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CHINAGUT
产业
智库
插画
演播室
奖学金
更多
原创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张家超
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家超,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博导,海南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入选首届“南海名家”育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基于肠道微生物组模型的食品营养及功能评价,擅长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ISME J》、《Gut Microbes》、《mSystems》和《Mol Nur Food Re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多篇,ESI高被引研究论文1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
主页
介绍
成果
最新动态
更多>>
张家超团队:加氏乳杆菌CKCC1913或可治疗糖尿病
近日,海南大学张家超团队在Food and Function上发表文章,利用C57BL/6J小鼠动物模型评估格氏乳杆菌CKCC1913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发现加氏乳杆菌CKCC1913介导的肠-肝轴调节可缓解2型糖尿病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肝损伤,凸显了益生菌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巨大潜力。
09-07
张家超+孙志宏等:发酵乳杆菌HNU312或可缓解铅引起的脑损伤
近日,海南大学的张家超、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孙志宏及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补充发酵乳杆菌HNU312可以通过离子吸附、靶向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策略有效缓解幼鼠的脑损伤。总之,该研究为儿童大规模铅中毒导致的脑损伤提供了新的干预措施,值得关注。
01-19
张家超+翟齐啸等:补充植物乳杆菌HNU082可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近日,海南大学张家超、江南大学翟齐啸及团队联合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Lp082能有效缓解小鼠的溃疡性结肠炎,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气质联用等技术进一步论证了Lp082可通过协同优化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从而改善肠黏膜屏障进而缓解炎症。总之,本研究不仅阐明了益生菌治疗UC的复杂机制,也为未来靶向肠道菌群有效干预和治疗结肠炎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关注。
2022-11-19
iMeta:张家超团队建立基于肠道菌群单核苷酸变异基因标记物的IBD预测模型
肠道菌群是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海南大学张家超团队近期在iMeta发表研究,在IB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发现了基于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SNV)的特异性基因特征,建立了一种新的准确预测IBD的诊断方法。
2022-08-18
《热心肠日报》解读
更多>>
张家超团队:加氏乳杆菌CKCC1913或可治疗糖尿病
① 加氏乳杆菌CKCC1913(LG)可增加葡萄糖耐量,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表达;② LG通过增加SOD活性、降低MDA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血脂异常并减轻氧化应激损伤;③ LG增加副拟杆菌丰度,促进其产生SCFA 调节免疫细胞并减少炎症,SCFA进入血液并促进肝脏抗氧化酶活性,防止氧化损伤;④ LG影响糖尿病小鼠局部细菌代谢途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脂质代谢和血糖控制。
08-27
张家超+孙志宏等:发酵乳杆菌HNU312或可缓解铅引起的脑损伤
① 在体外探索发酵乳杆菌HNU312(Lf312)对铅的耐受性和吸附性,在体内确定该菌株的吸附能力;② Lf312干预可缓解铅暴露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和功能障碍,增加有益菌和产短链脂肪酸菌丰度,上调抗氧化剂等相关代谢通路;③ Lf312干预可提高肠道中短链脂肪酸水平、增强血脑屏障完整性、缓解脑内炎症,并最终改善小鼠因铅暴露而引起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④ Lf312干预通过离子吸附和菌群-肠脑轴调节的综合策略发挥作用,减轻脑损伤。
01-12
张家超+翟齐啸等:补充植物乳杆菌HNU082可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① DSS诱导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补充植物乳杆菌HNU082(Lp082)可显著提升小鼠体重、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降低炎症因子水平;② Lp082通过协同优化生物屏障(调节肠菌多样性和菌种组成)、化学屏障(增加杯状细胞和粘蛋白2)、机械屏障(促进occludin和ZO-1表达)、免疫屏障(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有效维护了肠粘膜屏障;③ 摄入LP082促进产SCFAs肠菌丰度、激活相关代谢通路、增加SCFAs含量,进而调节炎症,改善小鼠结肠炎症状。
2022-11-02
iMeta:张家超团队建立基于肠道菌群单核苷酸变异基因标记物的IBD预测模型
① 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发现了基于单核苷酸变异(SNV)的特异性基因特征(5个基因标志物,分别属于普氏栖粪杆菌和直肠真杆菌两个菌种);② 建立一种新的准确预测IBD的诊断方法,基于SNV的基因特征建立了高精度预测克罗恩病(CD)的新模型,可区分CD与健康人、CD与大肠癌;③ 普氏栖粪杆菌在不同疾病中均丰度降低,但在基因标志物特征上呈现疾病特异性。
2022-07-24
张和平+陈永福:植物乳杆菌P9或可缓解农药暴露人群的炎症反应
① 按农药暴露频率将60名受试者分为健康组(13人)和高暴露组(47人,每周喷洒次数>2),高暴露组进一步分为安慰剂组(27人)和P9益生菌组(20人),干预持续30天;② 频繁接触农药会增加血液促炎因子水平及肠道中脂多糖丰度,促使慢性炎症发生;③ 摄入P9可显著降低血液IL-7和INF-γ等促炎因子水平,缓解炎症反应;④ P9通过降低肠道中病原菌和促炎菌丰度、增加抗炎代谢物尿苷和5-羟脯氨酸含量以及促进农药残留物排出抑制炎症反应。
2022-05-25
张家超团队:大肠癌的肠道噬菌体标志物
① 纳入3个国家的317个宏基因组样本,用随机森林模型鉴定出结直肠癌(CRC)中富集的5个噬菌体标志物,包括Peptacetobacter hiranonis噬菌体、微小微单胞菌噬菌体和3个具核梭杆菌噬菌体,可区分CRC和对照(AUC=0.8616);② 并在2个国家含80个样本的队列中进行验证(AUC=0.8197);③ 在溃疡性结肠炎(UC,n=76)和克罗恩病(CD,n=88)队列中,噬菌体标志物可较好区分CRC和UC(AUC=0.7802),但对CD的区分力较低(AUC=0.4800)。
2021-12-22
张家超+翟齐啸+黄适:益生菌摄入引起原住肠道菌群普适性改变
① 纳入11个开放的宏基因组数据集,发现肠道本地菌群单核苷酸变异(SNVs)数量与测序深度强相关;② 摄入益生菌可引起本地菌群出现广泛的SNVs,且相同益生菌株在小鼠肠道中引入的SNVs远多于人类;③ 益生菌诱导的突变存在高度菌株特异性,普氏栖粪杆菌基因组上7个非同义突变会导致细菌蛋白质产物结构改变;④ 一人群队列中,普氏栖粪杆菌的SNVs一半稳定遗传半年,一半短暂出现涉及碳源利用,说明摄入益生菌后本地菌群通过产生SNVs参与碳源竞争。
2021-10-18
代表性文章
更多>>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CA
Lactobacillus gasseri CKCC1913 mediated modulation of the gut-liver axis allev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liver damage induced by type 2 diabetes
Food Funct, 10.1039/d3fo01701j
点击查看热心肠日报解读
CA
Short-term arecoline exposure affected the systemic health state of mice, in which gut microb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EES, 10.1016/j.ecoenv.2023.115055
CA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HNU312 alleviated oxidative damage and behavioural abnormalities 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in early life induced by chronic lead exposure
EES, 10.1016/j.ecoenv.2023.114543
点击查看热心肠日报解读
2022
C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NU082 alleviates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 in mice through regulating gut microbiome
Food Funct, 10.1039/d2fo02303b
头衔
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简介
张家超,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教授,博导,海南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入选首届“南海名家”育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基于肠道微生物组模型的食品营养及功能评价,擅长多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主持及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ISME J》、《Gut Microbes》、《mSystems》和《Mol Nur Food Re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多篇,ESI高被引研究论文1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
教育经历
2008年9月~2014年7月: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
工作经历
2015年5月~至今:海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19年6月~2020年3月:UCSD-Rob Knight实验室,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共进化
基于肠道微生物组的食品营养与功能评价
其他专家
更多>>
任大勇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魏岱旭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教授
袁静
首都儿科研究所细菌学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