固有膜层间质中。

A human autoimmune organoid model reveals IL-7 function in coeliac disease
2024-07-24 , doi: 10.1038/s41586-024-07716-2

Nature:大规模胃肠道细胞图谱,揭示肠道炎症疾病中新型上皮化生细胞的重要作用

Nature[IF:48.5]

① 该研究构建了人类胃肠道的全生命周期转录组图谱,并揭示了肠道炎症疾病中由炎症诱导的上皮干细胞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黏膜结构,并进一步促进炎症;② 通过整合已发表和未发表的scRNA-seq数据集,利用新开发的质控流程,建立了覆盖整个胃肠道的发育和成年期、包含136种细胞类型的健康细胞参考图谱,并进一步整合了12种胃肠道疾病的数据集,构建了一个包含160万个细胞的研究资源(gutcellatlas.org);③ 对该细胞图谱的分析,发现肠道炎症疾病(例如:炎症性肠病、乳糜泻)中存在一种源于肠干细胞的上皮化生细胞,命名为INFLAREs,其呈现类似幽门腺和十二指肠腺细胞的转录特征(如表达MUC6),可能在疾病中发挥双重作用;④ INFLAREs可分泌抗菌蛋白和黏蛋白,可能参与黏膜修复;⑤ 但INFLAREs也上调炎症相关基因,能够通过CXCL系列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还能通过MHCII与CD4+ T细胞直接互作,可能加剧慢性炎症;⑥ 这些发现为理解肠道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可能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Single-cell integration reveals metaplasia in inflammatory gut diseases
2024-11-20 , doi: 10.1038/s41586-024-07571-1

Nature Reviews:线粒体功能与肠道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篇综述概述了目前对肠上皮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和信号传导影响组织稳态的理解,讨论了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线粒体靶向治疗方法以及线粒体损伤与疾病的前因后果;② 线粒体健康对于上皮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包括细胞间连接、分泌的细胞外屏障(黏液和抗菌肽)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共生微生物群;③ 线粒体产生的因子(线粒体活性氧和释放的线粒体DNA)会加剧组织损伤和病理反应;④ 参与线粒体功能和质量控制的基因突变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炎症性损伤导致炎症性肠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⑤ 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氧化磷酸化、提高氧水平、破坏黏膜氧梯度,导致为宿主上皮供能的厌氧菌的损失;⑥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类型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在慢性损伤的情况下会引起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在结直肠癌晚期线粒体代谢促进了癌症的生长;⑦ 线粒体靶向治疗可以为基于基因突变、代谢或线粒体应激生物标志物的特定亚型患者提供双重治疗方法。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2024-05-13 , doi: 10.1038/s41575-024-00931-2

Nature Reviews:近端小肠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综述描述了近端小肠疾病(包括罕见的单基因疾病)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并提出了基于机制的疾病分类方法;② 近端小肠是营养、代谢、宿主防御和免疫平衡的关键粘膜表面;③ 影响十二指肠功能的常见疾病包括感染和免疫介导的疾病(乳糜泻、克罗恩病或环境性肠功能紊乱);④ 超过100种罕见的单基因障碍揭示了营养吸收、上皮细胞稳态、屏障功能以及炎症免疫反应和调节的因果分子机制;⑤ 目前的分类方法都没有将常见病和罕见病的完整病谱整合在一起,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机制的小肠疾病分子分类法;⑥ 进一步探索疾病机理和开发靶向治疗方法的强烈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proximal small intestine disorders
2024-08-08 , doi: 10.1038/s41575-024-00962-9

Nature Reviews:“脂肪性肝病负担悖论”——揭秘酒精的关键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文探讨了酒精在脂肪性肝病(SLD)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SLD负担悖论”,即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MASLD)虽然更为普遍,但过度饮酒的SLD患者(如代谢和酒精相关的肝病MetALD和酒精相关的肝病ALD)却导致了更高的全球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② 研究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减少酒精摄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评估和监测酒精摄入的方法,以及管理SLD患者的策略,包括协调护理框架和以人为本的方法;③ 文章还探讨了酒精摄入与心血管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SLD的进展;④ 结论是,为了改善SLD患者的预后和护理,需要综合考虑酒精摄入、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⑤ 研究建议采用非侵入性测试来识别、预测和监测SLD患者,同时减少与酒精摄入相关的污名化。

The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burden paradox: unravelling the key role of alcohol
2024-12-05 , doi: 10.1038/s41575-024-01022-y

Nature Reviews:肠-脑互作障碍中常见的共病现象(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罗马基金会工作组撰写的这篇综述,肠-脑互作障碍(DGBI)之间的重叠(共病)现象,总结了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据,并提出了诊断和治疗建议;② DGBI诊断在不同解剖区域(如胃、肠)内及之间的重叠现象普遍存在;③ 随着DGBI诊断数量增加,患者的症状加重,心理共病(如焦虑、抑郁)风险上升,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生活质量降低;④ DGBI重叠的治疗需要综合策略,可根据重叠症状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包括神经调节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饮食调整(如低FODMAP饮食)、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等;⑤ 许多被诊断为器质性胃肠疾病的患者,在缓解期仍表现出DGBI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显微镜下结肠炎和感染后胃肠综合征等疾病;⑥ 认识到器质性胃肠疾病缓解期的DGBI症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过度治疗,并更有效地采用功能性治疗方法(如饮食调整、心理治疗);⑦ DGBI患者常常合并非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如纤维肌痛、偏头痛、妇科和泌尿系统疾病、睡眠障碍和慢性疲劳,强调跨学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Rome Found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on overlap in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01-27 , doi: 10.1038/s41575-024-01033-9

Nature Reviews:防止肝硬化进展至失代偿和死亡(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综述描述了晚期慢性肝病(ACLD)从代偿期到失代偿期的发展过程,讨论了控制ACLD和预防失代偿的手段以及风险分层检测;② ACLD描述的是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疾病,主要分为代偿期(cACLD)和随后的失代偿期(dACLD)两个阶段,dACLD的特点是门静脉高压并发症,预后较差;③ cACLD门静脉压力≥10 mmHg即为临床意义上的门静脉高压(CSPH),这个亚阶段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和失代偿,升高死亡率,在CSPH患者中,有静脉曲张的患者失代偿风险更高;④ 无创检测(如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测量肝脏硬度并结合血小板计数)可以识别CSPH患者并预测失代偿风险;⑤ 病因治疗最好在cACLD早期开始,可防止疾病进展,甚至实现肝硬化消退;⑥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可有效预防cACLD和CSPH患者的失代偿,并改善生存率,卡维地洛可作为首选NSBB。

Preventing the progression of cirrhosis to decompensation and death
01-27 , doi: 10.1038/s41575-024-01031-x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乳糜泻的并发症和共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这篇综述介绍了乳糜泻相关疾病的风险,讨论了潜在机制、无麸质饮食和粘膜愈合的作用,以及乳糜泻的后续治疗和非饮食治疗的影响;② 乳糜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小肠绒毛萎缩和不同程度的炎症,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③ 乳糜泻的并发症包括不良的生殖结果、肾脏和肝脏疾病、感染、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癌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反映了该疾病的多系统性质;④ 慢性免疫激活和绒毛萎缩导致吸收不良,这可能是乳糜泻并发症的部分原因;⑤ 通过随访活检观察黏膜愈合情况,可以控制乳糜泻,从而降低部分并发症的风险,但并非所有并发症。

Coeliac disease: complications and comorbidities
01-28 , doi: 10.1038/s41575-024-01032-w

Cell:肠道神经如何感知肠内压力指挥消化与免疫?

Cell[IF:42.5]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光遗传学及遗传学工具,揭示肠神经元Piezo1(机械力感知通道Piezo1)在肠道中的功能。② 核心发现概述:胆碱能肠神经元通过Piezo1感知肠道压力,调控肠道运动并抑制异常炎症,维持机械与免疫稳态。③ Piezo1表达定位:Piezo1在约50%胆碱能运动神经元中表达,与ChAT高度共定位,而Piezo2主要存在于外周感觉神经元。④ 机械力调控机制:Piezo1缺失导致肠道对压力刺激的运动反应减弱,减缓玻璃珠推进速度,且无法通过运动或炎症加速肠蠕动。⑤ 炎症保护作用:Piezo1缺陷小鼠在结肠炎模型中出现严重炎症、黏液减少及单核细胞浸润,因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导致免疫失衡。⑥ 功能验证方法:光遗传激活Piezo1+神经元加速肠道运动,而化学遗传抑制则延迟蠕动,证明其功能必要性。⑦ 临床意义拓展:Piezo1通过调控胆碱能信号连接机械力与免疫应答,为肠道运动障碍及炎症性肠病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Enteric neuronal Piezo1 maintains mechanical and 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by sensing force
03-24 , doi: 10.1016/j.cell.2025.02.031

Cell:菌群助力1型免疫携手基质细胞,对抗寄生虫导致的肠道损伤

Cell[IF:42.5]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寄生虫感染中1型免疫网络的机制,聚焦CD8⁺T细胞与肠道基质细胞互作。② 核心发现:1型免疫网络通过干扰素γ(IFNγ)信号协调基质细胞响应,招募中性粒细胞限制组织损伤,并维持肠道功能,实现疾病耐受。③ CD8⁺T细胞激活机制:寄生虫破坏肠道屏障后,肠道菌群通过MyD88依赖途径,以不依赖于抗原的方式激活驻留CD8+ T细胞快速产生IFN-γ。④ IFNγ信号功能:IFNγ直接作用于肠基质细胞,通过诱导CXCL5分泌招募中性粒细胞,限制寄生虫导致的组织损伤,并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防止肠道动力障碍。⑤ 疾病耐受关键:IFNγ-基质信号网络在不影响寄生虫清除的情况下,通过维持肠道运动和屏障功能防止高剂量感染引发的致命性肠梗阻。⑥ 临床意义:研究揭示了1型免疫在组织保护中的新功能,为感染后肠道功能紊乱提供治疗靶点。

A type 1 immune-stromal cell network mediates disease tolerance against intestinal infection
04-22 , doi: 10.1016/j.cell.2025.03.043

Science:一种多价mRNA-LNP疫苗可预防艰难梭菌感染

Science[IF:45.8]

①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针对艰难梭菌毒素和毒力因子的信使RNA(mRNA)-脂质纳米颗粒(LNP)疫苗,旨在应对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艰难梭菌感染(CDI);② 该多价疫苗在动物模型中激发了强烈且持久的系统性和粘膜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且这一效果不受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影响;③ 在初次感染和复发感染模型中,疫苗接种能够保护小鼠免受致命的CDI;④ 疫苗中包含非毒素细胞和孢子抗原,有助于改善肠道中毒素产生型艰难梭菌的清除;⑤ mRNA-LNP疫苗技术是开发新型艰难梭菌治疗方法的有前景的平台,有潜力限制急性疾病并促进细菌清除。

A multivalent mRNA-LNP vaccine protects agains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2024-10-03 , doi: 10.1126/science.adn4955

周宏伟/高杰/祁小龙/陈金军等Nature子刊:肝性脑病的肠-脑轴新机制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祁小龙、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揭示了肝性脑病的肠-脑轴新机制,表明活泼瘤胃球菌可通过苯丙氨酸脱羧酶及其代谢产物苯乙胺驱动肝性脑病,为肝性脑病提供了潜在诊疗靶点;② 通过构建肠-脑菌群模块评估宏基因组学数据集中的细菌神经毒素,发现主要来自瘤胃球菌属的苯丙氨酸脱羧酶(PDC)基因在肝硬化患者中增加了约10,在肝性脑病(HE)患者中更高;③ 肝硬化小鼠(而非健康小鼠)在定植了活泼瘤胃球菌后,会出现脑部苯乙胺(PEA)蓄积,并伴有记忆障碍、对称性震颤和皮层特异性神经元缺失等典型的HE症状;④ PEA的积累主要是由于肝硬化导致肝脏和血清中的单胺氧化酶B活性降低,靶向 PDC 或 PEA 的干预可逆转活泼瘤胃球菌诱发的神经症状;⑤ 将 HE 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无菌肝硬化小鼠体内可复制这些症状,进一步证实了靶向 PDC 或 PEA 的疗效;⑥ 临床队列中,高基线PEA 水平与肝内门体分流术后 HE 风险增加7倍相关。

The gut–brain axis underly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liver cirrhosis
01-08 , doi: 10.1038/s41591-024-03405-9

Nature子刊:维多珠单抗或是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胃肠GVHD风险的新选择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维多珠单抗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肠道的抗α4β7整合素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肠道归巢T细胞的迁移来减少肠道炎症,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3期试验表明,在接受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向标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中添加维多珠单抗,可以显著提高下消化道急性GVHD生存率;② 与安慰剂相比,接受维多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移植后第180天的下消化道急性GVHD发生率或死亡率显著降低,风险比为0.45;③ 维多珠单抗治疗组在关键次要疗效终点方面也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优势,包括下消化道急性GVHD无病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以及C-D级急性GVHD无病生存率,但其他关键次要终点,包括非复发死亡率、总生存率和B-D级急性GVHD无病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④ 维多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5%和8.5%。

Vedolizumab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estinal acute GVHD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2024-06-06 , doi: 10.1038/s41591-024-03016-4

Nature子刊:有效抗击艰难梭菌感染的人工肠道细菌群落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本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微生态制剂VE303(由8个纯化菌株组成)在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中的疗效、应答标志物和潜在作用机制;② 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二期临床试验中,rCDI高风险患者分为三组,在标准抗生素治疗后,进行高、低剂量的VE303或安慰剂干预,持续14天;③ 高剂量VE303耐受性良好,且与安慰剂相比,将rCDI的风险降低了80%以上;④ 高剂量组中,VE303的菌株能够在患者肠道内稳定定植,并成为与非复发相关的主要菌群的一部分;⑤ 多组学建模发现,抗生素使用史、基线粪便代谢物和血清细胞因子,可预测rCDI和VE303定植情况;⑥ VE303能促进宿主微生物组和代谢物的早期恢复,增加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如UDCA)和胆盐水解酶基因的含量,这对预防rCDI至关重要;⑦ 该研究证明了VE303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表明VE303通过多种机制预防rCDI,并为标准化、可扩展的微生态治疗在rCDI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Multi-omic profiling a defined bacterial consortium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01-02 , doi: 10.1038/s41591-024-03337-4

Lancet子刊:全球腹泻疾病负担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31]

① 全球因腹泻导致的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约293万下降到了2021年的约117万,降幅达60.3%;② 腹泻导致的全球年损失寿命年(YLLs)也显著减少,从1990年的约1.86亿降至2021年的约5140万,2021年,全球因腹泻导致的残疾调整寿命年(DALYs)估计为5900万,其中3090万影响了5岁以下儿童;③ 研究还评估了与腹泻相关的风险因素,如低出生体重、儿童生长迟缓、不安全的饮用水和卫生条件差等,如果去除所有评估过的腹泻风险因素,全球DALYs将从5900万降至约499万;④ 在病原体方面,2021年全球范围内,轮状病毒是所有年龄段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15.2%,其次是诺如病毒和隐孢子虫;⑤ 研究强调了继续投资于疫苗研发和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关键风险因素和病原体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以进一步降低全球腹泻疾病的负担。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burden of diarrhoeal diseases, their risk factors, and aetiologies, 1990–2021, for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2024-12-18 , doi: 10.1016/S1473-3099(24)00691-1

Lancet子刊:肠易激综合征或可分为7类,以指导个性化治疗(观点)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① 本文提出了将肠易激综合征(IBS)分为7个类群的新方法,综述了与IBS相关的循证治疗策略和临床实施建议,为针对IBS不同类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框架;② 传统的基于大便类型的IBS分型方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为了更好地反映IBS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使用潜类别分析(一种数学建模方法),综合考虑胃肠道症状、腹痛、心理负担等因素,将IBS患者分为7个独特的亚群,并验证了该模型能够预测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为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③ 文章进一步综述了针对IBS的循证管理策略,包括教育、运动、生活方式建议、膳食纤维补充、益生菌、饮食建议,以及针对不同症状的药物治疗、行为和心理干预等干预措施的现有研究证据;④ 最后,作者提出了针对7个IBS亚群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框架,并呼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该模型的应用价值。

Personalisation of therap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hypothesis
2024-11-11 , doi: 10.1016/S2468-1253(24)00245-0

Lancet子刊:饮食干预对IBS疗效如何?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纳入28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11种饮食干预对IBS症状的疗效,涉及2338名患者。② 核心发现与排名:低FODMAP饮食证据最充分,但淀粉/蔗糖减少饮食在整体症状改善中排名第一,低FODMAP饮食对腹胀改善效果最佳。③ 整体症状改善:淀粉/蔗糖减少饮食疗效最佳(RR 0.41),低FODMAP饮食次之(RR 0.51),BDA/NICE饮食排名第十(RR 0.62)。④ 腹痛缓解效果:淀粉/蔗糖减少饮食排名第二(RR 0.54),低FODMAP饮食第五(RR 0.61),均优于习惯性饮食。⑤ 腹胀改善结果:仅低FODMAP饮食显著优于习惯性饮食(RR 0.55),排名第四,其他饮食未达统计学意义。⑥ 排便习惯疗效:无饮食干预优于习惯性饮食,但低FODMAP饮食优于BDA/NICE饮食(RR 0.79)。⑦ 证据质量与建议:低FODMAP饮食疗效明确,但淀粉/蔗糖减少、FODMAP-simple等新疗法需进一步确证性试验。

Efficacy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04-18 , doi: 10.1016/S2468-1253(25)00054-8

Lancet子刊:肠-脑神经调节剂对IBS疗效如何?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① 研究方法设计: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纳入28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2475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比较肠-脑神经调节剂(如抗抑郁药、α2δ配体)与安慰剂的疗效及安全性。② 核心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对整体症状和腹痛改善效果显著,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对腹痛有中等疗效,但证据等级较低。③ TCAs最佳证据:11项试验显示TCAs使未改善整体症状的相对风险(RR)降低30%,证据等级中等;对腹痛的改善证据等级低,但效果显著(RR 0.69)。④ SSRIs/SNRIs效果:7项试验提示SSRIs对腹痛有效(RR 0.74),SNRIs在2项试验中效果更显著(RR 0.22),但证据等级为低或极低。⑤ 安全性特征:神经调节剂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但TCAs和α2δ配体药物因副作用停药率更高(RR 1.79)。⑥ 证据局限性:部分药物(如SNRIs、阿扎派隆类)研究数量少,需更多高质量试验验证其疗效。⑦ 指南建议:支持TCAs作为IBS持续症状或腹痛的一线选择,SSRIs可作为腹痛的辅助方案,但需谨慎评估药物副作用。

Efficacy of gut-brain neuromodulator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4-18 , doi: 10.1016/S2468-1253(25)00051-2

国内团队Cell子刊:压力如何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靳津、东南大学李异媛与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压力通过引起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亚精胺介导的1型干扰素降低,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机制;② 压力诱导CD4+ T细胞过度生成黄嘌呤,引起系统性嘌呤水平升高;③ 黄嘌呤通过激活肠道腺苷受体AdorA2B,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含有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外泌体,从而促进了肠道中鼠乳杆菌的增殖;④ 鼠乳杆菌通过鸟氨酸脱羧酶(ODC)途径产生大量亚精胺;⑤ 亚精胺通过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中TRAF3的K63链多聚泛素化,减少I型干扰素IFN-α的产生;⑥ IFN-α的减少使肠道平滑肌的正常收缩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蠕动增强,引发IBS-D症状;⑦ 该研究阐明了应激、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复杂互动,为个性化治疗IBS-D提供了新靶点。

Stress trigger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through a spermidine-mediated decline in type I interferon
2024-10-03 , doi: 10.1016/j.cmet.2024.09.002

国内团队Cell子刊:蛋白质才是肝脏脂肪生成的关键碳源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脂肪从头合成的增加是肥胖相关代谢功能障碍性脂肪肝病(MASLD)的一个标志,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Yilie Liao、广州实验室傅肃能与团队发表项研究,表明氨基酸是肝脏脂质合成的主要碳源,而非传统认为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② 高蛋白饮食摄入与人类MASL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③ 体外追踪研究确定氨基酸是小鼠肝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和脂质合成的主要碳供体,体内实验表明氨基酸作为肝脏脂肪酸合成的燃料比葡萄糖效率高出两倍;④ 肥胖的发生进一步通过还原性羧化作用推动氨基酸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而遗传和化学干预措施能够将氨基酸碳从脂质合成中转移开,从而减轻肝脏脂肪变性;⑤ 低蛋白饮食(LPD)不仅预防了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还减少了肝脏脂质积累和肝脏损伤;⑥ 研究揭示了氨基酸在肝脏脂质合成中的重要角色,并为MASLD提供了新的营养干预目标。

Amino acid is a major carbon source for hepatic lipogenesis
2024-10-25 , doi: 10.1016/j.cmet.2024.10.001

唐茹琦+马雄等:肠菌代谢产物丁酸可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上海交通大学唐茹琦、马雄及You Zhengrui作为共同通讯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相较于对熊去氧胆酸(UDCA)有充分反应患者,不完全反应患者出现丁酸盐水平下降和骨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缺陷;② 丁酸盐以依赖PPARD驱动的脂肪酸β-氧化(FAO)的方式诱导MDSCs的扩张和抑制活性;③ 药物抑制或基因敲低FAO限速基因CPT1A消除了丁酸盐的作用,且丁酸盐可抑制HDAC3功能,导致MDSCs中PPARD和FAO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修饰增强;④ 在治疗上,丁酸通过MDSCs减轻小鼠免疫介导的胆管炎,并且丁酸过继性转移处理的MDSCs也显示出保护作用;⑤ 在UDCA无应答者的MDSCs中检测到FAO基因表达减少和线粒体生理受损,丁酸盐恢复了它们受损的抑制功能。

Gut microbiota-derived butyrate induces epigenetic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to alleviate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2024-05-27 , doi: 10.1053/j.gastro.2024.05.014

人工智能在胃肠病学临床应用中的现状、监管挑战及伦理问题(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核心主题概述:人工智能(AI)在消化科临床应用的现状、监管挑战及伦理问题。② 监管路径差异:美国FDA与欧盟对AI作为医疗器械(AIaMD)采用不同分类体系,FDA按风险分级(I/II/III类),欧盟新增《医疗器械法规》(MDR)和《人工智能法案》(AI Act),加剧小企业(SME)合规压力。③ 临床证据需求:计算机辅助检测(CADe)与诊断(CADx)在结肠镜中获随机对照试验(RCT)支持,但现实数据不足,需长期研究验证患者结局(如结直肠癌发病率)。④ 成本效益障碍:AI设备缺乏明确报销机制,需开发价值导向模型(如成果绑定支付),平衡短期成本增加与长期癌症防控效益。⑤ 伦理与数据治理: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如训练数据代表性不足)及责任归属(如AI误诊时的医企责任划分)需通过透明治理和STANDING倡议等框架解决。⑥ 新兴技术挑战:生成式AI(GenAI)因“幻觉”风险和模型不透明性,需强化上市后监测,参考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责任框架。⑦ 人机交互影响:AI可能改变医生行为(如检测盲区注意力下降),需优化交互设计并警惕“自动化偏差”或“算法厌恶”对临床决策的干扰。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Gastroenterology: Current Landscape, Regulatory Challenges, and Ethical Issues
03-22 , doi: 10.1053/j.gastro.2025.01.254

人多能干细胞移植或可用于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Gut[IF:25.8]

①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使用患者HSCR组织样本及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s)衍生的肠神经前体细胞(ENS progenitors)进行体外移植实验,评估功能修复效果。② 核心发现:移植的hPSC来源ENS前体细胞显著提升患者组织的基线收缩幅度和电刺激响应,首次证明其改善HSCR组织功能的潜力。③ 细胞整合与分化:移植前体细胞迁移至组织各处,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成神经网络,通过钙成像验证其功能性电活动。④ 功能提升机制:移植组织的收缩反应依赖神经元介导,经钠通道阻断剂TTX处理后效果减弱,且存在胆碱能和硝基能信号通路贡献。⑤ 临床转化价值:该方法可高效生成高纯度ENS前体细胞,且支持冷冻保存,为开发“现成”细胞疗法奠定基础,未来或减少HSCR患者术后并发症。

Human enteric nervous system progenitor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functional responses in Hirschsprung disease patient-derived tissue
2024-05-30 , doi: 10.1136/gutjnl-2023-331532

周宏伟/高杰/祁小龙/陈金军等Nature子刊:肝性脑病的肠-脑轴新机制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祁小龙、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揭示了肝性脑病的肠-脑轴新机制,表明活泼瘤胃球菌可通过苯丙氨酸脱羧酶及其代谢产物苯乙胺驱动肝性脑病,为肝性脑病提供了潜在诊疗靶点;② 通过构建肠-脑菌群模块评估宏基因组学数据集中的细菌神经毒素,发现主要来自瘤胃球菌属的苯丙氨酸脱羧酶(PDC)基因在肝硬化患者中增加了约10,在肝性脑病(HE)患者中更高;③ 肝硬化小鼠(而非健康小鼠)在定植了活泼瘤胃球菌后,会出现脑部苯乙胺(PEA)蓄积,并伴有记忆障碍、对称性震颤和皮层特异性神经元缺失等典型的HE症状;④ PEA的积累主要是由于肝硬化导致肝脏和血清中的单胺氧化酶B活性降低,靶向 PDC 或 PEA 的干预可逆转活泼瘤胃球菌诱发的神经症状;⑤ 将 HE 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无菌肝硬化小鼠体内可复制这些症状,进一步证实了靶向 PDC 或 PEA 的疗效;⑥ 临床队列中,高基线PEA 水平与肝内门体分流术后 HE 风险增加7倍相关。

The gut–brain axis underlying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liver cirrhosis
01-08 , doi: 10.1038/s41591-024-03405-9

国内团队Cell子刊:压力如何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靳津、东南大学李异媛与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压力通过引起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亚精胺介导的1型干扰素降低,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机制;② 压力诱导CD4+ T细胞过度生成黄嘌呤,引起系统性嘌呤水平升高;③ 黄嘌呤通过激活肠道腺苷受体AdorA2B,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含有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外泌体,从而促进了肠道中鼠乳杆菌的增殖;④ 鼠乳杆菌通过鸟氨酸脱羧酶(ODC)途径产生大量亚精胺;⑤ 亚精胺通过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中TRAF3的K63链多聚泛素化,减少I型干扰素IFN-α的产生;⑥ IFN-α的减少使肠道平滑肌的正常收缩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蠕动增强,引发IBS-D症状;⑦ 该研究阐明了应激、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复杂互动,为个性化治疗IBS-D提供了新靶点。

Stress trigger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through a spermidine-mediated decline in type I interferon
2024-10-03 , doi: 10.1016/j.cmet.2024.09.002

国内团队Cell子刊:蛋白质才是肝脏脂肪生成的关键碳源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脂肪从头合成的增加是肥胖相关代谢功能障碍性脂肪肝病(MASLD)的一个标志,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Yilie Liao、广州实验室傅肃能与团队发表项研究,表明氨基酸是肝脏脂质合成的主要碳源,而非传统认为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② 高蛋白饮食摄入与人类MASL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③ 体外追踪研究确定氨基酸是小鼠肝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和脂质合成的主要碳供体,体内实验表明氨基酸作为肝脏脂肪酸合成的燃料比葡萄糖效率高出两倍;④ 肥胖的发生进一步通过还原性羧化作用推动氨基酸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而遗传和化学干预措施能够将氨基酸碳从脂质合成中转移开,从而减轻肝脏脂肪变性;⑤ 低蛋白饮食(LPD)不仅预防了肥胖小鼠的体重增加,还减少了肝脏脂质积累和肝脏损伤;⑥ 研究揭示了氨基酸在肝脏脂质合成中的重要角色,并为MASLD提供了新的营养干预目标。

Amino acid is a major carbon source for hepatic lipogenesis
2024-10-25 , doi: 10.1016/j.cmet.2024.10.001

唐茹琦+马雄等:肠菌代谢产物丁酸可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上海交通大学唐茹琦、马雄及You Zhengrui作为共同通讯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相较于对熊去氧胆酸(UDCA)有充分反应患者,不完全反应患者出现丁酸盐水平下降和骨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缺陷;② 丁酸盐以依赖PPARD驱动的脂肪酸β-氧化(FAO)的方式诱导MDSCs的扩张和抑制活性;③ 药物抑制或基因敲低FAO限速基因CPT1A消除了丁酸盐的作用,且丁酸盐可抑制HDAC3功能,导致MDSCs中PPARD和FAO基因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修饰增强;④ 在治疗上,丁酸通过MDSCs减轻小鼠免疫介导的胆管炎,并且丁酸过继性转移处理的MDSCs也显示出保护作用;⑤ 在UDCA无应答者的MDSCs中检测到FAO基因表达减少和线粒体生理受损,丁酸盐恢复了它们受损的抑制功能。

Gut microbiota-derived butyrate induces epigenetic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to alleviate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2024-05-27 , doi: 10.1053/j.gastro.2024.05.014

国内团队: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HSK31679靶向肠菌酶改善脂肪肝病

Journal of Hepatology[IF:33]

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崔一民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代谢功能障碍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炎(MASH)药物MGL-3196(THR-β激动剂)衍生物HSK31679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鞘脂来缓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② 小鼠中,HSK31679比MGL-3196更有效地缓解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炎,这种差异依赖于菌群;③ 在HSK31679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剂量递增临床研究中,多形拟杆菌显著富集,从而削弱了葡萄糖神经酰胺合酶 (GCS) 催化的微生物神经酰胺Cer(d18:1/16:0) 和Cer(d18:1/24:1)的单糖基化;④ 使用单菌定植小鼠模型表明,HSK31679因与多形拟杆菌GCS的立体位阻效应,表现出优于MGL-3196的脂肪性肝炎缓解效果;⑤ 对于粪便GCS活性高的患者,给予160 mg HSK31679可诱导抗炎免疫微环境,使CD8α+树突状细胞和MINCLE+巨噬细胞减少;⑥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HSK31679治疗中的不可或缺性,肠菌GCS可作为MASH治疗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beta agonist HSK31679 alleviates MASLD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al sphingolipids
2024-08-22 , doi: 10.1016/j.jhep.2024.08.008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青霉素过敏者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方案

Gut[IF:25.8]

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成虹团队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沃诺普拉赞和四环素(VT)双重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青霉素过敏患者中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 招募300名患者,随机接受VT双重疗法或传统铋剂四联疗法(BQT),在意向治疗分析中,VT组和BQT组的根除率分别为92.0%和89.3%,在修正意向治疗分析中分别为94.5%和93.1%,在协议分析中分别为95.1%和97.7%;③ VT组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显著低于BQT组(14.0% vs 48.0%),且由于TEAEs导致的治疗中断也更少(2.0% vs 8.7%);④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VT双重疗法具有相似的根除率和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表明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潜力;⑤ 这项研究为优化Hp感染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证据,尤其是在考虑抗生素耐药性和患者依从性方面。

Simplified Helicobacter pylori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enicillin allerg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vonoprazan-tetracycline dual therapy
2024-06-21 , doi: 10.1136/gutjnl-2024-332640

国内团队: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效果差不多?

Gut[IF:25.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该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204例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患者,随机分配至直肠100mg双氯芬酸(Diclofenac)或吲哚美辛(Indomethacin)组,比较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疗效。② 核心结论:直肠双氯芬酸在预防PEP的疗效上不优于同剂量吲哚美辛,试验因无效提前终止,两组PEP总发生率分别为8.8%和6.1%(相对风险1.44,95%CI 0.96-2.16,P=0.074)。③ 试验终止原因:首次中期分析显示双氯芬酸组PEP发生率更高,且后续成功概率仅19.1%,未达预设效力边界,故提前终止试验。④ 高风险患者结果:高风险亚组中,双氯芬酸组PEP发生率14.2% vs 吲哚美辛组9.8%(P=0.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 并发症对比:两组其他ERCP相关并发症(出血、感染、穿孔)发生率相似(均P>0.05),且30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1.0% vs 1.2%)。⑥ 临床建议:研究支持现有指南推荐,在无禁忌情况下可选择100mg直肠双氯芬酸或吲哚美辛作为PEP预防药物,具体选择需结合药物可及性及成本。

Rectal diclofenac versus indomethacin for prevention of post-ERCP pancreatitis (DIPPP):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03-20 , doi: 10.1136/gutjnl-2024-334466

吕农华/杜奕奇/祝荫Lancet子刊:伏诺拉生+低剂量阿莫西林,可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菌群和耐药基因影响较小

Lancet Microbe[IF:20.4]

①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农华、祝荫、上海长海医院杜奕奇与团队发表临床研究,表明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VA)双重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低剂量阿莫西林疗法非劣效于高剂量疗法,且对肠道微生物群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影响较小;② 这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多中心、非盲、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04名Hp感染者,在伏诺拉生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剂量阿莫西林(LVA)或高剂量阿莫西林(HVA)治疗14天;③ 两组的根除率方面,意向治疗分析(ITT)中分别为85.3%和86.5%,符合方案分析(PP)中分别为88.8%和92.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ITT和PP分析均显示LVA的疗效不劣于HVA;④ 两组的不良事件分别为12%和17%,依从性为97%和9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⑤ 治疗后,两组的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降低,但都在第8-10周恢复到基线水平;⑥ 治疗后第2周β-内酰胺相关耐药基因的丰度增加,LVA组在第8-10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而HVA组未能恢复;⑦ 结果支持使用LVA疗法作为中国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

Effects of amoxicillin dosage on cure rate, gut microbiota, and antibiotic resistome in vonoprazan and amoxicillin dual therapy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24-12-18 , doi: 10.1016/j.lanmic.2024.100975

殷实/王华/刘志华Cell子刊:膳食纤维调节肠菌,改善酒精肝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8.7]

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殷实、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清华大学刘志华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② 在酒精性肝病(ALD)小鼠模型中,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显著增加了肠道中的产酸拟杆菌,补充该菌有效减轻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肝细胞凋亡和肝脂肪变性;③ 机制上,产酸拟杆菌通过胆盐水解酶调节肠道胆汁酸谱,增加非结合型胆汁酸,进而激活肠道FXR-FGF15通路,从而改善肠屏障功能,并促进肝细胞恢复鸟氨酸转氨酶(OAT)的表达;④ OAT将肝脏中积累的鸟氨酸代谢为谷氨酸,促进通过谷氨酰胺合成途径的氨解毒,减轻ALD小鼠氨积累导致的肝损伤;⑤ 总之,该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和特定肠菌在预防和治疗ALD中具有潜力。

Dietary fiber alleviates alcoholic liver injury via Bacteroides acidifaciens and subsequent ammonia detoxification
2024-06-25 , doi: 10.1016/j.chom.2024.06.008

陈鹏/陈羽/贾伟Cell子刊:补锌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胆汁淤积性肝病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8.7]

①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陈鹏、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陈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锌补充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减轻胆汁淤积性肝病(CLD)的肝损伤;② 锌的口服摄入改变了小鼠和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增加了Blautia producta(B. producta)的丰度,并促进了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的生成;③ 在CLD患者中,对香豆酸的浓度与肝损伤参数呈负相关;④ 在小鼠中,锌的保护作用部分通过对香豆酸介导,该物质能直接结合到NADPH氧化酶2(NOX2)并抑制肝细胞中活性氧(ROS)的产生,从而防止肝细胞死亡和肝损伤;⑤ 敲除B. producta中催化酪氨酸转化为对香豆酸的组氨酸氨基裂解酶,削弱了锌的保护效果;⑥ 这些发现揭示了锌补充能激活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益处。

 

Zinc promotes microbial p-coumaric acid production that protects against cholestatic liver injury
2024-11-27 , doi: 10.1016/j.chom.2024.11.002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