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计算机辅助检测没有提高对结肠镜下癌变筛查效果(荟萃分析)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IF:39.2]
① 纳入21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8232例患者,比较结肠镜下实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检测(CADe)与标准结肠镜检查的效果;② CADe的腺瘤检出率高出标准结肠镜24%(44.0% vs. 35.9%),腺瘤漏检率低于标准结肠镜55%(16% vs. 35%);③ 与标准结肠镜相比,CADe每位患者检出的腺瘤数和小于10mm的腺瘤数更多,但检出的晚期腺瘤和大于10mm的腺瘤数类似;④ CADe组较标准肠镜组每次检查有更多的非肿瘤性病变息肉被切除(0.52 vs 0.34)。
【主编推荐语】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小的、良性的肿瘤性息肉,遵循腺瘤到癌的变化规律。因此,结肠镜筛查是在肿瘤性息肉恶变之前发现和切除的理想方法,但并非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是肿瘤性的并有切除的必要。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检测(CADe)近年来被用于辅助结肠镜诊断,增加了腺瘤检出率但也可能造成过度诊疗。因此,有必要对CADe的益处和潜在危害进行系统评估和量化。近日,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文章,对21项涉及CADe和标准结肠镜检测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证实CADe确实可以提高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但对晚期腺瘤的检出并不优于标准方法,并且增加了不必要的非肿瘤性息肉的切除率。(@芥末)
Real-Time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During Colonoscopy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3-08-29, doi:10.7326/M22-3678
延伸阅读: 【Medical Xpress】

结肠镜检查中,人工智能辅助检出晚期瘤变的表现没有更好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IF:39.2]
① 纳入3213例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粪便免疫化学试验阳性的参与者(平均61岁,53.4%为男性),1:1分配至有无人工智能(AI)辅助的结肠镜检查;② AI辅助与无AI辅助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晚期瘤变(晚期腺瘤、晚期锯齿状病变)检出率(34.8% vs. 34.6%)和每次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晚期瘤变的平均数量(0.54 vs. 0.52)方面没有显著差异;③ AI辅助小幅增加了检出的非息肉样病变数量、近端腺瘤数量以及5mm以下的病变数量。
【主编推荐语】结直肠癌(CRC)早期筛查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能够提高结肠镜的腺瘤检出率,但局限性在于,这种增加部分源自于小息肉和非进展期病变检出的增加。人工智能辅助在检出晚期以及更具临床意义的瘤变方面的能力尚需评估。近日,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在经粪便免疫化学试验识别出具有结直肠晚期瘤变的高风险人群中,人工智能辅助结肠镜检查在识别晚期瘤变方面较传统方法没有表现出显著优势。本研究表明,用更大的数据集以训练深度学习系统识别结直肠晚期瘤变是必要的,更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其效果也是必要的。(@芥末)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olonoscopy Detection of Advanced Neoplasias - A Randomized Trial
2023-08-29, doi:10.7326/M22-2619
延伸阅读: 【Medical Xpress】

国内团队:外周血单核细胞DNA甲基化水平或可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

Cancer Research [IF:11.2]
① 共纳入1068例结直肠癌(CRC)、高危腺瘤(AA)患者和健康对照(HC)开发基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诊断CRC的方法;② CRC与HC的PBMC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两种不同测序方法确认其中5个CpG位点可用于CRC,尤其是早期CRC的诊断,准确率0.9左右;③ 开发更便于临床应用的单管多重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方法,据此建立CRC诊断模型,对早期CRC诊断准确性优于传统CEA方法(0.91 vs 0.79),并具有提早2年识别CRC的潜力。
【主编推荐语】结直肠癌(CRC)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筛查方法中,结肠镜检查具有侵入性,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因此,开发特异性高、敏感性好的非侵入性CRC早期诊断方法是必要的。CRC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免疫细胞可响应肿瘤的动态变化,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于CRC早期诊断的研究还比较少。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杜鲁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传新和李娟团队在Cancer Research发表文章,证实CRC患者PBMC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建立了基于PBMC DNA甲基化标记和单管多重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方法的早期CRC诊断方法。(@芥末)
DNA methylation-based testing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enables accurate and early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2023-08-21, doi:10.1158/0008-5472.CAN-22-3402

新的AI模型改进大肠癌患者死亡风险预测

EBioMedicine [IF:11.1]
① 开发整合式深度学习模型,结合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全玻片图像技术、临床变量和基因组特征,以死亡风险对患者评估分层;② 以TCGA中的108名结肠腺癌患者数据为训练集,通过新数据集中的123名结肠腺癌患者和52名直肠腺癌患者数据为验证集;③ 仅依据玻片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可有效区分高、低风险患者,对中风险分层较差,而整合式深度学习模型显著改善中风险分层;④ 高细胞密度、高肿瘤细胞比率、大肿瘤细胞核和低免疫浸润是高风险指标。
【主编推荐语】这是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一份工作,作者针对于目前结肠腺癌患者死亡风险分层可靠性问题,开发了整合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全玻片图像技术、临床变量和基因组特征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该模型相较于单独使用玻片图像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表现更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都表现良好。他们同时假设并研究了更好地解释肿瘤异质性和患者临床背景的综合模型是否对风险预测更有效。(@Johnson)
Integrative deep learning analysis improves colon adenocarcinoma patient stratification at risk for mortality
2023-07-24, doi:10.1016/j.ebiom.2023.104726

中山大学:炎症相关分子A20如何帮大肠癌免疫逃逸?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39.3]
① 结直肠癌(CRC)组织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NFAIP3,又称A20),与免疫细胞浸润减少和预后较差相关;② CRC细胞系和荷瘤小鼠实验表明,A20不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但在体内外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和PD-1抗体的抗肿瘤效果;③ 机制上,A20抑制CRC细胞中GSK3β介导的STC1 Thr86 磷酸化而减缓STC1降解,上调的STC1进而增加与钙网蛋白(CRT)的结合并使后者滞留于线粒体,降低其向细胞膜的易位而减少“吃我”信号,实现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主编推荐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部分结直肠癌(CRC)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但也有很多CRC患者对ICIs应答较差。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与激活影响ICIs的疗效,受到炎症水平以及肿瘤细胞表面的“吃我”信号的调节。近日,中山大学符立梧及王芳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NFAIP3,又称A20)对CRC“吃我”信号的调节能力及其分子机制,阐明了A20对肿瘤免疫逃逸和ICIs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表明A20可能是一种新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选择可能从ICIs治疗中获益的CRC患者,同时靶向A20也可能是克服ICIs耐药性的新策略。(@芥末)
A20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immune evasion by upregulating STC1 expression to block “eat-me” signal
2023-08-23, doi:10.1038/s41392-023-01545-x
延伸阅读: 【生物岛】

四川大学:衰老削弱肠道伤口愈合,促结肠炎相关癌症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IF:39.3]
① 使用AOM/DSS诱导结肠炎相关癌症(CAC)小鼠模型来探究衰老与炎症驱动的CRC间的关系;② 在衰老的肠道基质微环境中,来源于小肠平滑肌细胞(ISMCs)的成纤维细胞减少,可显著降低DSS诱导的组织损伤后的愈合,减少CAC的启动;③ 识别到20个转录共激活因子YAP/TAZ作为细胞可塑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调节因子;④ 在小鼠CAC和结肠炎模型的伤口愈合过程中,ISMCs转化为成纤维细胞需要YAP/TAZ的激活,条件性敲低YAP/TAZ会导致组织再上皮化减少。
【主编推荐语】癌症和受损组织随龄愈合与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鉴于全球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衰老如何损害组织伤口愈合和自发性癌症非常重要。近日,四川大学邓洪新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衰老虽然并不影响AOM诱导的散发性非炎症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但衰老会显著降低肠道伤口愈合和同时发生的结肠炎相关癌症启动,值得关注。(@九卿臣)
Reduced smooth muscle-fibroblasts transformation potentially decreases intestinal wound healing and colitis-associated cancer in ageing mice
2023-08-09, doi:10.1038/s41392-023-01554-w

构建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结直肠癌类器官基质生物库

Cancer Discovery [IF:28.2]
① 构建结直肠癌(CRC)类器官基质生物库,其中包含30名患者的匹配肿瘤类器官(PDTOs)和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② 异种移植或与CAFs共培养可提高PDTOs的转录组保真度,并指导亚型特异性基质基因表达;③ 共识分子亚型4(CMS4)对吉非替尼和SN-38具有特异性治疗耐药性并表达预后特征;④ 化学基因组文库筛选确定依赖于患者和治疗的基质耐药机制,包括将MET作为常见靶点。
【主编推荐语】结直肠癌(CRC)中的肿瘤微环境对于预后和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DTO)在临床前测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培养的肿瘤细胞失去了包括“共识分子亚型”(CMS)在内的重要特征。近日,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上的这篇文章,构建CRC类器官基质生物库以更好地反映细胞异质性,发现CRC表型以一种可塑的方式加密在癌症上皮中,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因此,CAF对于分子亚型和离体治疗反应至关重要。(@圆圈儿)
Colorectal cancer organoid-stroma biobank allows subtype-specific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ized therapy responses
2023-07-25, doi:10.1158/2159-8290.CD-23-0050
延伸阅读: 【BioArt】

国内团队Cell子刊:新型无创方法对胃癌​肿瘤微环境进行无创评估

Cell Reports Medicine [IF:14.3]
① 开发了一种结合放射组学和深度学习分析的无创方法来预测放射图像的肿瘤微环境(TME)状态;② 对2686例胃癌患者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放射学模型可准确预测TME状态,并且是超越临床病理变量的独立预后因素;③ 该模型可预测局部疾病患者辅助化疗的获益,辅助化疗是手术后为降低癌症复发风险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④ 在接受检查点阻断免疫治疗的患者中,该模型还可预测临床反应,并可与现有生物标志物联合使用提高预测准确性。
【主编推荐语】肿瘤微环境在疾病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癌症患者治疗反应的关键决定因素。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李国新、中山大学王玮、斯坦福大学李瑞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放射组学和深度学习分析的无创方法来预测放射图像的肿瘤微环境状态,为纵向监测和跟踪癌症治疗的反应开启了新视角,值得关注。(@九卿臣)
Non-invas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sponse prediction in gastric cancer using deep learning radiomics
2023-08-08, doi:10.1016/j.xcrm.2023.101146
中国疾控中心60余个社区数据证实:家庭减盐方案可行
本期话题:减盐,维生素B,维生素D,饮食模式,抗生素,荞麦,咖啡,饮食干预
2023-09-03
GUT新证:哪些胃肠症状可预测帕金森病?
本期话题:肠脑轴,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病毒组,瘤胃菌群,体温调节,菌群产物,药物递送
2023-09-02
8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2023年8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0篇必读文献。
2023-09-01
今日Nature:改善胰岛素抵抗?关键肠菌被锁定
本期话题:胰岛素抵抗,肥胖,抗生素,肠屏障,生信,肠癌筛查,膳食碳水化合物,合生制剂
2023-08-31
陈卫院士/陆文伟等新成果:用肠道菌群助力个性化健康状态监测
本期话题:个性化医疗,蚊,膳食纤维,微生物生态学,IBS,二甲双胍,肠脑轴,婴儿肠道菌群,定植,关联分析
2023-08-30
神经免疫互作如何调控肠道再生?高分Cell子刊揭示新机制
本期话题:菌群-免疫互作,神经免疫,肠道再生,抗菌肽,IBD,益生菌,蜜蜂,Th17,遗传,食物过敏
2023-08-29
《自然·医学》:RAS突变晚期大肠癌治疗或有新选择
本期话题:临床实验,腺苷同型半胱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NOTUM抑制剂,NLRP12,FRMD8,结直肠癌,治疗时机,结肠息肉,HPV相关肿瘤
2023-08-28
12文聚焦衰老:因何驱动?有何特征?如何延缓?
本期话题:衰老,长寿,脑健康,表观遗传,生活方式,压力,女性,补充剂,饮食,阿司匹林
2023-08-27
肠道与大脑健康密不可分!10文一览研究前沿
本期话题:肠脑轴,神经,免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限时进食,胃功能障碍,质子泵抑制剂,病原体,植物性饮食
2023-08-26
今日Science:王宇浩等揭示菌群令宿主长胖的新机制
本期话题:菌群-宿主互作,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益生菌,肌少症,医疗器械,IBD,胃轻瘫,饮食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