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NEJM:沙利度胺治疗复发性小肠发育不良出血疗效显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IF:158.5]
① 开展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150名小肠血管发育不良(SIA)反复出血患者被分配接受沙利度胺或安慰剂治疗4个月,评估沙利度胺对SIA反复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② 其中,51人和49人被随机分配到100 mg和50 mg沙利度胺组,50人被分配到安慰剂组;③ 100 mg和50 mg沙利度胺组及安慰剂组有效缓解率为68.6%、51.0%和16.0%;④ 沙利度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如便秘、嗜睡、肢体麻木、外周水肿、头晕和肝酶水平升高。
【主编推荐语】小肠反复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10%,目前仍是治疗难题。先前已有研究评估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SIA)引起的反复出血,但仍缺乏确证试验。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戈之铮、陈慧敏及团队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评估沙利度胺对SIA反复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沙利度胺减少了SIA反复出血患者的出血,其效果显著,值得关注。(@九卿臣)
Thalidomide for Recurrent Bleeding Due to Small-Intestinal Angiodysplasia
2023-11-02, doi:10.1056/NEJMoa2303706

Nature Reviews:先天性巨结肠的研究进展(综述)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IF:81.5]
① 先天性巨结肠(HSCR)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疾病,其特点是在肠肌丛和粘膜下丛中缺乏神经节细胞;② 大多数患者在新生儿期出现第一次胎便排出延迟超过24小时,腹胀和呕吐;③ 多个基因参与HSCR,其中最常见的是RET原癌基因和EDNRB;④ HSCR诊断包括造影剂灌肠和直肠活检;⑤ HSCR通常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的肠,并将正常神经支配的肠道连接到肛门,同时保持正常括约肌功能来重建肠道;⑥ 术后常见长、短期并发症包括持续肠道阻塞、小肠结肠炎和污便。
【主编推荐语】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D)是一种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肠道病变,病理改变为远段结肠黏膜下层和肌间神经节细胞缺乏,因此也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或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近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的一篇综述对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Hirschsprung disease
2023-10-12, doi:10.1038/s41572-023-00465-y

于君+佘军军:揭示肠道噬菌体DNA甲基化情况及其作用

Nucleic Acids Research [IF:14.9]
① 纳入7名健康成人的粪便样本,利用病毒样颗粒(VLPs)富集和 PacBio测序技术,分析噬菌体甲基化与其分类、宿主、生活方式和限制修饰(RM)系统之间的关系;② 获得22673个肠道噬菌体基因组并检测其DNA甲基化情况,发现其具有不同的甲基化基序且基因组元件中甲基化具有差异;③ 噬菌体甲基化率与其分类和宿主有关,温带噬菌体的N6-甲基腺嘌呤甲基化率高于毒性噬菌体;④ 具有限制性修饰(RM)系统的噬菌体甲基化率高于不具有RM系统的噬菌体。
【主编推荐语】肠道噬菌体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甲基化在噬菌体的DNA识别、基因表达调控和复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噬菌体DNA甲基化状况很大程度上未知。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佘军军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文章,通过对人类粪便样本进行PacBio测序,揭示了肠道噬菌体DNA甲基化情况及其潜在作用,有助于加强对肠道噬菌体生存和人类健康的理解。(@圆圈儿)
PacBio sequencing of human fecal samples uncovers the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 of 22 673 gut phages
2023-10-30, doi:10.1093/nar/gkad977

菌群对帕金森病患者痛觉的调节(综述)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IF:21.1]
① 共生微生物群通过直接作用于伤害感受器或间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炎症活性,在调节疼痛感知中发挥显著作用;② 这种共生关系是由可溶细菌介质或细菌的内在结构成分介导的,它们作用于人体真核细胞,包括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T细胞等;③ 其分子机制包括细菌分子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影响其兴奋性,或间接作用于非神经元细胞,诱导促炎或抗炎介质产生变化;④ 本综述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组在帕金森病相关的慢性疼痛调节的可能机制。
【主编推荐语】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和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与控制自主运动有关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不仅涉及运动衰退,还涉及非运动症状,包括慢性疼痛。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涉及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失调,近期发表于Pharmacological Reviews的一篇综述对微生物介导的慢性疼痛调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总结、整合和分类,此外分析了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共生微生物群的变化,并提出了这些变化如何影响这种病理中的慢性疼痛的发展。(@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Regulation of pain perception by microbiota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23-10-20, doi:10.1124/pharmrev.122.000674

肠道菌群可能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新靶点

Molecular Psychiatry [IF:11]
① 表观遗传变化与卒中后恢复呈现显著相关性,特别是缺血型卒中显著提升大脑中胞嘧啶5羟甲基化并改变组蛋白修饰;② 卒中会显著改变患者体内RNA的m6A甲基化,增补m6A甲基化酶FTO有助于缓解卒中后抑郁(PSD)发生;③ 肠道菌群紊乱是卒中后重要特征,而肠道菌群紊乱常与精神疾病有关;④ 肠道菌群可通过改变表观遗传和表观转录特征来调控肠脑轴信号变化;⑤ 肠道菌群调控表观而影响PSD的靶标可能有BDNF,TET和FTO;⑥ 肠道菌群是PSD的潜在靶点之一。
【主编推荐语】脑卒中患者有35%会由于脑卒中而发展为抑郁,而抑郁会显著影响脑卒中的恢复。但是卒中后抑郁(PSD)的机制目前并不明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PSD的主要因素有表观遗传和表观转录组的变化,而肠道菌群是调控表观遗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肠道菌群可能在PSD的发生中发挥有一定的作用。近期一篇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的论文综述了表观遗传在PSD进展中的作用,进而讨论了肠道菌群与表观遗传的互作,提出肠道菌群可能为PSD临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Zhonghua)
Post-stroke depression: epigenetic and epitranscriptomic modifications and their interplay with gut microbiota
2023-05-15, doi:10.1038/s41380-023-02099-8

跨学科多单位联合揭示我国伤寒的“双重”传播模式

mBio [IF:6.4]
① 首先绘制了中国伤寒疾病负担的全国基准水平地图,并证实了伤寒与气候和各种社会经济参数等有不同程度关联;② 发现了4个主要中国分支2.1/2.3/3.2/4.3,首次证实这些分支与多次境外输入有关,随后才是本地扩散;③ 发现了4.3.1全球大流行分支具有更高的细胞内存活率、耐酸性和耐干燥性,为解释其成为大流行型提供新的证据;④ 这项全国范围水平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具有明显地区特征的双传播模式:“长周期”和“短周期”传播模式。
【主编推荐语】伤寒在我国境内和国际高风险区域之间的传播尚不清楚,为了系统评估传播动态,作者通过使用最新的高分辨力流行病学亚分型技术和基因组学方法,对境内50多年来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开展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并与来自六大洲87个国家的5190个全球分离株比较分析,该研究为伤寒的全球监测和抗生素耐药性评估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最大基因组数据集,该研究澄清了伤寒沙门菌的高度复杂的中国本地和全球传播历史,为制定科学防控伤寒政策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刘永鑫-农科院-宏基因组)
An integrated nationwide genomics study reveals transmission modes of typhoid fever in China
2023-10-06, doi:10.1128/mbio.01333-23
延伸阅读: 【宏基因组】
高分Nature子刊:新冠过度炎症与肠道真菌有何关系?
本期话题:新冠,真菌,类器官,肠脑轴,益生菌,IBD,组织修复,黏液层,菌群-免疫互作,精准医疗,心血管
2023-11-07
胰岛素太高可促胰腺癌?高分Cell子刊揭示原因
本期话题:胰腺癌,胃癌,肿瘤肝转移,大肠癌,纳米医学,环状RNA,肿瘤疫苗,预后,肺癌
2023-11-06
如何推动饮食健康可持续发展?Lancet发出倡议
本期话题:可持续饮食,饮食模式,营养流行病学,钾,红肉,糖尿病,超加工食品,膳食脂肪,促炎饮食。
2023-11-05
10文聚焦:新方法新资源,助菌群研究更上一层楼
本期话题:生信,方法学,数据库,菌群成像,相对丰度,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因果推断,GWAS
2023-11-04
时间与量:如何用吃辅助疾病治疗?
本期话题:限时进食,周期性禁食,热量限制,BMP,肠上皮,细菌代谢,营养缺陷型细菌,微生物生态学
2023-11-03
膳食补充剂能改善痘痘吗?42项临床试验给出证据
本期话题:补充剂,痤疮,衰老,慢性肾病,疼痛,抗寄生虫免疫,微生物生态学,淀粉样原纤维,菌群代谢,生物材料
2023-11-02
10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2023年10月,根据“热心肠因子”计算的30篇必读文献。
2023-11-01
聚焦肠炎治疗:10文一览研究新进展
本期话题:IBD,治疗,IL20,IL23,纳米医学,治疗反应,维生素D,临床试验
2023-10-31
调控肠菌,小分子抑制剂如何显身手?21页高分综述一文讲透
本期话题:小分子抑制剂,肠脑轴,类器官,大肠癌,熊猫,免疫调节,菌群移植,塑料,营养不良
2023-10-30
技术如何变革食品?《自然·综述》2文深度探讨
本期话题:基因编辑,机器人,食品政策,组合饮食,慢性疾病,DASH饮食,植物性饮食,GI,GL
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