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院士+陆文伟:用于个性化健康状况监测的肠道菌群统计模型

Microbiome [IF:15.5]
① 基于92个微生物类群开发统计监测模型,并通过多研究队列和验证队列证明模型的有效性;② 研究和验证队列的平衡精度和AUC分别为0.7132、0.7026和0.80、0.76;③ 健康人群中可确定四种健康模式,且这些模式中的物种组成和代谢功能具有差异;④ 健康人群中,健康指数(hiPCA)与香农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而患病人群中,hiPCA与年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冗余显著相关;⑤ 细菌对hiPCA的贡献谱分析可实现个性化诊断并确定疾病相关的物种。
【主编推荐语】肠道菌群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其失调影响宿主的健康。尽管已有可用于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参考数据集,然而目前尚缺乏个性化健康分析模型。近日,江南大学陈卫团队联合陆文伟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开发了一种新颖且系统的肠道菌群健康预测和疾病分析监测模型,该模型可深入了解健康菌群和不健康变异,并成为个体化治疗目标发现和精确调节的桥梁。(@圆圈儿)
Statistical modeling of gut microbiota for personalized health status monitoring
2023-08-18, doi:10.1186/s40168-023-01614-x

王四宝等Nature子刊:蚊子肠道共生菌可利用胞外囊泡杀死疟原虫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6.6]
① 蚊虫肠道共生菌解脲沙雷氏菌Su_YN1会在其肠道内产生大量的外膜囊泡(OMVs),Su_YN1分泌的AmLip蛋白并非游离存在,而是倾向与OMV结合形成OMV-AmLip复合物;② 在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等宿主血液诱导下,产生的OMV会含有一些宿主血清脂质成分(如磷脂酰胆碱);③ 富含PC的OMV能够通过疟原虫的磷脂酰胆碱摄取途径被快速、特异地摄取进入疟原虫体内;④ 被携带的脂肪酶AmLip会转运到疟原虫细胞,实现对疟原虫的特异性靶向杀灭作用。
【主编推荐语】疟疾是最严重的蚊媒寄生虫传染病,媒介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关键环节。最新研究报道抑制病原体在媒介体内的发育和感染是阻控蚊媒疾病传播的新思路。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胞外囊泡在调控吸血媒介昆虫肠道环境中宿主因子-肠道菌群-病原体多元跨界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该研究为研发基于共生菌的蚊媒病原传播阻断控制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值得关注。(@九卿臣)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from a mosquito commensal mediate targeted killing of Plasmodium parasites via the phosphatidylcholine scavenging pathway
2023-08-24, doi:10.1038/s41467-023-40887-6

Nature子刊:营养和宿主环境决定肠道合成菌群的群落生态和关键物种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6.6]
① 使用体外分批培养法分析了OMM12合成菌群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群落组成,发现细菌菌株关系在不同标准培养基间差异很大;② 葡萄糖和多糖培养环境可驱动基石物种组成,pH和代谢环境改变可影响剔除物种的新合成菌群组成;③ 环境依赖性基石物种对不同培养环境具有应变关系,其机制包括对多糖的获取及细菌素的产生,且物种关系不能在多个不同营养环境中转移;④ 剔除物种后可影响肠道对菌群组装的特异性,总细菌负荷、代谢特征和宿主生理学的变化。
【主编推荐语】了解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组特征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超越描述性的群落水平分析,转向解开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近日,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使用体外分批培养法分析了OMM12合成菌群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群落组成,发现营养和宿主环境会决定肠道合成菌群的群落生态和关键物种,值得关注。(@九卿臣)
Nutritional and host environments determine community ecology and keystone species in a synthetic gut bacterial community
2023-08-08, doi:10.1038/s41467-023-40372-0

南昌大学:绿原酸通过肠道菌群改善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Advanced Science [IF:15.1]
①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模型中,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特别是产酸拟杆菌丰度显著降低,与PI-IBS症状密切相关;② 绿原酸(CGA)直肠给药或给予CGA的大鼠粪菌群移植均能够增加实验鼠产酸拟杆菌和甘氨酸丰度,减轻PI-IBS病症;③ 甘氨酸通过诱导产酸拟杆菌细胞外囊泡形成,在体外恢复结肠上皮屏障功能,二者联用能缓解大鼠PI-IBS;④ 甘氨酸通过改变产酸拟杆菌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谱,改变其生物学功能,进一步改善大鼠PI-IBS病症。
【主编推荐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脑轴紊乱疾病。该疾病主要表征为腹痛、胀气、肠道习性的改变,其病因非常复杂,其中10-30%的患者可能是由于感染导致腹泻进而引起的IBS(PI-IBS)。尽管PI-IBS的具体病理机制并不明确,但是PI-IBS与肠道菌群紊乱有着明确的关系。目前PI-IBS的临床管理主要是缓解症状,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徐维和罗军课题组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其对PI-IBS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一种植物天然产物——绿原酸(CGA)在临床上对PI-IBS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深入的机制发现,CGA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产酸拟杆菌和肠道甘氨酸含量,促进肠道菌的细胞外囊泡的形成,从而改善肠道屏障,达到治疗PI-IBS的作用。(@Zhonghua)
Chlorogenic Acid Ameliorates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Regulat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f Gut Microbes
2023-08-24, doi:10.1002/advs.202302798

肠道菌群或可作为吗啡戒断的治疗靶点

Gut Microbes [IF:12.2]
① 吗啡引起的肠道菌群生态失调在吗啡戒断期间部分恢复,但α和β多样性及革兰阳性菌的丰度仍减少;② 戒断后的菌群仍持续受到破坏,其程度决定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③ 抗生素预处理和去除药物时的抗生素处理均改变小鼠机体的戒断反应;④ 缺乏菌群的无菌小鼠中未出现躯体戒断症状;⑤ TLR2而非TLR4敲除的小鼠中,吗啡躯体戒断症状减轻,表明肠道菌群通过革兰氏阳性、TLR2介导的机制驱动吗啡戒断行为。
【主编推荐语】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日益严重,且目前缺乏对抗成瘾周期和吗啡戒断的治疗策略。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吗啡耐受性具有相关性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是吗啡戒断的潜在治疗靶点。近日,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这篇文章,研究了肠道菌群在吗啡戒断中的作用,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革兰氏阳性、TLR2介导的机制驱动阿片类药物诱导的躯体吗啡戒断行为。(@圆圈儿)
The gut microbiome contributes to somatic morphine withdrawal behavior and implicates a TLR2 mediated mechanism
2023-08-17, doi:10.1080/19490976.2023.2242610

母乳中营养和微生物互作对婴儿肠菌发育有何影响?

Gut Microbes [IF:12.2]
① 通过定量菌群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及核磁共振技术,在3个时间点分析了69对母婴的婴儿粪便菌群组成、代谢物组成和母乳成分;② 产后1和3个月母乳中90%的母乳寡糖含岩藻糖,且婴儿粪便中监测到岩藻糖、1,2-丙二醇和乳酸盐的累积,提示该发酵过程可能由双歧杆菌驱动;③ 纯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消化链球菌丰度较低,体外实验证明乳酸盐对其具有抗菌活性;④ 母乳喂养不仅会指导发酵活动,而且发酵代谢物本身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主编推荐语】最近研究发现微生物形成的短链脂肪酸以及其他发酵代谢物不仅充当细菌交叉喂养的底物和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介质,而且还具有抗菌活性,但这种活性的研究要少得多。 近日,奥尔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种方法在3个时间点分析了69对母婴的婴儿粪便菌群组成、代谢物组成和母乳成分,确定了母乳喂养依赖性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物谱,还表明母乳寡糖衍生的发酵代谢物可能会对特定的肠道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值得关注。(@九卿臣)
Breastfeeding and the major fermentation metabolite lactate determine occurrence of Peptostreptococcaceae in infant feces
2023-08-18, doi:10.1080/19490976.2023.2241209
神经免疫互作如何调控肠道再生?高分Cell子刊揭示新机制
本期话题:菌群-免疫互作,神经免疫,肠道再生,抗菌肽,IBD,益生菌,蜜蜂,Th17,遗传,食物过敏
2023-08-29
《自然·医学》:RAS突变晚期大肠癌治疗或有新选择
本期话题:临床实验,腺苷同型半胱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NOTUM抑制剂,NLRP12,FRMD8,结直肠癌,治疗时机,结肠息肉,HPV相关肿瘤
2023-08-28
12文聚焦衰老:因何驱动?有何特征?如何延缓?
本期话题:衰老,长寿,脑健康,表观遗传,生活方式,压力,女性,补充剂,饮食,阿司匹林
2023-08-27
肠道与大脑健康密不可分!10文一览研究前沿
本期话题:肠脑轴,神经,免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限时进食,胃功能障碍,质子泵抑制剂,病原体,植物性饮食
2023-08-26
今日Science:王宇浩等揭示菌群令宿主长胖的新机制
本期话题:菌群-宿主互作,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益生菌,肌少症,医疗器械,IBD,胃轻瘫,饮食
2023-08-25
GUT警示:面食含有的促炎成分,或加剧神经炎症
本期话题:肠脑轴,皮肤菌群,肿瘤免疫治疗,地中海饮食,禁食,母婴,生命早期,茯苓多糖,肝病,抗菌肽
2023-08-24
益生菌用于IBS治疗,效果如何?最全临床证据来了
本期话题:益生菌,IBS,药物研发,结肠炎,昆虫,生信,自身免疫病,FMT,肠梗阻
2023-08-23
Lancet重磅:14页综述详解溃疡性结肠炎
本期话题:IBD,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纳米医学,菌群-药物互作,致病菌,药物研发,单形拟杆菌,菌群-免疫互作
2023-08-22
大肠癌研究多点开花!10文聚焦国内团队新成果
本期话题:大肠癌,sQLT,化疗,免疫治疗,纳米医学,药物研发,临床试验,eIF3f,IGF-1R,丁酸,多糖
2023-08-21
食补维生素,荤食好还是素食好?
本期话题:维生素,乳化剂,消化系统肿瘤,精神障碍,肺结核,农药残留,弱精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硝酸盐,心血管
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