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膳食酚酸或能防治脂肪肝(综述)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IF:15.786]
① 酚酸(PAs)通常通过莽草酸途径在植物中产生,部分由微生物产生,可分为羟基苯甲酸和羟基肉桂酸;② PAs在胃中被少量吸收,随后进入小肠,在酶的作用下被部分吸收,大部分作为结肠微生物的代谢物被吸收,并被肝脏中II期酶进一步代谢;③ 膳食中的PAs通常以大分子和复杂结构的轭合物或聚合物形式存在,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差,肠道菌群能够提高PAs的吸收消化率和生物利用度;④ PAs通过增加有益菌丰度,改善肠道屏障与代谢功能,缓解NAFLD。
【主编推荐语】酚酸(P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食品中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PAs可以调节肠道菌群(GM)的组成和功能,促进人体健康,而GM可以增加PAs的膳食来源,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中国农业大学游义琳与团队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发表的一篇最新综述,讨论了PAs、GM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膳食PA来源,研究了GM介导的PA的吸收和代谢,并阐述了PAs通过GM及其代谢产物改善和调节NAFLD的作用和机制。(@RZN)
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dietary phenolic acids for improv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via gut microbiota
2023-01-30, doi:10.1111/1541-4337.13106

李华斌+甘人友等:茶褐素如何改善肥胖和脂肪肝?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F:12.822]
① 黑茶中的茶褐素(TB)能显著预防或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肥胖,降低肝脏5-羟色胺水平,升高血液循环和内脏白色脂肪组织5-羟色胺水平;② TB增加与5-羟色胺相关的肠道菌群丰度,如阿克曼菌、拟杆菌和副拟杆菌,调节5-羟色胺相关的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脂肪分解,减少氧化应激;③ TB对肝脏中5-羟色胺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依赖肠道菌群;④ 肠道菌群和TB共同作用缓解NAFLD和肥胖,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主编推荐语】虽然已知肠道菌群参与外周5-羟色胺的合成,但调节肠道菌群是否可以影响肝脏中5-羟色胺的含量和功能尚不清楚。中山大学李华斌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甘人友与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茶褐素(黑茶中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肠道菌群调节5-羟色胺水平和相关信号通路,能够预防或治疗肥胖和NAFLD。该研究为茶褐素、5-羟色胺、肠道菌群、NAFLD和肥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RZN)
Theabrownin inhibits obesity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 via serotonin-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and gut-liver axis
2023-01-11, doi:10.1016/j.jare.2023.01.008

国内团队:羊肚菌多糖如何改善酒精肝?

Carbohydrate Polymers [IF:10.723]
① 羊肚菌多糖(MEP2)分子量为959kDa, 具有→4)-α-D-Glcp-(1→葡聚糖骨架,且其分支在H-6位被α-D-Glcp-(1→4)-α-D-Glcp-(1→和α-D-Glcp-(1→残基取代;② MEP2抑制小鼠肝脏转氨酶以及GGT和CYP2E1水平,提高乙醇和乙醛脱氢酶水平,缓解酒精引起的肝损伤;③ MEP2干预重塑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血清代谢谱与肝脏蛋白组,减少促NF-κB激活介质PAF的表达;④ MEP2减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NF-κB相关炎症反应,并通过Nrf2改善氧化应激。
【主编推荐语】羊肚菌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独特药食同源真菌,主要生长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欧洲的阔叶林或针叶林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中。有研究表明,从灵芝、猴头菌、杏鲍菇等食用菌中提取的多糖具有保肝作用,然而,羊肚菌多糖(MEP2)在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中的结构和疗效分析及其潜在机制尚未系统报道。长春中医药大学林喆、吉林大学王迪与团队近日在Carbohydrate Polymers发表文章,发现在长期摄入酒精引起的严重肝损伤中,MEP2通过Usp10/Nrf2/NF-κB信号通路调节血清代谢物和肠道菌群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缓解肝损伤。(@RZN)
Structure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Usp10/NF-κB/Nrf2 pathway-related Morchella esculenta polysaccharide
2023-01-18, doi:10.1016/j.carbpol.2022.120453

美式快餐加剧肥胖和糖尿病人的肝脂肪变性!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IF:13.576]
① 在被调查的3954名美国成人中,2037人(52%)吃过快餐,1147人(29%)每天摄入的能量超过20%来自快餐;② 快餐摄入能量≥20%与肝脂肪变性更高相关,在排除重度酗酒者的敏感性分析中,此关联仍存在;③ 与非肥胖和非糖尿病人群相比,食用快餐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脂肪变性明显更高;④ 在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中,快餐在控制衰减参数(CAP)≥263 dB/m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17%和17%。
【主编推荐语】近期发表于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7-201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在美国代表性的人群样本中,评估了快餐消费对肝脏脂肪变性风险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快餐摄入对肝脏脂肪的影响在那些有潜在代谢合并症的人中明显更有害。这些数据强调了对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和肥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咨询和指导(如减少营养密度低、高热量食物的摄入)的必要性。(@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Quantify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st-food Consumption on Liver Steatosis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2023-01-10, doi:10.1016/j.cgh.2022.11.040
延伸阅读: 【News Medical】

EAT-Lancet饮食或可降低糖尿病风险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F:13.934]
① 纳入24494名参与者进行饮食-T2D分析,23441名参与者进行基因-饮食分析,并基于EAT-Lancet参考饮食构建了饮食指数(0-42分);② 在中位24.3年的随访中,记录了4197例(17.1%)T2D病例;③ 与坚持EAT-Lancet饮食(≤13分)最低指数的参与者相比,坚持最高的参与者(≥23分)T2D风险降低18%;④ T2D遗传易感性与EAT-Lancet饮食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乘交互作用或加性相互作用;⑤ 遗传风险高且低度依从EAT-Lancet饮食的人(22.9%)患T2D的风险最高。
【主编推荐语】EAT-Lancet饮食是一种主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模式,强调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量,并限制动物源性食物、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然而,这种饮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T2D)的关联尚未得到广泛研究,也无证据表明T2D的遗传易感性是否可以改变这种关联。近期发表在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在瑞典成年人的大型人群队列中研究了EAT-Lancet饮食指数与T2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假设存在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高度依从EAT-Lancet饮食与T2D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且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RZN)
Adherence to the EAT-Lancet diet, 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Swedish adults
2023-01-19, doi:10.1016/j.metabol.2023.155401

国内团队:淀粉吃太多太少对心血管都不好

BMC Medicine [IF:11.15]
① 纳入瑞典21268名参与者(61.5%为女性),中位随访23年,4443人发生心血管疾病(CVD)事件,8125人死亡;② 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淀粉摄入量与CVD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呈U形关联;③ 未观察到唾液淀粉酶编码基因AMY1拷贝数与CVD和死亡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淀粉摄入量与AMY1拷贝数无交互作用;④ 多重检验校正后,血液中肾上腺髓质素、IL-1受体拮抗剂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瘦素和CCL20浓度与淀粉摄入量成负相关,但与CVD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主编推荐语】健康饮食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CVD)有益,但关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CVD风险和死亡率作用的证据一直不一致,尤其是针对淀粉摄入与CVD风险和死亡率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同时,编码唾液淀粉酶的基因AMY1的拷贝数变异与CVD的关系也缺乏研究。天津医科大学Li Huiping与瑞典隆德大学Emily Sonestedt团队合作在BMC Medicine发布研究文章,分析瑞典Malmö饮食与癌症研究队列2万余名参与者饮食情况,发现淀粉摄入量与CVD和死亡率风险呈U型关联,而AMY1拷贝数与CVD风险无关,并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确定了几种与淀粉摄入量及CVD风险相关的血浆蛋白质,或可为研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线索。(@芥末)
Starch intake, amylase gene copy number variation, plasma protei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2023-01-24, doi:10.1186/s12916-022-02706-5

大蒜补充剂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代谢指标

Phytotherapy Research [IF:6.388]
① 90名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以随机盲法分配至治疗组(每天摄入1600毫克大蒜粉)或对照组(安慰剂),同时两组参与者都被要求遵循常规的健康饮食建议;② 与安慰剂相比,大蒜粉干预3个月改善了患者肠道转运时间、脂质蓄积指数(LAP)、心脏代谢指数(CMI)、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Castelli's风险指数Ⅰ和Ⅱ (CRI-Ⅰ,CRI-Ⅱ);③ 总之,补充大蒜可以改善MetS患者的排便情况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主编推荐语】已知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增加。大蒜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其药用价值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大蒜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如抗菌、抗氧化和抗癌活性等。近期发表于Phytotherapy Research的一项研究表明,补充大蒜粉12周可以改善MetS患者的排便和心血管风险。注: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是一种新型的体脂指标,考虑到了性别对于脂肪分布的影响,在男性和女性中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将腰围和甘油三酯结合起来,用以反映人体脂质蓄积程度和代谢异常水平。(@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Garlic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intestinal transit time,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and cardiometabolic indices in subjec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2023-01-31, doi:10.1002/ptr.7741
《自然·综述》聚焦:改善高血压,肠道菌群有何潜力?
本期话题:高血压,银屑病,关节炎,菌群药物,乳腺炎,昼夜节律,致病菌,定植,口腔菌群
2023-02-04
运动耐力好不好?一种常见肠菌或是关键
本期话题:运动,新冠后遗症,FMT,衰老,NMN,定植抵抗,Hp感染,肽聚糖,耐药基因,抗生素,哮喘
2023-02-03
赵方庆等GUT:15页综述详解母婴菌群
本期话题:母婴菌群,慢性肾病,奶牛,IBD,糖尿病,代谢障碍,药物-菌群互作,生物膜
2023-02-02
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2023年1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0篇必读文献。
2023-02-01
31分Nature子刊:膳食胆固醇影响肠道免疫的新机制
本期话题:体液免疫,IBD,系统性红斑狼疮,胆汁酸,ILC3,T细胞,免疫-菌群互作,动物模型
2023-01-31
转移性大肠癌如何迈向精准治疗?73分综述全面解析
本期话题:转移性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癌症图谱,人工智能,预后,结直肠癌,ctDNA,外泌体miRNA,新辅助治疗,淋巴结转移,氨基酸,肿瘤代谢,致病菌感染
2023-01-30
Nature新发现:糖尿病伤神经,一种膳食氨基酸或有助益
本期话题:膳食氨基酸,n-3脂肪酸,慢性肾病,临床营养,脂肪肝,阿尔茨海默病,维生素D,限时进食,昆虫,淡水鱼
2023-01-29
今日Cell:细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新突破
本期话题:细菌scRNA-seq,胎儿菌群,药物-菌群互作,肥胖,妊娠糖尿病,菌群成像,抗菌肽,细菌感染,益生菌,促癌菌,菌群定植
2023-01-28
Cell详解:大有潜力的微生物食品
本期话题:微生物食品,AKK菌,禁食,癌症,补充剂,碳水化合物,益生元,亚硝酸盐,维生素B,油酸,促炎饮食,园艺疗法
2023-01-20
今日Nature:住在一起的人,菌群也亲密
本期话题:菌群传播,唾液链球菌,生信,动物菌群,马,蜜蜂,牡蛎,致病菌,益生菌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