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平
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生物学冠名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
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对人和动物的肠道、处理工业废水的生化池、土壤、油藏等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祝贺15位热心肠智库专家入选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分属于交叉学科、微生物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领域。
2023-11-17
卞兆祥+赵立平+贾伟等Nature子刊:肠菌衍生代谢物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贾伟和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赵立平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揭示出肠菌衍生的代谢物色胺和苯乙胺在肠易激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发展中的因果性作用,值得关注。
2023-08-25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Cell Metabolism最新发表了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与赵立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与团队的研究,通过“临床现象-机制研究-临床治疗”,揭示了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SPN)发病的因果贡献,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DSPN提供了临床证据。
2023-07-14
张晨虹+赵立平等:特定致病共生菌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
Microbiome最新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和赵立平团队的研究,发现低剂量(0.2%)的葡聚糖硫酸钠(DSS)虽不引起明显的肠道炎症或屏障损伤,但能使特定的致病共生菌在小鼠肠道中富集。这些细菌可转移至胰腺,导致胰腺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这些发现支持IDD是一种菌群依赖性的疾病,提示需进一步在人类中鉴定可促进IDD的致病共生菌。
2023-03-30
卞兆祥+赵立平+贾伟等Nature子刊:肠菌衍生代谢物影响胰岛素敏感性
① 通过动物和临床试验发现活泼瘤胃球菌及其衍生的色胺和苯乙胺与肠易激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标正相关;② 在无菌小鼠中定植活泼瘤胃球菌会使其产生过量的色胺和苯乙胺,损害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③ 色胺和苯乙胺在病理浓度内可导致小鼠和食蟹猴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异常;④ 机制上,色胺和苯乙胺通过激活痕量胺相关受体1(TAAR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 信号轴损害代谢组织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
2023-08-17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① 糖尿病DSPN患者的肠菌失调,产SCFA的ASVs水平下降,产LPS的ASVs水平升高;② 移植DSPN患者的肠菌可诱导模型小鼠出现更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③ 纳入32名难治性DSPN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健康供体的粪菌移植(FMT)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显著改善其神经病变、肠屏障和全身炎症;④ 鉴定出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负和正相关的2个相互竞争的肠道生态功能群(有更强的产丁酸能力的guild 1和富含产内毒素基因的guild 2),分别被FMT富集和降低;⑤ 匹配供受体肠型与更好的FMT效果有关。
2023-07-13
张晨虹+赵立平等:特定致病共生菌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
① 低浓度DSS处理小鼠使Muribaculaceae中的致病共生菌在肠道过度生长,其移位到胰腺引发局部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② 抗生素处理和菌群移植实验表明,上述失调肠道菌群对于诱发IDD是充分且必要的;③ 肠道丁酸含量减少和胰腺抗菌肽CRAMP表达降低,可能导致这些致病共生菌在肠道富集并移位到胰腺中;④ 该菌科的一个分离株单独或与正常菌群一起给小鼠灌胃,也可移位至胰腺并引起IDD;⑤ 移植IDD患者菌群可引起小鼠胰腺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
2023-03-29
赵立平+张晨虹+朱召芹:通过肠道菌群预测新冠严重程度和预后
① 收集新冠患者入院时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确定33个高质量的元基因组,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危重症患者中分布不同,形成两个相互竞争的功能群;② 相比功能群2,功能群1的短链脂肪酸生物合成基因更多,毒性和抗生素抵抗基因较少;③ 根据两个功能群的平均丰度差异,功能群级菌群指数(GMI)将患者分为不同严重程度组;④ 入院时GMI与住院第7天的8个临床参数相关,是新冠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与危重病人的死亡/出院结果相关。
2023-02-06
孟广勋+赵立平+张晨虹Nature子刊:肠菌帮助抵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新机制
① Nlrp3−/−小鼠肠道富含的假长双歧杆菌NjM1,可增强野生鼠而非Nlrp3−/−小鼠对甲流病毒(IAV)的抵御能力;② 这依赖于NjM1产生的乙酸,补充乙酸可促进巨噬细胞生成1型干扰素(IFN-I)进而发挥保护作用;③ 机制上,NLRP3与乙酸受体GPR43互作以促进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的聚集和信号传递,而乙酸在GPR43接合时增强MAVS聚集,激活下游TBK1/IRF3,促进IFN-I生成;④ 乙酸−GPR43−NLRP3−MAVS−IFN-I轴是对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
2023-02-06
赵立平等:靶向肠道菌群的营养干预,可改善新冠患者的胃肠道后遗症
① 一名有长期严重胃肠道症状的新冠后遗症患者接受高纤维配方(NBT-NM108)营养干预2个月;② 患者的食欲不振、心悸和焦虑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控制恶心的药物使用减少,且血清脂质谱、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改善;③ 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小肠的菌群发酵活动减少,18个ASV的相对丰度改变;④ 其中6个ASV与症状严重程度/用药剂量负相关,包括5个潜在的产短链脂肪酸菌,可能与症状的缓解有关。
2022-03-07
肠道菌群或是环境和健康之间的桥梁
① 肠道微生物组受到宿主环境的强烈影响,并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同时也可反应因社会不平等、种族及其他歧视所带来的健康不平等;② 通过影响或干预肠道菌群可以促进人群健康结果,这可以体现在影响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相关疾病、早产与神经发育、心理健康、COVID-19感染等方面;③ 同时,生命早期的菌群及代际间的菌群动态与健康密切相关;④ 调控肠道菌群,比如靶向生物医疗干预和生态干预,或可缓解健康不平等现象。
2021-06-14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一种中生菌素母药清洁生产方法 CN106865804A 2017.06.20
富勒烯作为调节微生物生长或代谢的调节剂的用途 CN103789251A 2014.05.14
平衡肠道菌群结构改善代谢综合症的全营养组合物及应用 CN102987383A 2013.03.27
悉生动物肥胖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92919A 2012.11.28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方法及应用 CN102743420A 2012.10.24
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生物学冠名讲席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
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在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和统计计算方法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对人和动物的肠道、处理工业废水的生化池、土壤、油藏等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EBioMedicine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2年6月,美国《科学》周刊曾对他的研究工作做过专题报道(Science 336: 1248)。
1979-1983,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士
1983-1989,南京农业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
1989-199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93-1995,康奈尔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访问学者
1995-1997,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1997-2001,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主任
2000.4-2000.7,南卡罗莱纳大学土木工程系客座教授
2001-2017,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微生物学教授
2005-2009,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2.9-2013.4,美国犹他州普罗沃杨百翰大学客座教授
开发分子和基因组工具,用于理解和预测操纵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了解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在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制定中药饮食与现代饮食相结合的干预措施,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关系,实现预防保健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2014年)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ISME Journal(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影响因子9.3)的资深编辑,Scientific Report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