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饥饿”下的生存策略——有益肠菌的适应之道(观点)

Science [IF:56.9]
① 碳饥饿时,有益肠菌多形拟杆菌(Bt)通过特定机制来增强其在宿主肠道中的存活和适应性;② 碳水化合物利用调节因子Cur上调EF-G2表达,EF-G2能以不消耗GTP的方式进行蛋白质合成,帮助细菌节能;③ (p)ppGpp分子积累,调节大量基因表达和代谢物丰度,增强细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④ Rho蛋白的液-液相分离增强其转录终止活性,帮助细菌调节基因表达;⑤ 这些因子使Bt在低营养时减少生长,增强存活,或是少食/间歇性禁食改善宿主健康的潜在原因。
【主编推荐语】肠道细菌的生长、定植和适应性,受饮食和宿主的因素影响,包括缺乏营养的禁食期。研究有益肠道细菌在肠道中的适应性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具有理想特性的工程益生菌。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篇观点文章,以多形拟杆菌为例,探讨了有益肠菌如何在宿主禁食时,应对缺乏营养的肠道环境。这些可为开发对肠道适应性更好的益生菌提供线索,也为禁食的健康益处提供了潜在的解释视角。(@mildbreeze)
Advancing the fitness of gut commensal bacteria
2023-11-16, doi:10.1126/science.adh9165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联合免疫疗法或可提高MSS mCRC治愈率

EClinicalMedicine [IF:15.1]
① 纳入20名难治性微卫星稳定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访13.7个月;②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6月、中位总生存期13.7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8.1月、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95%、临床受益率60%;③ 19名患者至少经历一次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6名患者 出现3-4级TRAE;④ 无治疗死亡发生;⑤ 应答者粪便中高变形菌门和毛螺科丰度较高、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丰度较低;⑥ 治疗不改变外周血TCR库的结构,但应答者中扩增TCRs表现出抗原驱动应答特征。
【主编推荐语】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的治疗,然而微卫星稳定转移性结直肠癌(MSS mCRC)对PD-1抑制剂的反应较低,而肠道菌群与抗PD-1功效密切相关。近日,武汉大学陈永顺团队联合殷雷团队在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文章,探讨粪菌移植与替雷利珠单抗和呋喹替尼联合治疗难治性MSS mCR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发现其作为三线或以上治疗可显著提高难治性MSS mCRC患者的生存率且安全性可控,为该患者群体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治疗选择。(@圆圈儿)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plus tislelizumab and fruquintinib in refractory microsatellite s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n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II trial (RENMIN-215)
2023-11-12, doi:10.1016/j.eclinm.2023.102315

丁涛等:细菌群体感应协调纵向互作,形成微生物群组装

Microbiome [IF:15.5]
① 在体外构建优化的口腔生物被膜(OBM)组装平台,模拟和追踪口腔生物被膜菌群OBM组装全过程;② 将新构建蛋白序列参考库与时序OBM宏基因组同源比对,识别到2291个群体感应(QS)同源蛋白,涉及21条QS通路;③ QS通路主要来源自菌群组装过程中时序富集的优势物种,其信号在菌群通讯中双向传递,对群落结构定向转换有关键作用;④ 利用QS干扰实验对菌群AI-2通讯网络阻断,发现干扰淬灭菌群内的AI-2信号网络后,OBM组装会延迟且成熟被膜更脆弱。
【主编推荐语】细菌群体感应(QS)作为细菌交换信息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调控能力,但细菌QS如何调控人类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尚不清楚。近日,中山医学院丁涛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利用在体外搭建的优化的口腔生物被膜(OBM)的组装平台,结合体外模型培养、宏基因组测序、高通量数据分析以及信号干扰实验,发现OBM的组装过程中,依次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菌会通过时序性的QS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菌种间互作,推动菌群结构的序贯演替,值得关注。(@九卿臣)
Bacterial quorum sensing orchestrates longitudinal interactions to shape microbiota assembly
2023-11-06, doi:10.1186/s40168-023-01699-4

洛哌丁胺会通过细菌抑制诱导斑马鱼肠菌失调?

Microbiome [IF:15.5]
① 基于体外细菌对洛哌丁胺的敏感性,使用常规和无菌幼年斑马鱼来评估洛哌丁胺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② 洛哌丁胺处理对斑马鱼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取决于菌株在水中的存活和定植能力;③ 除宿主特异性作用外,洛哌丁胺还具有抗菌活性,可直接诱导微生物群多样性改变;④ 对洛哌丁胺敏感的菌株单一定植在无菌斑马鱼,在接受洛哌丁胺处理后其定殖量降低100倍;⑤ 洛哌丁胺处理也会影响5种代表性菌株混合定殖的无菌斑马鱼细菌多样性。
【主编推荐语】洛哌丁胺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治疗人类急性腹泻。洛哌丁胺也被用作研究动物模型肠功能障碍诱导便秘影响的工具,但其对宿主相关微生物群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日,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基于体外细菌对洛哌丁胺的敏感性,使用常规和无菌幼年斑马鱼来评估洛哌丁胺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洛哌丁胺会通过细菌抑制诱导斑马鱼出现微生物群失调,值得关注。(@九卿臣)
Anti-diarrheal drug loperamide induces dysbiosis in zebrafish microbiota via bacterial inhibition
2023-11-11, doi:10.1186/s40168-023-01690-z

邱琇+何健荣:剖腹产影响学龄前儿童肠道微生态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0.6]
① 纳入1034名广州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菌群检测,其中43%为剖腹产;② 与阴道分娩的儿童相比,剖腹产出生的儿童肠道菌群丰富度较低,梭菌属显著富集;③ 仅在5岁及以下的儿童中,不同分娩方式引起肠道菌群β多样性显著差异,而所有年龄段α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④ 5岁以上剖腹产出生的儿童中发现51条下调的通路,主要与维生素代谢相关;⑤ 母乳喂养或可改善剖腹产引起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变化。
【主编推荐语】迄今为止剖腹产对婴儿期以上儿童肠道微生态特征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不足以探索菌群功能。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出生队列研究室的邱琇、何健荣及团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最近研究成果,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检测剖腹产对学龄前儿童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同时对菌群代谢功能进行检测,数据表明剖腹产或可引起梭菌属的显著富集,同时影响维生素代谢途径。(@RZN)
Long-term effect of caesarean section on the gut microbial taxonomical profile and metabolic function of children at pre-school age
2023-11-06, doi:10.1002/ctm2.1470

肠道菌群或能部分解释饮食与肥胖和炎症之间关联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IF:7.1]
① 纳入620个德国社区样本,其中较高替代地中海饮食(aMed)评分与较低皮下脂肪组织(SAT)、内脏脂肪组织(VA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相关;② 在与aMed评分显著相关类群中,较高丰度的紫单胞菌科与较低的SAT、VAT和CRP的相关性分别为11.6%、9.3%和8.7%,而较低丰度的消化链球菌科与SAT和CRP的关联分别为13.1%和18.2%;③ 适度饮酒与较低VAT相关,其中较高丰度的草酸杆菌科和较低丰度的伯克氏菌科分别解释该关联的8.3%和9.6%。
【主编推荐语】腹部肥胖会增加慢性炎症,地中海饮食与肥胖之间的关联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的组成,然而,肠道菌群是否调节饮食与年龄相关的身体成分参数与全身炎症之间的关联仍然未知。近期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文章,使用替代地中海饮食(aMed)评分进行评估,研究了肠道菌群对坚持地中海饮食之间的关联的潜在介导作用。数据表明,与得分最低的参与者相比,aMed评分较高的参与者的脂肪组织和全身炎症水平较低,紫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较高,消化链球菌科的相对丰度较低。地中海饮食依从性与肥胖和炎症之间高达20%的关联可以通过肠道菌群介导来解释。(@RZN)
The gut microbiome modulates associations between adherence to a Mediterranean-style Diet,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2023-11-04, doi:10.1016/j.ajcnut.2023.11.001
Nature领衔,多文聚焦肠道致病菌的十八般武艺
本期话题:艰难梭菌,EHEC,霍乱弧菌,志贺氏菌,感染,IBD,阑尾,细胞因子,乳糜泻,HIV感染
2023-11-16
新进展+新概念:10文深度聚焦益生菌前沿
本期话题:益生菌,工程菌,血糖,慢性肾病,多发性硬化,减肥,多动症,生物传感,NASH,应激恢复
2023-11-15
5文聚焦肠脑轴,国内多团队皆有新突破
本期话题:肠脑轴,阿尔茨海默,自闭症,术后认知障碍,小胶质细胞,中风,SNP,宿主进化,IBD,GLP-1,糖尿病
2023-11-14
如何优化大肠癌筛查?两篇JAMA子刊提供新线索
本期话题:结直肠癌筛查,个性化,总体生存率,Wnt,肠道病毒组,铁死亡,锯齿状结直肠癌,抗生素,癌症的种族差异
2023-11-13
少吃一种氨基酸或可延年益寿?Cell子刊发出最新证据
本期话题:饮食限制,衰老,生酮饮食,间歇性禁食,膳食纤维,n-3脂肪酸,高蛋白饮食,慢性便秘,谷物,饮用水,肥胖
2023-11-12
聚焦动物菌群,10文一览近期高分论文
本期话题:动物菌群,宠物,耐药基因,奶牛,瘤胃菌群,虾,蜜蜂,社会行为模式,昆虫,数据库
2023-11-11
今日Science:肠道如何吸收胆固醇?缺失拼图被找到
本期话题:胆固醇,肠道真菌,1型糖尿病,分节丝状菌,免疫-菌群互作,饮食-菌群互作,膳食纤维,SNV,砷,群体感应
2023-11-10
高分Science子刊关注:粪菌移植如何减少耐药菌定植
本期话题:粪菌移植,抗生素耐药性,多重耐药菌,土壤菌群,塑料降解,溶酶体,合成生物学,古宏基因组
2023-11-09
多文聚焦消化系统疾病,仁济医院临床研究登上NEJM
本期话题:消化系统疾病,小肠出血,先天性巨结肠,胃食管反流,EoE,痔疮,噬菌体,肠脑轴,伤寒
2023-11-08
高分Nature子刊:新冠过度炎症与肠道真菌有何关系?
本期话题:新冠,真菌,类器官,肠脑轴,益生菌,IBD,组织修复,黏液层,菌群-免疫互作,精准医疗,心血管
2023-11-07