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齐啸+崔玉军:特定基因型的益生菌或能促进宿主长寿

Microbiome [IF:16.837]
① 分析418株人源长双歧杆菌(BL)基因组,鉴定出BL的3个地理种群;② 不同BL种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胞壁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上;③ BL在个体间、家庭间和地域间活跃传播,同一个体的不同菌株似乎源自单一的BL克隆;④ BL的相对丰度随宿主衰老而降低,但特定的BL基因型特征(如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的SNP)与年龄正相关;⑤ 小鼠中,不同精氨酸合成基因变异的BL菌株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施加不同的保护效应。
【主编推荐语】肠道细菌不同菌株在遗传和分子方面的差异,可能对宿主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江南大学翟齐啸、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崔玉军与研究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4个大陆、17个国家的400多个长双歧杆菌菌株进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合小鼠模型的体内实验,探究了这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益生菌的演化、传播和与宿主表型(如衰老)的关联,表明有特定遗传特征的益生菌株或能用于促进宿主长寿。该研究也为肠道细菌与宿主的共演化及其传播提供了新见解,也提示益生菌和活体生物药的“本地化”施用或有助于增强其有益作用。(@mildbreeze)
Human gut-derived B. longum subsp. longum strains protect against aging in a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mouse model
2021-09-01, doi:10.1186/s40168-021-01108-8

Nature Reviews:将肠道菌群纳入精准医疗(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IF:73.082]
① 肠道菌群比宿主有更大的遗传多样性,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② 同属微生物的不同种和株可能对同一疾病过程有不同影响,同一微生物也可能对不同疾病过程有不同影响;③ 为将菌群用于临床,需进行多维纵向大型队列研究,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明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影响;④ 肠道菌群是个体化医疗的重要组分,目前的主要进展集中在代谢和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治疗上;⑤ 基于肠道菌群的机器学习模型或能预测疾病结局和治疗反应。
【主编推荐语】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多样性是医药领域的核心挑战。随着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对疾病的干预作用逐渐被大家意识到。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的综述,重点讨论了在6种疾病(感染、癌症、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或炎症疾病、过敏)中,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其可能的干预或治疗作用。(@Bingbing)
The promise of the gut microbiome as part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2021-08-27, doi:10.1038/s41575-021-00499-1

苏晓泉阐述菌群的β多样性:从全局比对到局部比对

mSystems [IF:7.324]
① 本文回顾了作者研发的菌群距离算法和搜索引擎,并总结以上方法在应对菌群细微差异时的局限性;② 提出了菌群“局部比对”的概念;③ Meta-Storms和Dynamic Meta-Storms算法采用了非递归转换和内存回收等优化,以提高计算效率和节约内存资源;④ 基于菌群搜索引擎(MSE)的疾病诊断,其准确性和效率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⑤ 有两种类型的索引策略可用于加速菌群搜索,1、静态分区索引;2、基于特征降维的动态索引。
【主编推荐语】青岛大学苏晓泉近期在mSystems发表文章,总结了作者为整合大规模菌群数据集,在整体群落水平(即“全局”)来计算相似性而开发的算法和工具,并阐述了作者对“局部比对”匹配策略的看法。Beta多样性是菌群的基本特性,高效的菌群比较,不仅在“全局”层面,而且在“局部”层面,可以更精确和灵活地阐明菌群的beta多样性,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菌群。(@刘永鑫-农科院-宏基因组)
Elucidating the Beta-Diversity of the Microbiome: from Global Alignment to Local Alignment
2021-08-17, doi:10.1128/mSystems.00363-21
延伸阅读: 【宏基因组】

Nature子刊:肥胖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转移?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
① 肿瘤相邻的内脏脂肪细胞分泌IL-6和HGF,二者促进转移性结直肠癌细胞室(CD44V6+)扩增,CD44V6+反过来分泌神经营养蛋白(如NGF和NT-3),募集肿瘤内的脂肪干细胞;② 内脏脂肪衍生的因子可激活STAT3,后者抑制miR-200a和上调ZEB2,从而重编程CRC为转移性表型,促进血管发生和癌细胞扩散;③ 肥胖相关的肿瘤微环境驱使细胞转录特征由上皮共胞分子亚型向间充质亚型转变;④ 抑制STAT3可降低ZEB2表达,防止脂肪释放的蛋白质导致的肿瘤转移。
【主编推荐语】肥胖是癌症恶化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在受肥胖影响的癌症患者中,癌细胞转移特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在肥胖的CRC患者中,肿瘤浸润性脂肪基质细胞(ASC)是癌症进展的关键因素。CRC细胞释放的NGF和VEGF诱导ASC募集和转分化。同时,IL-6和HGF增强了CRC细胞的致瘤和转移潜能。本研究结果提示,微环境细胞因子或是预测肥胖相关癌症患者肿瘤行为的重要预后分子。(@NL)
Adipose stem cell niche reprograms the 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 metastatic machinery
2021-08-18, doi:10.1038/s41467-021-25333-9

IBD治疗对血脂水平有什么影响?(综述)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IF:9.524]
① 对随机对照试验和观察队列研究进行文献检索,评估IBD诱导治疗(≤10周)和维持治疗(>10周)前后的脂质水平, 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6项研究(1211例患者)中患者特征、疾病特征对总胆固醇水平的影响;② 使用皮质类固醇和托法替尼治疗后,总胆固醇升高,但抗TNF-α治疗后总胆固醇无升高,维持治疗中也观察到以上类似现象;③ 治疗效果与年龄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因素(如性别等)无关;④ 脂质变化与C反应蛋白(CRP)变化呈负相关,但不受CRP的影响。
【主编推荐语】脂质水平升高与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相关,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效应是否在所有IBD药物治疗中都存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的文章,目的是精确评估不同IBD药物治疗对脂质谱的影响。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和托法替尼治疗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最强,抗TNF-α药物治疗的患者没有观察到该现象。本研究结果提示,与IBD治疗相关的总胆固醇改变是否对心血管风险有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N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effec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rapy on lipid levels
2021-08-28, doi:10.1111/apt.16580
郑大一院任志刚等突破:口咽菌群或可用于确诊新冠
本期话题:新冠,口咽菌群,免疫调节,干扰素,IBD,SLE,骨关节炎,茯苓多糖
2021-09-02
8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本期话题:2021年8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0篇必读文献。
2021-09-01
蔡军领衔中国RCT发NEJM:老年高血压须强化降压!
本期话题:高血压,食盐,心血管,阿片类药物,精制碳水,产乳酸菌,益生菌,蓝莓,衰老,生信
2021-08-31
于君团队再发22.7分胃肠顶刊:高脂如何坏菌促肠癌
本期话题:大肠癌,高脂饮食,梭菌目,菌群标志物,亚油酸,肠干细胞,NDRG1,ADP-核糖转移酶,微塑料,ILC
2021-08-30
16260中国人9年跟踪:为防糖尿病,该吃多少碳水?
本期话题:糖尿病,微量元素,药物肝损害,NAD+,心血管,图像识别,西兰花,小米,维生素D
2021-08-29
口腔细菌如何恶化肠炎?46分综述详解(附一图读懂)
本期话题:口腔细菌,IBD,菌群与癌症,早发性大肠癌,肠癌肝转移,巨噬细胞
2021-08-28
今日Science:助抗癌肠球菌&子宫到后代肠道的免疫记忆
本期话题:癌症免疫治疗,孕期感染,婴儿肠道菌群,禁食,胆汁酸,食物偏好,血脂调控,体外发酵,饮酒
2021-08-27
原位看到它们:王炜等获“肠道菌群在体成像”新突破
本期话题:菌群成像,生命早期,抗生素,糖醇,脂肪肝,酒精肝,丁酸,大熊猫,动物保护
2021-08-26
陈从英+黄路生等Microbiome突破:脂肪堆积,何菌来促?
本期话题:脂肪堆积,1型糖尿病,低聚半乳糖,血压,内脏敏感性,舌苔,亚油酸,禁食,花生过敏
2021-08-25
战“肠炎”:8文一览近期重要研究进展
本期话题:胆汁酸,Treg,树突状细胞,胞外囊泡,IBD,GATA6,Atg5,嘌呤信号,抑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新冠
202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