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158.5]
① 蛋白丢失性肠病(PLE)是肠道血浆蛋白的非代偿性损失,表现为在没有肝脏或肾脏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全低蛋白血症、水肿、营养缺乏、感染和胃肠道症状;② 许多获得性和先天性疾病通过直接损伤肠黏膜、阻塞和淋巴管扩张阻断胃肠道淋巴流动导致PLE;③ 结合综合征特点和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特别是基因检测可揭示PLE潜在病因和发展有效的治疗方法;④ 近期进展表明进一步的分子研究将继续为PLE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和更精确的方法。
【主编推荐语】蛋白质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是肠道血浆蛋白的非代偿性损失,表现为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升高,在没有肝脏或肾脏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全低蛋白血症(即白蛋白和球蛋白均降低)。PLE是一种综合征,而不是一种疾病,因此,确定潜在的病因很重要。近期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篇综述介绍了PLE的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进展。(@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
2023-08-24, doi:10.1056/NEJMra2301594

印遇龙+黄兴国等:土猪​肉为何更好吃,肠菌在发力?

The Innovation [IF:32.1]
① 比较脂肪型宁乡猪和瘦肉型杜长大猪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差异,发现宁乡猪大理石纹评分和脂肪酸含量更高;② 将宁乡猪粪便微生物移植到杜长大猪体内,可显著提升其肌肉脂肪酸含量和肉品质,且肠道中罗伊氏乳杆菌显著富集;③ 通过培养组学分离到宁乡猪粪便来源的罗伊氏乳杆菌XL0930,其定植能显著促进杜长大猪肌肉脂肪酸的沉积;④ 宁乡猪肠菌主要是通过抑制SLC22A5表达来降低肉碱介导的脂肪酸β氧化,从而促进肌肉脂肪酸沉积、改善肉品质。
【主编推荐语】猪肌肉脂肪酸组成和沉积与肌肉嫩度、肉色、多汁性、风味等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近年来,微生物组学和无菌动物技术的发展证实了肠道菌群在宿主脂肪酸沉积中的作用,但是肠道菌群与猪脂肪酸的关联性及其靶向调控肉品质的作用和机制仍不清楚。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印遇龙、黄兴国等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比较脂肪型宁乡猪和瘦肉型杜长大猪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差异,发现宁乡猪猪肉好吃与肠道菌群有关。总之,该研究为以微生物为切入点靶向调控猪肌肉脂肪酸沉积、改善猪肉品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值得关注。(@九卿臣)
Obese Ningxiang pig-derived microbiota rewires carnitine metabolism to promote muscle fatty acid deposition in lean DLY pigs
2023-07-25, doi:10.1016/j.xinn.2023.100486
延伸阅读: 【TheInnovation创新】

兰州大学:宿主遗传和瘤胃菌群对胡羊体重的影响

Microbiome [IF:15.5]
① 分析相同饮食和管理条件下1150只胡羊的宿主基因组,瘤胃微生物群和体重之间的关系;② 发现瘤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可遗传的;③ 以微生物特征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411个位点-分类单元显著关联;④ 基因型和可遗传瘤胃微生物都会影响胡羊体重;⑤ 微生物群关联研究和GWAS确定了四个标记属和五个新的遗传变异都与体重有显著关联;⑥ 即标记属在基因影响的体重表型中发挥着介导的作用。
【主编推荐语】可遗传瘤胃菌群是反刍动物生长性能的重要调节剂,然而目前尚无关于宿主遗传学-瘤胃菌群相互作用及其与绵羊表型的关联信息。近日,兰州大学李发弟、王维民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对1150只胡羊羊羔的基因组、瘤胃菌群和体重进行了测定并关联分析,以探索体重表型的遗传型及驱动因素,发现雄性胡羔羊180天龄时体重具有39%的遗传率,而瘤胃菌群结构也存在遗传性,通过微生物特征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411个位点-类群的显著关联,其中瘤胃菌群对体重表型的影响可解释20%的体重表型变异性,这项研究揭示了宿主遗传变异、瘤胃微生物群和胡羊羔羊体重性状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圆圈儿)
Heritability and recursive influence of host genetics on the rumen microbiota drive body weight variance in male Hu sheep lambs
2023-08-29, doi:10.1186/s40168-023-01642-7

刘洋彧等Cell子刊:一种解析肠道菌群对病原体定植抗性的算法

cell reports methods [IF:N/A]
① 为确定负责肠道微生物组介导的针对特定病原体定殖抗性的确切微生物,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广义微生物表型三角测量(GMPT)的计算方法,② 使用群落生态学中的经典种群动力学模型系统地验证了GMPT,并证明其优于基线方法;③ 随后在从真实群落推断的生态网络生成的模拟数据和两项关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小鼠研究的真实微生物组数据上测试了GMPT;④ 证明了GMPT有能力简化对菌群介导病原体定植抗性潜在负责的微生物的发现。
【主编推荐语】这是发表在Cell Reports Methods上的一份工作,由智库专家哈佛大学刘洋彧团队完成。基于先前Nature报道的MPT算法,即在不同模型中都观察到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变化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他们团队对其进行了群落生态学的优化,提出了一种广义微生物表型三角测量(GMPT)方法,即在两两配对的疾病表型中与疾病的病原体微生物丰度有强烈相关性或强烈预防/保护性的微生物,可能是介导菌群对该病原菌定植抗性的关键菌。他们通过比较GMPT和MPT在群落生态学中的经典种群动力学模型上的表现,验证了算法的改善,同时在模拟的人共生菌混合物数据和艰难梭菌感染的小鼠微生物组数据中进行了验证。(@Johnson)
A computational method to dissect colonization resista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against pathogens
2023-08-29, doi:10.1016/j.crmeth.2023.100576

杨云生等:一文读懂中国结直肠癌和肠菌研究现状(综述)

Gut Microbes [IF:12.2]
① 肠菌失调与结直肠癌(CRC)进展有关,具核梭杆菌和微小微单胞菌等特定细菌有助于CEC癌变,但病毒和真菌作用有待研究;② 肠道生态失调、特定致病菌、代谢物、毒力因子和致癌机制会促进CRC发生发展,肠菌干预可提高抗肿瘤疗效,减少肠道毒性;③ 微生态制剂和粪菌移植等干预措施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可增强药物疗效、改善耐药性、减少抗肿瘤治疗相关的肠道毒性;④ 中医(如小檗碱和姜黄素)作为辅助治疗方案在CRC治疗中发挥着抗肿瘤作用。
【主编推荐语】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饮食变化所致。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综述,总结了中国目前关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作用的证据,主要包括肠道菌群特征,特别是具核梭杆菌和微小微单胞菌,已被确定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富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肠道菌群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肠道微生物群干预措施的应用,包括微生态药物、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和中药,值得关注。(@九卿臣)
Colorectal cancer and gut microbiota studies in China
2023-07-23, doi:10.1080/19490976.2023.2236364

用合生制剂更好地调节局部和系统性微生物代谢物

Microbiome [IF:15.5]
① 仅提供益生菌B.p.MP80的小鼠与对照组具相似菌群组成及相似肠道与血清代谢谱,双歧杆菌比例低;② 合成元+B.p.MP80组(SYN组)菌群发生较大变化,双歧杆菌比例总体增加,但比例变化系数高;③ 将SYN组分为高富集、中等富集双歧杆菌持久性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代谢谱有显著差异;④ 肠道中双歧杆菌比例高的小鼠中,与2'-岩藻糖基乳糖发酵相关的代谢物显著增加;⑤ 仅在SYN高富集双歧杆菌持久性组的肝脏和大脑中检测到岩藻糖发酵产物1,2-丙二醇。
【主编推荐语】双歧杆菌是人类重要的肠道共生菌,尤其是在生命第一年的初始微生物组组装过程中。双歧杆菌的富集是通过利用母乳低聚糖(HMO)介导的,因为类似物种具有专门的基因组位点来运输和代谢这些聚糖,同时发酵产物释放到肠腔中,可能为宿主提供生理益处。益生菌物种与同源益生元的共生配对提供了竞争优势,因为益生元提供了营养生态位。Microbiome近期发表了文章,研究强化了共生微生物在肠道的定植并不能保证特定的功能输出,还需要考虑益生菌与益生元的联用,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章台柳)
Milk oligosaccharide-driven persistence of 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modulates local and systemic microbial metabolites upon synbiotic treatment in conventionally colonized mice
2023-08-28, doi:10.1186/s40168-023-01624-9

益生菌和合生制剂对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没有显著益处(荟萃分析)

Clinical Nutrition [IF:6.3]
① 纳入涉及1504例患者的17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总结益生菌(14项)和合生制剂(3项)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② 与安慰剂相比,益生菌改善了排便频率和大便失禁,未能显著改善治疗成功率、排便疼痛和腹痛;③ 与单一泻药治疗相比,益生菌辅助治疗未能显著改善治疗成功率、排便频率、排便一致性、大便失禁和腹痛;④ 合生制剂在改善排便次数、排便疼痛等方面没有显著作用。⑤ 益生菌和合生制剂均为引起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主编推荐语】功能性便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患病率在0.7%至29.6%之间,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加重家庭和公共医疗负担。泻药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一线药物,但药物依从性不佳。益生菌在治疗儿童肠胃炎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合生制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近年来关于益生菌和合生制剂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产生了一些相互矛盾的发现,临床上也未建议使用。近日,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系统性综述文章,对17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尽管安全性良好,但使用益生菌和合生制剂并未在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上较安慰剂或泻药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芥末)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for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2023-08-18, doi:10.1016/j.clnu.2023.08.015

英国养老院居民的肠道微生物种类及耐药性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IF:14.2]
① 2016至2018年间,纳入英国23家养老院的158名居民(平均85岁,33%为男性),对粪便菌群进行培养鉴定和抗生素耐药性试验;② 共培养出402株与临床相关的菌株,鉴定到29种不同菌种,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4个样本中检测到艰难梭菌;③ 76%样本中的肠杆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3个样本中存在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43%的样本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主编推荐语】养老院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大多数是体弱的老年居民,由于免疫力下降,他们受到感染的风险更高。此外,养老院也是耐药菌的重要储存库。因此,了解养老院居民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可以更好的认识养老院环境下的微生物感染风险和抗生素耐药性。近日,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发表了关于英国养老院居民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耐药性的横断面研究,证实他们的粪便中含有显著水平的耐药菌,强调了加强感染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芥末)
Gut microbiology of UK care home resident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2023-08-16, doi:10.1016/j.cmi.2023.08.001

大学新生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

Gut Microbes [IF:12.2]
① 参与者按体重变化类别分为增重(WG)、减重(WL)和维持(WM);② 与体重变化呈正相关的属包括WG中的拟杆菌、布劳特氏菌和双歧杆菌,以及WL和WM中的普雷沃氏菌和粪杆菌;③ 普雷沃氏菌/拟杆菌的比例在体重变化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WL参与者的比例增加,且这些属没有表现出共同优势,也不在两种菌主导状态之间过渡;④ 与WG相比,WL菌群的稳定性增加;⑤ 发现30个潜在的群落结构,它们与腰围、睡眠和饮食因素显著相关,其中饮酒是主要因素。
【主编推荐语】因为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低水平的体育锻炼,往往导致大一学生的体重增加。而这一阶段又是人类肠道菌群显著变化的时期。发表于Gut Microbes上的研究,对139名住在校园宿舍的大学新生进行观察性纵向研究,评估了大学住宿新生的体重变化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关键分类群和变异性的关系,并通过构建分数分类来探索潜在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期间,体内高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初始肠道菌群结构存在紧密联系。(@RZN)
Gut microbiome diversity, variability, and latent community types compared with shifts in body weight during the freshman year of college in dormitory-housed adolescents
2023-08-29, doi:10.1080/19490976.2023.2250482
高分Cell子刊:过犹不及!过量抗菌肽误伤“友军”促肠炎
本期话题:IBD,抗菌肽,肠道炎症,纳米医学,益生菌,ChatGPT,生命早期,过敏,特应性皮炎,合生制剂,IEL
2023-09-05
2篇高分文聚焦:人工智能辅助筛查大肠癌效果如何?
本期话题:大肠癌,人工智能,筛查,风险分层,免疫治疗,衰老,类器官,胃癌
2023-09-04
中国疾控中心60余个社区数据证实:家庭减盐方案可行
本期话题:减盐,维生素B,维生素D,饮食模式,抗生素,荞麦,咖啡,饮食干预
2023-09-03
GUT新证:哪些胃肠症状可预测帕金森病?
本期话题:肠脑轴,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病毒组,瘤胃菌群,体温调节,菌群产物,药物递送
2023-09-02
8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2023年8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0篇必读文献。
2023-09-01
今日Nature:改善胰岛素抵抗?关键肠菌被锁定
本期话题:胰岛素抵抗,肥胖,抗生素,肠屏障,生信,肠癌筛查,膳食碳水化合物,合生制剂
2023-08-31
陈卫院士/陆文伟等新成果:用肠道菌群助力个性化健康状态监测
本期话题:个性化医疗,蚊,膳食纤维,微生物生态学,IBS,二甲双胍,肠脑轴,婴儿肠道菌群,定植,关联分析
2023-08-30
神经免疫互作如何调控肠道再生?高分Cell子刊揭示新机制
本期话题:菌群-免疫互作,神经免疫,肠道再生,抗菌肽,IBD,益生菌,蜜蜂,Th17,遗传,食物过敏
2023-08-29
《自然·医学》:RAS突变晚期大肠癌治疗或有新选择
本期话题:临床实验,腺苷同型半胱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NOTUM抑制剂,NLRP12,FRMD8,结直肠癌,治疗时机,结肠息肉,HPV相关肿瘤
2023-08-28
12文聚焦衰老:因何驱动?有何特征?如何延缓?
本期话题:衰老,长寿,脑健康,表观遗传,生活方式,压力,女性,补充剂,饮食,阿司匹林
202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