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里,全球肠道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2025年肠道大会之际,我们基于《热心肠日报》中收录的2024年5月以来的一年期间(2024年5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发表的肠道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多维度评选,形成了《热心肠日报》2024-2025年度榜单。
此次榜单评选涵盖了3294篇发表在320个不同期刊上的研究文献,累计影响因子达到66503.6,平均影响因子为20.2。其中,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有193篇,发表在医学顶刊NEJM、Lancet、JAMA、BMJ上的文章有54篇。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Lancet[IF:88.5]
① 这项3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抑制IL23p19的米利珠单抗作为诱导和维持治疗在对标准治疗不耐受、反应不足或失去反应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② 从全球招募1065名患者随机接受米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anti-IL12p40)或安慰剂,米利珠单抗组和安慰剂组达到内镜响应复合终点和CDAI临床缓解复合终点的比例分别为38.0% vs 9.0%、45.4% vs 19.6%;③ 与安慰剂相比,接受米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停药率较低;④ 三个组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COVID-19,米利珠单抗组(10.3%)、乌司奴单抗组(10.7%)和安慰剂组(17.1%)都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⑤ 共发生3起死亡事件,1例在乌司奴单抗组,2例在安慰剂组,没有一例死亡被认为与研究药物有关。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rikizuma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to-severely active Crohn's disease: a phase 3,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and active-controlled, treat-through study
2024-11-21 , doi: 10.1016/S0140-6736(24)01762-8
Lancet[IF:88.5]
① 本研究为3期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诱导与维持研究,用于评估白细胞介素-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诱导和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② 结果显示在诱导期第12周,接受静脉注射古塞奇尤单抗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比例显著更高,古塞奇尤单抗组有23%(421名患者中的95名)达到缓解,而安慰剂组仅为8%(280名患者中的22名);③ 在维持研究中,高剂量组(每4周皮下注射古塞奇尤单抗200mg)50%(190名患者中的95名)达到临床缓解,低剂量组(每8周注射100mg)45%(188名患者中的85名)达到缓解,而安慰剂组仅有19%(190名患者中的36名)达到缓解;④ 古塞奇尤单抗的安全性同样良好,在诱导研究中两组均有49%的患者报告不良事件,且治疗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因不良事件导致停药率都低于安慰剂组,在维持研究中,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
Guselkumab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to sever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QUASAR): phase 3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studies
2024-12-17 , doi: 10.1016/S0140-6736(24)01927-5
JAMA[IF:55]
① 本研究通过两项3期随机临床试验,发现相较于安慰剂,利生奇珠单抗(risankizumab)用于诱导和维持治疗时能显著提高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② 为期12周的诱导治疗试验纳入975名患者,利生奇珠单抗治疗组(1200毫克)的临床缓解率为20.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6.2%;③ 为期52周的维持治疗试验纳入548名患者,180毫克和360毫克利生奇珠单抗治疗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40.2%和37.6%,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5.1%;④ 利生奇珠单抗安全性良好;⑤ 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超过52周随访的益处。
Risankizumab for Ulcerative Colitis: Two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2024-07-22 , doi: 10.1001/jama.2024.12414
JAMA[IF:55]
① 本研究通过丹麦国家范围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HLA-DRB1*01:03等位基因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显著相关;② 研究分析了9,508,878个单核苷酸变异,发现位于第6号染色体HLA区域内的位点与重度UC显著相关,该关联主要由HLA-DRB1*01:03等位基因介导;③ HLA-DRB1*01:03等位基因的携带者与非携带者相比,接受重大手术、多次住院治疗以及使用大量系统性皮质类固醇的风险显著增加(OR分别为6.38、5.24、2.30);④ 这种关联不仅限于诊断后的前三年,而且在长期随访中仍然显著;⑤ 尽管HLA-DRB1*01:03等位基因频率较低,但其携带者发展为严重UC的风险显著高于非携带者,表明该等位基因可能是评估UC患者风险的重要工具;⑥ 未来需要在不同遗传背景的UC患者群体中验证这一发现。
HLA-DRB1*01:03 and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2024-10-15 , doi: 10.1001/jama.2024.20429
Nature[IF:48.5]
① 通过研究位于染色体21q22的一个非编码区域的单倍型——该区域独立地与炎症性肠病、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高安动脉炎相关联——确定了致病基因ETS2是人类炎症巨噬细胞的核心调节因子,并阐明了疾病间共有的放大ETS2表达的机制;② ETS2调控的基因在患病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且比炎症性肠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给出的途径更为富集。③ 在静息巨噬细胞中过表达ETS2能够重现与chr21q22相关疾病的炎症状态,并上调多个药物靶点,包括TNF和IL-23。④ 利用细胞标志物数据库,鉴定出可能调节该途径的小分子药物,并在体外和体外验证了其中一类小分子的强效抗炎活性。⑤ 这表明功能性基因组学直接应用于原代人细胞,有助于识别免疫介导的疾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机会。
A disease-associated gene desert directs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through ETS2
2024-06-05 , doi: 10.1038/s41586-024-07501-1
Cell[IF:42.5]
① IL-23和IL-17是自身炎症性疾病中经过充分验证的治疗靶点,且针对IL-23和IL-17的抗体已显示出临床疗效,而本研究通过计算设计产生了针对IL-17和IL-23R的小型结合蛋白,口服给药可有效到达治疗靶点,治疗小鼠结肠炎;② 这些小型蛋白以低至皮摩尔级亲和力结合并抑制IL-23R和IL-17,与抗体的亲和力类似,但分子大小仅为抗体的一小部分;③ 这些小型结合蛋白在体外实验中有效阻断细胞信号传导,并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使得它们可以通过口服给药,并且制造成本低廉;④ 口服给药IL-23R小型结合蛋白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的疗效优于临床使用的抗IL-23抗体,且在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PK)和生物分布概况令人满意,这表明经口服给药的全新设计的小分子结合蛋白能够穿过肠道上皮屏障,到达治疗靶点;⑤ 凭借高效力、肠道稳定性以及易制造,全新设计的小型结合蛋白是一种有前景的口服生物制剂模式。
Preclinical proof of principle for orally delivered Th17 antagonist miniproteins
2024-06-23 , doi: 10.1016/j.cell.2024.05.052
Cell[IF:42.5]
①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宏基因组信息的宏蛋白质组学(MIM)方法,为理解宿主-微生物组-饮食相互作用提供了新工具,并为炎症性肠病(IBD)等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疾病的个性化诊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② MIM能够同时评估饮食、宿主和微生物组的蛋白质的功能性特征;③ 使用MIM,研究者在IBD等多种疾病中鉴别出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性失调和功能性失调,并识别出IBD中的宿主炎症信号与共生菌抑制之间的联系;④ MIM可评估IBD相关的饮食模式变化、特殊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如全肠内营养)及小肠吸收异常;⑤ MIM发现了一组跨宿主和微生物的蛋白质标志物,在IB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优于钙卫蛋白,并能反映饮食依从性与治疗效果。
Metagenome-informed metaproteomic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host, and dietary exposome uncovers signatures of health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1-20 , doi: 10.1016/j.cell.2024.12.016
Nature[IF:48.5]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 该研究分析了522项基于人群的IBD(炎症性肠病)研究数据,覆盖82个地区,时间跨度1920-2024年,通过机器学习分类IBD的4个流行病学阶段。② 核心发现与模型: 研究证实IBD演化分为3个实证阶段(发病率/患病率低、加速期、累积期)及第4阶段(患病率平衡期)的模型预测,揭示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化生活方式是主要驱动因素。③ 阶段特征与过渡: 阶段1为低发病率/患病率;阶段2发病率激增但患病率仍低;阶段3发病率趋稳,患病率因累积上升;模型显示阶段4(患病率平衡期)需数十年才能在早期工业化地区实现。④ 驱动因素与预测: 工业化、城市化及西方饮食加速IBD扩散,模型预测加拿大、丹麦等阶段3地区到2040年患病率将达1.05%-1.59%,老龄化人口将放缓增长速度。⑤ 地域差异与挑战: 新工业区(如日本、韩国)已进入阶段2,而非洲等新兴地区数据稀缺;早期工业化国家需应对老年患者增多的医疗负担,新兴地区需提升诊断能力以识别CD(克罗恩病)与UC(溃疡性结肠炎)。⑥ 干预与预防: 模型显示若年发病率降低2%,阶段3地区可在2040年代达患病率平衡;研究呼吁通过环境干预和早期预防降低IBD全球负担。⑦ 数据与局限: 研究整合了GIVES-21(全球IBD可视化研究小组)的系统数据,但非洲等地数据不足,需加强监测以完善流行病学模型。
Global evolu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cross epidemiologic stages
04-30 , doi: 10.1038/s41586-025-08940-0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张靖婉与团队发表研究,利用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宏基因组学数据,开发了一种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非侵入性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测试;② 通过分析来自不同地域和种族的5,979份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识别出了IBD相关的微生物变化;③ 分别选择10种和9种细菌物种,构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模型;④ 这些模型在发现队列中能准确区分IBD与对照组(AUC>0.90),并在来自8个不同人群的跨种族验证队列中保持了令人满意的性能;⑤ 研究者还开发了一种针对选定IBD相关细菌物种的多重微滴式数字PCR(ddPCR)测试,在区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对照组方面的表现优于粪便钙卫蛋白;⑥ 研究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IBD相关细菌,并展示了多细菌生物标志物组合作为非侵入性IBD诊断工具的应用潜力。
Noninvasive, microbiome-based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4-10-04 , doi: 10.1038/s41591-024-03280-4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103.3]
① 炎症性肠病(IBD)与肠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本综述探讨了细菌、真菌和病毒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基于微生物群的治疗策略;② IB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发生变化,表现为有益菌减少和致病菌增多,同时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病毒的异常增殖也可能加剧炎症;③ 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肠道稳态方面起关键作用,而某些细菌和真菌代谢物可能诱发炎症反应;④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IBD发病的重要机制,微生物群能够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调节炎症和疼痛感知;⑤ 目前的IBD微生物干预策略包括粪菌移植、饮食干预、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基于生物技术的精准治疗,如噬菌体疗法和工程化微生物制剂;⑥ 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作为疾病状态和治疗反应预测的生物标志物;⑦ 未来研究需要整合多组学数据,探索跨界微生物相互作用(如细菌-真菌共生)对IBD的影响,并开发更精准的基于微生物群的个性化诊疗方法。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chanisms of disease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03-10 , doi: 10.1038/s41579-025-01163-0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综述全面评估了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医学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演变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② 研究显示,高质量的RCTs对于IBD新药的批准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试验在规模、范围和复杂性上都有所增加;③ IBD试验设计的重大进步包括:重新评估哪些参与者被纳入及其资格认定,以及如何测量疾病活动度;④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的试验中共同的主要终点包括临床和内镜评估,而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的试验中,临床缓解的综合主要结果包括患者报告和内镜测量;⑤ 先进药物之间的直接比较将有助于指导治疗定位和相对的疗效与安全性;⑥ IBD试验的长期可持续性受到招募不足、研究持续时间过长和成本增加的威胁,未来使用贝叶斯方法、自适应试验设计和主协议可能提高试验效率。
Interpreting moder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medical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4-10-08 , doi: 10.1038/s41575-024-00989-y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研究综述了克罗恩病中宿主与病原共生体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特定病原体在遗传易感宿主体内引发疾病的关键作用;②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在克罗恩病中发生改变,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中特定细菌(包括肠杆菌科成员)的增加是一个常见特征,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化是导致炎症的原因还是仅仅是炎症的后果;③ 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特定共生体能够引起类似克罗恩病的结肠炎,这表明特定微生物和宿主基因突变共同作用可能导致疾病;④ 克罗恩病相关基因变异通常影响宿主机制,限制细菌共生体在肠道粘膜的存在,强调了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⑤ 研究还讨论了基于微生物组的干预措施在精准治疗策略中的潜在作用,包括粪菌移植和特定细菌群体的使用,以及针对病原体关键代谢途径的小分子抑制剂。
Host-pathobiont interactions in Crohn's disease
2024-10-24 , doi: 10.1038/s41575-024-00997-y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这篇综述总结了IBD治疗的各种干预方法;② 全面有效的IBD护理结合了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量身定制的生活方式调整,以全面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③ 目前,炎症性肠病的治疗选择包括一系列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盐、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抗TNF制剂、抗整合素、抗白介素)以及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和S1P调节剂);④ 针对IBD的新兴疗法包括抗IL-23、JAK抑制剂、TL1A抑制剂和RIPK1抑制剂,这些疗法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炎症,为IBD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⑤ 非药物疗法,如戒烟、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心理健康支持,能够辅助药物治疗,改善疾病管理;⑥ 多学科护理在IBD管理中非常重要,专家之间的合作以及患者通过教育和共同决策积极参与,能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满意度和长期效果;⑦ 通过向患者提供可用的知识、自我管理工具和资源,能够增强患者的自主性,提高疾病控制的有效性。
Understanding the therapeutic toolkit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1-31 , doi: 10.1038/s41575-024-01035-7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51]
① 本综述探讨了生物学性别如何影响炎症性肠病(IBD)的流行病学、疾病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并呼吁在研究设计和医学实践中纳入性别变量;② 性别对IBD的发病率具有影响,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并且在不同地理区域也存在差异;③ 性别因素会影响 IBD 的临床表现,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肠道外表现和治疗反应等;④ 性染色体编码基因可、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性别相关因素,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肠道上皮屏障功能、改变肠道菌群等多种机制影响IBD;⑤ 为了更好地理解性别在 IBD 中的作用,需要在研究中考虑性别因素,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sex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02-17 , doi: 10.1038/s41575-025-01038-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① 通过高级算法,人工智能能够准确评估炎症性肠病(IBD)的内镜和组织学特征,提供疾病活动度的精确评估、标准化评分和预后预测;② 人工智能促进了内镜、组织学和组学数据的整合,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③ 尽管人工智能在IBD个性化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数据质量、标准化、可重复性、随机对照试验稀缺、临床实施、伦理问题、法律责任和监管问题等挑战;④ 发展标准化指南和跨学科合作对于克服这些挑战、推进人工智能在IBD临床实践和试验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do-histo-omics: new dimensions of precision endoscopy and histolog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4-05-14 , doi: 10.1016/S2468-1253(24)00053-0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38.6]
① 本文综述了当前炎症性肠病(IBD)治疗中的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问题,探讨了优化治疗策略的方法,呼吁在IBD治疗中采用更精准的个体化策略,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同时确保高危患者得到充分治疗,以改善长期结局;② IBD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尤其是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充分治疗,同时一些轻度患者可能被过度治疗;③ 严重IBD患者若未能及早接受生物制剂等先进治疗,可能面临疾病进展、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上升等问题,而轻度患者若接受不必要的免疫抑制治疗,则可能面临药物副作用、经济负担加重及生活质量下降;④ IBD治疗策略应更加精准化,通过患者分层(例如病程预测、生物标志物筛查等)来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同时强调“治疗目标”策略,以实现黏膜愈合、炎症缓解及长期疾病控制;⑤ 手术在IBD治疗中并非最后手段,某些情况下可能优于长期药物治疗;⑥ 未来应加强对轻度IBD患者的管理,探索非生物制剂的优化方案,同时为高危患者提供更积极的治疗干预,以平衡IBD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可行性。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of overtreating and undertreat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2-04 , doi: 10.1016/S2468-1253(24)00355-8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6]
① 瑞典一项基于全国的队列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展为心力衰竭(HF)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有所增加,且这一风险在IBD诊断后20年以上仍然显著;② 纳入81749名IBD患者,在平均12.4年的随访期间,IBD患者的HF发病率为每万人年50.3例,而对照组为37.9例;③ 调整后的风险比显示,IBD患者的HF风险比对照组高出19%,在IBD诊断后≥20年内这种风险仍然显著,导致每130名IBD患者中有1例额外的HF病例;④ 不同类型的IBD患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未分类IBD)均显示出较高的HF风险;⑤ 与无病兄弟姐妹相比,IBD患者HF风险升高的幅度有所降低(风险增加10%)。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wedish population-based study
2024-05-21 , doi: 10.1093/eurheartj/ehae338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石洋、袁得天、李延青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短期高脂饮食(HFD)会加剧小鼠结肠炎,其中,炎症导致的肠上皮细胞耐受及解毒胆汁酸(BA)能力的降低是关键因素,表明BA是肠道中的“条件性致病因素”,为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② 短期HFD可通过升高肠道BA水平,促进小鼠结肠炎进展,并干扰结肠炎缓解;③ 机制上,结肠炎发作时促炎细胞因子TNF作用于肠上皮细胞,经RIPK1/ERK信号通路,损害细胞的BA解毒过程,使BA在内质网中积累,进而通过IRE/XBP1通路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引起细胞凋亡;④ 高肠道BA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抗TNF药物英夫利昔单抗反应不佳相关,用消胆胺清除肠道BA能改善英夫利昔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的疗效。
TNF compromises intestinal bile-acid tolerance dictating colitis progression and limited infliximab response
2024-07-05 , doi: 10.1016/j.cmet.2024.06.008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洪洁、陈豪燕、曹芝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与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驱动的L-鸟氨酸生物合成,可有效增强乌司奴单抗(UST)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② 研究对85名接受UST(抗IL-12/23制剂)治疗的CD患者进行了多组学分析(粪便菌群和代谢组、肠黏膜转录组);③ 结果表明,临床缓解与患者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治疗前普氏粪杆菌的富集,驱动L-鸟氨酸生物合成,使这种代谢物水平升高,提高UST的治疗敏感性;④ 机制上,L-鸟氨酸通过与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EGR1结合,抑制IL-12RB1表达,阻断IL-23受体复合物(IL-23R/IL-12RB1)介导的IL-23/TY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h17细胞的稳定性和促炎性,协同增强UST疗效;⑤ 临床试验证实,补充L-鸟氨酸可显著提高UST的临床应答;⑥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宿主互作在CD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改善炎症性肠病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Synergistic role of gut-microbial L-ornithine in enhancing ustekinumab efficacy for Crohn's disease
02-19 , doi: 10.1016/j.cmet.2025.01.007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本研究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组织中存在与干细胞样的T细胞亚群,且确立了干细胞样T细胞亚群与UC发病机制之间的强关联性;② 分析UC患者和对照组分离出的结肠T细胞,鉴定出具有干细胞样祖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结肠CD4+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这些细胞在炎症区域显著增多,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③ TCR序列分析表明,干细胞样T细胞与促炎T细胞克隆相关,表明它们可能参与维持驱动炎症的效应T细胞;④ 在过继转移结肠炎小鼠模型中,CD4+ T细胞中敲除BCL-6或TCF1(两种促进T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的转录因子),则结肠T细胞数量减少,致病性降低;⑤ 研究结果强调了针对干细胞样T细胞群体的治疗潜力,为改善UC临床结果提供了新的方向。
Stem-like T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humans
2024-06-19 , doi: 10.1038/s41590-024-01860-7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董晨院士团队发表研究,探究了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结肠炎发展中的作用,表明TFH与树突状细胞(DC)之间的相互调控在慢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有关键作用;② 在T细胞转移性结肠炎模型中,结肠淋巴滤泡中的BCL6+ TFH细胞促进小鼠结肠炎;③ 在结肠淋巴滤泡的T细胞区域发现了由成熟DC和TFH细胞组成的淋巴样结构(DC-T细胞团簇);④ TFH细胞通过提供强烈的LT-β受体信号,促进成熟DC在DC-T细胞团簇中积累,从而参与结肠炎的发展;⑤ 反过来,CD11b+CD172a+ DC促进了TFH细胞在DC-T细胞团簇中的分化,以推动结肠炎发展;⑥ 谱系追踪分析显示,DC-T细胞团簇中的TFH细胞迁移到固有层后,会转变为寿命较长的致病性TH1细胞,从而促结肠炎;⑦ 该研究揭示了TFH细胞独立于B细胞的促结肠炎作用,为炎症性肠病的疗法研发提供了新线索。
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drives colitis development
2024-06-28 , doi: 10.1038/s41590-024-01882-1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孙敏轩、山东大学李石洋、同济大学彭长庚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核仁磷酸蛋白1(NPM1)通过调节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线粒体代谢和功能,促进ILC3的肠道保护作用;② NPM1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表达降低,且Npm1+/−小鼠对结肠炎和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易感性增加;③ Npm1缺乏会损害产生IL-22的ILC3的功能,在ILC3中敲除Npm1导致IL-22生成减少,加剧小鼠结肠炎;④ 机制上,NPM1作为转录辅因子与 p65 结合,促进ILC3中的线粒体转录因子 A(Tfam)的转录,以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氧化磷酸化,从而支持ILC3功能;⑤ 在小鼠体内过量表达NPM1可增强 ILC3 功能,并减轻结肠炎严重程度;⑥ 该研究表明NPM1通过p65-TFAM轴调节ILC3的线粒体功能和IL-22的产生,从而促进肠道稳态和对IBD的保护。
Nucleophosmin 1 promotes mucosal immunity by supporting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ILC3 activity
2024-08-05 , doi: 10.1038/s41590-024-01921-x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郑州大学刘本宇、范新娟与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肠道GABA能神经元调控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机制;② 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酸)通过作用于ILC3的Gabbr1和Gabbr2受体,抑制ILC3的增殖和促炎因子IL-17A的产生,减轻肠道炎症;③ Gabbr1缺失或GABA能神经元功能障碍,会导致ILC3过度活化,加重结肠炎症;④ 机制上,GABA信号通过降低转录因子C/EBP-β的LIP异构体表达,解除对Igfbp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表达的抑制(即增高Igfbp7表达),而Igfbp7蛋白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Igf1R受体,从而抑制ILC3的增殖和IL-17A生成;⑤ 临床数据表明,GABA-C/EBP-β-IGFBP7通路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被抑制,且与肠道炎症严重程度高度相关;⑥ 该研究揭示了GABA信号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并为IBD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Enteric GABAergic neuron-derived γ-aminobutyric acid initiates expression of Igfbp7 to sustain ILC3 homeostasis
03-03 , doi: 10.1038/s41590-025-02081-2
Science Robotics[IF:27.5]
① 开发出一种创新的生物混合机器人系统,称为“藻类-MΦNP-机器人”,其结合了绿色藻类的运动能力和MΦNPs的细胞因子中和特性,通过动态靶向细胞因子来解决IBD问题;② 该系统被封装在一个口服胶囊中,确保其在胃酸中的保护,并在目标结肠区域释放机器人,保持其功能并增强治疗效果;③ 在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中,藻类-MΦNP-机器人胶囊显著改善了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修复了受损的上皮屏障,并预防了IBD症状;④ 藻类-MΦNP-机器人系统表现出优秀的生物安全性,在体内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显著的不良反应。
Biohybrid microrobots regulate colonic cytokines and the epithelium barri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4-06-26 , doi: 10.1126/scirobotics.adl2007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评估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先进疗法的疗效,旨在帮助更新美国胃肠病学会(AGA)临床指南;② 在排除了JAK抑制剂作为潜在一线治疗后,在生物制剂初治的中重度UC患者中,低确定性证据支持英夫利昔单抗、奥扎尼莫德、瑞斯考莫单抗和古塞库单抗在诱导治疗中相对于阿达木单抗和米里西库单抗具有临床上重要的益处,其中瑞斯考莫单抗和奥扎尼莫德在诱导临床缓解方面排名最高;③ 如果将JAK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包括在内,中等确定性证据表明,与所有其他药物相比,除了奥扎尼莫德和瑞斯考莫单抗外,乌帕替尼更有效,但在生物制剂暴露患者中,乌帕替尼、托法替尼和优特克单抗在实现缓解方面的排名最高。④ 这项研究使用GRADE方法评估了证据的质量,并将被用来指导生物制剂初治和暴露患者的先进疗法的比较疗效和定位。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Advanced Therapies for Management of Moderate-to-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2024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Evidence Synthesis
2024-10-18 , doi: 10.1053/j.gastro.2024.07.046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通过IBD患者样本及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Fut7(α1,3岩藻糖转移酶VII)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FUT7对Treg肠道归巢及功能的影响。② 核心发现:FUT7通过增强Treg肠道归巢和免疫抑制能力改善IBD,其表达下调导致Treg迁移缺陷及免疫抑制功能减弱。③ 患者样本分析:活动期IBD患者Treg中FUT7表达显著低于健康人,且肠道中CD15s+ Treg(FUT7介导的糖基化标志物)数量减少。④ 小鼠模型验证:Treg特异性Fut7敲除小鼠在DSS结肠炎模型中肠道Treg比例下降,炎症加重,而靶向递送Fut7的纳米载体可显著缓解症状。⑤ 分子机制解析:FUT7通过竞争GDP-fucose抑制FUT8活性,减少PD1核心岩藻糖化修饰,促进其泛素化降解,从而增强Treg免疫抑制功能。⑥ 治疗策略发现:设计CD4抗体介导的Fut7表达纳米载体(CD4-LDP-Fut7),特异性提升Treg中FUT7表达,有效改善小鼠IBD病理表现。⑦ 临床转化意义:FUT7表达下调是IBD免疫失衡的关键机制,靶向提升Treg中FUT7水平为IBD治疗提供新策略。
FUT7 improves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in IBD by enhancing Treg intestinal homing and immunosuppression
04-01 , doi: 10.1053/j.gastro.2025.02.041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通过ONT和Illumina宏基因组测序分析93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HC)的粪便样本,分离648株E. coli并验证结构变异(SV)相关基因缺失。② 核心发现总结:UC相关E. coli的SV导致果糖代谢基因scrK缺失,减少果糖利用能力,高果糖饮食下加重小鼠结肠炎,机制依赖于scrK缺失。③ 菌群结构差异:UC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E. coli丰度显著升高,其SV数量较HC组多30%,SV富集于果糖代谢通路。④ 果糖代谢功能验证:UC衍生E. coli菌株scrK基因缺失率达68.5%,其果糖利用能力较HC菌株降低40%,残留果糖促进肠道炎症。⑤ 机制与临床意义:高果糖饮食下,UC菌株致小鼠结肠缩短20%、炎症因子TNF-α升高3倍,敲除scrK的HC菌株重复此效应,提示饮食干预或靶向菌株治疗潜力。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ulcerative colitis-associated E. coli reduce fructose utilization and aggravate inflammation under high fructose diet
04-16 , doi: 10.1053/j.gastro.2025.03.039
Gut[IF:25.8]
① 本综述探讨了炎症性肠病(IBD)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两者在炎症机制上的共通性及其临床实践中的相互影响;② 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代谢紊乱和IBD发病率同步上升,而大量实验性研究则发现,饮食西化是加速代谢紊乱和IBD的共同关键因素;③ 临床数据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肥胖的患者,IBD患病风险高,预后也不良;④ 西方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紊乱是两种疾病共同的炎症源头;⑤ 代谢性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在IBD患者中日益普遍,预计将对两种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风险产生负面影响;⑥ 而解决肥胖问题不仅有助于改善代谢健康,还可能对IBD患者带来益处。
Heavy arch: from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to metabolic disorders
2024-05-22 , doi: 10.1136/gutjnl-2024-331914
Gut[IF:25.8]
① 核心发现:GPR171抑制Th17分化缓解肠炎。GPR171在IBD患者肠道黏膜和CD4+ T细胞中高表达,通过抑制FABP5介导的Th17分化及脂代谢,缓解炎症。② 机制通路:GPR171缺失激活cAMP-pCREB-FABP5通路。GPR171缺失导致cAMP升高,激活CREB磷酸化,促进FABP5表达,引发脂代谢异常和Th17过度活化,加剧肠炎。③ 治疗潜力:BigLEN-Fc融合蛋白有效缓解结肠炎。新型BigLEN-Fc通过靶向GPR171抑制Th17分化,显著减轻小鼠模型炎症,无系统毒性,为IBD治疗提供新策略。④ 细胞亚型:Th17细胞代谢重编程依赖FABP5。GPR171缺失促进Th17细胞脂质积累和糖酵解,FABP5抑制可逆转代谢异常,抑制炎症。⑤ 临床相关性:患者IBD活动度与GPR171表达正相关。分析显示GPR171在活动期IBD患者中显著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正相关,提示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潜力。
GPR171 restrain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y suppressing FABP5-mediated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03-12 , doi: 10.1136/gutjnl-2024-334010
Gut[IF:25.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招募140名克罗恩病(CD)患者及健康对照,结合肠道噬菌体组和细菌组分析、饮食调查及表型数据,揭示饮食对CD的调控机制。② 核心发现:乳清蛋白(WP)通过重塑肠道噬菌体组-细菌组互作网络,诱导噬菌体AkkZT003P裂解黏液降解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释放有益菌嗜热链球菌,从而抑制肠道炎症。③ 饮食关联与风险:人类研究显示WP摄入与CD风险降低显著相关(HR=0.036),WP对肠道噬菌体组影响更显著,且重塑后的噬菌体组移植可显著缓解小鼠肠炎。④ 机制解析:WP激活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SOS应答释放AkkZT003P噬菌体,噬菌体裂解宿主细菌后解除其对嗜热链球菌的抑制,后者通过上调黏液屏障基因(如Muc-2)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⑤ 实验验证:在DSS及TNBS肠炎小鼠模型中,WP干预通过AkkZT003P-嗜热链球菌轴维持黏液层完整性,显著改善肠道炎症表型(如结肠长度延长、DAI评分降低)。⑥ 临床意义:WP作为保护性膳食成分,其调控的噬菌体-细菌互作轴为CD防治提供新策略,AkkZT003P及嗜热链球菌或成未来治疗靶点。
Dietary whe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rohn's disease by orchestrating cross-kingdo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ut phageome and bacteriome
03-23 , doi: 10.1136/gutjnl-2024-334516
Nature[IF:48.5]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 该研究分析了522项基于人群的IBD(炎症性肠病)研究数据,覆盖82个地区,时间跨度1920-2024年,通过机器学习分类IBD的4个流行病学阶段。② 核心发现与模型: 研究证实IBD演化分为3个实证阶段(发病率/患病率低、加速期、累积期)及第4阶段(患病率平衡期)的模型预测,揭示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化生活方式是主要驱动因素。③ 阶段特征与过渡: 阶段1为低发病率/患病率;阶段2发病率激增但患病率仍低;阶段3发病率趋稳,患病率因累积上升;模型显示阶段4(患病率平衡期)需数十年才能在早期工业化地区实现。④ 驱动因素与预测: 工业化、城市化及西方饮食加速IBD扩散,模型预测加拿大、丹麦等阶段3地区到2040年患病率将达1.05%-1.59%,老龄化人口将放缓增长速度。⑤ 地域差异与挑战: 新工业区(如日本、韩国)已进入阶段2,而非洲等新兴地区数据稀缺;早期工业化国家需应对老年患者增多的医疗负担,新兴地区需提升诊断能力以识别CD(克罗恩病)与UC(溃疡性结肠炎)。⑥ 干预与预防: 模型显示若年发病率降低2%,阶段3地区可在2040年代达患病率平衡;研究呼吁通过环境干预和早期预防降低IBD全球负担。⑦ 数据与局限: 研究整合了GIVES-21(全球IBD可视化研究小组)的系统数据,但非洲等地数据不足,需加强监测以完善流行病学模型。
Global evolu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cross epidemiologic stages
04-30 , doi: 10.1038/s41586-025-08940-0
Nature Medicine[IF:50]
①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张靖婉与团队发表研究,利用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宏基因组学数据,开发了一种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非侵入性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测试;② 通过分析来自不同地域和种族的5,979份粪便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识别出了IBD相关的微生物变化;③ 分别选择10种和9种细菌物种,构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模型;④ 这些模型在发现队列中能准确区分IBD与对照组(AUC>0.90),并在来自8个不同人群的跨种族验证队列中保持了令人满意的性能;⑤ 研究者还开发了一种针对选定IBD相关细菌物种的多重微滴式数字PCR(ddPCR)测试,在区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对照组方面的表现优于粪便钙卫蛋白;⑥ 研究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IBD相关细菌,并展示了多细菌生物标志物组合作为非侵入性IBD诊断工具的应用潜力。
Noninvasive, microbiome-based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4-10-04 , doi: 10.1038/s41591-024-03280-4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石洋、袁得天、李延青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短期高脂饮食(HFD)会加剧小鼠结肠炎,其中,炎症导致的肠上皮细胞耐受及解毒胆汁酸(BA)能力的降低是关键因素,表明BA是肠道中的“条件性致病因素”,为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② 短期HFD可通过升高肠道BA水平,促进小鼠结肠炎进展,并干扰结肠炎缓解;③ 机制上,结肠炎发作时促炎细胞因子TNF作用于肠上皮细胞,经RIPK1/ERK信号通路,损害细胞的BA解毒过程,使BA在内质网中积累,进而通过IRE/XBP1通路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引起细胞凋亡;④ 高肠道BA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抗TNF药物英夫利昔单抗反应不佳相关,用消胆胺清除肠道BA能改善英夫利昔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的疗效。
TNF compromises intestinal bile-acid tolerance dictating colitis progression and limited infliximab response
2024-07-05 , doi: 10.1016/j.cmet.2024.06.008
Cell Metabolism[IF:30.9]
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洪洁、陈豪燕、曹芝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与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驱动的L-鸟氨酸生物合成,可有效增强乌司奴单抗(UST)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② 研究对85名接受UST(抗IL-12/23制剂)治疗的CD患者进行了多组学分析(粪便菌群和代谢组、肠黏膜转录组);③ 结果表明,临床缓解与患者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治疗前普氏粪杆菌的富集,驱动L-鸟氨酸生物合成,使这种代谢物水平升高,提高UST的治疗敏感性;④ 机制上,L-鸟氨酸通过与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EGR1结合,抑制IL-12RB1表达,阻断IL-23受体复合物(IL-23R/IL-12RB1)介导的IL-23/TYK2/STAT3信号通路,从而降低Th17细胞的稳定性和促炎性,协同增强UST疗效;⑤ 临床试验证实,补充L-鸟氨酸可显著提高UST的临床应答;⑥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宿主互作在CD治疗中的关键作用,为改善炎症性肠病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Synergistic role of gut-microbial L-ornithine in enhancing ustekinumab efficacy for Crohn's disease
02-19 , doi: 10.1016/j.cmet.2025.01.007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董晨院士团队发表研究,探究了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结肠炎发展中的作用,表明TFH与树突状细胞(DC)之间的相互调控在慢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有关键作用;② 在T细胞转移性结肠炎模型中,结肠淋巴滤泡中的BCL6+ TFH细胞促进小鼠结肠炎;③ 在结肠淋巴滤泡的T细胞区域发现了由成熟DC和TFH细胞组成的淋巴样结构(DC-T细胞团簇);④ TFH细胞通过提供强烈的LT-β受体信号,促进成熟DC在DC-T细胞团簇中积累,从而参与结肠炎的发展;⑤ 反过来,CD11b+CD172a+ DC促进了TFH细胞在DC-T细胞团簇中的分化,以推动结肠炎发展;⑥ 谱系追踪分析显示,DC-T细胞团簇中的TFH细胞迁移到固有层后,会转变为寿命较长的致病性TH1细胞,从而促结肠炎;⑦ 该研究揭示了TFH细胞独立于B细胞的促结肠炎作用,为炎症性肠病的疗法研发提供了新线索。
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drives colitis development
2024-06-28 , doi: 10.1038/s41590-024-01882-1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孙敏轩、山东大学李石洋、同济大学彭长庚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核仁磷酸蛋白1(NPM1)通过调节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线粒体代谢和功能,促进ILC3的肠道保护作用;② NPM1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表达降低,且Npm1+/−小鼠对结肠炎和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易感性增加;③ Npm1缺乏会损害产生IL-22的ILC3的功能,在ILC3中敲除Npm1导致IL-22生成减少,加剧小鼠结肠炎;④ 机制上,NPM1作为转录辅因子与 p65 结合,促进ILC3中的线粒体转录因子 A(Tfam)的转录,以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和氧化磷酸化,从而支持ILC3功能;⑤ 在小鼠体内过量表达NPM1可增强 ILC3 功能,并减轻结肠炎严重程度;⑥ 该研究表明NPM1通过p65-TFAM轴调节ILC3的线粒体功能和IL-22的产生,从而促进肠道稳态和对IBD的保护。
Nucleophosmin 1 promotes mucosal immunity by supporting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ILC3 activity
2024-08-05 , doi: 10.1038/s41590-024-01921-x
Nature Immunology[IF:27.6]
①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郑州大学刘本宇、范新娟与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肠道GABA能神经元调控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的机制;② 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酸)通过作用于ILC3的Gabbr1和Gabbr2受体,抑制ILC3的增殖和促炎因子IL-17A的产生,减轻肠道炎症;③ Gabbr1缺失或GABA能神经元功能障碍,会导致ILC3过度活化,加重结肠炎症;④ 机制上,GABA信号通过降低转录因子C/EBP-β的LIP异构体表达,解除对Igfbp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表达的抑制(即增高Igfbp7表达),而Igfbp7蛋白通过自分泌方式作用于Igf1R受体,从而抑制ILC3的增殖和IL-17A生成;⑤ 临床数据表明,GABA-C/EBP-β-IGFBP7通路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被抑制,且与肠道炎症严重程度高度相关;⑥ 该研究揭示了GABA信号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并为IBD的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Enteric GABAergic neuron-derived γ-aminobutyric acid initiates expression of Igfbp7 to sustain ILC3 homeostasis
03-03 , doi: 10.1038/s41590-025-02081-2
Gastroenterology[IF:25.1]
① 研究设计与对象:通过IBD患者样本及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Fut7(α1,3岩藻糖转移酶VII)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FUT7对Treg肠道归巢及功能的影响。② 核心发现:FUT7通过增强Treg肠道归巢和免疫抑制能力改善IBD,其表达下调导致Treg迁移缺陷及免疫抑制功能减弱。③ 患者样本分析:活动期IBD患者Treg中FUT7表达显著低于健康人,且肠道中CD15s+ Treg(FUT7介导的糖基化标志物)数量减少。④ 小鼠模型验证:Treg特异性Fut7敲除小鼠在DSS结肠炎模型中肠道Treg比例下降,炎症加重,而靶向递送Fut7的纳米载体可显著缓解症状。⑤ 分子机制解析:FUT7通过竞争GDP-fucose抑制FUT8活性,减少PD1核心岩藻糖化修饰,促进其泛素化降解,从而增强Treg免疫抑制功能。⑥ 治疗策略发现:设计CD4抗体介导的Fut7表达纳米载体(CD4-LDP-Fut7),特异性提升Treg中FUT7表达,有效改善小鼠IBD病理表现。⑦ 临床转化意义:FUT7表达下调是IBD免疫失衡的关键机制,靶向提升Treg中FUT7水平为IBD治疗提供新策略。
FUT7 improves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in IBD by enhancing Treg intestinal homing and immunosuppression
04-01 , doi: 10.1053/j.gastro.2025.02.041
Gut[IF:25.8]
① 核心发现:GPR171抑制Th17分化缓解肠炎。GPR171在IBD患者肠道黏膜和CD4+ T细胞中高表达,通过抑制FABP5介导的Th17分化及脂代谢,缓解炎症。② 机制通路:GPR171缺失激活cAMP-pCREB-FABP5通路。GPR171缺失导致cAMP升高,激活CREB磷酸化,促进FABP5表达,引发脂代谢异常和Th17过度活化,加剧肠炎。③ 治疗潜力:BigLEN-Fc融合蛋白有效缓解结肠炎。新型BigLEN-Fc通过靶向GPR171抑制Th17分化,显著减轻小鼠模型炎症,无系统毒性,为IBD治疗提供新策略。④ 细胞亚型:Th17细胞代谢重编程依赖FABP5。GPR171缺失促进Th17细胞脂质积累和糖酵解,FABP5抑制可逆转代谢异常,抑制炎症。⑤ 临床相关性:患者IBD活动度与GPR171表达正相关。分析显示GPR171在活动期IBD患者中显著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正相关,提示其作为生物标志物潜力。
GPR171 restrain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y suppressing FABP5-mediated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lipid metabolism
03-12 , doi: 10.1136/gutjnl-2024-334010
Gut[IF:25.8]
① 研究设计与方法:研究招募140名克罗恩病(CD)患者及健康对照,结合肠道噬菌体组和细菌组分析、饮食调查及表型数据,揭示饮食对CD的调控机制。② 核心发现:乳清蛋白(WP)通过重塑肠道噬菌体组-细菌组互作网络,诱导噬菌体AkkZT003P裂解黏液降解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释放有益菌嗜热链球菌,从而抑制肠道炎症。③ 饮食关联与风险:人类研究显示WP摄入与CD风险降低显著相关(HR=0.036),WP对肠道噬菌体组影响更显著,且重塑后的噬菌体组移植可显著缓解小鼠肠炎。④ 机制解析:WP激活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SOS应答释放AkkZT003P噬菌体,噬菌体裂解宿主细菌后解除其对嗜热链球菌的抑制,后者通过上调黏液屏障基因(如Muc-2)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⑤ 实验验证:在DSS及TNBS肠炎小鼠模型中,WP干预通过AkkZT003P-嗜热链球菌轴维持黏液层完整性,显著改善肠道炎症表型(如结肠长度延长、DAI评分降低)。⑥ 临床意义:WP作为保护性膳食成分,其调控的噬菌体-细菌互作轴为CD防治提供新策略,AkkZT003P及嗜热链球菌或成未来治疗靶点。
Dietary whey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Crohn's disease by orchestrating cross-kingdo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ut phageome and bacteriome
03-23 , doi: 10.1136/gutjnl-2024-33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