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玄
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院长、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
刘克玄,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危重病医学(Intensive Care Med、Critical Care Med)、麻醉学(Br J Anaesth、Anesthesiology)、微生物学(Microbiome、Gut Microbes)及免疫学(Front Immunol、J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及参编中英文专著10余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现担任Anesthesiology中文版副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等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荣获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及第四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刘克玄等Cell子刊:肠菌来源的米那普仑或可增强对肠I/R损伤的耐受性?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刘克玄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道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小鼠模型和人群队列,发现肠道菌群会影响I/R诱导的肠源性脓毒症的易感性,肠道菌群来源的米那普仑在AHR/ILC3/IL-22信号依赖的肠I/R耐受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防治肠I/R损伤及肠源性脓毒症的潜在药物,值得关注。
03-24
刘克玄+胡敬娟等:脓毒症心肌病患者肠道菌群有何特征?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克玄、胡敬娟及团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最新研究,纳入56名患者分为SICM和脓毒症无心肌损伤组(SNICM),发现SICM组28天死亡率显著高于SNICM组,进一步对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细菌、真菌、噬菌体、真菌)深入分析,发现两组间差异细菌和病毒(如Cronobacter和Cronobacter噬菌体)可较好预测SICM。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靶向干预肠道菌群缓解心肌损伤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关注。
2022-11-29
刘克玄+李偲:琥珀酸或是预防肠源性肺损伤的新靶点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和李偲及其团队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文章,发现肠道菌群来源的琥珀酸通过其受体SUCNR1促进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加重肠道I/R诱导的肺损伤,表明琥珀酸是危重患者肠道相关肺损伤防治的新靶点。
2022-10-20
刘克玄等: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道和肠外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综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刘克玄和胡敬娟与团队近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肠道的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不同肠段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为阐明肠I/R损伤机制、寻找肠I/R损伤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潜在依据;同时,该综述还详细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I/R损伤防治中的相关研究,旨在寻找肠I/R损伤的潜在防治药物。
2022-09-15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0
2017
2016
2015
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院长
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刘克玄,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危重病医学(Intensive Care Med、Critical Care Med)、麻醉学(Br J Anaesth、Anesthesiology)、微生物学(Microbiome、Gut Microbes)及免疫学(Front Immunol、J 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及参编中英文专著10余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现担任Anesthesiology中文版副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等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荣获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及第四届“羊城好医生”称号。
2002年9月~2004年7月: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8年9月~2001年6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9年12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院长
2014年4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
2001年7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历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1)建立围术期大数据库及数据联盟,通过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围术期重要脏器损伤的早期预警与防治  
2)围术期肠损伤、肠外器官损伤机制及防治    
3)脓毒症发生机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