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红
浙江大学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保红,现任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微生态代谢组学研究方向PI&课题组长。内科学感染病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及面上等,总经费1200万;作为骨干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等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 Microbes、Engineering、Brain Behav Immun、PNAS、Am J Transplant、Trend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IF>5论文19篇,7篇>10分,1篇入选封底论文;培养硕博8名。参编研究生教材和国内外著作共4部。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委员;中外重要期刊如《Engineering》、《Gut》、《Hepatology》、《Gut Microbes》《Advance Science》、《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等通讯或评审专家;《Engineering》期刊(IF 13.6)客座编委和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编委;作为主要骨干成立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国际合作小组;参与IHMC联盟;国自然、浙江省、广州省和海南省自然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
李兰娟院士: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期间到出院后的肠道菌群丰富度变化
① 纳入30名COVID-19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在3个时间节点(急性期、恢复期、出院后6个月)分析患者的粪便菌群,并与健康对照进行对比;② 患者在3个时间节点的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 1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再到出院后,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富度非显著地增加;③ 基于出院后6个月的肠道菌群丰富度将患者分为2群;④ 较低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急性期的CRP水平升高、需要进ICU、需要高流量经鼻导管氧疗及恢复期的肺功能降低相关。
2021-04-08
浙大一院: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① 招募33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AD)、32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MCI)和32名正常对照(HC);② 与aMCI患者及HC相比,AD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不同且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富集;③ 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和肠杆菌科的丰度从HC到aMCI和AD递增,AD严重程度评分与菌群变化显著相关;④ AD和aMCI患者多糖生物合成及代谢相关通路增加,AD患者免疫系统相关通路减少;⑤ 基于肠杆菌科等优势菌的模型能有效区分AD、aMCI与HC。
2019-05-04
浙大邵勇奇等:家蚕的肠道细菌和真菌组成
① 家蚕与另两种食桑昆虫的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② 变形菌、厚壁菌、放线菌和拟杆菌四门细菌在家蚕整个生命阶段占主导地位,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③ 蚕茧养育和产卵等人类操作外界因素可能影响家蚕肠道菌群组成;④ 家蚕不同肠段的肠道菌群组成没有明显区别,但早龄(L1和L2)和末龄(L3和之后)幼虫的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⑤ 研究宿主-菌群互作进化和生态学有助于改善家蚕经济性状及制定防治害虫生物控制策略。
2018-06-12
李兰娟+王薇等:不同2型糖尿病人的尿液菌群差异很大
① 收集28名单纯糖尿病(A)、24名糖尿病+高血压(B)、7名糖尿病+高血脂(C)、11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D)的中段尿液以测序;② A组:最高丰度是乳酸杆菌属;③ B组:最高丰度是普氏菌属,变形菌门为各组之首,仅本组有鲸杆菌属,乳酸杆菌丰度明显低于A组和C组;④ C组:最高丰度是乳酸杆菌,变形菌门为各组之末,仅本组未现埃希菌和加德纳菌属;⑤ D组:最高丰度是普氏菌属;⑥ 多种细菌与患者的餐后血糖、血压和血脂相关。
2017-03-03
SR:非酒精性脂肪肝也非肥胖的患者的肠道菌群
① 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发挥重要作用;② 分析43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非肥胖患者与83名非肥胖健康人的粪便菌群组成;③ 患者的粪便菌群多样性较低,且在门水平上发生显著改变;④ 与健康人相比,患者的拟杆菌门增加20%,厚壁菌门减少24%;⑤ 患者粪便菌群中,革兰氏阴性菌更为普遍,且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显著减少。
2016-08-23
共生的肠道微生物调节人体的代谢表型
① 人类与肠道菌群共同进化,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② 将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相结合解析肠道菌群里的具体种类与人体代谢关系;③ 分析7个中国人的粪便及尿液样本,并建立了菌群-宿主代谢连接的模型,在物种水平上,发现中国与美国人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④ 将功能性宏基因组定义为影响宿主代谢和健康最大的微生物组的关键功能成员的特征,如柔嫩梭菌群与尿液中8个代谢物有关,表明该物种是菌群中功能性很强的成员,会影响许多宿主途径。
2008-02-12
浙江大学研究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保红,现任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微生态代谢组学研究方向PI&课题组长。内科学感染病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及面上等,总经费1200万;作为骨干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等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ut Microbes、Engineering、Brain Behav Immun、PNAS、Am J Transplant、Trend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IF>5论文19篇,7篇>10分,1篇入选封底论文;培养硕博8名。参编研究生教材和国内外著作共4部。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委员;中外重要期刊如《Engineering》、《Gut》、《Hepatology》、《Gut Microbes》《Advance Science》、《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等通讯或评审专家;《Engineering》期刊(IF 13.6)客座编委和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编委;作为主要骨干成立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国际合作小组;参与IHMC联盟;国自然、浙江省、广州省和海南省自然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
2002.09~2007.06:浙江大学,内科传染病学硕士、博士
1997.09~2002.06: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学士
2023.12~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2012.12~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副教授
2012.03~2012.05: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
2007.08~2012.11: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平台,主任,助理教授
肝病、认知损伤、益生菌干预
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
2008年博士论文获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
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4)
2015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排名4)
2016年浙江省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2016年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1)
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校级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