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娟团队:肠道菌群与新冠长期后遗症的关系

Gut [IF:31.793]
① 纳入106名新冠患者从入院随访6个月,分析多时间点的肠道菌群和新冠长期后遗症(PACS);② 6个月时,76%的患者有PACS,常见症状是疲劳、记性差和脱发;③ 入院时的肠道菌群组成与PACS相关;④ 6个月时,无PACS者的菌群组成恢复良好,而PACS者的肠道菌群中活泼瘤胃球菌和普通拟杆菌水平较高、普氏粪杆菌水平较低;⑤ 鉴定出与不同后遗症症状(如呼吸道症状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和疲劳)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⑥ 6个月时,产丁酸菌与PACS的负相关性最大。
【主编推荐语】新冠的长期后遗症很常见,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后的原因。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研究了肠道菌群组成与急性期后COVID-19综合征(PACS,即新冠病毒转阴后4周时仍有至少一种持续症状)的关系,表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影响对PACS的易感性,或能预测新冠后遗症的风险。调节肠道菌群能否帮助改善患者的后遗症,值得进一步探索。(@mildbreeze)
Gut microbiota dynamic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2022-01-26, doi:10.1136/gutjnl-2021-325989

Cell子刊:饮食如何影响肠菌的演化?

Cell Host and Microbe [IF:31.316]
① 研究多形拟杆菌(Bt)在小鼠肠道定植后在不同饮食下(标准饲料、西式饮食、二者交替)的演化情况;② Bt快速演化以适应不同饮食,西式饮食选择了促进降解粘蛋白O-聚糖的基因突变;③ 周期性的饮食交替引起了这种突变频率的波动,与肠道代谢环境的变化相关(特别是不同饮食下的SCFA和简单糖含量差异),且与恒定饮食相比提高了Bt的种内遗传多样性;④ 饮食变化会在Bt中留下遗传标记/特征,Bt的遗传多样性可作为个体饮食差异的生物标志物。
【主编推荐语】饮食可以影响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但饮食对肠道细菌演化的影响尚待揭示。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以肠道菌群中常见的纤维降解细菌——多形拟杆菌为研究对象,发现饮食塑造了这种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演化,细菌中留下的遗传特征(特定基因突变、遗传多样性)反映了宿主过去的饮食。饮食的变化增加了多形拟杆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而西式饮食选择的细菌基因突变促进其消耗宿主的肠道粘液层。(@mildbreeze)
Diet leaves a genetic signature in a keystone member of the gut microbiota
2022-01-26, doi:10.1016/j.chom.2022.01.002

姜卫红团队Nature子刊:新型黄酮还原酶的发现及生理功能

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
① 从肠道细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 ATCC49531中发现了一种特异性催化黄酮/黄酮醇C2=C3键加氢反应的黄酮还原酶(FLR);② FLR及其与多种底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FLR独特催化性能的分子基础,并鉴定了影响酶活性的关键位点;③ FLR及同源蛋白的广泛分布代表了一类新型不依赖NAD(P)H的烯还原酶;④ 缺失FLR的梭菌C.ljungdahlii无法有效利用食物和药物源黄酮类化合物;⑤ FLR可赋予宿主菌在面临黄酮胁迫时的生长优势;⑥ flr基因人肠道细菌中广泛存在。
【主编推荐语】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合成的主要的多酚类天然产物,它们不仅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广泛存在,而且是许多临床药物的来源,具有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和抗肿瘤等功效。人体肠道菌群可代谢黄酮类化合物,形成功能各异的活性物质,亦可发生转化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因而解析代谢途径是认识这些过程的基础。然而,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微生物中的代谢机制目前并不清晰。其中,主要的两类化合物——黄酮和黄酮醇代谢途径中负责起始反应的关键酶尚未被发现和鉴定。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姜卫红研究组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来源于肠道微生物的一种新型烯还原酶——黄酮还原酶,并揭示其在代谢黄酮和黄酮醇这两类药/食来源化合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影响。(@EADGBE)
Discovery of an ene-reductase for initiating flavone and flavonol catabolism in gut bacteria
2021-02-04, doi:10.1038/s41467-021-20974-2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院】

Nature子刊:小肠隐窝的形态发育机制

Nature Cell Biology [IF:28.213]
① 通过对小肠类器官中隐窝形态发育过程中的活体成像和物理学模型分析,发现隐窝的形成伴随类器官腔内空间的剧烈减小;② 绒毛组织基底膜和隐窝组织顶膜高表达的肌球蛋白使小肠类器官发生组织自发性弯曲,促进隐窝形成;③ 小肠类器官腔内空间的减少是隐窝形成的必要条件;④ 一旦隐窝形成,即使增加腔体体积也不会消除已经形成的隐窝结构;⑤ 小肠上皮细胞高表达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1通过调节细胞渗透压,吸收腔内液体进而缩小腔体体积。
【主编推荐语】作为体外培养系统,类器官比起哺乳动物模型更易于在单细胞及分子层面上进行基于成像的大规模表型分析。在类器官里小肠隐窝的发育始于潘氏细胞(Paneth Cell)的出现。潘氏细胞分泌Wnt等干细胞诱导因子,促进干细胞的生成。干细胞和潘氏细胞聚集形成隐窝组织,隆起并逐渐发育为成熟的芽状结构。该结构对于隐窝维持小肠干细胞库至关重要,但由于小肠活体研究的难操作性,此形态发生的发育过程和机制长期缺乏足够的研究。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利用小肠类器官对肠道隐窝的形态发育机制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揭示在哺乳动物器官发育过程中,不仅仅是非肌细胞肌球蛋白产生的细胞膜上的机械力调控组织的形态发生,而且液体相关的力诸如渗透压也参与推动该过程,并且不同种类的力相互协调,且与细胞分化和不同细胞类型的生理学功能环环相扣,最终多重保证组织形态适时适地地形成,体现了生物在发育上进化出的精巧的设计。(@EADGBE)
Cell fate coordinates mechano-osmotic forces in intestinal crypt formation
2021-06-21, doi:10.1038/s41556-021-00700-2
《柳叶刀》27页长文聚焦:系统剖析抗生素及耐药的危害
本期话题:抗生素,补充剂,SCFA,糖尿病,肥胖,肠干细胞,潮湿,衰老,防腐剂
2022-01-26
7文聚焦肠炎:常见牙膏成分/过多葡萄糖伤菌害肠?
本期话题:TP53,三氯生,IBD风险因素,潘氏细胞,肠道屏障,恩替卡韦,MyD88,氢
2022-01-25
武大张先正等开脑洞突破:用工程酵母“醉死”癌细胞
本期话题:活菌疗法,瘤内菌群,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肝内菌群,甲状腺癌,免疫营养,广藿香精油
2022-01-24
摄食不停,营养不止:9文一览最新膳食研究进展
本期话题:生酮饮食,橄榄油,膳食钾,膳食蛋白质,衰老,脑萎缩,地中海饮食,乳制品,维生素D,超加工食品,枸杞
2022-01-23
菌群-肠-脑轴:9文一览近期研究进展
本期话题:菌群-肠-脑轴,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SCFA,多发性硬化,视皮层可塑性,认知功能,双相障碍
2022-01-22
终于!NEJM发表首个菌群药物3期阳性结果
本期话题:菌群药物,糖尿病,益生菌,抗生素耐药基因,菌群恢复力,血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膳食铜
2022-01-21
郭春君等Cell突破:成功编辑几十株非模式肠道菌的基因
本期话题:基因编辑,拟杆菌,多糖利用位点,可移动遗传元件,噬菌体,大熊猫,禁食,肥胖,HIF2α,GLP-1
2022-01-20
60.6分重磅综述:细菌素如何塑造菌群
本期话题:菌群分子,细菌素,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致病菌,细菌密度,航海,益生菌
2022-01-19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好”脂肪或加重肠炎?
本期话题:IBD,克罗恩病,三级淋巴器官,PUFA,肠道屏障,自噬,TGM3,HIF-1α稳定剂,海带多糖,外泌体,α亚麻酸
2022-01-18
《自然·综述》连发2文详解:胃肠道的机械感觉
本期话题:机械感觉,肠内分泌细胞,味觉感受器,大肠癌,食欲,SCFA,肺结核,FMT
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