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大数据和微小蛋白质——照亮肠道菌群的黑暗角落(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IF:73.082]
① 肠道菌群研究持续迅速增多,今年有3份关于新技术和数据库的研究填补了肠道菌群研究的未知领域;② 改进的Gut-on-a-chip系统允许肠道上皮细胞与复杂的无氧微生物群落共同稳定培养5天,逼近模拟人类肠道真实环境;③ 最新的宏基因组挖掘工作发现了能提供细胞微观环境信息的肠道共生菌群的微小蛋白;④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多组学研究发现个体间差异为最主要差异,且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相较对照组失调,但菌群在IBD中的角色未知。
【主编推荐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这篇年度综述介绍了2019年肠道菌群领域具有创新性的3份研究:1)“gut-on-a-chip”系统:介于传统体外培养和体内培养之间的离体培养技术;2)微小蛋白:过去困于技术水平而被人忽略的微小蛋白,是肠道共生菌分泌蛋白或膜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3)迄今为止对IBD最完善的多组学研究进展。新技术为未来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选择。(@潇洒小姐陈)
Big data and tiny proteins: shining a light on the dark corners of the gut microbiome
2019-11-27, doi:10.1038/s41575-019-0243-6

Nature Reviews:坏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进食行为和能量摄入(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IF:47.564]
① 除特定的神经通路和循环因子外,情绪也参与调控进食行为和生理稳态;② 长期精神压力刺激大脑中央杏仁核(CeA)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Y(NPY)抗压并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肥胖;③ 美味的高热量食物激活CeA中的前孤啡肽亚类神经元,导致大脑处于享乐中而过量饮食;④ NPY神经元和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神经元调控生理稳定,POMC对约束压力敏感,抑郁时分泌量降低;⑤ 岛叶皮质中的内脏区同时调控厌恶情绪和生理稳态,由此调控进食和焦虑行为。
【主编推荐语】为维持自身基本生理需求的进食为刚需型进食,而当人处于长期压力或负面情绪中时,往往会寻求高热量食物帮助缓解压力,从而出现享乐型进食。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这篇综述总结了2019年关于大脑神经元在刚需型进食和享乐型进食调控机制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发现不同种压力会导致不同的神经调控,因此会有压力之下有人食欲下降和有人食欲上升之别。编者觉得这篇文章很长知识,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关注!(@潇洒小姐陈)
Integrated pathways that control stress and energy homeostasis
2019-11-26, doi:10.1038/s41574-019-0298-z

Nature:宿主-菌群的胆汁酸互作,调节特定肠道Treg

Nature [IF:69.504]
① 饮食和肠道菌群因素都可影响小鼠肠道胆汁酸(BA)库的组成,调控结肠RORγ+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② 敲除肠道共生细菌(多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的胆汁酸代谢通路,会抑制其诱导小鼠结肠RORγ+Treg的能力;③ 在SPF小鼠中,菌群BA代谢物主要经维生素D受体(VDR)调控结肠RORγ+Treg的数量;④ 在饮食营养不充足的SPF小鼠中,恢复肠道BA库(补充特定组合的初级或次级BA),可经BA-VDR轴增加结肠RORγ+Treg,减少对结肠炎的易感性。
【主编推荐语】肝脏合成的初级胆汁酸,在小肠中帮助吸收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约5%的胆汁酸会进入结肠,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后,作用于宿主的多种核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调控宿主的胆固醇代谢和能量平衡,也在塑造宿主先天免疫应答上起关键作用。然而,这种胆汁酸相关的宿主-菌群互作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尚不清晰。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菌群的胆汁酸代谢物可经过维生素D受体来调控宿主的结肠RORγ+调节性T细胞数量,从而影响对结肠炎的易感性。(@mildbreeze)
Microbial bile acid metabolites modulate gut RORγ+ regulatory T cell homeostasis
2019-12-25, doi:10.1038/s41586-019-1865-0

Science:研究肠道菌产物对宿主影响的新利器

Science [IF:63.714]
① 开发一种基于CRISPR-Cas9的方法,可实现对肠道共生梭菌的多基因敲除;② 以生孢梭菌(Cs)为模式菌,成功敲除了10个Cs衍生分子(三甲胺、多种短链脂肪酸(SCFA)和支链SCFA等)合成通路中的基因;③ 并用质谱方法和无菌小鼠定植试验证实,得到的突变株无法产生相应的分子产物;④ 对比定植野生型Cs菌株和无法产生3种支链SCFA(异丁酸、2-甲基丁酸、异戊酸)的双基因敲除Cs突变株的小鼠,发现这些分子可调控宿主产生IgA的浆细胞。
【主编推荐语】肠道菌群可产生大量多样化的生物活性分子,对宿主的生理活动和健康产生影响。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遗传操纵工具,人们一直难以深入分析特定细菌产物对宿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比如哺乳动物肠道中常见的共生梭菌,就是一类难以进行遗传操纵的细菌。Science最新上线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可对梭菌进行多基因敲除的方法,并通过小鼠定植实验,发现生孢梭菌产生的支链短链脂肪酸对宿主的免疫调控功能。这种方法不仅可研究梭菌等细菌产生的分子对宿主的影响,也可通过编辑特定细菌的基因组,实现对特定菌群产物的调控。(@mildbreeze)
Depletion of microbiome-derived molecules in the host using Clostridium genetics
2019-12-13, doi:10.1126/science.aav1282
延伸阅读: 【Science】

Science子刊: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潜在标记物

Science advances [IF:14.957]
① 纳入160名早产儿,126名健康个体,34名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对1163份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分析;② 考虑的特征包括菌株类型、真核生物、噬菌体、质粒和生长速率等;③ 与健康组相比,NEC组肺炎克雷伯氏菌丰度更高,NEC确诊前细菌复制率更快,特别是肠杆菌科;④ 机器学习发现,NEC组中克雷伯氏属、编码菌毛蛋白细菌及含次级代谢物基因簇(细菌素、与群体感应相关的丁内酯)的细菌增多;⑤ 以上发现或可用于NEC早期诊断及微生物靶向治疗。
【主编推荐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肠道炎症疾病,可发展为肠坏死、败血症,并能造成婴儿死亡,但病因尚不明确。Science advances最近的研究,招募160名早产儿,分别对正常婴儿和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婴儿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并用细菌复制速率、KEGG模块、次级代谢物基因簇等特征进行机器学习,鉴定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相关的可能因素,其中细菌增长速率为最强的预测因子。本研究结果或可用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及之后的微生物靶向治疗。(@N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s preceded by increased gut bacterial replication, Klebsiella, and fimbriae-encoding bacteria
2019-12-11, doi:10.1126/sciadv.aax5727

Cell:让人肚子疼的肠道神经,如何抵抗肠道病菌感染?

Cell [IF:66.85]
① 背根神经节伤害感受神经元参与抵抗肠道沙门氏菌(STm)在小鼠肠道的定植、入侵和扩散;② 伤害感受神经元通过降低回肠派氏结(PP)滤泡相关上皮(FAE)中的微皱褶细胞(M细胞)密度,来限制STm的入侵入口;③ 伤害感受神经元还参与塑造肠道菌群,维持黏附在回肠绒毛和PP FAE上的分节丝状菌(SFB)的水平,促进对STm的定植抵抗;④ STm感染引起TRPV1+ 伤害感受神经元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种神经肽),从而调控M细胞和SFB。
【主编推荐语】支配肠道的伤害感受神经元,可感知伤害性刺激,并起始疼痛和炎症等保护性反应。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这类神经元在肠道感染中的保护性作用。该研究表明,小鼠中,伤害感觉神经元可感知沙门氏菌感染,并释放特殊的神经肽,对肠道派氏结M细胞的密度和抵御沙门氏菌的肠道菌进行调控,从而帮助小鼠抵抗沙门氏菌感染。这种神经免疫机制的发现,为未来治疗肠道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带来启示。(@mildbreeze)
Gut-Innervating Nociceptor Neurons Regulate Peyer’s Patch Microfold Cells and SFB Levels to Mediate Salmonella Host Defense
2019-12-05, doi:10.1016/j.cell.2019.11.014

Nature子刊:肠道病毒感染与儿童胰岛自身免疫和1型糖尿病

Nature Medicine [IF:87.241]
① 纳入近500名胰岛自身免疫(IA)或1型糖尿病(T1D)患儿及其匹配对照,分析3月龄至疾病诊断期间的粪便病毒组;② 肠道病毒B(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的长期感染(而非多次短期感染),与发生IA密切相关,但与T1D无关;③ 6月龄前感染人腺病毒C(HAdV-C),与IA和T1D的风险降低有关;④ 多次/长期HAdV-F感染与IA风险增加有弱关联;⑤ CXADR(胰岛β细胞表面的柯萨奇和腺病毒受体)基因区域中rs6517774-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发生IA的风险增加。
【主编推荐语】破坏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1型糖尿病(T1D)。有研究显示,这种胰岛自身免疫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比如某些能感染β细胞的肠道病毒。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了一项来自TEDDY队列的报告,对有T1D风险的儿童进行前瞻性分析,鉴定出与胰岛自身免疫和/或T1D风险相关的肠道病毒和参与抗病毒应答的遗传突变,为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特定肠道病毒在胰岛自身免疫和T1D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开发潜在的抗病毒预防方法,打下基础。(@mildbreeze)
Prospective virome analyses in young children at increased genetic risk for type 1 diabetes
2019-12-02, doi:10.1038/s41591-019-0667-0

北大肿瘤医院团队:幽门螺杆菌相关菌群失调与胃癌的关联

Gut [IF:31.793]
① 收集58名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成功、57名Hp根除治疗失败及48名Hp阴性受试者的胃活检样本及粪便样本;② Hp阳性受试者中,成功进行Hp根除治疗可显著提升胃部菌群的丰富度及shannon指数,并导致18个菌属的丰度发生显著变化;③ 结合18个菌属计算胃部菌群失调指数(MDI),高MDI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相关,Hp根除治疗成功可显著降低MDI,而Hp根除治疗失败对MDI无显著影响;④ Hp根除治疗成功后,粪便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属增加。
【主编推荐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潘凯枫与游伟程团队,在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163名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的受试者进行胃部菌群及粪便菌群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了胃部菌群的显著改变,而根除治疗成功可使胃部菌群恢复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受试者相似,根除治疗失败则无法恢复胃部菌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部菌群失调与胃部癌变相关。(@aluba)
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n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Linqu, a high-risk area of gastric cancer
2019-12-19, doi:10.1136/gutjnl-2019-319696

IBS和胆汁酸吸收障碍的菌群和代谢组标志物

Gastroenterology [IF:33.883]
① 纳入80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和65名对照,分析粪便微生物组以及尿液和粪便的代谢组;② 饮食与粪便微生物组之间的网络关联,在IBS患者和对照间显著不同,伴随粪便代谢组的差异;③ 但在不同症状的IBS临床亚型之间,粪便菌群组成无显著差异;④ 粪便代谢组可区分IBS患者和对照;⑤ 尿液代谢组在IBS患者和对照之间也有显著差异,但大多数差异性代谢物与饮食或药物有关;⑥ 粪便代谢组而非粪便微生物组,可区分IBS患者是否患有胆汁酸吸收障碍。
【主编推荐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个异质性的疾病,目前对临床亚型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症状,缺少临床可用的生物标志物。这可能引起误诊,比如可引发腹泻的胆汁酸吸收障碍(BAM),因为症状相似,就常被误诊为腹泻型IBS,从而耽误治疗。Gastroenterolog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试图通过分析粪便微生物组以及尿液和粪便代谢组,来寻找可用于诊断IBS及其亚型的标志物。研究发现,IBS患者的尿液和粪便代谢组以及粪便微生物组,与健康人有显著不同,而这种差异与IBS临床亚型无关,提示现有的IBS亚型诊断标准,无法反映患者的菌群和代谢异常;此外,该研究还表明粪便代谢组特征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BAM,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这些发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IBS,提供了新的参考和视角。(@mildbreeze)
Differences in Fecal Microbiomes and Metabolomes of People With vs Withou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Bile Acid Malabsorption
2019-12-13, doi:10.1053/j.gastro.2019.11.301

“超级供体”粪菌移植,可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Gut [IF:31.793]
①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16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均分为3组,分别接受自体粪便、30克或60克供体粪便的经胃镜粪菌移植(FMT),供体为一个精心筛选的“超级供体”;② 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的应答率分别为23.6%、76.9%和89.1%;③ 接受供体FMT的患者,腹部症状、疲劳感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且肠道细菌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乳杆菌和别样杆菌(Alistipes)属细菌的富集与IBS-SSS分数降低相关;④ 不良事件为轻度自限性胃肠道症状。
【主编推荐语】粪菌移植(FMT)用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存在不一致的临床研究结果。Gut最新发表了来自挪威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精心筛选的“超级供体”的冰冻粪便材料,经胃镜至远端十二指肠的FMT,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症状,且改善效果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这些发现为临床上使用FMT治疗IBS带来启示,但相关发现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mildbreeze)
Efficacy of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2019-12-18, doi:10.1136/gutjnl-2019-319630

Cell子刊: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改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

Cell Host and Microbe [IF:31.316]
① 纳入212名双胞胎,发现酒精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罗斯拜瑞氏属丰度降低;②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R. intestinalis)能改善小鼠酒精性脂肪肝(ALD),降低与肝脏炎症、脂质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死菌也有效;③ R. intestinalis鞭毛蛋白或可通过识别TLR5,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粘蛋白MUC2基因,保护肠屏障,并上调IL-22和REG3γ基因;④ R. intestinalis干预ALD小鼠,可改善肠道菌群;⑤ R. intestinalis含糖苷水解酶,能恢复多糖代谢功能。
【主编推荐语】目前认为肠道菌与酒精肝的发生有关,但是,对究竟哪些细菌的变化会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及这些细菌的功能是什么,相关的研究都还不够充分。Cell Host and Microbe最近发表的研究,招募了212名双胞胎,在考虑宿主基因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饮酒(酒精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酒精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罗斯拜瑞氏属丰度降低,肠杆菌科增多。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R. intestinalis)干预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能改善小鼠酒精性脂肝,增强肠屏障。本研究结果或可用于开发治疗酒精性脂肝的微生物疗法。(@NL)
Roseburia Spp. Abundance Associates with Alcohol Consumption in Human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Ameliorates Alcoholic Fatty Liver in Mice
2019-12-19, doi:10.1016/j.chom.2019.11.001
延伸阅读: 【微生态】

Nature子刊:靶向肠道菌群的疫苗,或能预防慢性炎症性疾病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
① 用沙门氏菌的鞭毛蛋白作为免疫原,对小鼠进行反复注射,可引起对鞭毛蛋白的长效抗体应答,增加粪便和肠腔内的抗鞭毛蛋白IgA水平;② 这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组成,降低了粪便中的鞭毛蛋白浓度,减少了菌群对肠上皮的入侵,减轻了菌群的促炎性;③ 这种免疫策略可保护小鼠预防由IL-10缺陷引起的结肠炎,还可减轻高脂饮食引起的低度炎症和肥胖;④ 肥胖患者的粪便中,鞭毛蛋白水平升高,抗鞭毛蛋白IgA水平降低。
【主编推荐语】肠道菌群改变与代谢综合征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如IBD)相关。这种菌群变化的一个特征是鞭毛蛋白水平升高,这可能通过刺激宿主的促炎性基因表达,来引发肠道炎症。另一方面,鞭毛蛋白表达增加也反映出,菌群中能通过鞭毛来运动的细菌增多,这些细菌可能更容易突破肠道黏液层防线,入侵肠上皮。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给小鼠注射以鞭毛蛋白为免疫原的疫苗,可引起抗鞭毛蛋白的抗体免疫,从而改变肠道菌群,有助于预防肠道炎症和肥胖。这种靶向肠道菌群内致病共生菌的免疫策略,或是预防相关慢性炎症疾病的有效手段。(@mildbreeze)
Flagellin-elicited adaptive immunity suppresses flagellated microbiota and vaccinates against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2019-12-11, doi:10.1038/s41467-019-13538-y

Nature子刊:生物钟+进食共同调控肠道ILC3活性的机制

Nature Immunology [IF:31.25]
① 天然淋巴细胞(ILC)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表现出昼夜波动(例如ILC3表达的IL-22),内源性生物钟基因起部分调控作用;② 卡路里摄入与ILC的节律一致,提示食物摄入可能调控肠道ILC的细胞因子产生;③ 食物摄入诱导肠神经表达血管活性肠肽(VIP,一种神经肽),肠道ILC3表达神经肽受体VIPR2,VIP激活VIPR2以促进ILC3产生IL-22,并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④ 缺失VIPR2抑制了ILC3的IL-22生成,并增加了小鼠对炎症诱导的肠道损伤的易感性。
【主编推荐语】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介导产生的IL-22对于维持胃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LC3产生的IL-22水平表达出昼夜节律,而该节律受到内源性生物钟及食物摄入的共同调控。机制上,食物摄入诱导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VIP通过激活肠道ILC3中的VIPR2,促进ILC3产生IL-22,以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aluba)
The neuropeptide VIP confers anticipatory mucos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ILC3 activity
2019-12-23, doi:10.1038/s41590-019-0567-y

BMJ:乳制品摄入过多,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F:93.333]
① 纳入168 153名女性和49 602名男性,最长随访32年,共记录51 438例死亡事件;② 与最低组(0.8 份/天)总乳制品摄入相比,最高组(4.2 份/天)摄入总死亡风险高7%;③ 按乳制品类型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全脂牛奶摄入与较高的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癌症死亡风险呈正相关,每天增加0.5份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9%和11%相关;④ 用坚果、豆类和全谷物代替乳制品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代替乳制品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
【主编推荐语】乳制品摄入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研究较多,大部分显示乳制品摄入没有较大的有益作用甚至可能存在有害作用。关于乳制品摄入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前并不多。近期BMJ发表的一篇文章纳入三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较高的乳制品摄入(4.2份/天,1份=240毫升牛奶,或6克奶油,或120毫升冻酸奶/冰淇淋,或30毫升奶酪),特别是全脂牛奶(≥2份/周)摄入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用坚果、豆类和全谷物替代乳制品摄入与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代替乳制品摄入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该结论与2018年9月Lancet发表的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PURE)结果相反(查看文章)。这两项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进行的比较不同。Lancet研究中,研究人员是对每天>2份(中位数3.2份)与不吃乳制品进行比较;而BMJ研究中,研究人员是对每天约4.2份和和0.8份进行比较。此外,Lancet研究同时纳入了乳制品摄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如非洲和亚洲国家;而BMJ研究只纳入乳制品摄入相对较高的美国人群。(@flying dutchman)
Associations of dairy intake with risk of mortality in women and men: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2019-11-27, doi:10.1136/bmj.l6204

Cell子刊:用限时进食改善代谢综合征

Cell Metabolism [IF:31.373]
① 纳入19名接受降压降脂治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试验开始前,受试者每天的进食期超过14小时;② 受试者进行12周的限时进食(TRE),每天将进食安排在白天的10小时内,其余时间禁食,用手机APP记录和评估;③ TRE减少了受试者的体重、腰围、体脂比例和内脏脂肪,降低了血压、促动脉粥样硬化脂质(LDL胆固醇和非HDL胆固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改善了睡眠;④ TRE可与药物治疗联用,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
【主编推荐语】限时进食(TRE)是改善代谢健康的有效方法,Cell Metabolism刚刚上线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证实,只要将每天的进食时间缩短至白天的10小时内,其余14小时禁食,即可在12周内改善多个代谢健康指标,为未来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打下基础。(@mildbreeze)
Ten-Hour Time-Restricted Eating Reduces Weight,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genic Lipids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2019-12-05, doi:10.1016/j.cmet.2019.11.004
进食如何调控肠道免疫细胞功能?
话题:ILC3,生物钟,炎症性疾病,高血压,PBC,肠道干细胞,口服耐受,强直性脊柱炎。
2019-12-31
北肿团队Gut发文: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胃癌,与胃部菌群失调有啥关系?
话题:胃癌,Hp根除术,结直肠癌,维持治疗,康复训练,FIT,IF1,整合素,医保政策。
2019-12-30
《柳叶刀》专题:解决营养不良的新方向
话题:营养不良,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健康饮食,维生素,花青素。
2019-12-29
益生菌研究:干酪乳杆菌Zhang & 植物乳杆菌P-8
话题:聚焦干酪乳杆菌Zhang和植物乳杆菌P-8的临床和畜牧业研究。
2019-12-28
《自然》:菌群代谢物调控肠道免疫的新机制
话题:胆汁酸,GDF15,二甲双胍,代谢,FGF21,ω-3脂肪酸,AI,疾病诊断。
2019-12-27
关注皮肤菌群,关爱皮肤健康
话题:皮肤菌群,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皮肤免疫,菌群-免疫互作,菌群功能性状。
2019-12-26
增强活菌口服疗法,或有简单新方法
话题:药物递送,酒精性脂肪肝,鼻菌群,猪,硝酸盐,肠道抗性组,菌群内互作,微生物组中心。
2019-12-25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炎症性肠病中的宿主-菌群互作
话题:IBD专题,宿主-菌群互作,流行病学,降阶梯治疗,个性化医疗,基因突变,预后。
2019-12-24
纳米技术干预菌群,癌症治疗新方向
话题:纳米技术,菌群,结直肠癌,癌症转移,筛查,肝癌,胰腺癌,幽门螺杆菌,胃癌。
2019-12-23
超加工食品危害健康,再添新证据
话题:超加工食品,蔬菜,糖尿病,食物组,IBD,高GI膳食,牛奶,超重,饮酒,木脂素代谢
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