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癌症协会权威指南:癌症幸存者该怎么吃、怎么动?

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IF:286.13]
① 癌症患者确诊后应尽快进行营养和身体活动的评估和咨询,以改善情况、辅助治疗;② 为改善长期健康和生存,应通过饮食和运动来避免肥胖和保持/增加肌肉量,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规律运动,并遵循健康饮食模式;③ 为预防癌症,应保持健康体重,多动少坐(成人每周至少150-300分钟中强度运动,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健康饮食(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果蔬和全谷,限制红肉/加工肉、含糖饮料和深加工食品),最好不饮酒。
【主编推荐语】现有证据表明,饮食、身体活动和肥胖等因素可影响癌症诊断后的复发风险和总体生存率。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近期发表了来自美国癌症协会的癌症幸存者营养与身体活动指南,梳理了2012年以来发表的系统性文献综述、荟萃分析、队列研究汇总分析和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的证据,按照不同的癌症分类,主要从肥胖、身体活动、饮食和饮酒等方面,提出帮助减少癌症复发和死亡率的建议。强烈推荐专业人士和有需求的读者阅读参考。(@mildbreez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for cancer survivors
2022-03-16, doi:10.3322/caac.21719

添加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增加癌症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IF:9.685]
① 来自法国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101056人,在平均6.7年的随访中,共确诊3311例新发癌症;② 食品添加剂硝酸盐的高摄入者相比非摄入者的患乳腺癌的风险高出24%,尤其是硝酸钾的摄入,添加剂亚硝酸盐的高摄入者的前列腺癌风险增加58%,尤其是亚硝酸钠的摄入;③ 添加剂亚硝酸盐或硝酸盐摄入较多者的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少而统计功效不足有关;④ 未观察到自然来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癌症风险的关联。
【主编推荐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自然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它们也被用作加工肉类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近期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摄入量(天然食品、水和食品添加剂来源)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与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呈正相关。但未发现自然食物来源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癌症的风险关联, 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天然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来自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Nitrites and nitrates from food additives and natural source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cohort
2022-03-18, doi:10.1093/ije/dyac046

华中农大:高锰饮食如何促进肠道脂质沉积

Antioxidants and Redox Signaling [IF:7.468]
① 高锰饮食增加肠道、肌肉和血液锰含量,促进脂肪生成,抑制脂肪分解;② 高锰饮食促进Mn转运相关蛋白表达;③ Mn诱导氧化应激,下调去乙酰化酶SIRT1的表达和活性;④ Mn促进MTF-1结合dmt1启动子,激活其表达;⑤ 活性氧清除剂MT可缓解Mn诱导的脂质和PPARγ乙酰化增加;⑥ Mn通过SIRT1调节PPARγ的K339乙酰化水平促进脂肪生成;⑦ PPARγ结合cd36、scd1和plin2启动子激活它们的表达;⑧ Mn对SIRT1表达和活性及PPARγ乙酰化水平的影响依赖于DMT1的表达。
【主编推荐语】锰(Mn)是脊椎动物生长、代谢和抗氧化反应等各种生理过程所需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一般来说,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食物中,膳食锰缺乏症非常罕见。相比之下,由于锰的过度暴露和摄入,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中观察到了锰的毒性。据报道,过量摄入锰会损害线粒体功能,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和自由基促进氧化应激,并影响新陈代谢,导致脂质沉积,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华中农业大学罗智团队发表在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上的一项研究,以黄颡鱼为模型,探讨了膳食锰补充对脊椎动物肠道脂质沉积和代谢的影响,发现锰通过氧化应激-SIRT1-PPARγ途径诱导肠道脂质沉积,提供了锰和脂质代谢之间的直接联系。(@EADGBE)
Manganese (M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contributes to intestinal lipid deposition via the deacetylation of PPARγ at K339 by SIRT1
2022-03-16, doi:10.1089/ars.2021.0190

Science子刊:生物粘附性贴片或可用于修复胃肠道缺陷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9.319]
① 集成无粘性的顶层和干燥的生物粘性底层,设计一种薄的、灵活的、透明的、可随时使用的消化道(GI)贴片,贴片具有与组织相匹配的机械性能;② 体外猪消化道器官模型中,GI贴片能快速、坚固和无缝隙的修复胃肠道缺损;③ 与市面上的组织粘合剂(Coseal和Histoacryl)相比,在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的大鼠模型评估发现GI贴片安全无毒,可降解;④ GI贴片可以密封5毫米直径的猪结肠缺陷,提供无泄漏、无缝线的修复猪结肠缺损。
【主编推荐语】受伤和切除的胃肠(GI)器官的手术密封和修复是成功的治疗和组织愈合的关键要求,但使用缝合线手工缝合消化道缺陷仍面临着挑战。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文章,介绍了一种现成的生物粘性消化道贴片,能够对消化道缺陷进行无创伤、快速、坚固和无缝合的修复。GI贴片安全且能降解,粘附性好,并且,在大鼠结肠、胃和小肠损伤模型以及猪结肠损伤模型中,证实了GI贴片无缝隙修复的体内疗效。本研究或为修复消化道缺陷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替代缝合方法,并为其他器官的修复提供了潜在的临床治疗策略。(@NL)
An off-the-shelf bioadhesive patch for sutureless repair of gastrointestinal defects
2022-02-02, doi:10.1126/scitranslmed.abh2857

国内团队:食物选择或与肠道致病共生菌扩张相关

Microbiology spectrum [IF:9.043]
① 23位素食和23位杂食者清肠后进行肠镜检测,5-7天后收集其粪便样本,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组成,16位参与者提供图像饮食记录供营养评估;② 两组的粪便菌群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都无显著区别;③ 杂食者中少量的潜在致病共生菌更多,素食者中潜在益生菌更多;④ 植物和动物来源蛋白可能相反地调节致病共生菌嗜胆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但多重比较校正后无统计学差异;⑤ 食物选择或与肠道致病共生菌扩张相关。
【主编推荐语】饮食模式和食物选择与肠道致病菌的扩张以及代谢和结肠疾病的风险有关。台湾中兴大学的黄菁英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文章,发现肠道清洁后,杂食者和素食者体内的潜在致病菌和益生菌分别增加。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对致病共生菌——嗜胆菌属和Lachnoclostridium有相反的调节作用。从临床角度来看,这可能预示代谢和结肠疾病风险的粪便致病菌可通过饮食干预进行调节。(@章台柳)
Dietary Plant and Animal Protein Sources Oppositely Modulate Fecal and in Vegetarians and Omnivores
2022-03-14, doi:10.1128/spectrum.02047-21

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运动能力抵抗蠕虫感染

Mucosal Immunology [IF:8.701]
① 与正常SPF小鼠相比,抗生素致肠道菌群缺失小鼠和无菌小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后的持续时间更长,成虫数量更多;② 线虫感染后,抗生素处理小鼠与正常小鼠一样产生2型免疫应答;③ 抗生素处理小鼠的幼虫分布与正常小鼠显著不同,主要分布在前3/1段小肠;④ 肠道菌群促进先天免疫细胞动员;⑤ 使用洛哌丁胺抑制正常小鼠肠转运后,幼虫分布与抗生素处理小鼠相似,而使用氯贝胆碱增加抗生素处理小鼠肠转运后,幼虫分布与正常小鼠相似,但数量降低。
【主编推荐语】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寄生蠕虫,单个蠕虫通常能在一个宿主体内存活数年。尽管这些寄生虫在西方化的人群中已基本根除,但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全世界仍有约15亿人感染肠道蠕虫。蠕虫对哺乳动物的进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被认为是选择与自身免疫相关的人类基因的主要力量。由于成虫与细菌群落一起栖息在肠道中,关于肠道菌群是否影响宿主对肠道蠕虫感染的抵抗力并不十分清楚。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上的一项以小鼠为模型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运动的能力为宿主提供了抵抗肠道蠕虫的能力,并且肠道菌群诱导的肠道运动是导致宿主抵抗的关键因素。(@EADGBE)
Microbial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motility provides resistance against helminth infection
2022-03-14, doi:10.1038/s41385-022-00498-8
保持肌肉健康,菌群和营养有多重要?
本期话题:肌肉健康,营养干预,益生菌,饮用水,结核病,菌群-免疫互作,血吸虫病,大肠癌标志物,胃食管反流
2022-03-24
靶向菌群,优化抗癌!于君团队14页GUT综述详解
本期话题:药物微生物组学,癌症治疗,肠-脑轴,ALS,肠屏障,社会等级,丁基化淀粉,SCFA受体,LGG,结肠炎,真菌
2022-03-23
《自然·医学》:血癌“明星”疗法效果如何?也与菌群有关
本期话题:CAR-T,IBD,B细胞,T细胞,纳米医学,细菌感染,肿瘤,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
2022-03-22
长膘容易,想瘦难!高分期刊齐上阵,共话肥胖那些事
本期话题:肥胖,脂肪组织,局部热疗,儿童青少年,大肠癌,PD-L1,酸奶,嗅觉,硒
2022-03-21
代糖:究竟是减肥神器,还是甜蜜的陷阱?RCT一探究竟
本期话题:含糖饮料,甜味剂,膳食脂肪,胆固醇,竹叶衍生物,复合维生素,可可黄烷醇,进食时间,正念饮食
2022-03-20
预防高血压,蛋白质该怎么吃?1.2万中国人数据详细分解
本期话题:心血管代谢,膳食蛋白质,饮食-菌群互作,TMA,生酮,空气污染,麸质,神经酰胺,血脂,运动
2022-03-19
今日Cell双发:决战肠屏障!
本期话题:肠道黏液层,唾液酸化,艰难梭菌感染,胆汁酸,胃癌,泛素连接酶,大肠癌,纳米药物,中药,长寿
2022-03-18
今日Nature双发:聚焦菌群与免疫和IBD的亲密关系
本期话题:菌群-免疫互作,IBD,胆汁酸,真菌,猪,大肠癌,免疫治疗,心血管,生信
2022-03-17
不止于肠道:10文一览多点开花的益生菌临床研究
本期话题:益生菌,慢性便秘,癌症辅助治疗,压力,过敏,口服免疫治疗,哮喘,特应性皮炎,痤疮,龋齿,代谢,肠屏障
2022-03-16
2篇高分综述聚焦IBD药物研发前沿
本期话题:IBD治疗药物,S1P,TYK2,肠肝轴,SCFA,tuft细胞,胆囊免疫,尿路感染,合成聚糖,减肥手术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