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病机理难寻?微生物组或是关键钥匙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3-08-29
肠道微生物组的发展为解析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理解中医药理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成为中医药的关键突破口。与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发酵中药也随之兴起。

中医与中国京剧、中国画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中医历史悠久,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宝贵且丰富的用药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核心观念更是得到了现代人的广泛认同,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

今天,我们共同关注中医与肠道健康。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产业人士和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中医与胃肠道疾病

如今,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健康等因素,全球许多国家地区的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均较高,在我国更是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胃肠道疾病存在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亟需探究新的治疗手段和方式。

中医历来都非常重视胃肠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中医已经针对脾胃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随着时间的演变,这套理论也在并不断发展成熟。如,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消化科、热心肠智库专家魏玮等学者结合中医药理念、西药理念和现代人生活与疾病特征,针对胃肠道疾病构建了一套名为“调枢通胃”的理论体系,强调气机通肠、神志安和、纳化有常,以达整体调控稳健的状态。

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具体可以将中医药在胃肠道领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

1. 中药时代: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早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脾胃功能、胃肠疾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健养生方法。

在战国至汉代,中医药学术逐渐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医学理论,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阐述。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三承气汤”是中医药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取得了显著进步,产生了大量的名医和名著,如《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等书籍中,有许多关于胃肠道疾病的详细记载和治疗方案。

进入到宋元明清时代,中医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多位中医学家撰写的中医著作中都有涉及胃肠道疾病。比如,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先生撰写的《丹溪心法》中提及黄连和吴茱萸按照6:1的比例进行配服,可制成治疗胃炎的左金丸。又如,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张景岳撰写的《景岳全书》中也有不少笔墨针对胃肠道疾病。

2. 西药时代:西药进入中国,迅速占领市场

改革开放后,阿斯利康、强生、拜耳等外资药企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了多种胃肠道药品。外资企业通过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迅速提升其胃肠道药品的知名度,比如强生集团的吗丁啉,凭借广告语“消化不良找吗丁啉帮忙”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由于外资企业的胃肠道药片质量高、见效快、成分明确等特点,迅速抢占了中国胃肠道疾病用药市场,给胃肠道类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中西药联用时代:强强联合,未来可期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中医、西医各有千秋,并开始尝试将中、西医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西医专业委员会耗时五年推出我国常见胃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随后我国许多学者们通过临床治疗经验和理论研究,不断补充和完善针对常见胃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的标准。

例如,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公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草案)》,并在2010年正式公布《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在西昌发布了《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草案)》。2011年则公布了《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研究的不断进展,上述共识、指南经历了多次更新。

中西医药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不仅可以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还更适合长期服用,以达到温和调养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目的,也因此受到患者的青睐。此外,在治疗疑难胃肠道疾病上利用中西医药的不同机制更有可能实现治愈的目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中西医药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发展态势良好。

中医与微生物组

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如今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肠道微生物组的发展为解析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理解中医药理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为中医与现代医学创造了一个新的结合点,成为中医药的关键突破口。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微生态学的许多基本观点高度相似,如微生态学系统论与中医学中的医学脏象学说、微生态失衡与中医中的邪正盛衰等。因此近年来,有许多研究探索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数据显示,近5年,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更是创下新高,CNKI显示发表了414篇中文文章,WOS核心合集显示发表了337篇英文文章(图1)。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22年发表的研究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收录于WOS核心合集的研究显示,中医药与微生物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肥胖、生长表现、压力或氧化应激等;收录于CNKI的研究显示,中医药与微生物组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溃疡性结肠炎、免疫、非酒精性脂肪肝、脑-肠轴、结直肠癌等。

已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中有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都会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产生互作(表1)。一方面,肠道微生物组会对中药进行代谢(如水解、氧化、还原、脱酰基、脱烷基反应),影响中药的药效,甚至产生具有毒副作用的代谢物,但也有可能把缺乏药效的中药代谢成具有药效的活性成分。如栀子苷在肝脏中不能分解,但在肠道微生物的催化下水解为京尼平发挥药效。另一方面,药物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治疗疾病。

无疑,微生物组研究的兴起为解析中药治病机理“黑箱”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未来随着对中药-微生物组互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揭示更多中药的作用机制,从而推动中药的发展。

中药发酵

微生物组研究在助力剖析中药作用机制的同时,也促进了与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发酵中药的崛起。

中药发酵早在古代便有,是一道炮制工序。例如六神曲、半夏曲等中药发酵,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本草纲目》记载:“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做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其性味苦辛、平,能化痰止咳、消食积、治泄泻。”而未发酵的半夏则性味辛、有毒。

现代中药发酵是在继承古代中药发酵的基础上,吸取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整合而成的新技术(表2)。将具有药食同源性的中药材进行萃取提纯,而后与作为菌种的优选益生菌菌群进行厌氧发酵。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空气、水分等),通过微生物转化,将中药的大分子物质变成能够被人体肠道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成分,使中药药效能够快速发挥。

中药多是植物药材,其有效物质大多被细胞壁包围。而微生物发酵技术,直接萃取出有效物质,跳过了细胞壁的阻挡,同时经过益生菌的发酵及微生物的降解,将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不仅如此,中药发酵还能打破所谓的“良药苦口”,发酵提纯出来的中草药发酵液口感更好,人们接受度更高。

此外,中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了有益菌种,或会产生多种有益健康的次级代谢产物。经过发酵过程中的酶解作用,中草药和益生菌或可相互增益,产生更加强大的治疗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许多中药产品都涉及中药发酵。比如肝病用药片仔癀,其主要成分有三七、麝香、蛇胆、牛黄,其中三七就是微生物发酵之后入药;云南白药虽然是外用药,也有发酵中药的加入,其主成分草乌是有毒中药,通过发酵降低了它的毒性。还有人们熟知的红参——人参的熟制品,其炮制方法的后期也有间接发酵工艺的过程。

随着对微生物组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益生菌与中药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发酵中药有望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新突破口。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