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Science:小肠黏膜免疫中的神经免疫新机制

Science [IF:56.9]
① 对小鼠不同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EOS)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小肠中存在表达神经调节肽U(NMU)受体1(NMUR1)的EOS亚群;② 命运图谱分析表明,EOS归巢小肠后受组织微环境的诱导而表达NMUR1,且可被炎症信号进一步上调;③ 小肠中,NMUR1维持EOS数量并促进其脱粒;④ 小鼠遗传操纵和EOS-类器官共培养实验表明,NMU通过激活表达NMUR1的小肠EOS,促进抗寄生虫黏膜免疫和杯状细胞分化。
【主编推荐语】神经调节肽U(NMU)是一种神经肽,可由肠道的胆碱能神经元产生。NMU可通过激活表达其受体NMUR1的2型天然淋巴细胞,驱动2型免疫反应,但NMU是否激活2型免疫中的其他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仍存争议。西湖大学徐和平团队在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鉴定出小肠中存在的表达NMUR1的嗜酸性粒细胞亚群,揭示了NMUR1在该亚群中的功能,并表明由NMU-NMUR1信号介导的小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参与了对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分化和屏障免疫(抗蠕虫黏膜免疫)的调控,强调了神经免疫-上皮细胞交互作用在维持组织稳态中的重要性。(@mildbreeze)
Neuromedin U programs eosinophils to promote mucosal immunity of the small intestine
2023-09-14, doi:10.1126/science.ade4177

Science:一类独特的γδ T细胞或为IBD治疗带来新希望

Science [IF:56.9]
① 人结肠中存在复杂的γδ T细胞库,包括一个表型独特的CD103+ Vγ4+亚群,其兼具T细胞和NK细胞的配体识别系统,但不易被常规效应因子激活;② 该亚群可与肠上皮细胞呈递的BTNL3+BTNL8异聚体结合,被BTNL选择和维持;③ IBD患者中,该亚群不成比例地减少和失调,而治疗诱导的CD103+γδ T细胞的恢复则与IBD持续缓解相关;④ 携带缺陷型BTNL3/BTNL8突变的人也有CD103+Vγ4+细胞失调和缺失,且与克罗恩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主编推荐语】γδ T细胞是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中的重要成员。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上百人的结肠黏膜样本,系统探索了人结肠γδ T细胞群的特征,鉴定出一类表型独特的γδ T细胞亚群,其共表达T细胞受Vγ4和整合素CD103。该亚群可被肠上皮细胞的嗜乳脂蛋白样(BTNL)蛋白所选择,这种选择机制具有进化保守性。这些被BTNL选择/维持的γδ T细胞可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定的BTNL缺陷基因突变被发现是IBD的风险因素。总之,这些发现加深了对屏障免疫学的了解,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mildbreeze)
Conserved γδ T cell selection by BTNL proteins limits progression of huma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3-09-14, doi:10.1126/science.adh0301

抑制STAT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或可预防肠炎相关的抑郁症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F:15.1]
① 色氨酸 2,3-二氧合酶(TDO)抑制剂680C91减弱LPS处理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表达;② 680C91发挥抗炎作用并不依赖于TDO,而是通过抑制STAT信号通路实现的;③ 680C91通过抑制STAT1/STAT3磷酸化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急性期结肠的细胞因子反应;④ 680C91处理还可逆转结肠炎小鼠伏隔核中减弱的多巴胺反应,并预防结肠炎小鼠在恢复阶段出现抗氧化抑郁样神经行为。
【主编推荐语】抑郁症可能与慢性全身炎症有关,外周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犬尿氨酸途径的上调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然而,这些合并症的机制基础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的这篇文章,发现抑制STAT介导的对化学诱导结肠炎的细胞因子反应能预防炎症相关神经行为障碍,因此,抑制巨噬细胞中STAT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以预防炎症相关的焦虑和抑郁,所涉及的分子机制的鉴定可有助于开发胃肠道神经精神共病的新疗法。(@圆圈儿)
Inhibition of STAT-mediated cytokine responses to chemically-induced colitis prevents inflammation-associated neurobehavioral impairments
2023-08-23, doi:10.1016/j.bbi.2023.08.019

国内团队: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与肠粘膜结合可模拟小鼠帕金森病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F:8.2]
① α-突触核蛋白预制原纤维(PFF)可内化到共培养的Caco-2/HT29/Raji b细胞中;② 离体肠道器官培养物及小鼠结肠溶解模型中,PFF灌注引发肠炎和肠神经胶质细胞活化;③ A53T α-突触核蛋白转基因小鼠中,定期灌肠暴露PFF诱导显著的行为障碍、肠炎、α-突触核蛋白沉积、菌群失调、神经胶质活化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④ 野生型小鼠中,PFF仅诱导轻度行为异常、肠炎、α-突触核蛋白沉积和神经胶质激活,而菌群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无显著变化。
【主编推荐语】肠-脑轴在帕金森病(PD)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脑传递机制主要集中在α-突触核蛋白沉积、肠道炎症和微生物功能。α-突触核蛋白在食品中高度保守,能够形成β-折叠聚集体并感染肠粘膜,是帕金森病肠道病理的触发因素。近日,上海药物研究所冯林音、张乃霞团队联合张翾团队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发表文章,发现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与肠粘膜结合可模拟小鼠PD,并有助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肠道起源假说的研究和早期干预。(@圆圈儿)
Addition of α-synuclein aggregates to th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recapitulates Parkinsonian symptoms in model systems
2023-09-08, doi:10.1038/s41401-023-01150-2

BMJ: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并不带来更高的食管腺癌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F:105.7]
① 纳入北欧三国486556例胃食管反流病(GORD)患者,经内镜检查,其中285811例为非糜烂性GORD、200745例为糜烂性GORD;② 非糜烂性GORD患者中位随访6.3年,共发生228例食管腺癌,发病率为11.0/10万人-年,标准化发病率为1.04,与一般人群相似,且不随随访时间延长而增加;③ 糜烂性GORD患者中位随访7.8年,共发生542例食管腺癌,发病率为31.0/10万人-年,标准化发病率为2.36,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随随访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
【主编推荐语】胃食管反流病(GORD)可引发糜烂性食管炎和食管上皮化生,是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内镜检查发现,很多患者的GORD是非糜烂性的,具有正常的食管黏膜外观。目前尚缺少证据证实非糜烂性GORD与食管腺癌风险间的关系。近日,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在对北欧三国近50万名GORD患者超过31年的随访中,发现非糜烂性GORD患者的食管腺癌发生率与一般人群相似,说明这些患者不需要额外的食管腺癌内镜检测。(@芥末)
Non-erosive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incidence of 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in three Nordic countries: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2023-09-13, doi:10.1136/bmj-2023-076017

抗反流手术并不能降低巴雷特食管患者的食管腺癌风险

Gastroenterology [IF:29.4]
① 纳入北欧四国33939例巴雷特食管患者,其中542例(1.6%)接受了抗反流手术,其余98.4%使用抗反流药物治疗;② 访32年,抗反流手术和抗反流药物组分别新增食管腺癌14例、437例,抗反流手术的食管腺癌风险较抗反流药物治疗增加90%;③ 与抗反流药物患者相比,抗反流手术患者的食管腺癌风险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而升高,随访1-4年、5-9年、10-32年分别高80%、200%和340%。
【主编推荐语】巴雷特食管是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远端上皮化生,可发展成食管腺癌。通常建议巴雷特食管患者进行抗反流治疗,以降低食管腺癌发生风险。抗反流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和抗反流手术是两种常见抗反流治疗策略,但二者对预防巴雷特食管患者患食管腺癌的作用好坏尚无定论。近日,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在对北欧四国巴雷特食管患者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后,发现接受抗反流手术的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并不比使用抗反流药物的患者低,相反风险随术后时间推移而增加(@芥末)
Antireflux surgery versus antireflux medica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Barrett’s esophagus
2023-09-08, doi:10.1053/j.gastro.2023.08.050

国内团队:垃圾周边气载病原菌显著影响人群呼吸道健康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13.6]
① 利用16S扩增子测序,探究不同固废处理阶段、不同固废类型下可吸入颗粒物(PM10)负载的菌群的动态分布以及对人咽部菌群的影响;② 发现固废处理厂PM10负载的菌群随着固废类型以及固废处理阶段的改变而显著变化;③ 固废中的微生物贡献了PM10中15%~70%的细菌组份,而PM10负载的细菌又向人咽部菌群贡献5%~14%的细菌组份;④ 据估算,城市固废处理厂现场工作人员每日对潜在致病菌的呼吸量达10^4~10^8 copies/day,有着不可忽视的吸入暴露风险。
【主编推荐语】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及其潜在致病细菌对周边人群有着不可忽视的环境暴露风险。本研究在“固体废物 – 可吸入颗粒物 – 人体呼吸道”的传播链中,识别出了主要的潜在致病细菌,阐明了固废处理系统下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及定量了暴露风险,为调整和管控固废处理过程中的致病细菌以及其对周边人群的暴露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刘永鑫-农科院-宏基因组)
From air to airway: Dynamics and risk of inhalable bacteria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systems
2023-08-26, doi:10.1016/j.jhazmat.2023.132407
延伸阅读: 【宏基因组】
肠道为何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65分综述一文读懂
本期话题:胃肠激素,脂肪肝,免疫细胞,肠内分泌细胞,肠道生理,宏基因组,慢性肉芽肿,肥胖,细菌间互作
2023-09-14
今日Nature:病菌毒素促肠炎的新机制
本期话题:艰难梭菌毒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肪肝,AHR,肠脑轴,阿尔茨海默病,CADASIL,自闭症,睡眠,帕金森病,益生元
2023-09-13
浙大团队30页综述一文讲透:防御素与宿主健康
本期话题:防御素,免疫细胞,关节炎,IBD,Nod2,流行病学,特应性皮炎,药物研发
2023-09-12
思辨!母乳喂养如何影响后代大肠癌风险?
本期话题:母乳喂养,造血干细胞,他汀类药物,结直肠癌组织学,急性阑尾炎,预后预测,胃食管癌,具核梭杆菌,黑色素瘤,丁酸盐
2023-09-11
BMJ警示:某些食品乳化剂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本期话题:食品添加剂,抗性淀粉,膳食脂肪酸,鱼油,膳食纤维,糖,临床营养,心血管,脂肪肝,血小板生成,新冠
2023-09-10
改造光合细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利器?
本期话题:工程菌,免疫治疗,演化,生命早期,双歧杆菌,阿片类药物,绿地,社区,FMT,方法学
2023-09-09
今日Science:一种膳食纤维可调动免疫,增强消化,改善代谢
本期话题:膳食纤维,胃肠生理,衰老,肥胖,肠脑互作障碍,胃肠病学,肠上皮,IBD,肠神经
2023-09-08
婴儿双歧杆菌+母乳低聚糖,精确调节受损的肠道菌群
本期话题:合生制剂,肺移植,关节炎,细菌基因编辑,RNA-seq,糖尿病,口腔致病菌,食欲,抗生素
2023-09-07
用虚拟现实改善胃肠症状?首个临床试验来了
本期话题:虚拟现实,胃肠疾病,猪,羊,定植抵抗,大肠癌,合生制剂,老年人,大学生
2023-09-06
高分Cell子刊:过犹不及!过量抗菌肽误伤“友军”促肠炎
本期话题:IBD,抗菌肽,肠道炎症,纳米医学,益生菌,ChatGPT,生命早期,过敏,特应性皮炎,合生制剂,IEL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