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Min Luo
文章数:1篇
中山大学:炎症相关分子A20如何帮大肠癌免疫逃逸?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部分结直肠癌(CRC)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但也有很多CRC患者对ICIs应答较差。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与激活影响ICIs的疗效,受到炎症水平以及肿瘤细胞表面的“吃我”信号的调节。近日,中山大学符立梧及王芳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NFAIP3,又称A20)对CRC“吃我”信号的调节能力及其分子机制,阐明了A20对肿瘤免疫逃逸和ICIs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表明A20可能是一种新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选择可能从ICIs治疗中获益的CRC患者,同时靶向A20也可能是克服ICIs耐药性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