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平
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生物学冠名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
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对人和动物的肠道、处理工业废水的生化池、土壤、油藏等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张晨虹+赵立平等:特定致病共生菌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
① 低浓度DSS处理小鼠使Muribaculaceae中的致病共生菌在肠道过度生长,其移位到胰腺引发局部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② 抗生素处理和菌群移植实验表明,上述失调肠道菌群对于诱发IDD是充分且必要的;③ 肠道丁酸含量减少和胰腺抗菌肽CRAMP表达降低,可能导致这些致病共生菌在肠道富集并移位到胰腺中;④ 该菌科的一个分离株单独或与正常菌群一起给小鼠灌胃,也可移位至胰腺并引起IDD;⑤ 移植IDD患者菌群可引起小鼠胰腺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
03-29
赵立平+张晨虹+朱召芹:通过肠道菌群预测新冠严重程度和预后
① 收集新冠患者入院时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确定33个高质量的元基因组,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危重症患者中分布不同,形成两个相互竞争的功能群;② 相比功能群2,功能群1的短链脂肪酸生物合成基因更多,毒性和抗生素抵抗基因较少;③ 根据两个功能群的平均丰度差异,功能群级菌群指数(GMI)将患者分为不同严重程度组;④ 入院时GMI与住院第7天的8个临床参数相关,是新冠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与危重病人的死亡/出院结果相关。
02-06
孟广勋+赵立平+张晨虹Nature子刊:肠菌帮助抵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机制
① Nlrp3−/−小鼠肠道富含的假长双歧杆菌NjM1,可增强野生鼠而非Nlrp3−/−小鼠对甲流病毒(IAV)的抵御能力;② 这依赖于NjM1产生的乙酸,补充乙酸可促进巨噬细胞生成1型干扰素(IFN-I)进而发挥保护作用;③ 机制上,NLRP3与乙酸受体GPR43互作以促进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的聚集和信号传递,而乙酸在GPR43接合时增强MAVS聚集,激活下游TBK1/IRF3,促进IFN-I生成;④ 乙酸−GPR43−NLRP3−MAVS−IFN-I轴是对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
02-06
赵立平等:靶向肠道菌群的营养干预,可改善新冠患者的胃肠道后遗症
① 一名有长期严重胃肠道症状的新冠后遗症患者接受高纤维配方(NBT-NM108)营养干预2个月;② 患者的食欲不振、心悸和焦虑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控制恶心的药物使用减少,且血清脂质谱、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改善;③ 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小肠的菌群发酵活动减少,18个ASV的相对丰度改变;④ 其中6个ASV与症状严重程度/用药剂量负相关,包括5个潜在的产短链脂肪酸菌,可能与症状的缓解有关。
2022-03-07
肠道菌群或是环境和健康之间的桥梁
① 肠道微生物组受到宿主环境的强烈影响,并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同时也可反应因社会不平等、种族及其他歧视所带来的健康不平等;② 通过影响或干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人群健康结果,这可以体现在影响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相关疾病、早产与神经发育、心理健康、COVID-19感染等方面;③ 同时,生命早期的菌群及代际间的菌群动态与健康密切相关;④ 调控肠道菌群,比如靶向生物医疗干预和生态干预,或可缓解健康不平等现象。
2021-06-14
上海交大张晨虹: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① 小鼠摄入两种生酮饮食(KDR含89.5%脂肪,KDH含91.3%脂肪);② KDR导致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稳态受损,KDH促进脂质积累,KDR损伤糖代谢与其较高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相关;③ KDR与KDH均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降低短链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产物,增加脱氧胆酸;④ KDR富集拟杆菌属等与血糖稳态失调指标正相关的细菌,KDH富集毛螺菌科等与脂肪积累指标正相关的细菌;⑤ 临床试验常用的生酮饮食配方也可引起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积累。
2021-03-30
赵立平团队:“功能群”分析或是人类肠道菌群研究的突破口
① 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存在高维度和高稀疏性的特点,这使得鉴定出驱动疾病表型的微生物困难重重;② 目前基于分类单元和基于基因的菌群分析方法,能有效降低数据维度和稀疏性,但都存在缺陷;③ 比如:忽视了未知的细菌和基因,且由于同一分类单元内不同成员间可存在巨大的功能差异,而难以建立分类单元与疾病表型的联系;④ 应采用更具有生态相关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将微生物(菌株)聚集成“功能群”来识别与疾病有因果关系的候选肠道细菌。
2021-02-09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一种中生菌素母药清洁生产方法 CN106865804A 2017.06.20
富勒烯作为调节微生物生长或代谢的调节剂的用途 CN103789251A 2014.05.14
平衡肠道菌群结构改善代谢综合症的全营养组合物及应用 CN102987383A 2013.03.27
悉生动物肥胖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92919A 2012.11.28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方法及应用 CN102743420A 2012.10.24
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生物学冠名讲席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
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对人和动物的肠道、处理工业废水的生化池、土壤、油藏等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1979-1983,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士
1983-1989,南京农业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
1989-199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93-1995,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访问学者
1995-1997,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1997-2001,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主任
2000.4-2000.7,南卡罗莱纳大学土木工程系客座教授
2001-2017,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教授
2005-2009,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2.9-2013.4,美国犹他州普罗沃杨百翰大学客座教授
开发分子和基因组工具,用于理解和预测操纵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了解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在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制定中药饮食与现代饮食相结合的干预措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关系,实现预防保健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2014年)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ISME Journal(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影响因子9.3)的资深编辑,Scientific Report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