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利/赵维纲/杨瑞馥Nature子刊:VFDB 2.0用于识别细菌毒力因子及其与慢性疾病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朱宝利、北京协和医院赵维纲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与团队发表研究,建立了扩展版细菌致病因子基因数据库(VFDB 2.0),该数据库包含62332个非冗余的致病因子基因同源物和等位基因,能够精准识别微生物组相关疾病中的致病菌携带的致病因子基因。
2024-09-25
杨瑞馥+袁静:微生物组与“同一健康”(综述)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和首都儿科研究所袁静等团队发表综述,深入探讨了微生物组与其宿主之间的复杂互动,揭示了它们对健康、营养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2024-09-25
日报3000期 | 杨瑞馥:我挖到了知识的宝藏
《热心肠日报》就如同一位贴心的朋友,时刻陪伴在我身边,为我传递知识、带来启发,已经成为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09-04
袁静+杨瑞馥+王晶:靶向克雷伯菌或可治疗自动酿酒综合征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袁静团队、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杨瑞馥团队、朝阳医院的王晶团队在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自酿酒综合征(A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克雷伯菌属的丰度与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密切相关。从ABS患者中分离出的3种克雷伯菌可诱导小鼠的ABS,提示克雷伯菌可能是导致ABS的病因。在一名ABS患者中,抗生素+益生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缓解ABS。
2023-04-21
33位热心肠智库专家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分属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领域
2023-03-29
毕玉晶+杨瑞馥:微小微单胞菌促进结直肠癌发展的机制
军事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毕玉晶、杨瑞馥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研究文章,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了Pm对CRC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揭示了Pm上调miR-218-5p激活Ras/ERK/c-Fos途径的分子机制。
2023-01-28
杨瑞馥+徐振江+毕玉晶: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变化,或参与高原心脏病发生
近期,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杨瑞馥和毕玉晶、南昌大学的徐振江及其团队共同完成的工作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他们通过构建低压性缺氧大鼠模型,对心肌肥厚小鼠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病理性心肌肥厚伴随着拟杆菌属和别样杆菌属的丰度增加,和血浆中丙酸盐的减少。通过粪菌移植可以恢复微生物组结构以及代谢特征,并改善心肌肥厚病症。该工作揭示了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参与高原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2022-04-09
高志良、杨瑞馥等:肠道菌群或可作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标志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高志良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杨瑞馥团队与合作者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慢性乙肝(CHB)患者、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硬化(HBV-LC)及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差异,发现HBV-ACLF患者中的球菌/杆菌比升高,肠球菌属等与HBV-ACLF的进展相关,而粪杆菌属等与病情缓解相关。
2021-05-25
走过活+量+益,益生菌有哪些光明前途?
百年益生菌故事,即将迎来历史性转折。
2020-05-28
杨瑞馥等:鼠疫菌基因突变的进化延伸表型
北京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杨瑞馥团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Yujiang Zhang团队与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者合作的最新研究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
2020-01-24
智发朝教授和杨瑞馥教授参与的SK08活菌散获批临床
智发朝团队、杨瑞馥团队以及知易生物合作完成了新菌株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 SK08 的临床前研究工作。
2019-11-24
杨瑞馥:测序很强大,为何还要拓展微生物培养?
目前培养组学研究道路任重道远,看杨瑞馥老师揭秘培养组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9-11-19
袁静+刘翟+杨瑞馥:高产酒精的肠道菌可引起脂肪肝
袁静教授、刘翟教授、杨瑞馥教授与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最新研究。
2019-09-19
测序很强大,为何还要拓展微生物培养?
目前培养组学研究道路任重道远,看杨瑞馥老师揭秘培养组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8-07-03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